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礼仪与兴象(礼记元文学理论形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学术文库
分类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作者 王秀臣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礼记》文字精微,句法巧妙,章法考究,汇群经之总义,集儒家思想之大成,其文本特征、思想意蕴具有文学文本示范意义和元文学理论意义。礼仪中有“兴”也有“象”,礼仪之“兴象”是诗歌“兴象”理论的实践来源和理论来源。祭祀礼仪具有象征性,祭祀的象征与文学的象征互相通融。礼仪称谓使古代修辞实践从语辞走向文辞,开启了修辞的文艺性发展路径,语言因此也具备了文艺性审美功能。因礼仪之需而产生的“文言”具有仪式和文学双重属性,追求对语言文饰的“文言”是真正意义上语言艺术的开始。诗、乐同源,中国古代诗学实源于乐论,乐论是古老的哲学,也是原始的诗论。

《礼仪与兴象(礼记元文学理论形态研究)》由王秀臣所著,供相关读者阅读参考。

内容推荐

礼是威仪,是律度,是典章,也是纹饰;礼用于经世,用于立身,也用于为文;礼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礼记》记载仪式,阐明礼义,总结理论,是具有代表性和总结性的早期儒家思想文献。《礼仪与兴象(礼记元文学理论形态研究)》由王秀臣所著,《礼仪与兴象(礼记元文学理论形态研究)》立足《礼记》文本,与其他先秦典籍互证,全面审视《礼记》的文学思想及其文学表现,试图通过分析某种重要的礼学范畴或某种典型的礼仪行为,揭示上古礼仪规范的原始内涵,消除因时空阻隔所带来的对古代礼学精神的种种误解,疏通“礼”与“文”的血缘脉络,找到它与后世文学思想的内在关联,从而揭示上古礼仪文明对早期中国文学思想的影响,还原“仪礼时代”礼乐文化背景中形成的中国启蒙文学思想的元文学理论形态。

目录

导论 仪礼时代与中国早期文学思想

 一  典礼仪式与礼仪文本:中国早期文学活动的基本形态

 二 礼仪的应用与阐释:中国文学思想的理论雏形

 三 “礼”经学:贯穿中国文学思想史的一条主线

 四 本书的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第一章“礼仪”与“兴象”

——“兴象”的仪式来源及“比”“兴”差异考辨

 一 “兴于诗”一“立于礼”——“兴”是礼仪事件

(一)孔子论“兴”的礼仪背景

(二)“兴”的礼仪性质

(三)“兴”的仪式特征

 二“礼之仪”一“仪之兴”——“兴”是象征艺术

(一)“动作之兴”与“行为象征”

(二)“言之兴”与“语体象征”

(三)“诗之兴”与“乐语象征”

(四)“物之兴”与“器物象征”

 三 “兴必取象”一“以象征意”——“比”“兴”差异辨析

(一)汉儒的经学诠释与“比”“兴”界限的混同

(二)“兴必取象”论与“兴”的隐性特征及其象征途径的发现

(三)“兴”与西方象征理论

 四 “兴象”的审美意蕴和诗学精神

(一)“语有兴象”

(二)“象中有兴”

(三)“兴在象外”

第二章“祭祀”与“象征”

——祭祀象征理论的形成与应用

 一 祭祀时代:一种特殊政治与文化制度的形成

(一)祭祀制度的形成

(二)《仪礼》《礼记》中所载祭祀礼仪的主要仪节

(三)祭礼的功能与意义

 二 祭祀理论:从仪式到艺术

(一)“祭祀主敬”:仪式的开始与艺术的发生

(二)“文”人之情:情感的修饰与象征的转换

(三)仪式内外:现实与象征的两个世界

 三 祭祀文学:祭祀中的“诗”与《诗》中的祭祀

(一)祭祀诗的分类

(二)祭祀仪式中的歌诗

(三)《诗》中的祭祀

 四 祭祀礼仪的象征系统及其文学意义

(一)祭器:人器也

(二)祭品:外则尽物,内则尽志

(三)服饰:反女功之始也

(四)时空:合和天人的神圣场域

(五)仪节:洞洞乎,属属乎

(六)祭祀的象征与文学的象征

第三章“称谓”与“修辞”

——上古礼仪称谓的修辞学史意义

 一 “以名举实”:“正名”学说与礼仪称谓的意义生成

(一)名、实之辩与诸子“制名”理论

(二)人文世界的命名与礼仪称谓的礼义构成

(三)儒家“正名”学说与礼仪称谓意义的扩展

 二“称名之曲”:礼仪称谓的语用形态与修辞意义

(一)礼仪称谓:语辞修辞的活化石

(二)曲指:礼仪称谓的修辞方式及其语用形态

(三)隐喻:礼仪称谓的修辞格及其语体特征的形成

(四)从宜:礼仪称谓的变与不变及其修辞功能的弱化

(五)从语辞到文辞:修辞学史的文艺性转向及其影响

 三 “言语之美”:君子人格的言语精神及其文化意蕴

(一)言为心声:道德伦理的外在体现

(二)言语有章:君子威仪的语言表述

(三)穆穆皇皇:贵族文化的身份确认

第四章 “礼辞”与“文言”

——文言的礼仪属性及其元文学理论意义

 一 从礼仪之盛到文言之兴

(一)礼仪的兴盛与文言的产生

(二)作为语言艺术的文言

(三)孔子与文言理论

 二 从礼仪之“文”到礼义之“象”

(一)礼仪之“文”与礼辞的文言意义

(二)礼义之“象”与“象”的文言属性

(三)“立象尽意”与“象”的文言示范

 三 从礼仪之“敬”到礼辞之“诚”

(一)礼仪之“敬”与礼文之“诚”

(二)“修辞立其诚”与文言的道德、伦理品格

 四 从礼的“文质兼美”到文质相符的文学理论

(一)礼的文质观

(二)文质关系、文言思想与文质相符的文学理论

第五章 “乐论”与“诗论”

——中国“诗论”的“乐理”渊源

 一 “乐”与“诗”的形态演变

(一)同源异体:诗、乐的起始形态

(二)三位一体:诗、乐的仪式形态

(三)分体:诗、乐的独立形态

 二 “乐本情”与“诗缘情”

(一)《礼记·乐记》关于情感理论的构建

(二)早期诗、乐分工与“诗言志”的理论内涵

(三)“诗教”的“乐理”来源与“诗缘情”

理论的“乐论”依据

(四)“情志合一”与“抒情本体”诗论的理论成熟

 三 “声亦如味”与“诗味论”的形成

(一)“五行学说”与“声、色、味、时”的“五体”结构

(二)“声亦如味”与“乐味”的理论来源和文献依据

(三)“诗以声为用”与“诗味论”的“乐论”原理

(四)“但见情性,不睹文字”:“诗味论”的情感本质

参考文献

后 记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2 21:1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