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沃尔夫冈·歌德编著的《少年维特的烦恼》首次出版于一七七四年,当时的欧洲大陆,法国大革命即将暴发,资本主义思想正微露晨曦,封建社会正在走向彻底崩溃的边缘,社会、文化、思想正面临着伟大的历史转折。这本小说的面世,在当时的德国社会激起了层层波澜,小说中才华横溢、愤世嫉俗的主人公维特,以其震撼人心的爱情悲剧,令整个德国流下同情的泪水。许多人对小说中关于爱情的描写击节赞叹,一时间,蓝色燕尾服、黄背心、长统靴的“维特装”成了青年男子的时尚,年轻女子则爱穿“绿蒂装”,尤其是她与维特初次见面时的服式:白裙子,袖口和胸襟上系着粉红色的蝴蝶结。浪漫的人们为维特竖立了纪念碑,社会上甚至出现了维特式的自杀。席卷德国的“维特热”越过国界蔓延到整个欧洲,一度称霸欧洲的拿破仑皇帝竟把《少年维特的烦恼》读了七遍之多,甚至在远征埃及的途中还带着这本小说。
也许,少年维特的“烦恼”,我们都曾有过。深深地爱着一个永远不可能得到的人而无法自拔,这实在是人生莫大的悲哀。从这一点来看,人世间几乎每一个少年都有他自己的“绿蒂”;几乎每一个少年都是那个感情极其丰富的“维特”。不幸的是,约翰·沃尔夫冈·歌德编著的《少年维特的烦恼》中的维特同时又是一个性格极其偏激的人,一旦爱上一个人,他便把整个世界都抛于脑后。他的精神和他的躯体只为爱而生,当他确认自己会永远这样爱下去、永远这样痛苦下去的时候,他的精神世界就彻底崩溃了。于是,他平静地选择了死亡,似乎死亡才是他最完美的结局。
当然,这本书不是歌德的自传,《少年维特的烦恼》中的“维特”也绝非歌德本人。在两百多年之后的今天,书中的维特、绿蒂等人物形象,已成为世界文学中不朽的经典。
我现在是多么高兴啊,终于来到了这个美丽的乡村!我的朋友,离开你,离开与自己相爱相亲、朝夕不舍的人,我竟然会感到高兴!真不明白自己是怎么啦!不过,我知道你会原谅我,因为你明白我在寻找一种更为温暖的生活方式。
命运让我结识的另外几个人,不正是为了扰乱我这颗原本平静的心么?也许我是没有错的,可怜的蕾奥诺莱,她妹妹非凡的魅力让我倾心,这也就不可避免地让她产生了痛苦。可是,这能够完全责怪我吗?
然而——我就真的没有一丝一毫的错吗?难道我一点也没有助长她的感情?难道我没有因为她的真情流露而沾沾自喜,并且和大家一起拿这些原本不可笑的事情来取笑她吗?难道……
唉,人啊,真是一种习惯自怨自责的怪物!我想,也许事实就像你说的一样:要是人们不用无休止的回忆去唤醒昔日的痛苦,而是更多地思考怎样过好眼前生活的话,人生的痛苦就会少很多。
亲爱的朋友,我向你保证:我一定要改变自己的观点和思想,好好地享受眼前的幸福生活,让过去的痛苦记忆一直沉睡在心底。绝对不会再像以前那样,总是拿命运给我的一点点痛苦来反复咀嚼和回味。
来到这里的当天,我就去见过我的姑妈了。直到见到她的那一刻,我才发现她并非我们在家时所认为的刁婆子,而是一位热心肠的夫人。
在这之前,姑妈扣下了一部分遗产没有分给所有的继承人,其中包括我母亲应该继承的一部分,因而我母亲对她的做法表示了不满。我把母亲的不满转告给姑妈以后,她则对我说明了这样做的种种理由,以及交出全部遗产的条件。这样的话,如果我们满足了她的条件,我们得到的遗产将比应该得到的还要多……
至于其他的,我现在还不想具体地讨论。请你转告我母亲,我会尽力处理好这件事情并尽快写信给她,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我的朋友,通过这件小小的事情,我又明白了一个道理:在这个现实的世界中,误解与成见铸成的过错往往比诡诈和恶意铸成的过错还要多,同时给人们带来的伤害也更大。
我在这里过得非常愉快。这个地方如同乐园一般,几乎每一棵树木,每一排篱笆,都爬满了姹紫嫣红的花朵,远远看过去,四处都是繁花似锦。这种极致的美丽让人恨不得变成一只金甲虫,到那馥郁的花海中遨游,去尽情地吸露吮蜜。
乡村的沉静与安然,正是抚慰我这颗心的灵丹妙药,而它盎然的春光,又让我时常寒栗的心感受到了真实的温暖。
放眼望去,城市四郊的景色更是说不出的美妙。一座座小山丘在城外纵横交错,连绵不绝,小丘与小丘之间构成了一道道幽静宜人的峡谷,千姿百态,美不胜收。也许就是这种奇妙的美景打动了M伯爵,使他把花园建在一座小丘上。
M伯爵的花园布局很简单,一走进花园就可以感觉出绘制花园蓝图的是一颗渴望独享幽寂的敏感的心,而并非高明园艺家艺术化的心。现在,这座花园的主人M伯爵已经不在人世,因而那个花园也渐渐地变成了废园。
我在花园的小亭子中待了很久,情不自禁地洒下了追怀花园主人M伯爵的眼泪,而我也知道,这座已经破败的小亭子就是他生前最爱待的地方。
最后,因为我对花园故主的追怀,连看园人都对我产生了好感,这让我对这座花园又增添了一种亲切的感觉。当我准备离开花园的时候,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如果我能搬到这里来,成为这座花园新的主人,我一定要把花园重新修整一下,让它像以前一样幽雅别致。
五月十日
我现在真幸福啊!我的好朋友,你知道吗?这个美妙神奇的地方仿佛是专门为我这样心境的人创造的,而我此刻就在这里独自享受着安逸生活的乐趣。
我整个的灵魂都充溢着一种奇妙的欢愉,还有丝丝缕缕的甜蜜萦绕其间,那种惬意的感觉就像我在这一刻专心致志享受着的那些清晨一样。
我完全沉湎在对宁静生活的感受中,根本没有时间和心思作画,哪怕一笔也不行,结果我的艺术才能便渐渐地荒废了。尽管如此,我现在还是感觉自己比任何时候都更配称作一个伟大的画家,因为我在用自己真切的眼神和纯净的心灵感受身边美好的景色。用眼神和心灵作画的画家,难道不是一个伟大的画家吗?
每当和煦的太阳缓缓升上林梢,将光芒偷偷地射进峡谷深处幽暗茂密的丛林,层层的霞气就渐渐从丛林中溢出,飘浮在谷底,宛若给峡谷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面纱。在这个美妙的时刻,我会在山泉侧畔的茂草里躺下,紧贴着地面,安静地欣赏小草和它蕴藏着的那个扰攘世界。P5-7
德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诗人和作家——约翰·沃尔夫冈·歌德(1749—1832),以自己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辛勤创作,为欧洲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为世界人民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马克思称赞他为“最伟大的德国人”,恩格斯评价他“在自己的领域里是真正的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他的主要作品《浮士德》与但丁的《神曲》、荷马的史诗、莎士比亚的戏剧被评论家们并称为世界文学中最伟大的作品。可是最初令歌德闻名于世的,却是他年轻时创作的一部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
《少年维特的烦恼》是歌德青年时代个人爱情生活的真实再现。一七七二年五月,年仅二十三岁、风华正茂的法学博士歌德,前往帝国高等法院的所在地威茨拉尔实习。在一次乡村舞会上,他遇上一位法官的女儿夏绿蒂·布芙,并对这位风姿绰约、纯朴端庄的姑娘一见钟情,遗憾的是这位美丽的姑娘已经订婚了,并与她的未婚夫感情甚笃。歌德一下子陷入了爱情的漩涡,对夏绿蒂无法遏止的爱和思念,使歌德几度想以自杀求得解脱。但他最终克制了这个愚蠢念头,毅然离开了威茨拉尔回到法兰克福,诀别了那个令他魂牵梦萦的姑娘。
不久,歌德得到消息说,他的一个朋友因为爱上了朋友之妻,在痛苦和绝望中开枪自杀了。相同的感情,相同的遭遇,在歌德内心激起了强烈的创作冲动。于是他闭门谢客,伏案疾书,四个星期之后,一部感动世界的文学名著诞生了。
《少年维特的烦恼》首次出版于一七七四年,当时的欧洲大陆,法国大革命即将暴发,资本主义思想正微露晨曦,封建社会正在走向彻底崩溃的边缘,社会、文化、思想正面临着伟大的历史转折。这本小说的面世,在当时的德国社会激起了层层波澜,小说中才华横溢、愤世嫉俗的主人公维特,以其震撼人心的爱情悲剧,令整个德国流下同情的泪水。许多人对小说中关于爱情的描写击节赞叹,一时间,蓝色燕尾服、黄背心、长统靴的“维特装”成了青年男子的时尚,年轻女子则爱穿“绿蒂装”,尤其是她与维特初次见面时的服式:白裙子,袖口和胸襟上系着粉红色的蝴蝶结。浪漫的人们为维特竖立了纪念碑,社会上甚至出现了维特式的自杀。席卷德国的“维特热”越过国界蔓延到整个欧洲,一度称霸欧洲的拿破仑皇帝竟把《少年维特的烦恼》读了七遍之多,甚至在远征埃及的途中还带着这本小说。
一本爱情小说,何以具有如此巨大的魅力,居然能够让那个纵横天下的赳赳武夫拿破仑大帝以及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如此痴迷?
也许,少年维特的“烦恼”,我们都曾有过。深深地爱着一个永远不可能得到的人而无法自拔,这实在是人生莫大的悲哀。从这一点来看,人世间几乎每一个少年都有他自己的“绿蒂”;几乎每一个少年都是那个感情极其丰富的“维特”。不幸的是,书中的维特同时又是一个性格极其偏激的人,一旦爱上一个人,他便把整个世界都抛于脑后。他的精神和他的躯体只为爱而生,当他确认自己会永远这样爱下去、永远这样痛苦下去的时候,他的精神世界就彻底崩溃了。于是,他平静地选择了死亡,似乎死亡才是他最完美的结局。
当然,这本书不是歌德的自传,书中的“维特”也绝非歌德本人。在两百多年之后的今天,书中的维特、绿蒂等人物形象,已成为世界文学中不朽的经典。
编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