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波和钱永久主编的《土木记忆——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5·12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纪实》围绕土木工程这一主题,回顾了5·12汶川大地震的抗震救灾片段,即本书的一、二两篇。后面两篇则分别介绍了相关的科学研究,灾害修复与重建技术交流与合作。
第一篇 抗震救灾
引言/001
抗震工程技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的诞生/003
西南交通大学赴汶川专家服务团工作纪实/005
铁道人的风采/012
桥梁工程系教授赴安县灾区进行桥梁应急调查与通行性评估/014
战斗在抗震救灾一线的隧道工程专家/016
优秀的集体闪光的足迹/018
低空航摄影像的快速拼接/020
抗震救灾中的交大地质人/022
携手同心无私奉献众志成城抗震救灾/025
震地课堂/029
特殊党费特殊情怀/031
为了桥梁人的一份责任/033
一片丹心/036
为了灾民,不畏艰险/038
践行建筑设计者神圣的使命/040
他,战斗在唐家山堰塞湖的第一线/042
大灾,见证你职责的神圣/044
奉献,为了输油管的安全/046
不知疲倦的遥感战士/048
2008年春天里的五个瞬间/049
“5·12”地震——辅导员日记/052
申国骄傲/054
灾区服务十日行/057
第二篇 灾后重建
引言
四川省抗震鉴定与加固技术规程DB51/DB59——2008编制简介/059
汶川地区建筑震害分析与抗震设计对策/061
青城山泰安古镇建筑震损检测与重建建议/067
青城山宗教建筑结构震害分析/070
首例震损建筑柱顶隔震加固案例/075
隔震设计在剑南春办公楼震后重建中的应用/077
四川剑南春酒厂鉴定与加固设计/079
四川锅炉厂职工宿舍鉴定与加固设计/081
我校峨嵋校区建筑抗震加固设计/083
隧道工程震害调研与修复加固技术/088
青川县竹园镇梁史大桥灾后建设/091
江油市滨江西路下穿隧道灾后恢复重建工程/093
青城山天师洞等景点地震灾害调查与重建建议/094
青城山上清宫等景点震害状况评估与重建建议/096
第三篇 科学研究
引言/099
高烈度地震区隧道灾后修复重建关键技术研究/101
高烈度地震区山岭隧道抗减震耦合技术研究/102
强地震条件下路基与桥台的耦合动力响应和破坏机制研究/103
深水桥梁地震响应分析方法/104
唐家山高速滑坡堵江、溃坝机制及堰塞湖可利用性研究/105
强震作用下高速远程和短程滑坡运动机理及堵江溃坝模式对比研究/106
地震灾区基于遥感信息的交通设施损毁快速评价/107
铁路轨道状态地震后快速评估的理论与方法/108
长大交通隧道建设及营运关键科学问题/109
震后次生山地灾害的活动特点与形成规律研究/110
活动断裂区高速公路修筑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111
大瑞铁路复杂地质艰险山区工程建设成套技术研究—高地温深埋特长隧道修建关键技术研究—高地震烈度地区隧道活动断裂带抗震减震技术研究/112
大瑞铁路复杂地质艰险山区工程建设成套技术研究—高陡边坡特殊支挡工程技术研究/113
铁路工程结构物抗震设计标准与方法研究——铁路隧道工程抗震设计标准与方法研究/114
铁路路基工程抗震设计标准与方法研究/115
高烈度地震区铁路高陡边坡支挡结构抗震设计研究/116
川藏公路通麦至105道班地震诱发公路地质灾害机理及对策研究/117
汶川地震公路震害评估、机理分析及设防标准评价一一隧道子课题/118
汶川地震公路震害评估、机理分析及设防标准评价/119
公路隧道抗震及减震技术研究/120
绵竹市回澜大桥匝道桥震后加固技术/121
地震遗址建筑物保护加固方法/124
三塔斜拉桥结构抗震性能分析/126
第四篇 交流与合作
引言/127
日本五学会代表团/128
中日“四川汶川地震”灾害修复与重建技术交流研讨会/129
中国—欧盟地震灾害评估与修复技术交流讲座/130
日本学者下河念内对我校四名灾区学生给予资助/131
日本技术士会和我校签署合作协议/132
纪念汶川一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133
和田章——这是T.Y.Lin的母校!/134
参加”2009年内地与香港建筑业论坛”/137
中日建筑抗震技术人员研修项目/138
土木工程学院获得全国大学生抗震建筑设计挑战赛“总冠军奖”/139
后记/141
鸣谢/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