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年,裴学义出生于北京一户普通人家,其父亲曾经在傅作义手下任职,因此家境尚可。虽然算不上富足,倒也不用为温饱发愁。
裴学义从小身体赢弱,性格内秀,父母担心他将来做不了力气活儿,又加上当时国家内忧外患时局混乱,也不知道该为他谋一个什么出路,只好先送他到朝阳门外东岳庙的私塾读书。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蒙童,日后又是如何走上从医治病救人道路的呢?又是如何成为一代中医名家的呢?这一切除了机缘巧合,最大的原因还是在于他年少志高和天资聪颖。
当时以裴家的经济状况,虽温饱不愁,但要额外供裴学义上学,也是一个不小的负担。自幼听话懂事的裴学义,深知父母的辛苦,从内心中无时无刻不体恤着家人,小小年纪,勤俭节约体现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在私塾读书,为了节约买纸张的钱,他总会在青石板地砖上练字,写满了,干了之后擦掉再写。就这样日复一日,竟然也练就了一手好字。
裴学义悟性过人,他知道读书的机会来之不易,因此格外用功,打下了不错的文化基础。但是读书之后将来的路往哪里走,他和家人心里也没有底。就在这样的困惑和无奈中,一个难得的机缘向他走来,并影响了他一生,这个机缘便是他遇到了当时京城的“四大名医”之一孔伯华。
当时,裴学义的父亲与一个名叫刘义芳的人关系不错,此人家境殷实,又有一个特别的爱好,即对岐黄之术非常感兴趣。当时他正在孔伯华门下学医,是孔伯华的大弟子。裴老先生于是便动了让裴学义跟随刘义芳学医的念头:一来可以学一门技艺,将来养家糊口;二来也能懂些医术,强身健体。
刘义芳与裴家相熟,对裴学义的情况亦知一二,于是对裴家说,这孩子是块学医的材料,只是怕教不好耽误了他,还得另寻名师。于是刘义芳将他引荐到自己的师傅孔伯华那里。
孔伯华从不轻易收徒,当刘义芳把裴学义带到西四红庙孔家时,孔伯华看到裴学义长得清秀机敏,性格温厚谦让,悟性也不错,因此格外喜欢。但考虑到他年纪太小,根基还不牢靠,觉得还是应该先把基础打好。
当时孔伯华除了是大夫之外,还有另一个身份,那就是北平国医学院的院长。20世纪30年代,西方医学大量涌人中国,中医的地位每况愈下,甚至面临被取缔的危险,而优秀的中医人才又奇缺,中医处于失传的危险境地。孔伯华见此情此景,心急如焚,于是联合萧龙友等中医界人士建起了一所专门培养中医人才的新式学校——北平国医学院。
北平国医学院按照正规大学的要求建制,学员必须高中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力,经过考试合格后方能人学。1938年,裴学义只有13岁,年龄、学历都达不到国医学院的要求,然而国医学院当时开有预科,专门教授一些基础的中医古文知识和文化知识,学完预科之后便可参加国医学院的人学考试。于是孔伯华便安排裴学义跟随预科班学习,夯实基础,迎接考试。
对于学医,裴学义亦有心为之。他小的时候奶奶因为患病,医治无效去世。街坊邻里也常见因病失治或小病误治而令其家人悲痛欲绝,这些都令他心酸不已。因此有了学医的念头。那时他经常到北平图书馆看书,馆里收藏的医学典籍很多,他开始与中医学有了最早的接触。因为年纪小,文化水平有限,自学中医很是吃力。为了提高文化水平,他报名参加了当时北平一个很有名气的“三三补习班”,可以补习一些中医古文知识。补习班学费很高,家里负担不起,老师见他勤奋好学,成绩也好,便免去了他一半的学费。裴学义又听说朝阳门外二条有一个姓南的先生古文讲得很好,便又跑到那里去听讲,南先生同样看重他勤勉求学的精神,亦不收学费。就这样,裴学义打下了很好的传统文化基础。
进入北平国医学院,让一心想要从医的裴学义无比欣喜。虽然最初只是在预科阶段学习,然而他并不好高骛远,仍然踏踏实实地将学校教授的知识学好。两年之后,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国医学院医科班,正式进入国医学院学习。
当时在国医学院授课的除了孔伯华、萧龙友,其他人也都是名医,如赵树屏、周福堂、任广毅、曹养舟、张菊人、瞿文楼、姚季英等。学校设置的课程门类齐全,涵盖古今,既讲医学经典,又讲临床诊断,甚至西医的解剖学、细菌学等也在其所学课程之中。这让裴学义很是长了一番见识,老师们的广学博识更是让他如饥似渴、废寝忘食,生怕追赶不上。在校四年,裴学义品学兼优,孔伯华非常满意,对他偏爱有加。
处在日伪时期的北平,日本人一心想要将中医收归己有。对于国医学院也是虎视眈眈,费尽心机,屡次三番地进行骚扰,威逼利诱,要孔伯华接受与日伪政权合作的提议。对这种有辱民族气节的事情,孔伯华决然不肯答应。国医学院被迫三迁其址,到1944年实在支撑不下去了便毅然停办。裴学义所在的第十一班是最后一批领到毕业证书的班级。年轻的裴学义从老师那里学到了一个民族最宝贵的东西,所以日后每当谈起先师孔伯华,他总是感慨不尽,有说不完的话。他佩服恩师医术好,更佩服恩师的医德,一生清贫,不求名利,明辨是非,有骨气。裴学义一生以先师为榜样,刻苦钻研医术,踏踏实实从医,倾尽心力育人,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批中医博士中的吴小琦即出自其门下,也可谓不辱师志。
P9-11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世界医学宝库中的夺目瑰宝。数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的不可磨灭的贡献。至今,它仍是中国医药卫生事业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民族体魄康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医药学,是中华传统文化和科技文明的结晶,是勤劳聪慧的中华儿女在几千年生产生活实践中,在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创造的独具特色的医学科学奇迹。它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严谨的哲学内涵。经过一代又一代中医药人、一辈又一辈名医大家的实践探索、薪火传承一总结完善、创新发展,逐步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独特的诊疗方法、丰富的医学内容、实用的制药技术。具有疗效确切、用药安全、应诊灵活、普适简廉和预防保健作用显著的巨大优势,在世界医学之林独树一帜,为人类的文明进步与医疗保健事业,已经并正在作出积极的贡献。
为了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彰显中医药学家的丰功伟绩,当代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与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新闻办公室、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精诚合作,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关怀和指导下,为中华近现代百年来贡献卓著、深受敬仰的150位中医药学家,编撰出版了这部大型传记丛书《中华中医昆仑》。丛书以传主姓名为卷名,生年为卷次,每卷3万字,10卷为1集,共15集;采用评传体裁,记载他们的生平事迹、医术专长、学术思想、传承教育、医风医德、养生之道和突出贡献,使这些宝贵的医学成就和精神财富发扬光大,千古流芳。
丛书取名《中华中医昆仑》。昆仑山,被尊为“万山之祖”,柱西北而瞰东南,立中国而凭世界,凌驾乾坤、巍然屹立。以其高峻豪迈、绵延起伏的磅礴气势,寓意中华中医药学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和永不衰竭;以其挺拔雄伟、高耸入云的恢弘气魄,彪炳一代中医药学家的丰功伟绩、杰出贡献和不朽勋业。
丛书入选传主,从全国范围推荐遴选,遍及中医药界各个领域。有临床家、理论家、药学家、教育家、医史文献学家;有名师亲授、世医家教、学派传人、院校毕业和自学成才者;有师徒并驾、父子齐名和伉俪联袂者。他们学术造诣深厚、诊疗技术精湛、临床经验丰富、学科地位崇高、科研成果丰硕、医风医德高尚、国内外影响较大,从医学理论到临床实践,为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是近现代百年来中华中医药界的杰出代表。
丛书的出版,对于弘扬中华文化,振兴中医药事业,造就中医药人才,普及中医药知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这是一项开创性工作,填补了我国为著名中医药学家大规模撰写传记的空白;也是一项抢救性工作,因入选传主已仙逝过半,许多亲历、亲见、亲闻的史料日见散逸,将之收集整理、编撰成书,功垂后世、利国利民;更是一项承前启后的工作,总结传主经验,传承中医药伟业,继往开来,光耀世界医学之林。这部医文结合,富蕴历史性、学术性、文学性和实用性的鸿篇巨制,对医疗、卫生、科研、教育及全球关注中华中医药文化的各界人士,都有重要的参考和阅读价值。
丛书的编撰出版,是一项巨大的中医药文化建设工程,在策划、撰写、编辑、出版过程中,自始至终得到了国家有关领导、政府部门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怀和支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度重视,并组织专家对全书进行终审;数百名专家、学者亲,临指导,参与规划;有关省、市、自治区卫生厅、局、中医局(处)给予大力帮助;传主及其亲属、弟子热情支持、密切配合;撰稿人深情满怀、辛勤笔耕;编审专家尽心竭力、精工细琢;关爱中医药事业的企业家热心公益、慷慨资助;全体工作人员不辞辛劳、无私奉献,这一切使丛书得以顺利出版。对此,我们深表谢意。 由于时间紧迫和资料搜集困难,加之水平有限,难免有疏误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中华中医药学,历史悠久,浩浩汤汤,发端于远古,奔向于未来。百年对于历史,不过是短暂的瞬间;百人对于万众,不过是沧海一粟。然本丛书所记载的百年百人,则无疑是波澜壮阔的中医药发展史上辉煌的篇章和光芒闪烁的璀璨星辰。
张镜源
2011年6月
《中华中医昆仑》是一套具有历史、学术、文化、实用、典藏价值的传世著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特别是对于青年一代中医师坚定中医信念,培养医风医德,提高中医技艺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和教育意义。《中华中医昆仑》为我国近百年来150位著名的中医药学家的传记丛书。
《中华中医昆仑(第13集)》记载了裴学义、王宝恩、周霭祥、贺普仁、唐由之、赵冠英、许润三、金世元、陆广莘、刘柏龄等10人的生平事迹、学术思想、医术专长、医风医德、养生之道和突出贡献。
《中华中医昆仑(第13集)》由张镜源主编。
张镜源主编的《中华中医昆仑》采用评传体裁,记载了150位中医药学家的生平事迹、医术专长、学术思想、传承教育、医风医德、养生之道和突出贡献。这些传主,从全国范围推荐遴选,遍及中医药界各个领域。有临床家、理论家、药学家、教育家、医史文献学家;有名师亲授、世医家教、学派传人、院校毕业和自学成才者;有师徒并驾、父子齐名和伉俪联袂者。他们学术造诣深厚、诊疗技术精湛、临床经验丰富、学科地位崇高、科研成果丰硕、医风医德高尚、国内外影响较大,从医学理论到临床实践,为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是近现代百年来中华中医药界的杰出代表。本书是《中华中医昆仑(第13集)》,传主有裴学义、王宝恩、周霭祥、贺普仁、唐由之、赵冠英、许润三、金世元、陆广莘、刘柏龄等1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