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山雨欲来风满楼
《马关条约》的盘剥
饮鸩止渴
财政支绌,“罗掘已空”
横征暴敛,民不堪命
旧制度风雨飘摇
第二章 王朝中枢的失衡
慈禧的洋务班底
洋务总管奕訢
洋务主将李鸿章
倒霉的皇叔
西宫压倒东宫
生不逢时的光绪帝
帝后失和
不得不退到幕后的慈禧
李鸿章与西太后
李鸿章时代的结束
第三章 李鸿章时代之后
两代帝师翁同龢
亲如父子的君臣关系
擢拔文廷式和张謇
帝党与“后党”
清流名士
两广总督抗法卫国
第四章 新角色登场
冯桂芬
王韬
容闳
薛福成
马建忠
郑观应
陈虬
宋恕
何启
唐景星
马良
共同的经历类型和世界观念
香港--上海走廊
内地入口:李鸿章和沿海改革者
沿海与中国19世纪的变革
独行客康有为
第五章 高鼻梁蓝眼睛的中国改革论者
局外旁观者赫德
林乐知的批评与建议
李提摩太的社会改革观
广学会打天下
外人的“中国心”
欧风强劲
第六章 深宫思变
年幼好学
忧民念每深求治日兢兢
大夏赖群才 济治由贤能
虚怀能纳谏 旁求常侧席
战败与反省
卧薪尝胆雪国耻
萌发维新思想
变法尝试
文教
工商矿务
铁路、银行、邮政、军事等
路在何方:寻找新的力量
第七章 先行一步:“张之洞与湖北改革”
张之洞:从主战到变革
军队改革与湖北新军
经济改革与湖北实业振兴
湖北传统教育格局
改进传统书院
一个模范:两湖书院
新教育的诞生
从自强学堂到方言学堂
从引进美国棉种到农务学堂
工业教育与工艺学堂
张之洞与湖北教育
第八章 异军突起:康有为与万木草堂
草堂创设
沿革
政治干部的摇篮
学什么
登堂入室
美妙的草堂岁月
牛刀小试
草堂精英
第九章 庞杂的思想:“启蒙运动与中国传统”
西学东渐
都在谈“变”:对《校邠庐抗议》的一次讨论
近代时“西学”与康梁“新学”
旧瓶新酒
几种中国式“议院”方案
维新派的“议院”与“民权”
一个令人困惑的难题
第十章 严复:从西洋归来的思想家"议院"是谁提出的
船政学堂优等生
负箧英伦
归来在北洋水师学堂
甲午惊梦
独树一帜《国闻报》
天下震惊《天演论》
第十一章 宫墙外的动静
公车上书
康有为的上书活动
从《万国公报》到《中外纪闻》
北京强学会
强学人物
合群与内讧
第十二章 上海:变法的舆论中心
第一块居留地
工部局:殖民统治机构的由来
国中之国
洋学堂的兴办
新闻和出版事业
上海强学会
强学会和中国公会
康、张派系
《强学报》
强学又一次流产
风行华夏的《时务报》
《时务报》的汪梁之争
《时务报》汪黄之争
报刊盛行 书肆林立
第十三章 湖南变法
浏阳兴算
长沙风云初动
时务学堂
《湘报)出世
南学会
黄氏地方自治
新旧较量
堡垒总是从内部攻破
第十四章 群英汇聚的人文景观:“湖南现象”分析
学政江标
巡抚陈宝箴
按察使黄遵宪
开明士绅王先谦
迟到的谭嗣同
湘西才子熊希龄
浏阳一杰唐才常
江湖侠士毕永年
梁启超入湘
湖南人的性格
风气一变动天下
第十五章 京湘沪以外的中国
戊戌变法与天津
四川士林风气
尊经书院的建立
廖平与今文经学
宋育仁的追求
四川知识分子与公车上书
维新变法在四川
康有为与华南维新
华南号角《知新报》
浙江有限的动作
安徽的变法活动
贵州知识阶层的觉醒
第十六章 警报与躁动
中俄密约
胶州事件
强租旅大
英租威海卫
法租广州湾
展拓香港
瓜分危机
五大臣“问话”
统筹全局
全民上书
保国保种
保国会自身难保
明定国是
第十七章 日本模式
黄尊宪使日
《日本国志》和《日本杂事诗》
《日本国志》的明治维新观
《日本国志》对明治维新的系统介绍
《日本国志》的影响
康有为何时开始购读日本书
《日本变政考》与《明治政史》
从《日本国志》到“日本模式”
第十八章 翁康交谊与反目
翁同龢的稳健与温和
康有为的激进路线
谁来充当旗手
翁康蜜月
反目:从学术思想到政治路线
第十九章 翁同龢开缺之谜
突然降临的灭顶之灾
谁是主谋
翁光起冲突
乘人之危 落井下石
公将私报
第二十章 中国政治的特征:翁同龢透视
学术与心术
维新时代的官场习气
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
皇帝的家事与国事
谁能居间调停:调和两宫的尝试与失败
第二十一章 变法中枢的重组
频繁召见新派大臣
康有为获宠与献策
实干家张元济
军机处
军机四卿
活跃的两台谏
第二十二章 制度变革
开放言路
革新官制
澄清吏治
删改则例
旗人平民化
经济改革启动
文教立国
八股科举穷途末路
军队现代化
第二十三章 社会改造
进化论与传统社会观
伦理观的变革
文化观的演进
新社会的胚胎
移风易俗与社会启蒙
“与欧美同俗”
虽不施行天下移风
妇女冤仇深
旧女学灭新女学兴
解放小脚
不缠足运动勃兴
缠足禁废的文化透视
第二十四章 借助外力的尝试
扬英抑俄的宣传
中日和好的劝说
对维新分子的影响
英向刘坤一游说
日向张之洞活动
维新分子的态度
联盟英日的热情
联盟英日的理由
纵横术的破产
第二十五章 新旧决斗:从权衡新旧到最后摊牌
后台阴谋
新旧斗法
王照事件
权衡新旧
稳健与激进
康谭铤而走险
宫廷政变
瀛台风雨
己亥建储
新政措施存废
第二十六章 流血与亡命
戊戌六君子
康梁出逃
张黄获救
元济革职
陈宝箴之死
沈鹏上疏
第二十七章 康梁勤王
心怀叵测的“日本朋友”
保皇会
两广密谋
“拥藩倒幕”
勤王与反清
第二十八章 自立军起义
唐佛尘东渡
红叶馆饯别归国
正气会
富有票与自立会
张园国会
自立军聚结华中
大通之役
汉口起事
张之洞的静观与翻脸
唐才常之死
第二十九章 中国政治的走向
军事近代化与军阀袁世凯
袁世凯与戊戌政变
未来强人与强权政治
孙康调协失败
日本“协调”难成
孙康争夺会党
孙梁携手与最后决裂
第三十章 反思
中外比较:改革的历史机遇
缘木求鱼
书生操政
自上与自下
激进主义批评
变革的社会承受力
帝后矛盾的激化
大祸临头冒险犯难
可行策略初探
变法失败的思想因素
康氏理论省察
戊戌时代的思想分歧
维新志士的心态
愤激与惰性交感
文化链:变革的深层思考
维新文化选择的教训
“中国的人民大众=上帝”
(代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