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建华编著的《赢在人生终点》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调,以人生感悟为经纬,以古今中外案例为论据,以言近旨远的故事娓娓道来,从心态阳光、乐于助人、赞美他人、勇于担责、宽容忍让、尊重他人、广交益友、能藏善露、亲密有间、大智若愚、方圆变通、懂得放弃、少欠人情、勇于认错、拥有特长、善于沟通、善于倾听、防范小人、远离是非、和睦家庭等方面进行剖析阐述,为读者赢在人生终点提供帮助,希望读者朋友开卷受益。
一个人即使赢在了起跑线也不一定能稳操胜券,赢在终点。人生不是百米冲刺,而是一场马拉松比赛。一个人要想赢在人生终点,不仅志存高远、勤奋敬业、刻苦学习、勇于创新,而且要有良好环境和人际关系。因此学会处世,善于借力,对赢在人生终点意义重大。
《赢在人生终点》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处世之道由象牙宝塔引向十字街头,以作者叶建华人生感悟为经纬,以古今中外案例为论据,从心态阳光、乐于助人、赞美他人等方面娓娓道来,令读者掌握处世之道,精通人情世故,实现绝地反击、人生逆袭,赢在人生终点。
助人就是助己
助人是处世的大智慧。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我们同在一片蓝天下,同在一个地球上,利害攸关、荣辱与共。有时损害别人就是损害自己,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许多智者都明白这个道理。
蓝星公司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创始人任建新助人就是助己的处世理念。蓝星公司以一万元借款、一项国家专利技术、七个半人起家,在1984年成立蓝星公司,第一笔收入是为一位老太清洗一把茶壶的2角钱收入,后来通过清洗锅炉和工业装置很快在市场上获得发展。任建新没有封锁工业清洗技术,而是说服质疑者,成立了化学清洗技术推广中心,一星如豆的蓝星清洗技术很快燎原大江南北,长城内外,400多家清洗分公司如雨后春笋在全国各地诞生,为数以万计的人创造了就业岗位,为许多创业者实现了致富梦想,同时,也促进了我国工业清洗产业的形成,助推了蓝星公司的快速发展。
大家都知道,北京大兴是全国的西瓜之乡,庞各庄的宋宝森老人被称为全国的“瓜王”,他在历届西瓜擂台赛上收获了无数的冠军。他与农业技术机构合作不断改良西瓜品种;并且毫不吝惜地将好种子与乡邻分享。
一天,一位邻居忍不住内心的好奇,有些不解地问宋宝森:“你能获奖实属不易,你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资金,可为什么这么慷慨地将好种子送给大家呢?”
宋宝森却说:“我将种子分送给大家,既是帮助别人,同时也是帮助自己!”
原来大兴县庞各庄家家户户种西瓜,并且田地毗邻相连,宋宝森将好种子分送给乡邻,乡邻就能改良自己的西瓜品种,同时也可以避免蜜蜂采蜜和刮风时将邻近低劣品种的花粉传给自己的西瓜,从而影响西瓜的品质。宋宝森通过自己研究与农业科研机构合作,改良和提升西瓜的质量和品味,并且帮助乡邻提高西瓜品质,从而始终拥有西瓜品种的核心竞争力,永立农业科技的潮头。
在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一位名叫克雷斯,的年轻人因为汽车“抛锚”被困在郊外。正当他万分焦急的时候,有一位骑马的男子正巧经过这里,见此情景,二话没说便用马帮助克雷斯把汽车拉到了小镇上。
事后,当感激不尽的克雷斯拿出不菲的美元酬谢他时,这位男子说:“我不需要回报,但我要你给我一个承诺,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你也要尽力帮助他。”于是,在后来的日子里,克雷斯主动帮助了许许多多的人,并且每次都没有忘记转述那句同样的话给所有被他帮助过的人。
许多年后的一天,克雷斯被洪水困在了一个孤岛上,一位勇敢的少年冒着被洪水吞噬的危险救了他。当他感谢少年的时候,少年竟然也说出了那句克雷斯曾说过无数次的话:“我不需要回报,但我要你给我一个承诺……”
克雷斯的胸中顿时涌起了一股暖流:“原来,我穿起的这根关于爱的链条,周转了无数的人,最后经过少年还给了我,我一生做的这些好事,全都是为我自己做的!”
其实,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要想提升自己,需要别人踏着楼梯将你抬上楼,别人高了你才会更高。如果你能帮助他人获得所需,那么你也能因此而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而且帮助得越多,得到的也越多。助人为乐,利人利己,何乐而不为?
P17-19
许多父母担心自己的孩子输在人生起跑线,因此,许多孩子除了要完成沉重的学校作业外,双休日还要赶赴多地参加奥数、外语、音乐、舞蹈、钢琴等多种培训班,结果让天真的孩子失去了童真与快乐,却不一定能赢在人生起跑线。
一个人即使赢在了起跑线也不一定能稳操胜券,赢在终点。宋朝的方仲永被称为神童,赢在了起跑线,后来却成为了普通人。苏洵27岁开始发奋读书,后来却成为了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章流芳后世。其实,人生不是百米冲刺,而是一场马拉松比赛。没有一个马拉松参赛选手会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起跑,而是根据自己的体能分配调节各段路程的速度。人生何尝不是如此,重要的不是要赢在起跑线,而且要赢在人生终点。
一个人要想赢在人生终点,不仅要志存高远、勤奋敬业、刻苦学习、勇于创新,而且要有良好的环境和人际关系。因为学会处世、善于借力,对赢在人生终点意义重大。
我们每个人生在天地间,处于社会中,行走在职场里,都需要解决如何处世的问题。
“处”字有交往、处置、居住、存在、处罚等含义,所谓处世,是指一个人在社会上活动,跟人往来相处。既然是交往相处,就是双方的事情。如果双方关系融洽和谐,就有利于获取资源、和睦家庭、成就事业、愉悦心情。
我们不难看到这样一种现象,两个大学同学当年在学校所学专业相同,成绩相当,可是当他们走向社会若干年后,两个人却产生了很大的差距:一个顺风顺水、事业有成;而另一个处境艰难、事业平庸。究其原因,问题不是出在专业能力上,而是出在处世之道上。
如今的社会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商业社会,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处世之道就显得更为重要,谁掌握得好,谁就能占得先机,获得更多发展机会。处世是一门生存和发展的艺术;处世是成功地与他人交往;处世是成功地展示自我;处世是提高和发展自我;处世是通过适应环境到改变环境;处世是走向人生成功的桥梁。
一位专家的研究结论表明:“专业知识在一个人成功中的作用只占15%,而其余的85%则取决于处世能力。”一位成功企业家,在一次培训班上介绍自己成功的秘诀时指出:“事业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如何处世做人。”
如何处世是每个人尤其是职场中人关注的话题,可谓是见仁见智。尽管关于如何处世的学术论著源远流长、汗牛充栋,但是大道至简,处世之道在于懂得人性,满足需求。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需求是由低到高不断发展的,当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又会有新的、更高的需求。一般来说,人都会有被帮助、被关心、被理解、被肯定、被赞美、被尊重、被崇拜的需求。了解了人的需求,不啻于找到了处世大门的“钥匙”。
我们到哪里去寻找这把处世之道的“钥匙”呢?我认为不但要在实践中学习和总结处世之道,而且应该向我们的祖先求教,到中国文化中去寻找,那里有我们现代人需要的大智慧。
中国文化不仅辉煌了历史,而且将会照亮未来。学习中国文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的时髦,特别是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使中国文化向全世界得到了成功的展示。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发表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说:“世界统一是避免人类集体自杀之路。在这一点上,现在各民族中具有最充分准备的,是2000年来培育了独特思维方法的中华民族。”
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为我们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而自豪,任何妄自菲薄,崇洋媚外都是不可取的。作为中国人,应该更多地学习、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祖圣贤阐述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总结了许多处世的智慧,许多贤文睿智透视人性,穿越时空,值得我们学习品味、借鉴践行。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随着技术的发展,市场的开放,时间的加速,空间的缩短,我们许多人不仅要与国人交往,而且要与外国人交往。
文化是人类的共同财富。西方文化也重视处世之道。例如,美国汽车大王亨利·福特曾说过:“如果成功有秘诀的话,那就是站在对方的立场来考虑问题,能够站在对方的立场,了解对方心情的人,不必担心自己的前途。”美国钢铁大王卡耐基经过长期研究得出结论说:“无论你从事什么职业,学会处理人际关系,掌握并拥有丰厚的人脉资源,你就在成功路上走了85%的路程,在个人幸福的路上走了99%的路程了。”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说:“我愿意付出比天底下得到其他本领更大的代价来获取与人相处的本领。”可见,无论东方还是西方,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本书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以人生感悟为经纬,以古今中外案例为论据,从心态阳光、乐于助人、赞美他人、勇于担责、宽容忍让、尊重他人、广交益友、能藏善露、亲密有间、大智若愚、方圆变通、懂得放弃、少欠人情、勇于认错、拥有特长、善于沟通、善于倾听、防范小人、远离是非、和睦家庭等方面进行阐述,为读者赢在人生终点提供帮助,希望读者朋友开卷受益。
由于本人水平所限,本书难免存在差错之处,恳请读者朋友不吝赐教。
将中国传统文化由象牙宝塔引向十字街头是我一以贯之的追求,与朋友分享人生感悟剖析成败得失是我的一种习惯。我的新浪博客已用实名开设八年,发表博文1200多篇,发表微博3000多篇,应邀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纪检监察学院、国家会计学院、中石油、中国航天、中国兵器、国家电网等多家大学和企业演讲,为《化工管理》《现代企业文化》《中外企业文化》“搜狐财经”“凤凰财经”多家媒体撰写专栏文章。我所有文章、演讲都在传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传递正能量。
大家都体验到,当今是一个转型社会,浮躁社会,违背自然规律,突破社会底线的行为屡见不鲜。当今社会,教育普及了,人们的文化水平提高了,然而智慧与教养并未相应提升;会讲外语,懂得网络的聪明人越来越多,而掌握社会和自然规律的人却越来越少;每年数以万计的官员违纪违规、违法犯罪、自毁前程,给社会、家庭带来巨大伤害。这些人只能算做聪明人,却算不上是有智慧的人。他们赢在了人生的起跑线,却输在了人生终点。
赢在人生终点是一个重大课题,值得每个人用一生时间思考作答。本书凝结了我几十年职场的观察与思考,虽不能称为至理名言,应可算作一碗心灵鸡汤,希望能对读者朋友尤其年轻朋友有所裨益,帮助大家提供开启人生智慧之门的钥匙和赢在人生终点的路径。
本书得以与读者朋友见面,非一人之力能为。首先,要感谢已经作古的外公陈廷福和外婆叶家菊,是他们在我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种子,才得以在今天开花结果;其次,要感谢我的父亲叶祥才和母亲陈献梅对我写作的鼓励。
还要感谢知识产权出版副总编辑李启章先生和周游编辑的指导和帮助。
还要特别感谢我的夫人徐金凤为我的业余写作创造条件,并为本书提供了不少案例。
由于本人水平所限,书中难免存在不足之处,敬请读者朋友,包涵并给予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