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前言
导论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二)国内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二、本书的主要内容与基本架构
(一)主要内容
(二)基本架构
三、研究方法、意义与可能创新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意义
(三)可能创新
第一章 实验室研究的理论背景
一、从辩护到批判:话语转换中的科学哲学
(一)正统科学哲学对科学的辩护
(二)修正主义科学哲学对科学的质疑
(三)另类科学哲学对科学的批判
二、从宏观到微观:视域转向中的科学知识社会学
(一)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理论渊源
(二)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研究纲领
(三)科学知识社会学研究场点聚焦
三、从异域到本土:场点转移中的人类学
(一)人类学研究的本土回归
(二)科技人类学概念释义
(三)科技人类学的兴起
第二章 实验室研究的历史演进与方法运用
一、实验室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一)实验室的概念与分类
(二)实验室研究的发展轨迹
(三)实验室研究代表作品述介
二、实验室研究的主要理念与方法
(一)自然主义与经验主义的研究方法
(二)人类学的田野调查与民族志方法
(三)常人方法论的话语分析与工作研究方法
第三章 社会建构论与科学知识的实验室建构
一、社会建构论的哲学基础
(一)本体论的追问与主体性的觉醒
(二)主客二分的出现与符合论真理观的无奈
二、科学事实的实验室建构
(一)解释之一:作为一种受害者的“自然”和“真理”
(二)解释之二:事实建构渗透着决定
(三)解释之三:事实建构的创新与选择
(四)科学事实的建构过程——以TRF(H)的建构为例
三、科学论文的实验室建构
(一)无序与有序:科学实践与科学论文的双向互动
(二)求真与修辞:科学论文的双重脸谱
(三)修改与掩饰:从利益分合到与境重建
四、实验室建构的驱动力——增加可信性
(一)可信性的原始积累
(二)可信性的循环
五、对社会建构论及其实验室研究的批判性评价
(一)研究目的的理论预设性
(二)研究方法的不彻底性与不规范性
(三)研究结论的偏狭性
第四章 异质与实践建构论:实验室研究的拓展
一、异质建构论与科学知识的异质建构
(一)行动者的招募与网络的组建
(二)行动者网络的形成与扩散
(三)行动者网络的功能增强与性能稳定
二、异质建构论的理论旨趣
(一)追求科学解释的广义对称性原则
(二)倡导物我一体的混合本体论哲学
(三)强调科学知识异质建构的时间之维
三、实践建构论与科学知识的实践建构
(一)实践建构的基础:异质性力量的舞蹈
(二)实践建构的工具:操作性语言描述
(三)实践建构的方式:实践的冲撞
四、实践建构论的解释功能
(一)科学实在论及其实践阐释
(二)不可通约性及其实践阐释
五、对实验室研究拓展方案的评价
(一)建构论的演化:从异质到实践
(二)实在论的演化:从表征到干预
(三)不可通约的演化:从单一理论到多股链条
结语:作为一种日常实践的科学
一、科学活动是日常生活世界的一部分
二、科学研究遵循常人学的推理逻辑
三、科学实践蕴含着过程的实在性与客观性
参考文献
中文部分
英文部分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