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造物之门(中国设计文化初探)
分类 文学艺术-艺术-艺术概论
作者 许平
出版社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这是作者的第一本自选文集。收录了他近年来发表的一些研究性的文字与评论、随笔等等,它涉及传统工艺、民艺、现代设计艺术、设计教育研究、艺术评论等。既有专业理论研究论文,也有艺术评论,还有轻松流畅的随笔等,体裁也不拘一格。
作者简介
许平,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艺术学博士。曾任中央美术学院第十一届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学院中国艺术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艺术学学科评议组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设计学学科临时评议组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设计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文化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评审专家、文化部国家艺术基金评审专家、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攻关项目评审专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等。现任北京设计学会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导师、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澳门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等。
目录
再版序
自序:我的《造物之门》
民间工艺学术的发展和研究的层次
民间工艺的审美价值——从“喜”字窗花谈起
馈赠行为模式与民艺的传承
作为民俗文化的民间美术
民间工艺在民俗学研究中的意义
城市经济生活和民间工艺
城市社会心理与民间工艺——关于“三次功能”的断想
民艺研究的文化学视角
民间工艺与文化理想(节选)
文明的支点——论工艺文化及其社会心理特征
文化的互补——作为产业经济的文化基础的传统手工艺
几点启示——关于工艺美术理论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工艺文化与工艺美学思考三题
中国的“造物文化”研究——在日本道具学会首届年会暨首届理论研讨会上的发言
乡村的选择——日本“一村一品”运动的启示
日本民艺运动的宗教主题——兼及中日两种文化选择的比较
北京招幌
《扬州画舫录》与江淮木作传统
江南民间印染
盘扣与花结
关于20世纪CI设计的文化哲学思考
试论“中国型CI”发展的指向
CI的伪化
设计与文化的对话——曹方访日归来一席谈
老屋湾“赶野猫”古俗
字里行间的风采——试论汉字艺术的文化特征
序言
设计:回到生活世界
本稿是在25年前出版的
《造物之门——艺术设计与
文化研究文集》基础上的修
订再版。此次修订,除有极
少篇目的增删以外,基本维
持了原书原貌未变。25年前
的文字于今再读,难免汗颜
,感谢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宽宏大量,不仅破例旧文新
约,并且应允可以沿用《造
物之门》书名,使得25年前
的一个朦胧创意再次获得一
个面对读者公众的机会。这
跨世纪的25年中,全世界的
“设计”语境都发生了极大变
化,25年前记录下来的这一
小部分“入门级”粗浅文字。
或许将因此成为某种微观意
义上存留设计认知发展与个
人思考轨迹的见证。再次感
谢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厚意
,感谢出版社孙青编辑超长
时段的辛勤付出。

在今天的中国社会语境
中,“设计”与“造物”这两个
概念之间有很大的互通性,
但若要细细分辨下来,在语
义和语用方面,又有种种微
妙的差异,在这些差异的背
后,则是一个体现着丰富的
历史发展逻辑的、规模巨大
的语言世界。为文章篇幅及
个人笔力所限,本文无意将
这些差异一一摘饬清楚,但
有一点或许是可以形成定论
的,那就是:在大部分场合
下,“设计”可视为一个可达
成社会认可的学科名,其依
据是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
员会、教育部联合修订并下
发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
学科目录(2011年)》以
及2012年教育部制定并下
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
业目录(2012年)》,这
两份文件中,“设计”或“设
计学”首次正式取代“艺术设
计”或“设计艺术”或“工艺美
术”,成为代表这一类属的
学科群或专业群的一级学科
名或专业群名称,并在
2023年修订版《普通高等
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再次
得到确认;虽然在次一级学
科目录及专业划分中的表述
还略有分歧,但总体上“设
计”在当代艺术教育体制及
社会用语中可与其他一级学
科之间实现对话、交流的结
构位置大体是可以清楚的,
而“造物”则不是。大体而言
,相对于“设计”一词所富含
的教育指向、学科指向,“
造物”一词所指的,则是一
种文化性的存在,即范围更
宽泛、形态更多元、价值更
开放、影响更深层,因而专
业性表达也更隐蔽的对象形
态。它并非一种职业,也非
组织机构,更多地体现意指
对象的整体性,更倾向于表
达一种活动范围。当然,如
此划分只是借以表达不同的
研究所需及讨论角度,并无
区别地位高下、身份贵贱之
意。另外需要强调的一点是
,可能与词面表达的特征不
太一样,本文的“造物”之“
物”所表达的,是一种与天
地自然并存,但更体现人的
创造主观性、能动性、持存
性的客观世界,是其“非自
然性”存在的一面,可能这
正是东方文明中的“造物”与
西方基督教文明背景之下的
“造物主”概念的关键区别所
在。只有这样理解,我们才
能从“造物之门”的当下语义
中看出一个不同以往的、属
人的创造世界。

20世纪最后10年刚刚拉
开序幕,我从南京艺术学院
美术系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
课程毕业。在获得艺术学博
士学位的第二天,便受业师
张道一先生之托赶赴东瀛,
投师于日本爱知县立艺术大
学美术学部矶田尚男研究室
门下继续研修,主攻的课题
便是“设计与文化”,正是从
那时开始,持久感受到日本
设计界尤其是爱知艺大学术
团队格外关注“造物”问题研
究的独特氛围。
事实上,业师道一先生
是国内较早注意到“造物”问
题研究的代表性学者之一,
1989年即由福建美术出版
社出版过文集《造物的艺术
论》。。他特别强调先秦古
籍《考工记》中“知者创物”
一句的深厚文化内涵:“有
智慧的人创造了物品,手巧
的人照样做出来。一代一代
地承传,使之成为一种职业
。”0所以在中国文化语境中
,“造物”是智者的创造、智
慧的创造。在先生门下读书
时,他时常提醒我们:中国
的“造物”思想可与西方的“
设计”理念做比较研究;但
中国的“造物”比西方的“设
计”范围更广、内涵更深,
要加以比较和区分。
日本爱知艺大的矶田尚
男与业师道一先生有隔代的
学缘,他们各自的导师同为
东京艺术大学美术学院同一
导师门下的学友。矶田先生
既是日本国内著名的设计大
师、教育名家,也是活跃的
“造物”研究学术推进者。道
一先生的“造物艺术”研究得
到矶田先生高度认同,自20
世纪90年代起曾多次来华拜
见道一先生,并亲赴先生青
石村住处访问。两位前辈学
者的深度交往促成了我的爱
知艺大访问学程,他们对于
“造物”问题的共同关注也使
我从中多重获益。
20世纪末的日本爱知艺
大是日本设计教育深厚传统
与新生力量的双重代表。刚
从母校东京艺大迁址中部工
业城市名古屋独立建校不久
,如日中天,充满生机。学
校集中了河野鹰思、二见史
郎、片冈修、矶田尚男、森
(陶艺)、山崎隆之、白木
彰等一大批国内知名、世界
享誉的重量级美术学、设计
学教授,正是全校上下以“
新校、新址、新人”综合优
势,全力创建面向未来的新
型艺术大学的全盛时期。给
我印象最深的,是校园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1 11:1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