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十五颗小行星(探险漂泊与自然的相遇)(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刘克襄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2010年台湾《中国时报》开卷好书奖“十大好书·中文创作!

2011年台湾金鼎奖“文学奖”!

《十五颗小行星:探险、漂泊与自然的相遇》作者刘克襄语言平实、细腻而令人动容,他向我们讲述了与他相遇的15个关于探险和漂泊的精彩的生命故事。这些故事有的传奇、有的壮烈,有的温暖、有的悲情,但每一个都诚挚而感人,会触动你的心灵,并引发对生命甚至死亡的思考。

内容推荐

《十五颗小行星:探险、漂泊与自然的相遇》作者刘克襄以书信体的方式,向我们展现了15个生动的人,15段精彩的生命故事。

“隐逝于宝岛山林 ”,讲述了一个新西兰男人在台湾寻子的故事,他每天挂着失踪儿子的照片在台湾的高山中跋涉,在寻找中失去着也收获着……

“最后的撒哈拉”则由关渡的芦苇起笔,追寻了三毛漂泊流浪的灵魂;

“成为珠峰的一部分”,写到台湾年轻的登山者拾方方,用他无畏的执著攀登了世界第一高峰……

《十五颗小行星:探险、漂泊与自然的相遇》是一本用生命完成的书,还触碰了部分死亡的议题,却一点也不沉重,反而展现了大开大阔的心境。刘克襄用半辈子和自然打交道,获得诸多启蒙与力量。这本书是他和台湾这块土地和人物的精湛对话。

目录

自序:小行星絮语

运行与相遇

隐逝于宝岛山林

成为珠峰的一部分

托泰布典的愿望

首登玉山的日本女生

云豹还在吗?

最后的撒哈拉

夜鹰的大地

向老鹰学习

戈壁来的呼唤

台风的子民

伸港来的阿嬷

荖浓溪上游的小村

冬天的怪婆婆

新中横的绿色家屋

家山

后记

试读章节

春天时,从鹿林山庄前往玉山。才一启程便惊见,一株森氏杜鹃璀璨地盛开了。

走在这条历史悠久的山道,又遇见如此著名的杜鹃绽放,我不自觉地放慢脚步,再度遥想起令尊,早年在台湾高山的冒险。

一九○○年春天,身形瘦小,且略微跛脚的他,还有那位留着小胡子的年轻民族学者,到底在特富野是如何商量、结伴,然后窃取部落的头盖骨,翻过阿里山脉后,竟临时改变计划,转而去攀爬玉山,最后横越了中央山脉?

这次大胆却遭后人诟病的冒险行径,无疑是早年攀爬玉山,最叫人惊骇的一桩。至于,有人感性地以为,那才是最早的玉山首登,我也只有无奈地苦笑了。

后来,令尊至少还来过玉山多回,但他到底是在何趟采集里,方才注意到这种杜鹃的存在呢?其实这等芝麻小事,若放在令尊显赫的探查纪录里,根本微不足道。现今无人重视,我亦可以理解。

但想到令尊初次的采集,那种可能发现新种的喜悦,我就有一种莫名的共鸣。再者,尽管学术上,森氏杜鹃已经不再独立,归并入玉山杜鹃了。基于野外探查的心境,我的好奇还是会一直存在。就不知那年你来攀登时,看到这种高山杜鹃,心情会做何感触了?

我一边抚触这种叶缘平整,同时拥有较大叶型的杜鹃,想象着一九二二年,你继美国领事阿诺(J.H.Arnold,1907)的夫人之后,成为第二位登上玉山的女性。

那回的攀登,不知你是否穿着及膝的裙子和草鞋,且戴着斗笠,手持硬质的木棍,一如后来诸多女高中生展开玉山攻顶的打扮。

那时攀登玉山的途径之一,是先搭乘阿里山火车,抵达沼平车站,再转搭手推车,抵达登山口附近。从这儿开始步行山径,上抵前峰,连接西峰的险峻棱线,最后才登上玉山主峰。

但你走的是这一条吗?又或者,是另外一条?

那时从南投水里通往花莲玉里的八通关越岭道已开辟完工,后来许多高中生都是从西部的东埔循此路攀登玉山。早年越岭道未通时,阿诺夫妇也是从东埔出发,只是必须先溯行一段陈有兰溪。

我另一个好奇是,你究竟在何种机缘下有了这趟山行呢?在现今有限的史料里,仅知一九二二年你十三岁,应该还在接受初等教育。那时,女校攀登近郊低山的风气正开,但尚无登上三千米大山的行程。偏偏,那一年的历史文献里,令尊的山野纪录也付之阙如。

即便如此,我仍大胆揣想,应是令尊携你上山吧!我虽然无从知道,平素独来独往的令尊,为何突地心血来潮,带你去攀爬,但一名十三岁的少女,若自己毫无兴致,想必也不会贸然攀登玉山。

从现今的山路状况来看,十三岁攀爬玉山,并不困难。稍事训练,当可成行。我曾经带过跟你同年纪的女生爬过玉山,她们背负约莫六七公斤,仍展现了坚毅的意志力,轻易地上抵了排云山庄。

过去的山行条件就严苛许多了,虽然当时越岭道已开通,文献里描述山径宽缓好走,但仍存在着各种难以想象的意外,譬如当地原住民的威胁,尤其八通关通往玉山主峰,那段路径尚未整修,状况更多。阿诺夫人也曾提及,最后的攀登,还得敦请布依人,设法从冷杉林里辟出一条路径,方才接近攻顶的碎石坡。更何况,早年装备不比现今,面对高山骤降的气温或湿漉漉的雨天,相信都困难许多。

但无论哪一条路线,除了森氏杜鹃,你应该会邂逅更多令尊采集的高山植物。

诸如森氏山柳菊、森氏苔、森氏毛茛、森氏当归、森氏猪殃殃、森氏铁线莲,等等。其他拉丁文有冠上森氏姓名的,还有赤柯、尾叶悬钩子、台湾蝇子草、玉山耳蕨……如此林林总总的罗列,敏感的人不难研判,能够被如此丰富命名的采集者,想必是那个时代勇于犯难的人。

而我心里笃定以为,这样强悍大胆,且心思缜密的令尊,势必会鼓励你,在山行时这样喊道:“富美,加油,翻过这山,前面就是新高山了。”或者,在心里默念着,“日后成为第一位研究台湾高山的女性吧!”

两年后,一九二四年七月,十四名彰化高女学生在校长的率领下,从集集经内茅埔、观高,成功登上玉山主峰。数日后,台南高女也进行了玉山的攀爬,蔚成一股女学生登高山的风气。

只是,大家都忘了更早时,你曾经踏上这座高山。我想象着,甚少和家人相处的令尊,引领你的兴奋和诚惶诚恐。据说那时你就喜爱植物和山林了。令尊只有你这个孩子,他或许也有这等想望,期待你继承衣钵吧!

我何以如此敢大胆揣测,因为喜爱自然越野的我,对孩子难免也有这般不切实际的梦想。于是孩子才八九岁,就带他们登上好几座高山了。嗯,那时候,总希望,日后有一位能够肩着背包,跟我一样,站在大山的肩膀,一起远眺着。

又过两年,你十七岁,就读台北第一高等女校了。那年七月,经过严选,被拔擢为登玉山的第一高女学生,还有第二高女,在台湾日日新报社的支持下,循八通关越岭道,成功登上玉山。女学生下山返回后,报社在台北新公园,举办记录登山实况的电影放映活动。根据报纸的转述,欣赏放映的市民竞多达三万人,在当时造成轰动。

P67-74

序言

小行星絮语

“人生没有意义。”

十七岁的孩子考完学测后,忧郁地跟我和内人说。

“为何没有意义?”我们关切地跟他沟通。

他提出一个要求,只要染头发即可。

去年他毫无预警地染过一次,后来还偷偷打了耳洞。这回总算事先通报。我们商量了一阵,建议他买安全的植物染剂,回家自己染,减轻对身体的伤害。隔天,他便付诸行动,心情也顿时开朗起来,似乎又有一个新的开始。

好单纯天真的生命呵!这是我在整理本书十五篇跟自然生死相关的手稿时,孩子跟我之间的一段生活插曲。也可能,就是全部。

嗯,真的,就是全部了。若仔细回想,从初中以后,孩子和我的交集愈来愈少,有时甚至只剩“我走了”、“我回来了”的招呼。

我们忙,他似乎也很忙。但忙到应对如此简单,着实教人感伤。不免怀念起早年带他奔跑野外、攀爬山林的快乐。原本希冀他在成长过程里跟我一样,生命不断地被大自然所浸润。怎知世界的天平,并非向我们这边倾斜。他凝望世界的方式,跟我截然不同。

崇拜太宰治,睥睨学校课程。面对这样的孩子,我是有些挫折的。内人安慰我:“至少这次他愿意跟我们讨论,分享他的心情。”她的意思是,这个家还存在着牵引、依存的力量。

是吗?我还是扼抑不住自己的狐疑,只好喃念着:“等他高中毕业了,我们再像以前一样,带他到乡野旅行,或者再攀爬高山吧!”

话说得这么无奈,不免更加沮丧。最近打开抽屉,我的文具旁仍摆放着好几册他小时候画的动物和地图,看到这些他自制的图画书,不禁油然窝心。我们仿佛在同一个星系,一起运行。

十七岁的他现在可不一样了,或许现在仍继续环绕着我们,但也有了自己的轨道,正在快速运转。而且很显然,在这条自转的路线上,可能是他人生离我们最远的时候。

我们定定地亮着,他像一颗忽明忽暗的星球。

其实这般不安伤脑筋时,我们也常反省,会不会太过于急切了,总以自己的经验衡量现世的价值。比如我和内人都是比较会读书的学生,但从未想到,一个不太想读书又很有叛逆想法的人,他是如何度过生命最懵懂的阶段。这孩子的成长,莫非是我们生命的辩证?我们因他的时而疏离,反而看到了更多不同的人生

风景。

好,再回到那句让我们忐忑不安的话吧,人生没有意义?

我们顺着孩子的心意,让他染发解闷,但我们相信他的“人生没有意义”还会持续不断地发生,持续不满足。或者还会有下一回的染发,或者以其他方式寻找慰藉的出口。

人生的意义何在?

我肯定,十七岁是不会有答案的,二十七岁都很难。

而我突然也想起正在修润的十五篇文章,那些传奇的、漂泊的,或者探险的人物,还有更多名不见经传的庶民。半甲子以来,在我的田野访查和自然旅行的过程里,他们以各种璀璨独特的生活经验,陆续闯进我的旅次,撞击我的生命。

孩子是星球,他们也是,但明显大不同。

回首自己的夜空里,他们仿佛是在地平线上,熠熠繁星里最明亮的那几颗。有的以刹那的美丽错身,提示我漂泊流浪的奥义,有的则反以一辈子的清贫寂苦,向我从容灌顶。更有以壮烈果决之死亡,见证自己的存在。还有平凡度日者,静默地追寻可能的永续家园。他们都具有单纯而强韧的生活质地,热情而努力地锤炼自己,或者耗尽自己,把生命拉出深邃的美丽面向。

他们和我的孩子是不同的星球。色泽、明度、成分和质量都不同的小行星。

天文学家依小行星的轨道或光谱,把太空中的小行星归纳分类,有些类别较多,有些较少。在浩瀚无垠的宇宙中,目前人类已经发现了几十万颗的小行星。但也还有许多尚未发现,未被归类的小行星。

我很喜欢这样的小行星状态和分类。人生似乎亦然,有些清楚了,也总有些还是混沌未明。即将付梓前,我仍不时试着抽剥这十五篇文章里每个人物生命的核心本质,回味着他们和我生命间折射出的光影和波长。

前五篇集中于走山探险的悲喜与荣辱,带来的生命撞击。第六到第十篇是他人的成长和漂泊,如何了悟生命的智慧。最后五篇则是个人探寻至今,接触自然家园的见识。或许,这是我的史诗。我的,很小的,一个人的伊利亚特到奥德赛,从探险、漂泊到返乡。

至于我的孩子,应该还是尚未成形,还未归类,或命名的。

十七岁时怀疑生命,这种困惑是可以理解的。但人生的意义从来都不是引言,更不是课堂上的是非题或申论题。人生的意义是后设的。我们用一辈子追逐,可能最后回首时,才会恍然明白。

这话孩子今天尚难受用,其他同岁数的年轻人恐怕亦然。我很幸运在自然观察和探险的旅途里,邂逅了这些人和事。感谢他们有意无意地跟我对话,引我惊诧,渡我省思。晚近更有机会埋首书写,跟自己的青春忏示,独留下这样的小行星絮语。

人生不是没有意义。人生有很多种可能。是过了以后,才知道。不是开始的疑惑,或一直停留在这个阶段。而是小事的慢慢积累,堆叠出未来,同时形塑了自己的高度和亮度。

我也在努力变成这样的小行星。

后记

过去出书向来自得其乐,常以一己之力完成书写,兼及绘图和摄影的癖好。整理本书时,因为题材和角度迥异以往,文章校订和图片搜集的过程特别感受到辛苦和压力。好些人物和其背后的故事,常拉出细琐而绵长的生命插曲,更让我心力交疲。还有一些文章发表后,又因浮升意外的情节,或文献资料的增添翻新,或自然科学的新近佐证,颠覆了过往的推敲,我只得重新检视,大幅修润,甚而挫折地否定之前的观点。整个过程仿佛在追探,发掘一颗颗星球的诞生。未几又因衍生新的可能,不得不推翻自己的命名,重新盱衡其质量和光度。而这也是我必须在此交代,并向先前接触过诸多文章的读者,深深致歉的。

这个繁复的爬梳过程里,尤其要感谢江秀真、姜博仁、吴永华、沈振中、陈秀娘、陈添财、张致远、黄义雄、杨南郡、谢春德、简天赏、赖麒泰、丘春火、何华仁等诸位女士和先生,慨然提供照片之使用,或协助我增添见识,扩充本书的丰富性。内人费心编辑和修润,更是此书的重要推手。若以个己之力量,恐无法将作品完美呈现。此外,美术编辑孟达的巧思设计,远流出版公司文娟、丽玲、佳美的宽容与协助,还有诸多期待和关心此书结集出版的人士,在此亦一并感谢。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0:5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