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老北京梦寻/纪实系列/北京学丛书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杨澄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三、我住四合院的苦辣酸甜

回顾我旧日居住的胡同院落,温馨中常伴有苦涩,仿佛凉拌的苦瓜,脱尽厚腻。

记得我出生的那个狭长的三合院,住着七户人家,其中住北房的段家,在煤市街路西开了个一间门脸儿的修理自行车铺,收入比较稳定,算是全院的首户,但他孩子多,平日喝粥的时候比吃窝头的时候多。其他六家都没有准事由儿,过着饥一顿饱一顿的日子,算是城市贫民吧。别看每家的日子捉摸不定,大家却相处得很融洽。一家找着事由了,大家都高兴;一家的孩子病了,大家都着急。隔壁的文大爷当年是黄带子,断了钱粮后,衣食无着,全院像敬重自己的老家儿似的照看他。段家过生日,给文大爷端去一碗两样面切条,驮着仅有的几片肉;秋风下来了,妈妈找来旧布、旧棉花,洗净铺平,拼拼凑凑给文大爷做上一条棉套裤,御寒挡风。那年五月节,文大爷托着一个荷叶包进院,兴冲冲地叫我打开。啊!新鲜的荷叶里包满了红红的樱桃和白白的桑葚,一院子的人都惊住了。文大爷乐呵呵地给每家都分了一小把。“尝尝,五月鲜,鲜呐!”大家不忍拒绝,点着头,眼里噙着泪……事后,爸爸告诉我,文大爷把皇上赏的翡翠帽正,卖了。

抗战胜利后,父亲有了工作,我们搬到东珠市口大街西湖营里的吊打胡同(后改孝达胡同)居住,虽说是独门独院,六间房,可受地界限制,也是只有一条窄院、逼促的三合房,没了街坊,虽清静,却单调。

1950年,我考进灯市口的育英中学,住进了据说是大明首辅严嵩的府第,享用了古老庞大的四合院。

育英的初中部和高中部几乎占了灯市口北边的半条街。学生宿舍既有平房,也有楼房,但都很老旧。我好奇,追着老校工打听相府的故事。他指指点点,几乎每个院落都藏着严氏父子许多秘事。每当红日西沉,我常循着校内曲折的游廊,漫步相府一层层大小不拘的院落,或倚栏遐想,或弄影花丛,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惆怅,间或文思奔涌淌出几行诗来。这种情绪是我在狭小的三合院里无论如何也寻不到的。

1956年秋天,我考进北京大学东语系。骑着车驶进燕园,迎头相遇的除了微笑的师友,还有燕园迷人的美色。然而,我们却与美色和师友失之交臂。煤矿、山村备下了我们洗心革面、脱胎换骨的课堂;老教授和我们学生一道接受矿工和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住工棚、宿农家,又是一番别样的感受。1962年夏天,离开北大那天下午,依然是骑着车,有些不舍,“以后吧,我会来的”。此后九年,我成了一名空军战士,住的是营房,睡的是大通铺。再回到胡同是1971年我奉命复员,一家五口挤进了宣外校场五条的一间半西房里。

这是一座坐西朝东还算齐整的四合院,只是百年的苦撑,北房和南房早巳坍塌了,剩下的东、西房也是有雨便漏,刮风便透,且随时有坍塌的危险。院里没有上下水,更没有厕所。日常用水要提着水桶到胡同对面高台阶的温州会馆里去打,提回来倒进屋角的水缸。而用过的脏水,也是先倒进屋檐下的泔水桶里,等满了,再提到门外倒进路边的下水沟。因此,洗澡、洗衣服,那是要下很大的决心,准备充足才做的事。

然而,最头疼的是早起跑厕所。人生在世,有进必有出。民以食为天,那么食之后呢?便是出恭。离家最近的公共厕所,只有五个蹲坑,且个挨个地紧密相连。早起高峰时,门外排队,一坑难求,等者抓耳挠腮,急不可耐。偏有先入为主者,一旦蹲下便抽烟看报,怡然自得地慢慢享用,哪管你火急上房?内急难忍,只好一路小跑,到相邻胡同的厕所找出路。“一日之计在于晨”,怎奈晨时出恭不顺,竟挫败了一天的好心情,你道亏也不亏?

再说同院的五家街坊,在“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引下,平添了一双双“千万不要忘记”的目光,早泯灭了湿井胡同时休戚相关的情分。别看平日碰面嘻嘻哈哈皮笑肉不笑,转脸就跑去向革委会小汇报,揭发别人“不忠”的罪行。还有铁杆的“造反派”,乘机偷街坊的蜂窝煤、冬储大白菜,骨子里拿“有便宜不占是王八蛋”做终生信条;从了良的窑姐,自诩“苦大仇深”,痛恨万恶的旧社会,却专爱在邻里间说三道四挑拨离间,还说这是老人家的最高指示:“与人斗,其乐无穷。”另有副食店领导,雅好偷鸡摸狗,拈花惹草,闹得满城风雨的……大杂院彻底“砸”了“四合院”的牌子,丧失了应有的情意。我渐生厌倦,巴不得早早离开。

1986年秋天,我终于分到了一套两室无厅的单元房。虽说新房只有50平方米,但有厨房、厕所,屋里有暖气,屋外有阳台,一家一户,无干扰无是非,总算甩脱了大杂院的诸多麻烦,全家人都很知足,至今我还住着。此后,当有人直斥城市改造,乱拆胡同四合院时,我总是先问一句:“您住过大杂院吗?您早晨上厕所排过队吗?”否则免谈。

眼下,今非昔比,北京的人口超过2000多万,还不包括几百万流动人口。早年包住活力、缺少上下水设施的四合院,陈旧了,颓败了,早巳容不了潮水般涌入北京城追梦的人流。北京城走到了歧路口:是依然故我,守住明清以来的旧格局;还是比附西方的玻璃幕大厦,与国际大都会争锋斗奇?真难!

北京城必须变,而且刻不容缓!大片大片的胡同、四合院比着赛地被铲除一光,代之而起的是以斗室天价百万以上的塔楼小区和腰缠亿万的暴发户。而附庸风雅,蓄意赢利,新建的“胡同”“四合院”,却鲜亮如画,单薄如纸,既冲散了历史的醇香,又模糊了情浓的记忆,全然抛弃了前人苦心的文化积累,令后人无所适从。

但是,议论归议论,事实是今天北京人的居住条件确实有了巨大的改善,由人均的几平方米上升到十几平方米,追求的也早已不是一席之地,而是面积、位置、朝向、装修。

每当我推窗眺望京城的晨光时,我在想,我们守望家园,家园必须美好;我们珍存文化,文化必须纯真。昔日的风景早已远去,沉湎不舍,或者只是一种情调;而住不成旧日的四合院,倒兴许是件值得庆幸的好事。

P75-77

后记

故事不远 近在眼前

一只名贵的翡翠扳指,孤零零地摆在首都博物馆的展柜中。浓绿的光,似火苗,舔噬着贪婪者的心;它的清润,又仿佛一泓冷泉,袭人双眸,沁人心脾,叫人凝视遐想。

这只翡翠扳指的主人,就是清末紫禁城人人皆知的大太监李连英。

距离北京150公里的直隶河间府大城县,是出太监的地方。

常有“乡亲”从宫里回来,穿着鲜亮,揣着大把的银子,尖着嗓子说,住在宫里,能天天见着皇上娘娘,还知道皇上吃什么,喝什么,怎么怎么的。村里的孩子都听傻了,馋得什么似的,要是有一天……大人赶忙给哈唬住了:“知道吗?进宫先要把‘小宝贝’割了去!死了都没脸见祖宗!”

皮匠李玉靠修皮靴为生。五个儿子五张嘴,都要从他手指头缝里讨吃喝。老二李英泰摔了个跟头,伤口不愈合,发烧昏迷。算命的说,若要逢凶化吉,不入空门入宫门。空门庙宇,整日拜佛念经,生活清苦,有多大指望?宫门显赫,却要舍弃男人的根本,断子绝孙,无颜祖先。左右为难,哪条道都不好走。反正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他横下一条心,走上了这条想成人又必须从不是“人”做起的登“天”路。

七岁净身,九岁进宫,小英泰鬼使神差地被分在懿贵妃兰儿的门下,改名李连英,这是命。从此,慈禧和小李子这对主仆,开始了身影相随的漫长历史。

初进宫门,他就面临着一场争夺权力的殊死战!原来金钟玉磬、顶礼膜拜的背后,藏着那么多的倾轧、撕咬、暗杀、陷害。这里没有亲情真爱,只有你死我活!据说辛酉那年13岁的小连英,头发里藏着慈禧、慈安的手谕,冒着杀头的危险,不敢歇闲儿地把消息从热河奔送给京城的恭亲王奕沂。政变成功了,两后垂帘了,大清王朝形似稳定,实际却开始朝着毁灭的深涧急速滑去!

慈禧擅权48年,“皮削李”不离左右。就这样,亿万臣民的生死存亡和几千年的华夏文明,在慈禧颐指气使、独霸朝纲和不经意的谈笑中,信手揉搓、毁弃,伤害惨重。空余下今生后世锥心刺骨的悔痛!人们在痛恨慈禧祸国殃民的同时,常常迁怒于李连英的助纣为虐。恶主子固然可恨,可她的狗奴才更可怜、更可卑,也更可恨!这种恨恨不已的情绪穿越时空,延宕至今。

光绪三十四年(1908)十月二十一日(11月14日)光绪帝薨,终年38岁。次日,慈禧病逝,终年73岁。不过20个小时,仇雠难解的母子俩倏然而逝,撇下一个谜和一个无人收拾、有人惦记的破烂摊子。李连英料理完慈禧的丧事,把慈禧生前赏赐给他的东西,悉数交给隆裕皇太后,当即辞位出宫,退出栖息了52年的紫禁城,淡然为民。

三年后,“于宣统三年二月初四(1911年3月4日)而死”“年六十有四”(《李连英墓葬碑文》)。李连英葬在京西恩济庄的太监墓地,占地20余亩,地面建筑和地下石宫规格很高。

1966年七八月间,六一学校的红卫兵“破四旧”,他们想起了校园内规模齐整的李连英墓园。“小将们”驱赶校长、书记、老师们,拆除了校园内李连英墓地的墓碑、石桥、石牌坊、石供桌;又用力刨挖掉宝顶,终于打开了李连英封闭55年的墓穴。开棺清出了李连英的遗骸,出土了五十几件殉葬的珍宝,其中有钻石帽正一个(直径1.6厘米)、花宝石镶钻石戒指一件(戒面2×1.4厘米)、光绪款金烟碟(盛放鼻烟的用具)一件(金重140.5克)、金珐琅怀表(光绪年制)一块、宋朝青玉环一件(直径5.7厘米)、汉朝青玉剑饰一件(高1.8厘米,宽5厘米)、汉朝玉镯一件(直径8厘米)和这枚翡翠扳指(高2.5厘米,直径3厘米)。

这一来,李连英的死,乃至他一生的荣辱、评议,又起波澜,成了人们津津乐道的一个谜:他是因病而死,尸骸腐坏呢;还是被仇家所杀,入葬时失去身躯,只留下一颗头颅呢?历史等待解疑、重述,如同北京城到处留下的数不清的谜。

扳指,原本是一种辅助扳弓射箭、戴在右手大拇指上的“套儿”。它可以在右手或左手用力拉开粗硬的弓弦时,辅助瞄准,分散拇指的运动量,保护拇指不被勒伤。古人就地取材,选用鹿骨一类质涩而有韧性的东西,套在右手或左手的大拇指上。这样一个生活、战斗必不可少的工具,因为戴在显眼的拇指上,渐渐成了一种平素也不离拇指的豪华装饰,一种以物状人、随处显示、夸耀自己身份的奢华饰品。

在中国,扳指的历史很长。

无独有偶,上溯到公元前12世纪前半叶,协助商王武丁重整王朝的大妃妇好,也用过一枚镌刻着斑斓兽纹的青玉扳指。1976年出土后,我们发现这枚青玉扳指色青绿,有褐斑,呈圆筒状,下端平齐,上端为斜口,结构合理,恰可套进成人的大拇指中。青玉扳指高2.7-3.8厘米,直径2.4厘米,壁厚0.4厘米。扳指的正面是以双钩线勾勒出的兽形:兽口向下,细长眉,菱形眼,两耳贴后,有一对尖角,尾下垂,短足前屈,兽鼻两侧各有一圆孔。扳指背面靠下端刻有凹槽,应该是叩弦受力处。端详这枚精美的青玉扳指,可以想见当年妇好大妃正是戴着这枚扳指征战无数,频取胜利。而我们的祖先竞能在三千多年前,用精湛的治玉技术,抽取玉芯保存玉套、构思雕琢出如此精美奇特的兽形,不能不叫人拍案称奇!

满族入关前,以游牧为生,骑马射箭为生存之必须。扳指常采用驼骨、鹿骨一类的物品,讲实用,不在乎修饰。八旗各旗都办有骑射学校,适龄少年必须入校培训。小友相聚,免不了争强好胜,比美夸好。扳指就成了比赛箭射之外的一件可夸的物件了。及至大清建国、稳坐江山后,上自皇上、王爷、贝勒、贝子,下至八旗子弟、世间混混,都把扳指当成一件显示富贵权势的标志,完全没有了当年镝鸣沙场的记忆。

功能转换为奢华饰品的扳指,用料广泛,争奇斗胜,材质无所不用其极,如犀角、驼骨、象牙、水晶、翡翠、珊瑚、美玉、名瓷、黄金、白银、亮铜、镔铁,等等,伴有镌刻字画于扳指面上,精益求精,不厌其繁地加以修饰,彰显其华贵无比。扳指凸现了身份的华贵,却抹杀了尚武的精神,堕落了原本材质的朴实,滑向一条沉沦的末路。“玩物丧志”者也,古训犹然!

由此,又想到李连英那枚翡翠扳指。他是罕见的二品顶戴、钦赐黄马褂、内廷三干多太监的大总管。与其高贵的身份相配,右手大拇指上的扳指,该是什么成色,什么身价?谁能比,谁又敢比!

生不离手,死不离身,可见这枚扳指的名贵和它与李连英的密切程度。

……

这么说并不是给李连英翻案,只是击破人们历来口耳相传的成见,为历史人物提供一个设身处地、合情合理的说法。不欺瞒、不戏耍、不媚俗、不随意,还历史真实、合理的面目。

说到底,李连英不过是慈禧忠实的奴才,清朝的太监又不像明朝的太监那样跋扈,可以肆意弄权干政。因此,清兴清亡,他起不了决定作用,也担不了主要责任,他更不可能挺身而出,擎起一片蓝天,解民倒悬。奴才就是个奴才,为非作歹的劣迹,不可能被他的“小聪明”掩盖掉。李连英不是“助纣为虐”的符号,他曾是个活生生的人。在他身上,你不难发现“阿Q”的DNA,找到自己的影子。

在历史的明鉴上,你不难发现现世的影子。历史,就是过去那些人,发生过的那些事儿,可以欺瞒,可以歪曲,但不能戏说,不能抹杀。戏谑或掩盖历史终究是要遭报应的。

再见那枚翡翠扳指,依旧光彩诱人。从一件深埋在缅甸山石之下的璞玉,到雕琢成形,扳指作为一件器物,走过了三四千年的路程,由朴而华,听候人们注进智慧、灵巧和希望。虽然它被打扮成“光环”,去装饰权贵,填补空虚;但它的存在、变异,印证了人类文明进步的光辉。

如今,翡翠扳指出土重光,成了身价不菲的“文物”,而它最后的主人李连英,却灰飞烟灭、尸骨不存,空余下一段说不完的“闲话”,听任人们评说,见仁见智,各取所需。睹物恩人,物是人非,有足够的经验教训摆在那儿,叫后人自己去品味。

李连英作为老北京的一个符号,留给我们不尽思索的空间,容我们去揣度猜想。我们又能从中得到多少愉悦、满足或醒悟呢?  老北京是有生命的。它的生命,植根于自身的历史演变、文化积累,它不仅仅留在史书的记载、地面上的建筑和地下的文物里,它还“活”在故事、传说、风俗、习惯、一代代人的记忆、思念、话语当中。这笔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是它传宗接代、不失本色的根。

了解老北京,要从知晓老北京开始。知之,方能识之。这正是我们接过历史重任,让古都北京不断焕发新生力量的前提。“今胜昔”是不争的事实;忆旧思故,也绝非是“没落阶级”垂死的哀鸣。小时候常听大人呵斥:“别光吃饭不长记性!”有记性,不忘旧,是应有的觉悟,是做人的品格和处事的情操,是自强不息、与时俱进的基础。既然我们的祖先创造了辉煌的过去,他们的子孙就应接受这笔遗产,去创造更美好的未来!这里,不用回避我们曾经的幼稚和莽撞、冒犯和失误。北京城的生命正活泼地涌动在一代代新北京人的身体中。我们应该无愧先人,无愧北京!

追寻、阅读、温习老北京这本永远也读不完的书,可以在桌前、网上,也可以在街巷胡同里、古代建筑面前。北京的田野、山林、河水,都刻印着老北京的记忆。许多昨天的故事,均可启迪今人的智慧。解读老北京的人和事,可以使我们增智广识,拓展思路,培育情操,完善修养。因为,时代需要我们鉴知古今,做一个开朗通达、乐天知命的现代人。

目录

开篇 一梦到京城

第一章 老城圈儿的核心是金龙宝座

 一、从苦海爬上岸的北京人

 二、军事重要,政治更需要

 三、壮哉,元大都

 四、大明造就北京城

 五、清帝国的添彩与糟践

 六、顺着城墙的影子找故事

第二章 胡同是供养老北京的血脉

 一、胡同是什么东西

 二、胡同俩字怎么讲

 三、胡同里藏着故事

 四、胡同怎么起名字

第三章 中规中矩的四合院

 一、四合院里说“四合”

 二、四合院的文化理念

 三、我住四合院的苦辣酸甜

第四章 铸就金街离不开天时地利人和

 一、想当初,鼓楼大街热闹非凡

 二、到后来,前门大街包罗万象

 三、看现在,王府井金光闪亮

 四、繁华今古说牌楼

第五章 老字号不“老”的奥秘

 一、“六必居”到底有多老

 二、从“东来顺”粥摊儿,到赫赫清真馆

 三、打开“老字号”的奥秘

第六章 老茶馆是另一个家

 一、北京人的茶缘

 二、饮茶的三六九等

 三、各色各样的老茶馆

第七章 众口难调也能调的老饭馆

 一、春节家宴说“和气”

 二、食不厌精的“谭家菜”

 三、两种烤鸭一般香

 四、“砂锅白肉”,居、家皆然

 五、二荤铺“灶温”的“温”

第八章 京剧的摇篮——北京的老戏园子

 一、没好角儿就没有京剧

 二、北京人别忘了“广和楼”

 三、锣鼓咚咚唱对台

 四、我也“票”了一回戏

第九章 老会馆背后的功德

 一、从鲁迅进京下榻绍兴县馆说起

 二、进京赶考催生了北京会馆

 三、捡拾京城会馆的几块残片

 四、台湾会馆旧地重光

第十章 日下出门全靠腿的老交通

 一、腿的日子

 二、腿和轮的日子

 三、轮子行的日子

 四、飞行的日子

第十一章 飘然远去的老行业

 一、下磨脚底上磨扁

 二、冲风唤卖一声声

 三、巧手拾掇万家器

 四,饥饿逼出来的天才

第十二章 吹不走、改不了的老风俗

 一、春节

 二、正月十九、燕九节

 三、二月二、龙抬头

 四、清明节、寒食节

 五、五月节、端午节、端阳节、女儿节

 六、七夕节

 七、中元节、鬼节

 八、八月节、中秋节、团圆节、月饼节、兔爷节

 九、九九重阳节

第十三章 美哉,壮哉,我育英

 一、“能按月交学费吗?”

 二、老师学问好、品德高,还都有故事

 三、难忘恩师张舜英

 四、培养兴趣的课外活动

 五、“致知力行”,受用一生

 六、育英也是“家”

第十四章 饱经沧桑的老北京人

 一、初识皇弟

 二、显赫背后的隐忧

 三、惊惧牵来的安然

 四,心地平和度余年

尾声 故事不远 近在眼前

序言

北京历史悠久,拥有三干多年建城史和八百六十多年建都史。

北京人文繁华,是金元明清四朝帝都,也是中华民国的首个首都。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定都北京。

北京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积累了无比丰厚的文明成果,成为中国人民的精神圣地。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故”是历史,“新”是未来。以史为镜方可知兴替,丢失了历史的民族无以知新,是没有未来的。班固在《东都赋》里指出:“温故知新已难,而知德者鲜矣。”德之不存,礼崩乐坏,世事无依。两位历史巨人从正反两个方面告知了“温故”的紧要。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北京学研究基地与北京大学出版社合作,推出了《北京学丛书》(该丛书分为“流影”和“纪实”两个系列),旨在“温故而知新”,名之日“纪实”,既是为老北京众生相立传,更是为新北京大变化述说,留存古今北京的社会记忆,为研究者提供丰富多样的素材,助益读者领悟北京的前世今生。

北京学研究基地,是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与北京市教委联合设立的,是以成立于1998年的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为核心、以“立足北京、研究北京、服务北京”为宗旨、以北京地域综合体为研究对象、多学科交叉互动的综合性研究平台。广泛调动专家学者、社会工作者、历史文化爱好者等各方面研究力量和资源,对北京历史文化进行多方位、多要素、多专题的发掘与研究,为首都北京发挥全国文化中心示范作用做贡献,是我们的责任和努力方向。

本丛书编写凭借个人口述、采访等直接体验或使用日记、书信、报刊、档案等历史文献间接体验,真实地述说北京历史上的真人真事和现实生活,以文为主,图文互补,题材可大可小,须见物见人见精神,不虚妄,求真实。

当代著名学者闻一多先生留美归来,回到久别的北京,壮怀激烈,写下诗歌《祈祷》:“请告诉我,谁是中国人?启示我,如何把记忆抱紧;请告诉我这民族的伟大……”

愿《北京学丛书·纪实系列》能为回答先生的追问做出努力,“把记忆抱紧”,倾听北京的声音,感知“这民族的伟大”。

张宝秀

内容推荐

新、老北京,作者杨澄以1949年新中国定都为界:之前,是老北京;之后,是新北京。

老北京是新北京的源头和根基,新北京是老北京的延续和发展。新老北京一脉相承,既不能割断,更不能毁弃。唯有根深,才能叶茂;唯有温故,方可知新。新,才能建在尊严与情理之中。本书作者尝试着用北京话说北京的老故事,捡拾陈年的记忆。有记忆,才不会迷失,才能走正路。正如法国历史学家托克维尔所说:“当过去不再照亮未来,人心将在黑暗中徘徊。”

静下心来,逐章披读《老北京梦寻》,原来老北京并未远去,依旧鲜亮如新。

编辑推荐

老北京五花八门的胡同名字从何而来?百年前的前门、王府井大街有哪些铸就金街的创业故事?老北京的老字号不老的奥秘在哪里?一位身为末代皇族的老北京人有着怎样显赫与沧桑的一生?大太监李连英的真面目与那些隐秘往事的真伪到底如何?……所有的答案——关于老北京的前世今生、老北京人的奋斗和生活——听作者杨澄在《老北京梦寻》的字里行间为你娓娓道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11:5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