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暑假到2010年9月一年多的时间里,北京昌平二中的高二学生陈鸣悦先后寻访了14位顶尖的大学文科教授。他们中有北京理工大学文学院教授杨东平、清华大学人文社会学院历史系教授秦晖、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金雁、北京语言大学教授谢小庆、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吴国盛、清华大学人文社会学院教授刘东、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牛大勇、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郑也夫、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系教授张鸣……最后,他将访谈记录整理成册。
《大学文科是什么(14位国内顶尖人文学者揭示中国大学文科真相)》中,各专家学者对自己所在专业领域的学科设置、发展历程以及现状和前景等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并对大量人文学科进行了通俗解读,便于读者理解各专业的学科范畴及性质。
2009年暑假到2010年9月一年多的时间里,北京昌平二中的高二学生陈鸣悦带着无数疑问,先后寻访了14位顶尖的大学文科教授、学者,探访大学文科的真相。
本大学文科是什么(14位国内顶尖人文学者揭示中国大学文科真相)中并没有所谓的专业选择技巧、志愿报考策略,更没有枯燥无味的专业术语堆砌,在平实的话语中,将文学、史学、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一一解析。而且,被访者并没有受身份所限,对本专业的点评客观中肯,呈现了最真实、最前沿的大学文科现状。所以,大学文科是什么(14位国内顶尖人文学者揭示中国大学文科真相)能让你真正了解这些既熟悉又陌生的学科。
探究文科底蕴,清晰选择未来
第一辑 博雅之学——大文科
文科教育在当代大学中的位置——杨东平教授访谈录
读“大文科”,培养知识分子情怀——秦晖、金雁教授访谈录
专业兴趣与专业素质的测定——谢小庆教授访谈录
第二辑 为己之学——基础类文科
哲学是干什么的?——吴国盛教授访谈录
文学关乎中国人的生活品质——刘东教授访谈录
史学永不衰竭——牛大勇教授访谈录
学习社会学有什么用处?——郑也夫教授访谈录
“以学术为志业”,政治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张鸣教授访谈录
第三辑 经世之学——应用类文科
经济学与管理学的关系——朱善利教授访谈录
法律人要把“道术”融合在一起——李曙光教授访谈录
心理学在中国——车宏生教授访谈录
中国传媒,需要不可救药的理想主义者——展江教授访谈录
人性需要打磨,艺术的训练必不可少——崔卫平教授访谈录
附录:文科主要学科介绍
“文革”结束后,毛泽东以“抓阶级斗争”方式所施加的意识形态压力减弱了,但是国家独重科技的导向,重理轻文的格局还没有根本改变,每当强调综合国力竞争的时候,就特别强调科技、军事。80年代中期,当时叫新技术革命,“三论”等等,把科学技术放在很高的位置。进入新世纪,是一轮新的国际竞争,以通讯技术、网络技术等为主。可以看到,我们对计算机与英语的重视程度以及它们在学校生活中的地位,远远高于其他的学科,被称为新的“通行证”。而人格养成、社会服务、团队合作等这些教育最基本的功能则无足轻重。包括现在渗透到小学、幼儿园的“奥数热”、“英语热”,背后就是实用主义、功利主义价值,认为这是“真本事”,其他都是虚的、没用的。
陈:对于现在业已形成的这样一种大学分科的局面,您是怎么看的?
杨:大学的学科划分,关系到怎样把知识体系分类。一般是这样分类的:数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然后是自然科学,然后是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我们国家通常是把数学与自然科学放在一块,有些国家把数学与自然科学分开,数学是高于自然科学的。中国在1949年以后,基本上是按照苏联院校的模式,建立的所谓“专才教育”模式,把学科专业门类分得非常细。现在的学科目录还是80年代初确定的,近些年一直在修改,新的目录还没有出来。有些学科的归属问题一直有争论,比如说,教育管理是属于教育学科还是管理学科,心理学是放在自然学科还是放在人文学科,还有一个就是地理。现在高考的时候,地理属于文综考试的内容,但是很多大学的地理学科招收理科考生。这都是现行的过于强调专业教育模式的困境。希望通过最近的学科目录调整把这些有争议的问题厘清,实际是很难的,特别是在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不断涌现的背景下。我们国家把学科分类的问题搞得过于僵硬。在中学生考大学时,将他们分成文、理两类是特别不合理的,把那么丰富多彩的学科就分为两类,是有问题的。
在21世纪教育研究院提出的高考制度改革方案中,我们建议实行分层次、多轨道的学科知识水平统一考试。分层次,就是把高校划分为研究型大学、地方性院校、高职院校三个层次。多轨道,就是学科考试科目可分为多种组合,例如普通文科、普通理科、工程技术类、生物医学类、艺术和体育类等等。每科考试内容区分不同难度,例如语文1、语文2、语文3,数学1、数学2、数学3等,考生可根据自己的学科兴趣与能力选择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考试。举例来说,对于普通文科,研究型大学考语文1、英语1、历史1、数学2,地方性院校考语文1、英语2、历史2、数学3,高职院校考语文2、英语3。这一改革增大了考试的选择性,避免了一张试卷考所有考生的粗陋,有利于考生扬其所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考试科目。也有利于提高高校和学科招收人才的“精准性”。还可以改善对高中教育的引导,学生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制定学习策略,而不是在同一个跑道、同一个标准下竞争。现在日本、韩国及我国台湾地区的高考都采用类似的模式。
陈:这种新的考试模式对于高中阶段的教学会有怎样的影响呢?
杨:可以推动高中阶段的教学多元化,增加选修课的比重。为什么多轨制的考试更适合学生呢?一个学生到高三的时候,就已经会有一些自己的兴趣倾向了,像荷兰高中开8门、10门课,你可以挑自己平时成绩最好的两门来考试,当你选择了这两门的时候,你的兴趣倾向也就体现出来了。譬如你的历史成绩特别好,你选择考历史,这就是你的兴趣倾向。
陈:当前中国大学文科教育的现状是什么样的?
杨:中国的文科教育,如果从构成来看,最大的还是师范类,财经、政法、语言类,这是文科的主体。像历史和哲学,数量就会比较少。绝大多数都是应用型的,并不是为了培养“高贵的人”,而是培养中小学教师、对外汉语教学教师等。中国的文科教育,其人文性的流失是很严重的。学生选择专业,实际上是选择一个职业。而传统性的文科教育,被认为是职业竞争性不强的,不是热门的选择。即使是北京大学的文史哲专业,现在都招不到最好的学生,“高考状元”都不会报这些系,而在50年代,北大的中文系是很多青年学生的首选。
我看一些学者写的书,在70年代的印度,更多的年轻人甘愿冒失业的危险,去学哲学、语言之类的传统文科。他们认为,经过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教养的,不把求职与谋利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直接目标,不知现在如何。在西方国家,人的兴趣是多种多样的,总有一群人是发自内心地愿意学习这类学科。教育的最高理想还是每个人能发现自我,实现自我,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陈:现在文科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怎样?
杨:文科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是不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见仁见智。我们可以看到,在各行各业,有人文素养,有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语言文字能力的人,是非常稀少的,每个单位少有的几个笔杆子都是很受重用的。很多大学生,虽然受过高等教育,但他没有写作能力。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好的文科教育提供的是最基本的生活能力、生存能力。这也就是为什么在美国,有一批非常优秀的四年制的文理学院,提供通识教育,,或叫博雅教育,这种学校在美国的知名度也是很高的,都是百年老校。它们是本科学院,没有研究生,但它们的声望是非常之高的,其毕业生都是研究型大学的首选。我觉得这个事实本身就是很有说服力的——广博的人文教育或文科教育,或者说博雅教育、通才教育,对于一个人的发展意义其实是非常重大的,他的基础素质和今后的职业发展能力是非常好的。只不过我们现在已经把文科教育降为一种粗陋的、比较容易混的、没有社会形象和没有魅力的教育。实际上人文教育应该是最有色彩的,最能调动和丰富一个人的内在能力、精神生活,提升一个人的品质和各种基础素质的。但我们的文科教育还不能担负起这种功能。
有些高校正在进行改革的尝试,如北京大学的元培学院、南京大学的匡亚明学院、甘阳在中山大学搞的博雅学院,都是尝试用这种理念,培养具有完整知识、博雅素养、良好人格的人。当然他们只是小范围的试点。此外还有其他的试点,如中国人民大学的国学院。许多大学都在开始尝试按照通才教育的模式来培养学生,开始不分学科,不分专业,两年后才开始分。
陈:大学本科教育中,文科所占的比重有多大?
杨:从大学生人数来说,文科大概占三分之一强,这个比例高中老师都知道。另一个概念,是在大学学制中文科教育所占的比重。理科专业中,文科的课程大约占20%。但在这20%中水分还是很大的,其中有一多半是政治理论课和英语,这两块就占了大头,还有体育、军训。这是中国与西方通识教育最大的区别。如果只看比例的话,与西方国家好像也差不多;但我们的这部分课程主体是政治理论课,是所有的学生都必须上的公共必修课。目前的课程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
大学本科四年,真正学习只有三年。到大四就基本没课了,自己找地方实习、找工作等等。P10-13
进人高中以后,学校在每个假期都安排有社会实践活动。在第一个寒假(2009年1月),我参观了一家印刷厂的生产全流程,并对该厂厂长进行了访谈,了解民营企业在世界金融危机冲击下的生存发展之道。在这次访谈之后,爸爸妈妈建议我不如利用这个机会做一个专题性的系列访谈。因为我一直喜欢体育,我的家人中又有人曾是北京棋院的职业棋手,第一个设想是对北京市的棋坛宿将进行系列访谈,体会一下当体育记者的滋味。但是我觉得这一系列的访谈虽然很有意思,却解决不了我目前所面临的一些实际问题。爸爸曾经对我说,高考报什么大学和报什么专业,由我自己来决定,他们不准备替我拿主意。可是我对于这个问题,完全心中无数,一点儿思想准备都没有。联想到班上的同学,除个别人对于高考志愿有自己的志向外,大部分同学对此都是一头雾水。于是我提议,能否就如何报考志愿的问题拜访一些专家学者,听取一些指导性的意见。爸爸妈妈十分支持我的想法,并就应当访谈一些什么样的专家学者给出了建议。
……
最后,我要再次感谢各位专家学者,他们不仅抽出宝贵的时间接受我的访谈,而且认真校改和审定了每一篇访谈稿。我要感谢亲爱的爸爸妈妈,他们是我进行此次系列访谈的指导教师,细致地教会我掌握各个环节的方法和技巧。我要感谢班主任刘秀茨老师,她通过与我本人及与我家长的谈话,提醒我要认识和克服性格弱点,并支持我进行这次系列访谈。我也要感谢学兄吴敖祺,为本书写了一篇内容丰富的附录。
陈鸣悦
2010年10月1日
我觉得真是要讲选专业,第一,要考虑兴趣,第二,可能还是要考虑将来的发展前景,取决于你各方面的权衡。
——秦晖 清华大学教授
要尊重和坚持自己的独立选择,不要跟着同学圈子中的小文化跑。哪个地方你干活不觉得累,越干越来劲儿,这个地方就是最能发挥你的潜能,最能干出成绩的地方。
——刘东 清华大学教授
在本科阶段,选好的专业不如选好的大学。考进好学校,四年的大学生活就会很愉快、很充实,学点真东西;进不了好学校,这四年就像受刑一样,苦哈哈地受煎熬,就为了混一个就业的资格。
——张鸣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状元与非状元,进入大学后是看不出差别的。高考排在最前面的,入学后的成绩不一定就是最好的。关键是有没有学习兴趣,兴趣培养出来了,自己能够刻苦钻研,他就会走在前头。
——朱善利 北京大学教授
你要跟着你内心的信念走,一方面要果断地剔除一些东西,做出自己的选择;一方面是一旦做了这个选择后,就要按着这个路子走,不反海,不后退。
——李曙光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不论你在何时何地进行选择,首先都要了解自己和了解社会,才能找到二者之间最合适的搭配,找到你自己的成功之路。
——谢小东 北京语言大学教授
在本科阶段,我通常建议选基础学科去学,最好是在文、史、哲、数、理、化这几个学科中选择,这样将来发展的余地比较大。
——牛大勇 北京大学教授
要学习社会学,你要问问自己,对于社会问题有没有好奇心?或者说,你是否关心社会热点问题?要有认知意义上的关心,不仅仅是一种社会正义感。
——郑也夫 北京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