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华中医昆仑(第10集)(精)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张镜源
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1939年侵华日军占领华北后,三伯的诊所被迫停办,路志正只好独立行医。起初,由于少了依靠,遇到疑难证候时,他感到信心不足,但不久便找到了补救的方法。凡日问疑似难辨、立法处方无把握的,他就于晚间研读有关书籍,揣摩自己在治疗过程中的得失。从此以后他养成了白天看病、晚上读书的习惯,至今仍在坚持。

善于总结经验尤其是教训,是一个医生趋于成熟和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行医之初的一些教训,路志正至今还记忆犹新。他记得有一位水米难进、二便不通的“关格证”患者,其病势急迫,一些医生看了都束手无策。路志正受病家之请,前去应诊。只见病人极度虚弱,腹部膨胀如鼓,脉搏极微,遂选用葱白、川椒煎汤,加少许麝香,让患者坐浴。此方出自《张氏医通》,目的是希望通过“温通”的方法,以利小便,缓解病情。当时患者呈仰卧的姿势,容易导致胸闷、腹胀,他建议用被子将病人上身垫起,呈半卧位,使水易于下流。由于病人已很危重,家人要去搀扶,可病人坚决不让,自己用力一起,突然两眼翻白,昏厥过去。“我急忙刺其人中穴,进行急救。可针一入,顺着针孔,流出来的全是水。我立刻感到病人没救了……虽然事后病家未说什么,但是我心里很难过,常想:如果当时考虑得再周全些,处置方法再得当些,或许不会发生那样的情况。”路志正回忆道。

路志正常以此事为戒鉴,还写了一首打油诗,作为铭记:“关格之证实难当,最忌起卧在床上。动时一个不留意,崩破膀胱立死亡。”这次意外事故对他触动很大。他想:这病虽属疑难重症,但总该有个医治之法。为了追根寻源,他查阅了大量的书籍。功夫不负有心人,终在《本草纲目》四十一卷“蜣螂”条目下看到:“蜣螂又名铁甲将军、推车客,治大、小便不通。”并说明:大便不通用上截,小便不通用下截,二便不通用全虫。在“蝼蛄”条目中,谓其有“利大、小便”的功效,可以治疗“十种水病”、“大腹水病”、“小便不通、大便闭”等症状,用时取下半部虫体。

半年后,路志正又遇到一个类似的病例。一位20多岁的妇女,因泌尿系感染二便不通,腹胀难忍,不能触摸,需要用一个支架,将被子支起来护其腹部,因为饮食难进,身体极度虚弱。他诊后,拟了一个攻补兼施的方剂:蝼蛄和蜣螂焙干研磨成粉,用人参、附子、肉桂煎汤送服。为了慎重起见,路志正还请教了老师。老师说,铁将军的通下功效很厉害,如果怀孕的人服用了,连胎儿都可能一起打下来。他一听赶忙跑到病家,核实病人未怀孕,这才放下心来。

路志正一直盼望病家尽早地把消息传来,可一等再等,直到第j天中午,患者的家人才来报喜:用药的第二天,二便就通了,泻下来几十个干结的粪球,排出的尿液几乎把她泡湿了……其后,路志正用此法治疗了十几例类似的病人。这一经历,为他十几年后用中医药治血吸虫病肝硬化腹水,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经过几年的历练,路志正的临床经验渐丰,医名传扬。一次他遇到一位十七八岁的陈姓病人,患温病一个多月,屡治无效。患者面色晦暗,高热不退,意识不清,两目直视不能眨,僵卧于床上;呼吸虽缓,但尚均匀;四肢虽凉,气息尚温;舌质紫暗,苔黄厚而干,其脉象似拧着的绳索一样紧涩。路志正翻阅了前医开具的十余张处方,大多是按照《伤寒论》中白虎汤进行加减,方中石膏用量很大,始用二两,渐至半斤,而且都是煅用。他稍稍沉思,立即意识到此症缘“石膏煅用”之弊。石膏煅用,失去解肌透表之功,而成大寒凝滞之品。在温热病的治疗中,用之不当,会导致邪热内伏,不能透邪外出,犯了服白虎汤“汗不出者,不可与也”的禁忌。他用益气回阳之法急救。其后的处方用参附汤加减治疗,药用人参三钱,淡附片(先煎)二钱,紫油桂(后下)一钱,煎后少量频服。第二天早晨,患者家人欣喜来告:药后,夜半时分病人双目始睁,四肢逐渐转温,屈伸自如,能开口说话,也想进食、喝水。后经路志正精心调治,此病人安然痊愈。  这件事在当地的影响很大,乡里人交口称赞路志正的医术神奇。每当回忆起此事,路志正总是深有感触地说:“医者责任重大,医理精深,必须详究,稍有疏忽,祸即旋踵而至。孙思邈认为,医生应该‘胆欲大而心欲细,行欲方而智欲圆’,这实在是一句至理名言,应为医者之座右铭。”他还说:“中医治疗急症,有几千年的历史了,上自《黄帝内经》、《伤寒论》,下迄明清温病学派,历代均有发展。可如今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急症对中医来说反成了弱势,历代所积的实践经验几被遗忘,极大地影响了中医学的发展。”这也成为路志正后来著书立说、四方奔走、呼吁发展中医治急症的原因所在。

1939年,路志正从医校毕业,在保定直隶总督府衙门参加全省中医考试,并以第八名的成绩获得执业资格,从此他正式独立业医。

P10-12

目录

路志正卷

 幼年磨砺 悟性天成

 跟师侍诊 荷角初露

 衷中参西 慧眼识珍

 鉴证乙脑 献策血防

 铁水无情 包钢树功

 勤于临床 重视急症

 崇尚东垣 贵在发展

 南方多湿 北方亦然

 组建学会 继承创新

 勤学不倦 质疑释难

 信步五洲 传扬国粹

 谋划大业 “非典”建言

 因材施教 桃李满园

方药中卷

 儒学哺育和中医启蒙教育下的童年

 拜门名医陈逊斋 改名方药中

 行医生涯的起步 为维护中医发出第一声呐喊

 到“北医”学西医 发表第一部专著

 走进中医研究院经历全面磨砺 完成第二部专著

 辣手著文论五行 创办全国中医研究班

 中医研究生教育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创新研究的中医理论家 三部论著相继出版

 创肝肾系列方的一代名医 第六部专著出版

 铮铮铁骨睿智善辩的中医卫士

 剑胆侠心的挚友 绵绵柔情的性情中人

 一代岐黄名宿的陨落 《方药中论医集》问世

王乐匀卷

 家学渊源夯基础 少出名门练真功

 新安故里多名流 问道“韬庐”一儒医

 乡里悬壶解民苦 岐黄路上一医痴

 发皇古义融新知 外感病证一高手

 医文并茂言传教 春风桃李育英才

 心脑病证重体质 条达肝木屡建功

 天翻地覆新时代 执教杏林结硕果

 辨章学术考医籍 博观约取续医述

 博雅多艺学自得 作人作字两无歧

黄星垣卷

 清贫少年立志 学医初衷不改

 中西结合新路 肿病治疗见效

 中医教材新编 总论撰写出奇

 创建急症基地 培训急症人才

 提出热病新说 研制“三宝”新剂

 实施“两改”严把“三关” 创建中医急症学科

 《实用中医内科学》宏博 《中医急症大成》首创

 精诚大医风范 长树后学楷模

 治家温馨和美 教子学有专长

谢海洲卷

 夙愿出家学 成才在北京

 临床有奇术 “三法”尤见长

 情志及脑病 治则有新法

 继承本草理论 指导新药制剂

 养生有妙法 亲身获奇效

 教学带徒弟 桃李满天下

佘桂清卷

 艰苦学医路 江城名西医

 奉调研究院 创建肿瘤科

 扶正培本法 临床贡献大

 中央保健医 医德树楷模

 学术带头人 研究成果丰

 国际影响大 桃李满天下

何任卷

 家传学医 上海深造

 战乱良医 创办函授

 艰苦办学 倾心教育

 笔耕不辍 登峰金匮

 博采众家 擅治杂病

 精于辨证 长于用药

 妇科治验 其来有自

 耄耋不歇 德业双馨

王子瑜卷

 出身贫寒励大志

 求本妇科调肝肾

 巧用古方不拘泥

程莘农卷

 集贤巷里诞“麒麟” 悬壶济世慰众生

 易门针灸辟新路 著书立说谱华章

 矢志岐黄踏荆棘 一根银针扬美名

 探索经络觅迷踪 辨证施治福万家

 桃李芬芳遍四海 墨宝飘香传百年

陈彤云卷

 严父费苦心 中西尽濡染

 嫁入哈氏门 踏进外科学

 舍家闭医馆 为国办教育

 辨识皮肤病 坚持整体观

 论治须辨证 遣方遵经典

 学术无中西 师古更创新

 用心察证候 缜密辨病证

 待人无高下 处世有爱心

 天人和谐美 精神内守强

序言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世界医学宝库中的夺目瑰宝。数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的不可磨灭的贡献。至今,它仍是中国医药卫生事业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民族体魄康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医药学,是中华传统文化和科技文明的结晶,是勤劳聪慧的中华儿女在几千年生产生活实践中,在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创造的独具特色的医学科学奇迹。它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严谨的哲学内涵。经过一代又一代中医药人、一辈又一辈名医大家的实践探索、薪火传承一总结完善、创新发展,逐步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独特的诊疗方法、丰富的医学内容、实用的制药技术。具有疗效确切、用药安全、应诊灵活、普适简廉和预防保健作用显著的巨大优势,在世界医学之林独树一帜,为人类的文明进步与医疗保健事业,已经并正在作出积极的贡献。

为了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彰显中医药学家的丰功伟绩,当代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与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新闻办公室、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精诚合作,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关怀和指导下,为中华近现代百年来贡献卓著、深受敬仰的150位中医药学家,编撰出版了这部大型传记丛书《中华中医昆仑》。丛书以传主姓名为卷名,生年为卷次,每卷3万字,10卷为1集,共15集;采用评传体裁,记载他们的生平事迹、医术专长、学术思想、传承教育、医风医德、养生之道和突出贡献,使这些宝贵的医学成就和精神财富发扬光大,千古流芳。

丛书取名《中华中医昆仑》。昆仑山,被尊为“万山之祖”,柱西北而瞰东南,立中国而凭世界,凌驾乾坤、巍然屹立。以其高峻豪迈、绵延起伏的磅礴气势,寓意中华中医药学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和永不衰竭;以其挺拔雄伟、高耸入云的恢弘气魄,彪炳一代中医药学家的丰功伟绩、杰出贡献和不朽勋业。

丛书入选传主,从全国范围推荐遴选,遍及中医药界各个领域。有临床家、理论家、药学家、教育家、医史文献学家;有名师亲授、世医家教、学派传人、院校毕业和自学成才者;有师徒并驾、父子齐名和伉俪联袂者。他们学术造诣深厚、诊疗技术精湛、临床经验丰富、学科地位崇高、科研成果丰硕、医风医德高尚、国内外影响较大,从医学理论到临床实践,为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是近现代百年来中华中医药界的杰出代表。

丛书的出版,对于弘扬中华文化,振兴中医药事业,造就中医药人才,普及中医药知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这是一项开创性工作,填补了我国为著名中医药学家大规模撰写传记的空白;也是一项抢救性工作,因入选传主已仙逝过半,许多亲历、亲见、亲闻的史料日见散逸,将之收集整理、编撰成书,功垂后世、利国利民;更是一项承前启后的工作,总结传主经验,传承中医药伟业,继往开来,光耀世界医学之林。这部医文结合,富蕴历史性、学术性、文学性和实用性的鸿篇巨制,对医疗、卫生、科研、教育及全球关注中华中医药文化的各界人士,都有重要的参考和阅读价值。

丛书的编撰出版,是一项巨大的中医药文化建设工程,在策划、撰写、编辑、出版过程中,自始至终得到了国家有关领导、政府部门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怀和支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度重视,并组织专家对全书进行终审;数百名专家、学者亲,临指导,参与规划;有关省、市、自治区卫生厅、局、中医局(处)给予大力帮助;传主及其亲属、弟子热情支持、密切配合;撰稿人深情满怀、辛勤笔耕;编审专家尽心竭力、精工细琢;关爱中医药事业的企业家热心公益、慷慨资助;全体工作人员不辞辛劳、无私奉献,这一切使丛书得以顺利出版。对此,我们深表谢意。  由于时间紧迫和资料搜集困难,加之水平有限,难免有疏误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中华中医药学,历史悠久,浩浩汤汤,发端于远古,奔向于未来。百年对于历史,不过是短暂的瞬间;百人对于万众,不过是沧海一粟。然本丛书所记载的百年百人,则无疑是波澜壮阔的中医药发展史上辉煌的篇章和光芒闪烁的璀璨星辰。

张镜源

2011年6月

内容推荐

  《中华中医昆仑》是一套具有历史、学术、文化、实用、典藏价值的传世著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特别是对于青年一代中医师坚定中医信念,培养医风医德,提高中医技艺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和教育意义。《中华中医昆仑》为我国近百年来150位著名的中医药学家的传记丛书。

《中华中医昆仑(第10集)》记载了路志正、方药中、王乐匋、黄星垣、谢海洲、余桂清、何任、王子瑜、程莘农、陈彤云等10人的生平事迹、学术思想、医术专长、医风医德、养生之道和突出贡献。

《中华中医昆仑(第10集)》由张镜源主编。

编辑推荐

  张镜源主编的《中华中医昆仑》采用评传体裁,记载了150位中医药学家的生平事迹、医术专长、学术思想、传承教育、医风医德、养生之道和突出贡献。这些传主,从全国范围推荐遴选,遍及中医药界各个领域。有临床家、理论家、药学家、教育家、医史文献学家;有名师亲授、世医家教、学派传人、院校毕业和自学成才者;有师徒并驾、父子齐名和伉俪联袂者。他们学术造诣深厚、诊疗技术精湛、临床经验丰富、学科地位崇高、科研成果丰硕、医风医德高尚、国内外影响较大,从医学理论到临床实践,为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是近现代百年来中华中医药界的杰出代表。本书是《中华中医昆仑(第10集)》,传主有路志正、方药中、王乐匋、黄星垣、谢海洲、余桂清、何任、王子瑜、程莘农、陈彤云等10人。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20:3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