顾准,中国当代学者、思想家、经济学家、会计学家、历史学家。中国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第一人。文革期间,两次被打成“右派”。逆境中,他写下了《希腊城邦制度》和《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等著作。有人评价说,有了顾准,才挽回了我们这个民族的思想界在那个年代的集体名誉!
吕峥编著的这本《非如此不可--顾准传》为我们记录的就是顾准坎坷曲折的一生。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非如此不可--顾准传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吕峥 |
出版社 | 辽宁教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顾准,中国当代学者、思想家、经济学家、会计学家、历史学家。中国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第一人。文革期间,两次被打成“右派”。逆境中,他写下了《希腊城邦制度》和《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等著作。有人评价说,有了顾准,才挽回了我们这个民族的思想界在那个年代的集体名誉! 吕峥编著的这本《非如此不可--顾准传》为我们记录的就是顾准坎坷曲折的一生。 内容推荐 吕峥编著的这本《非如此不可--顾准传》记录了中国著名经济学家、思想家顾准坎坷曲折的一生。 从家道中落的少年奇才到十里洋场的青年才俊,从热情洋溢的革命青年到枪林弹雨下的地下党员,从意气风发的财政局长到众叛亲离的“极右派”……59年的多舛命运,看遍了人世百态,尝遍了酸甜苦辣,但他从未停下思想的步伐,在真理的路上,一个人孤独前行,很苦,很难,亦很远…… 目录 自序 引子 第一章 家道中落少年时 天生我才 租界里的童工 16岁的民办教师 第二章 战火中成长的地下党 被点燃的革命激情 潜伏在“孤岛”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解放区的天 第三章 走向人生的“最辉煌” 红色土豪 上海滩的钱袋子 谁敢在顾准手里逃税? 行高于人,众必非之 第四章 真理的乱坟岗 身世浮沉雨打萍 从党校到中科院 黑龙江上的斗争 阿左狂欢日 第五章 伤城 疯狂的“大炼钢” 人头猪脑 商城没有商鞅 决堤的大坝 平生所学供埋骨 第六章 天堂地狱一念间 人民的大会堂? 陈云的惊诧 市场经济第一人 再当一次“右派”又如何? 第七章 物是人非事事休 康生的《罗织经》 命运要伤你,就是随便伤 以死明志还是“低头认罪”? “我的手上没有血” 花落人亡两不知 第八章 一个人的“五七”干校 息县,一声叹息 “我就是不服” 卑微者最先醒来 第九章 向乌托邦宣战 重生的娜拉 吹尽狂沙始到金 每一丝努力,都是对命运的反击 第十章 活着,不是为了迎合别人的期待 希望交织着绝望 倒下的寒冬夜行人 非如此不可! 尾声 附录1 顾准的作品流布 附录2 名家评顾准 附录3 顾准的平反之路 附录4 顾准年谱 试读章节 随着上海经济的高速发展,公平竞争的游戏规则逐步确立。潘序伦从美国引进的现代会计学愈发受到重视,业务越来越多。 他把事务所更名为“立信会计师事务所”,语出《论语》里的“民无信不立”,并以“信以守志,信以守身,信以处世,信以待人,毋忘立信,当必有成”的格言作为自己的宗旨,很快便叫响了上海滩。 1930年,刚刚15岁的顾准开始出任立信会计补习夜校的负责人。 夜校面向社会广泛开展函授课程,为上海培养了许多会计人才,顾准的名字也逐渐在会计界传播开来。 十里洋场,霓虹灯光闪闪发亮。旖旎的夜色中,下班回家的顾准总是一袭长衫、一把洋伞,腋下夹一本书,行色匆匆。 1931年,不拘一格的潘序伦大胆提出,让16岁的顾准走到台前,担任兼职教师,开讲会计学。 欣喜之余,顾准为此做了大量准备,想在课上给学生一个惊喜。 开学那天,他穿着整齐的蓝布长衫,夹一叠厚厚的讲义,兴冲冲地走上讲台。 结果悲剧了。 夜校学生多是成年职员,工薪阶层,利用休息时间来充电显然不是为了看一个瘦弱少年如何适应讲台的。 他们又笑又骂,不断起哄,非要把顾准撵下台。场面一片混乱,年轻的顾准无可奈何,只得自顾自地讲了起来。 学生们仍不买账,闹了一个星期,潘序伦迫于压力,只好让步,转而让顾准筹办立信的学术杂志《会计季刊》。 此刊第一次使现代会计学在中国有了争鸣之地,而作为主编,顾准也通过约稿同颇有名望的章乃器(1879—1977,时任浙江实业银行副经理)成为忘年之交。 废寝忘食的顾准像生生不息的永动机,一有时间就跑到东方图书馆看书。 这座只需两块铜板就能竟日流连的公共图书馆前身是商务印书馆的资料室,馆藏十分丰富,刻苦钻研的顾准从此步入了思想的殿堂。他终日埋头书海,不仅阅读了陈寿的《三国志》、许慎的《说文解字》、萧一山的《清代通史》等传统经典,还涉猎了诸如康德的《判断力批判》之类的西方名著。眼界大开的同时,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 来年,他再次登上立信夜校的讲台。 个子长高了,浓密的黑发上打着蜡,一张清秀的瓜子脸神情泰然。高挺的鼻梁上架着一副黑框眼镜,镜片后是一双老成笃定的眼睛。 这一次,顾准没被赶下台。相反,他语言风趣、深入浅出的授课风格,很快便赢得了学生们的爱戴。 正巧教授“银行会计”的老师因故离职,潘序伦便点了顾准的名去代课。 这是会计学中最艰深的领域之一。顾准接手后,发现这门课长期以来竟没有正式的教材。 于是,他又一次决定挑战自我——编写一套大学通用的银行会计教科书。 工作之余,顾准笔耕不辍。在家里新装的15W电灯下,他通读了日本左翼学者河上肇(1879—1946)的《经济学大纲》、马凌甫(1884—1970)翻译的津村秀松的《国民经济学原理》,又补充了大量银行学、货币学方面的知识。终于,焚膏继晷之下,中国第一部银行会计的大学教科书《银行会计》新鲜出炉,并迅速风靡各大院校。 潘序伦为此自豪不已,逢人便说:“我没有看错人啊!这个顾准,的确是少有的天才!” P16-18 序言 所谓不朽,就是在后代心中引起共鸣 刘慈欣的《诗云》讲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某宇宙超级生命来到地球,有人问它,你能作出超越李白的诗吗? 它消耗了无数能量,将汉字排列的每一种可能都罗列出来,说:“这里面一定存在超越李白的诗,但我找不出来。” 对于出生在一个只问成败利钝的商人家庭的我来说,这则故事具有特殊的含义。 还记得《三体》里,当太阳系被降维攻击,颟顸的人类终于明白,如果世界注定即将毁灭,唯一重要的事便只剩下如何证明我们存在过; 还记得~2001太空漫游》里那个默然不语地凝视着人类进化的神秘石板。电影上映之初,一个观众激动不已地冲到银幕前,张开双臂高声道:“这就是上帝!” 还记得《银翼杀手》里被人类创造出来从事危险工作的复制人不甘心只有四年阳寿,逃跑并寻找延命之法,却被前来追杀的主人公逼至绝境。临死前,看似冷酷无情的复制人竟在滂沱大雨中吟诵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般绚丽的遗言: 我见过人类无法想象的壮美, 见过太空战舰在猎户星座旁熊熊燃烧, 注视万丈光芒在天国之门的黑暗里闪耀。 所有的那些记忆都将消失于时间, 如同泪水消失在雨中…… 总有一天,我们都会死去。纳博科夫说:“就像一道短暂的光缝,介于两片永恒的黑暗之间。” 又如博尔赫斯所言:“无法阻挡时间的流逝,是我们永远处于焦虑不安之中的原因。” 对意义消散的恐惧,贯穿生命的始终。 起初,我们是“麦田里的守望者”,看透了世界的平庸并愤怒不已。但就像萨特所说,人是一种在特殊性与普遍性之间无休无止、软弱无力的来来往往。对自我实现的渴望,总能激发人性中不安于现状的一面,冀求摆脱共性迈向个性。而一旦开始,这种内外之间的游移不定就成为一切苦痛的源泉。 命运的锁链越铰越紧,逐渐,妥协了、接受了,与现实融为一体,乏善可陈地活着。世界越来越坚固,你对现实基本无能为力。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变得像挨了捶的牛一样。 寻求意义而不可得的茫然与空虚,乃生命中无法承受之轻。物质的丰饶使人生的困境早已不是活不活得下去的问题,衣食无忧人畜无害似乎没有任何理由不开心的人,也可能偏偏因为绝望而自杀。 幸运的是,在喧哗与躁动中,我找到了王阳明。 他让我明白,知道做不到,等于不知道; 让我明白,活着不是为了迎合别人的期待; 让我明白,所谓启蒙,不是谁去教化谁,而是“人摆脱自身造就的蒙昧”; 让我明白,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当作幻光,谁便沉入了无边的苦海; 让我明白,去私欲可以让人快乐,可以跳出意识的层面,穿透因缘和合的“假我”把握事物的本质; 让我明白,求之于心而非,虽其言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求之于心而是,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 …… 在小说《熵》里,托马斯·品钦用一场混乱的公寓派对隐喻日益无序的后现代社会。 热力学第二定律指出,能量可以转化,但无法100%利用。比如汽油的化学能可以转化为发动机的动能,但一定伴随着大量的热能与废气。 这种转化过程中永远存在的无效能量,被称作“熵”。 任何粒子的常态都是随机运动,要使其呈现出“有序化”,必须耗费能量。热力学第二定律实际上是说,当一种形式的“有序化”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的“有序化”,必然伴生某种“无序化”(熵)。 由于能量交换每时每刻都在发生,从高温物体到低温物。因此,封闭系统内,熵增不可逆,即越乱越混乱,好比无人打扫的房间。 这是宇宙宿命——从有序开始,走向无序,直至熵值达到最大,陷入永恒的死寂。彼时,一切有效能量都消耗殆尽,不再有任何变化发生。 那是时间之矢的尽头,人类文明的所有辉煌与灿烂届时已然作为齑粉,归彼大荒,如电如露,如浪花消弭在大海之中。 以地球而论,技术手段越先进,商品交换越频繁,熵增的速度便越快,世界也愈发支离破碎,后工业时代人的迷茫与孤独亦因此挥之不去。 但同时,人类始终没有停止“减熵”的努力。艺术家用意义对抗虚无,物理学家提出“麦克斯韦妖”的猜想,假设封闭系统内有个精灵日拱一卒地做功。 其实,在死神永生的普世悲凉中,信息是熵增唯一的制衡。这是一种无损的存在,不像能量会散失,价值体现在被人读取。 从微观角度看,铁匠把铁打成镰刀,是一次熵减。但站在宏观层面,世界上的镰刀也许早就过剩,其实是做了熵增。 铁匠应该打铁还是打犁,当由上游资本决定。投资人砸的是真金白银,自然会千方百计探求最有价值的信息。 而这种价值,不仅仅是金钱,更是一种“先问是非,再论成败”的人生态度。 20世纪50年代,顾准首次提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市场经济”,比大多数中国人超前了30年。时至今日,距他出生已整整一个世纪,距他离世也过去了40年,许多问题仍悬而未决,但加诸其身的功过荣辱却逐渐被世人所淡忘。也许,这正是反对“造神”的顾准所希冀的,一切都如凡·高对他弟弟所说的那样:“没有什么事不朽的,包括艺术本身。唯一不朽的,是艺术所传递出来的对人和世界的理解。” 是为序。 书评(媒体评论) 顾准的精神是入世的。正像他自己所说,他的宗旨在于“为人类服务”。为了中华民族和全人类的未来,他立志做一个“用鲜血做墨水的笔杆子”。顾准的确实现了这一诺言,用自己的鲜血写下了掷地有声的篇章,至死方休。 ——吴敬琏 中国的知识分子,在历尽劫难之后的八十年代开始沉痛反思,回到的是巴金式的常识:没有神,也就没有兽,大家都是人。而顾准却在文革没有结束的年代,不仅要做一个人,而且已经对神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柴静 顾准是1975年以后唯一一个在中国代表精神独立的人,唯一一个能与西方学者如葛兰西、卢卡斯、哈耶克和伯林等对话的人,是以一人之力顽强凿通了那条阻隔中西对话的黑暗隧道的人。 ——朱学勤 在造神运动席卷全国时,他是最早清醒地反对个人迷信的人;在凡是思想风靡思想界时,他是早最冲破教条主义的人。仅就这一点,他便比我以及和我一样的人,整整超前了10年。 ——王元化 顾准作为殉道者早已寂寞地离开人间。尽管一些权势者仍视之为异端,越来越多的中国知识阶层却深知:他的文章是他用自己的血泪写下的国人苦难根源追寻录。咀嚼他的思想遗产,就是继承历史的智慧,铭记刻骨锥心的教训。 ——袁伟时 顾准是中国脊梁的代表。 ——易中天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