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长大的过程是由“生物人(自然人)”变为“社会人”的过程。在这样一个社会化过程中,成年人尤其是父母与教师是儿童和青少年的重要的教育者。也可以说,成年人对儿童和青少年的影响仍是社会化的主流。但是,必须看到,社会化是终身的和双向的。
在当代中国,儿童和青少年对成年人的影响变得越来越突出,而这种反向社会化在儿童期就已经开始了,只不过不太容易被正视罢了。值得成年人注意的是,当代儿童和青少年身上蕴藏的代际超越和进步的潜能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巨大。通俗一点说,今天的社会化是双向的,大人可以“化”孩子,孩子也可以“化”大人。这是我的代际教育观。
1998年,北京师范大学陈会昌教授主持教育部的重点课题,即“经济转型时期中小学生的道德教育”。该课题在完成对北京、上海、郑州和哈尔滨50所中小学的教师访谈后发现,多数中小学教师对现在的学生不乐观,在他们评价学生的话中,70%是批评性的、否定性的;能说出学生品德方面优点的老师很少,认为现在的学生总体上比过去强的老师很少,只占百分之几;甚至在一所学校三个多小时的访谈中,教师们都在指责、抱怨、发牢骚,似乎现在的孩子一无是处,乏善可陈;很多老师认为,现在学生的主流意识越来越淡了,思想越来越发散,越来越多元化,因此,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难度也越来越大了。
与此同时,中国媒体对青少年的赞美却屡见不鲜,许多事实令人心悦诚服。在一次有关如何使用计算机的私人讨论中,南京大学一位教授面对自信而不服输的同事,竞使用了在他看来最具说服力的反驳方式:“不对,不对,我儿子说……”
社会心理学家周晓虹先生指出,从“我爸爸说”到“我儿子说”,“我意识到了这句话中蕴涵的‘革命性’意义,它不但证明了新的文化传承方式的出现,甚至还预示了一种全新社会的到来”。
那么,我们将面对怎样一种“全新社会”的代际关系呢?
1997年11月至1998年5月,在我和康丽颖副教授的主持下,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课题组分别在北京、沈阳、南京、杭州、福州、南宁、桂林、泰安等8个地区,对116名10岁至18岁学生的父母和老师进行了访谈,同时又访谈了41位知名学者,得出一个富有挑战性的结论是:向孩子学习,两代人共同成长,将成为新世纪代际关系的重要模式。
(一)如何评价今天的中国青少年?
一个5岁的中国小女孩问妈妈:“女的能当国家主席吗?”
妈妈回答:“能啊!”并列举世界各国的女总统、女总理来加以证明。
女儿说:“我长大了要当国家主席。”
妈妈高兴地说:“好哇!你当了国家主席,我就是皇太后。”
谁知,女儿马上反驳道:“那才不对呢!我当国家主席,您还是老百姓,和您没关系。”
后来,这位妈妈感慨地对研究人员说:“我的观念落后于女儿,应当向孩子学习。”
类似这样的例子,许多中国父母也碰到过,他们都对吸吮着改革开放新鲜乳汁长大的年轻一代表示惊讶,承认自己经常受到孩子的积极影响。
经过对访谈结果的分析和大量纵向比较,我们发现,与1978年改革开放之前的青少年相比,今天的中国青少年(主要指未成年人),自身发生了四大变化:
1.关注自我发展
在二十多年前的中国,人们不敢谈自我,因为在那个特殊的时代,自我曾与个人主义相提并论。在今天这个较为宽松的社会背景下,青少年比历史上任何时代的同龄人都更勇于张扬自我,这是现代青少年非常可贵的一种品质。自我意识的形成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今天的青少年关注自我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我选择意识比较强。
自我选择意识的增强表明人的能动性的增强和人的生活态度更为积极。
过去,青少年是在社会提供的范式和榜样中长大的,他们按照社会提供的参照系来判断周围的一切。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社会并不需要他们作出选择。他们的工作、事业、人生前途,甚至家庭都由社会安排好了,在一元化的环境中,多数青少年感受不到选择。
今天的青少年在价值观的选择上没有那种一元价值观的统合,在表达自己的思想上更大胆,在实践上也没有更多的框框。多元化的社会使他们的选择机会相应地增多了。
10岁的孩子从家里拿自己的书到班里去交换或推销,他觉得很坦然。他们在很小的时候就学会了选择,是吃中国餐,还是吃麦当劳,他可以作出自己的决定。青少年在精神和物质享受上需要作出的选择的机会日益增多。在选择中成长起来的青少年比上一代人有着更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2)对自我发展充满信心。
这主要是指今天的青少年对自己的力量有充分的估计,从而对自己产生的一种信心。它是自我体验的一个重要指标,主要受三方面的影响:
一是今天的青少年在生命早期就感受到了许多新异刺激。在信息时代,由于获取知识渠道的多样性,他们在小小年纪就表现出见多识广,并因此获得一些成年人的肯定性评价;
二是父母与家人对他们的社会期望在不断提高,青少年按照理想的形象塑造自我时,会对自己产生较高的自我期待;
三是今天的青少年有更多的自我表现机会,他们会因自己的某一方面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而对自我发展充满信心。1996年至1997年,我与卜卫研究员主持的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调查表明,自我接纳程度比较高的孩子占总人数的74.4%。
(3)重视个人权利。
在个案调查和访谈过程中,我们常常感受到两代人之间的某些权利之争。成年人总是强调他们对孩子应该行使保护权,而青少年总是抱怨父母干涉他们的行动自由,不尊重他们的个人隐私。
P1-4
云晓的儿童世界
一位跨世纪新教育的忠实守望者
孙云晓:童年的捍卫者
第二版前言
第一章 新世纪的教育新挑战
— 世纪是两代人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世纪
二 关于“80”一代的思考
第二章 代际冲突带给孩子无限的苦恼
一 文化层次的差异导致陌生感
二 孩子们要走自己的路
三 成人的伪装使孩子感到厌恶
第三章 爱与被爱为何变成了无休止的“战争”
一 溺爱软化了飞翔的翅膀
二 没有尊重的爱是一种伤害
三 封建专制会使青春的心流血
第四章 和谐的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港湾
一 父母离异冲击着孩子的心灵
二 不幸是一所特殊的学校
三 简单的思维无法认清复杂的世界
第五章 师生关系的实质是师生双方的解放
一 师生关系是未成年人最重要的关系之一
二 代际冲突也是社会进步的一种推动力
三 侵犯隐私就是侵犯人格尊严
四 失去公平也就失去了信任
五 从坏处想人是代际沟通障碍的一块顽石
第六章 向孩子学习的五个观念
一 现代社会是两代人共同成长的社会
二 现代教育是两代人之间的相互影响
三 成年人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权利
四 向孩子学习是成年人真正成熟与睿智的标志
五 信息时代的青少年身上蕴藏着巨大潜能
第七章 向孩子学习的五个原则
一 向孩子学习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时代的变化
二 欣赏孩子的优点是向孩子学习的主要条件
三 向孩子学习应以真诚为本
四 努力做孩子的好伙伴应成为成年人的追求
五 建立对话式、交互式、融合式的教育模式
第八章 七个主要结论
一 双向社会化与反向社会化
二 向孩子学习什么
三 为什么要向孩子学习
四 向孩子学习的三个条件
五 向孩子学习是终生学习的重要内容
六 向孩子学习的原则及意义
相关文论
捍卫童年解放孩子
——孙云晓教育感悟之一
儿童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
——孙云晓教育感悟之二
警惕“童年恐慌”
——孙云晓教育感悟之三
健康成长需要健康生活
——孙云晓教育感悟之
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
——孙云晓教育感悟之五_
“邪门大队长”的冤屈(报告文学)
你为什么不原谅?(报告文学)
岁的思索(报告文学)
奇怪的感觉(报告文学)
——记国际第27届数学奥林匹克比赛一等奖获奖者李平
附录
把教育变成快乐的事业
——2005年3月孙云晓网站聊天记录
儿童教育更需要以人为本
——2006年11月孙云晓网站聊天记录
孙云晓50部教育作品目录
孙云晓主要文章目录
孙云晓媒体报道评论目录
云晓兄的教育作品集就要出版了,希望我为他写点文字。
其实,我们见面的次数不多。印象最深的有两回:一回是《人民日报》的素质教育大讨论座谈会,作为嘉宾我们都作了发言。他的讲话并不十分流畅,但是故事很精彩,语言很生动,他特有的幽默更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二回是我们举办“新教育实验与新父母学校建设”的研讨会时邀请他来捧场。他非常爽快地来了,同时作了非常精彩的报告。
当然,在此之前,孙云晓的大名早已经如雷贯耳。他的名字是与儿童联系在一起的。
云晓1955年2月8日生于山东青岛一个工人家庭。17岁的时候,他就当起了小学老师;19岁的时候,他就开始在《青岛日报》发表儿童诗,从此与儿童结下了不解之缘。
云晓写过许多儿童文学、报告文学,甚至写过小说、剧本,几乎都是关于儿童的;而真正让他天下美名扬的,是他在1993年7月发表的报告文学《夏令营中的较量》。这篇报告文学通过对比中日少年在夏令营中的种种表现,揭示出两个国家教育的差异以及竞争力的不同,让人们蓦然惊醒,从而震撼全国,引发了一场社会各界参与的大讨论,同时也受到党和国家有关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中央电视台12集专题片《改革开放20年》,称《夏令营中的较量》引发的大讨论是20世纪90年代“教育改革的前奏曲”。
后来,云晓又发表了一系列研究儿童的著作。看一看云晓关于儿童教育的作品清单,我们不能不佩服他的智慧与勤奋:《孩子,抬起头》、《培养独生子女的健康人格》、《杰出青年的童年与教育》、《向孩子学习》、《中国青少年自我保护手册》、《走进学习时代》、《百年中国儿童》、《体验成长——青少年民宿地球村报告》、《没有秘密的孩子长不大——孙云晓与您网上聊天》、《孙云晓少年儿童教育报告》、《教育的秘诀是真爱——孙云晓教育建议》、《培养一个真正的人》、《“较量”背后的沉思——中目儿童教育比较》、《儿童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当代少年儿童行为习惯研究报告》、《藏在书包里的玫瑰——校园性问题访谈实录》、《唤醒巨人——成功教育启示录》、《习惯决定孩子命运——孙云晓儿童教育12讲》、《我的教育自述: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忠告天下父母》、《好父母好方法》、《好孩子好习惯》、《良好习惯缔造健康人格》、《父母的“上岗执照”》,等等。这些作品虽然有的是主编的和合著的,但是大部分是他独立完成的。透过这些作品,我们可以看到云晓关于儿童教育的许多基本理念与思想,如“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教育的秘诀是真爱”、“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人格”、“儿童教育的全部使命是发现儿童、解放儿童”、“一切成功的教育都是和谐的教育”、“21世纪是两代人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世纪”、“无批评教育是伪教育”、“尊重生命是一切教育的核心理念”,等等。
虽然云晓不是教育科学研究的“科班”出身,但是他有着文学家的敏锐,有着对于儿童的关注与“真爱”,因此,他的“发现”、他的感悟、他的情怀就经常让我们这些研究教育的人自愧不如。因此,“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少年儿童研究》杂志总编辑”、“中国社会科学院兼职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全国优秀儿童工作者标兵”,这样一些“头衔”和荣誉落在他的身上,也就是非常自然的事情了。而中国图书奖、全国“五个一”优秀图书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作品奖、全国优秀畅销书奖,这样一些全国大奖被他收入囊中,也一点儿不奇怪了。
十多年来,云晓总能够捕捉时代的精神,走进儿童的心灵。他之所以常常成为媒体的焦点、新闻的中心,是因为他不断地超越自己、不断地提出命题;是因为他先知春江水暖,并且勇立潮头。在网络还没有走进我们生活的2000年,他就开通了孙云晓网站(slanyunxiao.yotlth.cn);在博客刚刚传到中国不久的2005年,他就在新浪网开了自己的个人博客(blog.sina.corn.cn/m/sunyunxiao)。现在,他的网站已经有各类作品千余万字,且每个月组织一次专题讨论;他的博客也已成为他与网友互动的重要场所。
云晓是一个真正走进儿童世界的学者;而我们通过阅读他的作品,在走进云晓的世界的同时,也走进了儿童世界。我相信,这里只是儿童世界的一个角落,云晓还会继续给我们展示他看到的那个精彩的世界。
我们期待着。
朱永新
2006年9月4日晚于姑苏滴石斋(作者现为全国人大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信息化时代动摇了父母与教师的权威地位,传统家庭中的亲子关系正经历着巨大的变革,“代沟下移”和“文化反哺”现象不断涌现,从而引发了许多现代家庭教育的新问题。或许,这正是今天孩子难教育的重要原因,而实际上也显示出孩子是成长中的巨人。由此,作者提出21世纪是两代人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世纪,父母和教师只有和孩子相互学习、一起成长,才可能教育好孩子,并且使自身得到发展和完善。
本书是孙云晓教育作品集,是教育专家孙云晓关于“代沟”问题的实用理论文集。作者认为两代人互相学习共同成长,是新世纪教育观念的重大变革,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走出误区的重要途径,也是化“代沟”为“代桥”的幸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