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广大管理者更好地使用制度这个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管理工具,使各种组织真正把制度落实到位,从而让自己的组织更好更快地发展,我们特别推出了《制度是银,落实是金》这本书。
本书不仅介绍了制度的重要意义、设计方法,强调了落实不力的危害,还深入分析了落实不力的各种原因,并给出了行之有效的解决之道,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是广大企业开展制度化管理、提升组织落实力不可缺少的好教材。相信本书的出版能够切实帮助企业管理层发现制度落实不力的症结,找到解决落实力的有效措施,从而全面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本书由张国庆编著。
一个企业或者单位,没有制度是不行的。但是光有制度还不行,最关键的还是落实。落实,就是把制定的制度和措施等落在实处,达到解决问题、推进工作的目的。抓落实是工作的一个基本环节,也是任何组织成员的一项重要职责。一个决策、一项工作能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关键在于落实。《制度是银,落实是金》不仅强调了落实的重要意义,指出了落实不力的原因,而且对如何抓落实作出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本书不仅是领导干部学习落实的好材料,更是广大基层员工领会落实精神和意义的好教材。无论是政府机关还是企业,任何一个组织机构都需要落实。《制度是银,落实是金》无疑是给大家上了一堂生动的制度落实课,值得广大领导干部和基层员工学习和阅读。本书由张国庆编著。
某地人事大调整。调整后,一些平庸或劣迹斑斑的人被提拔重用,而一些德才兼备的人却被排挤。结果,影响很大。媒体报道后,领导自圆其说地解释:“这次调整是失败的,失败的原因是领导不太了解情况。在调整前,领导提拔的多是接近领导的。而有点本事的人,多不愿意跟领导接触,所以没有被提拔上来。”
这位领导把提拔了不该提拔的人的原因归结为“有点本事的人,多不愿意跟领导接触”,显然是不对的。虽然人才有自身的弱点,但是用人屡屡失误就不是人才自身的问题,而是体制问题了。
这种人才浪费的事情并非个别现象。中国社会科学院社科文献出版社发布的《中国人才发展报告》显示,由于用人观念和制度安排存在欠缺,我国的人力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人才浪费情况触目惊心。据测算,仅2005年一年,我国就有2500万人因没能“尽其才”而无端消耗,造成的损失仅经济指标一项已超过9000亿元。在用人上,我们的社会上还存在着“人治”,有的地方,领导决定着人才是否能“尽其用”。
中国的人治历史由来已久,人才的浪费的历史也随之一直延续。
为何各朝各代总有奸人当道、佞臣横行?根源就是掌权者的工作重点在于防范和打击能人方面。那些皇帝们根本就不怕贪官,贪官只有依附政权才能啃食百姓,反而对政权没有威胁。皇帝们担心的是那些有能力、有本领、能打胜仗的大臣。皇帝们并不以“忠”、“贪”、“无能”等区分大臣,而是以有能力造反的和没有能力造反来区分。
于是。各朝各代新政权建立后导演过无数的人间惨剧。从文种到韩信,从徐达到年羹尧,一个又一个血淋淋的事实教育了子孙后代什么叫“功高震主”,功臣的下场都是什么。所以一些功臣、能臣在成功后往往选择主动退出政坛,以免除皇帝对自己潜意识上的恐惧。而没本领的大臣就只能作忠臣状,来获取皇帝的青睐。所以导致人才不能够、也不敢于冒尖。
在人治的模式下,统治者想尊敬臣下的时候可能客气点,不想尊敬的时候连骂带打,甚至砍头、抄家和株连。生活在这样一个喜怒无常的社会里,过了今天不知道明天会怎么样,谁能安心呢?谁都知道,自己的命运不在自己的掌握之下,而是操在别人的手里,别人手里掌握着自己的利益,乃至一切。所以,每一个都要学做人,因为只有先学会做人,日后才能成为人上人;只有先学会鞠躬哈腰,以后才能够挺胸抬头。
郑板桥的“难得糊涂”被后人奉为经典,代表了“为官哲学”中的最高境界。所有的人都要糊涂,不管是真糊涂还是假糊涂,人才更加难以出现了。人治决定了当官的说话要含糊,处事要糊涂,否则就会犯错误,丢乌纱,掉脑袋。糊涂的人还要当公卿,当公卿后还要装糊涂。
人治模式下用人的最大问题,就是“武大郎开店——高个子一概不用”,即下级永远不允许超过上司。在这一不成文的规则下,必然会出现“九斤老太——一代不如一代”的现实。也就是第一代9斤的话,第二代只能8斤或8斤以下,第三代最多也只能7斤了,至于第4代、5代,也就霉变得不能当种子用了。有本事的被消灭,没本事的充斥管理层,王朝最终因为腐败透顶,人民终不忍其苦而起义造反,将其推翻。虽然新的开国皇帝能够勤俭治国,但是其后续子孙却在深宫长大,国家又会沦人逐渐腐败的循环。王朝不断地更替,但整个国家的发展却还是原地打转,陷入一个未来谁都能预料到,却又摆脱不了的轮回。
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有诗曰:“他人生子要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但愿我子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看看吧,连大诗人都希望他的后代不如他,而这样一代不如一代,社会如何能快速发展?当一个国家陷入一代不如一代的局面下,为了把这种局面维持下去,精英不仅不能被重用,而且要用毁掉精英的办法来保证“矮个子”的政权。当政者不仅对民间有良知的知识分子残酷迫害,而且对朝内精英也是残酷斗争和无情打击。如此残酷的环境,可想而知又有多少精英能活下来。
干事的能人被压制住了,不能干事的人却把精力放在了防范能人方面。敌对的能人成了专政的对象,被无情地淘汰了。在“内无治国精英,外无带兵良将”的情况下,内部统治摇摇欲坠,外敌虎视眈眈,于是社会大乱,于是英雄就出来了。
为什么说“乱世出英雄”?就是因为乱世暂时没有了统治的压力,没有等级的区分,大家都竞争出头,全靠实力打拼,难有取巧之法。对于高层的官僚们和皇帝们来说,他们并不比下层的老百姓有本领。大批的精英隐藏于社会的底层,在一个稳定的论资排辈的社会里,他们根本不可能有出人头地的机会。只有在混乱和动荡中,那些“看不见的底层”和“鸡鸣狗盗之徒”才能在翻滚的江湖中努力拼搏到社会的顶层,发出各色光芒。乱世为个人提供了一个改变其固有的经济政治地位的“机遇”,一种在安定社会里不可能得到的“机遇”,比如诸葛亮、朱元璋、李自成、洪秀全等。在最底层的普通百姓中藏着不世奇才,没有机会的时候他们是普通人,一旦机会来临他们就会展翅高飞。
中国的人治时间太久了,虽然经过了近现代的多次洗礼,却仍有残留。《中国青年报》的一则调查表明,有四成大学生找工作是凭借“关系”的,关系是什么?其背后的实质是单位领导的人治。与己密切者用之,反之则搁置之。
用人到底凭什么?如何才能“人尽其用”?如何才能尽可能地减少人才浪费?方法和道路也许有千万条,但是如果不打破“人治”的窠臼,不建立起一套科学的用人制度,恐怕浪费会继续,人尽其用最终还是一句空话。
人才是企业发展中宝贵的战略资源,对企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人才浪费是最大的浪费。人治不止,人才浪费亦不止。一个真正成熟的企业,应该构建“尊重人才,人尽其才”的用人制度,为每一个人才提供展现才华的平台,以促进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P8-10
企业是关于人的有组织整体,而人的复杂多样的个性和行为特质,要求企业必须有一套完整的、系统的、科学的规章制度,以此来约束、规范、整合人的行为,使企业全体成员步调一致、团结协作,从而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胜。因此,进行制度建设是每一个企业都必须要做的事。
制度建设对任何组织的发展壮大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必须健全和完善各种制度,形成完整的体系,让一切有章可循。但空有制度还不行,关键是让制度得到贯彻落实。
现实中,绝大多数企业都制定了成套的规章制度,但为什么有的企业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而有的企业管理秩序和经济效益总上不去?原因就在于有的企业落实力较强,有的企业落实力较差。
制度的落实是制度化管理的关键。再好的制度,如果得不到有效的落实,制度就没有生命力,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这是许多组织在管理中造成失误或失败的重要原因。
三百多年前,英国哲人培根说过,有制度不落实,比没有制度的危害还要大。这话至今仍发人深省。
如果没有制度,还可以制定,但如果是有了制度而不能落实,极容易使制度本身失去应有的约束力和公信力,整个企业犹如一盘散沙,没有丝毫纪律性和凝聚力。
对制度进行落实的全过程,实际是实施企业管理的体现。管理的落脚点在于制度的落实,管理的最终效果体现在企业的每一名员工自觉遵守制度上。制度再好,落实不到位,也难以发挥出应有的效力。相反,即使一套存在缺陷的制度,如果能够认真地落实,不断地发现问题,不断地完善,垃圾也会成为宝藏。
其实,几乎每个企业的管理层都希望企业的制度能得到有效的、不折不扣的落实,但是总是事与愿违。原因就在于没有掌握方法,不知道什么样的制度具有可落实性,更不知道如何有效推进制度的落实。
为了让广大管理者更好地使用制度这个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管理工具,使各种组织真正把制度落实到位,从而让自己的组织更好更快地发展,我们特别推出了《制度是银,落实是金》这本书。
本书不仅介绍了制度的重要意义、设计方法,强调了落实不力的危害,还深入分析了落实不力的各种原因,并给出了行之有效的解决之道,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是广大企业开展制度化管理、提升组织落实力不可缺少的好教材。相信本书的出版能够切实帮助企业管理层发现制度落实不力的症结,找到解决落实力的有效措施,从而全面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编著者
2011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