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华中医昆仑(第4集)(精)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张镜源
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两年后,山东沦陷,岳美中返乡当小学教员,后到唐山市行医。1946年,岳美中赴北平参加全国中医考试,取得中医师执照。岳美中专用古方治病,时起大证,成为唐山地区最著名的中医。

实践中,岳美中逐渐认识到专执古方亦有不足,他在博览群书的基础上,总结出:只学伤寒而不精,容易侧重温补;单学温热而不博,容易涉于轻淡。必须学古方而能人细,学时方而能务实。强调“治重病大症,要用张仲景的经方;治脾胃病、虚弱证,用李东垣的效方较好;治温热症及时病,叶派方剂细密可取”,只有因人、因证、因时制宜地选方用药,才能恰中病机。岳美中熔古方、时方于一炉,进一步提高了疗效。

20世纪50年代初,岳美中在中医学术上博采各家之长,对李东垣、朱丹溪、王肯堂、张景岳、赵献可等医家的学术经验,叶天士、王孟英、吴鞠通的温病学说,王清任的瘀血学说,傅青主的女科治疗经验,以及近代恽铁樵、唐容川、何廉臣、张锡纯等医家的思想,均博观约取,终于使自己在中医学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总结以前的医疗经验和学术思想,他又有了新的认识:执死方以治活人,即使综合古今、参酌中外,也难免有削足适履之弊。他主张医药结合,重视对复方和药量以及药味配伍规律的研究和运用,并身体力行,取得了重要的成果。组方用药是中医治病的特点。方剂的组成是根据中医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经验,按照一定的原则由许多药物组合在一起的。因此学习方剂要“在药物配伍和方剂组成历史演变的痕迹中,寻求它的规律性”,“只有善于学习和使用成方,才能掌握中医学方剂配伍的精华和用药独到之奥妙”。这种治学方法,不仅可以为临床一些病的治疗开拓新的思路,而且可以使辨证论治的理论得到丰富和深化。

岳美中认为,成就学问要具备三个条件,即勤奋苦学、良师益友、天资善悟。其中勤奋最为重要。他谦虚地说:“论天分,我至多是中中之材。如果说掌握了一些中医知识而能承乏医务,所靠的一是‘勤’,二是‘恒’。”几十年来,他基本是“日里临床夜读书”。临床常无假日,读书必至子时,以致于“午夜之后岳美中窗口的灯光”,成为中医研究院的一道风景线。即使是出国为外国元首治疗时,也是有空就读书,手不释卷。由于常年伏案,他胳膊肘下面磨起了大片茧子。60岁后,他还近乎苛刻地规定了几条自律:一、要有恒。除极特别的事情外,每日按规定时间温课,不得擅自宽假,时作时辍。二、要专一。不得见异思迁,轻易地改变计划。要有始有终地完成一种计划后再做另一种。三、要入细。不可只学皮毛,不人骨髓;只解大意,不求规律;只涉藩篱,不至堂奥。入细,要防止轻淡,轻淡则流于薄弱,薄弱则不能举大证;还要防止琐屑,琐屑则陷于支离,支离则不能集中主力,也不能理细证。四、戒玩嬉。忌看小说,非星期日不着棋,不赋诗,非有应酬不看戏。五、节嗜好。衣食方面,不求肥甘,不务华美,随遇而安,自甘淡泊。否则必致躁扰不宁,学术上难于探深致远。此后,不独茶酒不事讲求,即书画篆刻,也不宜偏好过多,免得耗费有限的光阴。耄耋之年,岳美中自检,除在旧体诗词方面,有时情有难禁,占了一些时间外,其他都尽力遵守了。

岳美中习医的另一个特点是十分注重临床。他在长期习医过程中体会到,“中医学术的奥妙,确在于临床”,只有长期深入临床实践,才能人细地掌握生命和疾病发展的规律,不断提高疗效,领悟中医学的真谛。他从医50余年,从未脱离过临床。到中医研究院工作后,他结合医疗和科研任务,对很多病种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进行了深入研究。他参加和主持了对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治疗和研究;参加了对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和研究;主持了同解放军三。二医院合作进行的急性肝炎的治疗和研究;结合保健工作,进行了老年病的治疗和研究;特别是长期进行了肾病及泌尿系统疾病的治疗和研究。他在这些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成果,获得了良好的疗效,并对这些学科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丰富的临床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到的学术思想和医疗特色。

岳美中认为,做任何一种学问,没有绝对意义上的无师自通,所以他一有机会就向良师益友学习。在唐山时,有位医师精针灸之术,擅长用祖传的“大灸疗法”,能起大证,但年事已高,其术秘不传人。为防绝技失传,岳美中虽年过五旬,仍执弟子礼前去求学,每至入夜,即趋聚灯前,问难请业,无间风雨,终于掌握了这套疗法。他晚年已有盛名,仍然十分注意从同事处体察、吸收其特长和经验。

岳美中不仅博学多才,而且非常谦虚。常常在治好病人后,别人由衷赞赏他的医术和疗效时,他却带着浓重的唐山口音风趣地说:“我又捡了一个‘驴镫’!”(冀东乡谚“瞎子捡驴镫——碰到脚上了”,是凑巧碰上、侥幸成功的意思)

岳美中说,医生这个职业的特殊之处,在于他一举手一投足都接触病人。医术好些精些,随时可以助人、活人;医术差些粗些,随时可以误人、害人。从这个意义上说,医生真可以说是病人的“司命工”。一个医生,如果不刻苦学习,医术上甘于粗疏,就是对病人的生命不负责任。当然,就是勤奋学习,也并非就一定能治好病,但不怠于学,至少可以无愧于心。做一名医生,有两条至为重要,一是治学,二是临证。治学,要忠诚学术的真理,直至系之以生命;临证,要真诚地对病人负责,此外别无所求。只有这样,才能认真坦诚地对待患者,谦虚诚挚地对待同道,勇敢无畏地坚持真理,实事求是地对待成败。岳美中正是从这样的职业良心和责任出发,几十年倾心以赴,刻苦读书,注重临床,广收博取,熔铸升华,成为一位学识渊博的中医学家和医术精湛的临床家。

P8-10

目录

岳美中卷

 虚心勤奋 自学成名

 经方大师 屡起沉疴

 重视辨病 善用专方

 有胆有识 有方有守

 老年医学 开拓创新

 立足经典 引领学术

 振兴中医 中流砥柱

 中医使者 载誉亚欧

 传道解惑 呕心沥血

 尊师重友 诚恳待人

 醇雅诗情 寄意言志

沈仲圭卷

 名医门下自觅径 从流溯源初闻道

 哺育桃李勤耕耘 提携后学重基层

 主张寒温本一体 治疗温病成一家

 化整为零勤写作 百万著述惠杏坛

 渊博融通造诣深 精于杂病除难症

 方药至要似遣将 加减有度赖辨证

 注重临证善总结 博览群书成儒医

 倡导食疗集单方 助益药疗重强身

秦伯未卷

 儒医世家 师出名门

 精研《内经》成宗师

 勤于笔耕 著作等身

 西医诊断与中医治疗

 抓主症以明病机 理法与方药贯通

 论五行学说的治疗法则

 再论五行学说的治疗法则

 于中医教育 桃李满天下

 主编四大医刊 引领一代学风

 “五老上书”献良策

 诗书画印皆绝手 南社题名最少年

赵锡武卷

 出身贫寒 自学成才

 心脑血管 独有专擅

 突破禁区 古为今用

 辨证论治 中西并蓄

 延缓衰老 见解独特

 一代名医 品格高尚

韦文贵卷

 秉承家学 弘扬金针拨障术

 博采古今 论证悉从整体观

 知常达变 脾胃学说有新论

 药用神效 处方配伍独一帜

 辨证有术 韦文贵重塑光明

 医以报国 韦玉英不输乃父

 功不负人 学术研究多创新

 研创义方 巧治疑难眼疾病

 宅心仁厚 语重心长话保健

程门雪卷

 名医之乡 桑梓情深

 三次学医 两度拜师

 寒温统一 卓然大家

 一生虚怀 践履笃行

 才子博艺 不尽胜迹

 创建学院 著书垂范

 寄情颐养 膏方济人

黄文东卷

 丝绸世家 立志学医

 寒窗苦读 仁术济世

 清贫志坚 师爱情深

 学验并重 躬身言传

 脾胃为本 辨治精微

 擅用活血 推陈致新

 德高望重 行为世范

赵心波卷

 成就卓著的行医历程

 博大精深的学术思想

 流传后世的心血结晶

 医药并重的诊疗理念

 不负众望的骄人成绩

 领域广泛的累累硕果

 桃李满枝的长辈良师

 淡泊高雅的名医风采

董廷瑶卷

 勤承祖训 弱冠业医

 同仇敌忾 捍卫国医

 沪上悬壶 名扬杏林

 精研医典 明理识病

 四诊重望 推理论治

 师古不泥 推陈出新

 教书育人 振兴中医

 利泽苍生 寿人寿己

吴考檠卷

 三十而立 蜚声医界

 潜心办学 培育英才

 学科建设 成绩卓著

 博览精研 发皇古义

 医理方药 多有新论

 内外百科 治有义方

 养生二诀 长寿之要

序言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世界医学宝库中的夺目瑰宝。数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的不可磨灭的贡献。至今,它仍是中国医药卫生事业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民族体魄康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医药学,是中华传统文化和科技文明的结晶,是勤劳聪慧的中华儿女在几千年生产生活实践中,在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创造的独具特色的医学科学奇迹。它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严谨的哲学内涵。经过一代又一代中医药人、一辈又一辈名医大家的实践探索、薪火传承一总结完善、创新发展,逐步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独特的诊疗方法、丰富的医学内容、实用的制药技术。具有疗效确切、用药安全、应诊灵活、普适简廉和预防保健作用显著的巨大优势,在世界医学之林独树一帜,为人类的文明进步与医疗保健事业,已经并正在作出积极的贡献。

为了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彰显中医药学家的丰功伟绩,当代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与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新闻办公室、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精诚合作,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关怀和指导下,为中华近现代百年来贡献卓著、深受敬仰的150位中医药学家,编撰出版了这部大型传记丛书《中华中医昆仑》。丛书以传主姓名为卷名,生年为卷次,每卷3万字,10卷为1集,共15集;采用评传体裁,记载他们的生平事迹、医术专长、学术思想、传承教育、医风医德、养生之道和突出贡献,使这些宝贵的医学成就和精神财富发扬光大,千古流芳。

丛书取名《中华中医昆仑》。昆仑山,被尊为“万山之祖”,柱西北而瞰东南,立中国而凭世界,凌驾乾坤、巍然屹立。以其高峻豪迈、绵延起伏的磅礴气势,寓意中华中医药学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和永不衰竭;以其挺拔雄伟、高耸入云的恢弘气魄,彪炳一代中医药学家的丰功伟绩、杰出贡献和不朽勋业。

丛书入选传主,从全国范围推荐遴选,遍及中医药界各个领域。有临床家、理论家、药学家、教育家、医史文献学家;有名师亲授、世医家教、学派传人、院校毕业和自学成才者;有师徒并驾、父子齐名和伉俪联袂者。他们学术造诣深厚、诊疗技术精湛、临床经验丰富、学科地位崇高、科研成果丰硕、医风医德高尚、国内外影响较大,从医学理论到临床实践,为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是近现代百年来中华中医药界的杰出代表。

丛书的出版,对于弘扬中华文化,振兴中医药事业,造就中医药人才,普及中医药知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这是一项开创性工作,填补了我国为著名中医药学家大规模撰写传记的空白;也是一项抢救性工作,因入选传主已仙逝过半,许多亲历、亲见、亲闻的史料日见散逸,将之收集整理、编撰成书,功垂后世、利国利民;更是一项承前启后的工作,总结传主经验,传承中医药伟业,继往开来,光耀世界医学之林。这部医文结合,富蕴历史性、学术性、文学性和实用性的鸿篇巨制,对医疗、卫生、科研、教育及全球关注中华中医药文化的各界人士,都有重要的参考和阅读价值。

丛书的编撰出版,是一项巨大的中医药文化建设工程,在策划、撰写、编辑、出版过程中,自始至终得到了国家有关领导、政府部门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怀和支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度重视,并组织专家对全书进行终审;数百名专家、学者亲,临指导,参与规划;有关省、市、自治区卫生厅、局、中医局(处)给予大力帮助;传主及其亲属、弟子热情支持、密切配合;撰稿人深情满怀、辛勤笔耕;编审专家尽心竭力、精工细琢;关爱中医药事业的企业家热心公益、慷慨资助;全体工作人员不辞辛劳、无私奉献,这一切使丛书得以顺利出版。对此,我们深表谢意。  由于时间紧迫和资料搜集困难,加之水平有限,难免有疏误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中华中医药学,历史悠久,浩浩汤汤,发端于远古,奔向于未来。百年对于历史,不过是短暂的瞬间;百人对于万众,不过是沧海一粟。然本丛书所记载的百年百人,则无疑是波澜壮阔的中医药发展史上辉煌的篇章和光芒闪烁的璀璨星辰。

张镜源

2011年6月

内容推荐

  《中华中医昆仑》是一套具有历史、学术、文化、实用、典藏价值的传世著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特别是对于青年一代中医师坚定中医信念,培养医风医德,提高中医技艺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和教育意义。《中华中医昆仑》为我国近百年来150位著名的中医药学家的传记丛书。

《中华中医昆仑(第4集)》记载了岳美中、沈仲圭、秦伯未、赵锡武、韦文贵、程门雪、黄文东、赵心波、董廷瑶、吴考槃等10人的生平事迹、学术思想、医术专长、医风医德、养生之道和突出贡献。

《中华中医昆仑(第4集)》由张镜源主编。

编辑推荐

  张镜源主编的《中华中医昆仑》采用评传体裁,记载了150位中医药学家的生平事迹、医术专长、学术思想、传承教育、医风医德、养生之道和突出贡献。这些传主,从全国范围推荐遴选,遍及中医药界各个领域。有临床家、理论家、药学家、教育家、医史文献学家;有名师亲授、世医家教、学派传人、院校毕业和自学成才者;有师徒并驾、父子齐名和伉俪联袂者。他们学术造诣深厚、诊疗技术精湛、临床经验丰富、学科地位崇高、科研成果丰硕、医风医德高尚、国内外影响较大,从医学理论到临床实践,为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是近现代百年来中华中医药界的杰出代表。本书是《中华中医昆仑(第4集)》,传主有岳美中、沈仲圭、秦伯未、赵锡武、韦文贵、程门雪、黄文东、赵心波、董廷瑶、吴考槃等10人。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5 6: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