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树德既是名医,又是严师。他深知培养一个合格的中医人才必须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因此,在教学上他从来都是严格要求,一丝不苟。每次上课前,焦树德都会认真备课,将经典医籍中的观点融会到教案中,并结合多年的临床经验进行讲解,使学生便于记忆,并能触类旁通。
在讲课时,他教育学生不仅要掌握中医基本理论知识,更要学习我国传统文化,掌握国学知识,并通过各种途径增强学生们对中医的信心。教课之余,经常有学生找他看病。对此,他从分析证治人手,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一个学生的叔叔患了青光眼,连汽车站牌都看不清,且久治无效。经他诊治后,吃了几周的中药,眼疾明显好转,能看清站牌了。这件事传开后,鼓舞了很多学生学习中医的士气。“当老师的就得有这么两下子。”焦树德自豪地说。“现在中医师水平为什么差距这么大,就是因为有些人没亲眼见过中医的高明,信心不足。为师首先就得让学生服气,对中医建立起信心。”
焦树德在教学之余还经常临床,以丰富教学,并在临床上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教导学生如何问诊切诊,如何选方用药,学会中医的辨证论治和西医的辨病诊断。
他教育学生要活学经典,要善于领悟。中医是非常灵活的医疗艺术,而不仅仅是医疗技术。曾有出版社欲再版焦树德《用药心得十讲》,但因打算补充一张表明中药性味主治的表格,焦树德坚决反对。他说:“学中医绝不能贪图简单记这些表,而应该记在脑子里,用时组合,灵活掌握。中医不是呆板简单的表格,是活泼的东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国之精粹。只有理解了中国文化,才能理解中医。都学‘四书五经’,懂得琴棋书画。‘春眠不觉晓’之所以好听,就是因为有阴阳平仄的韵律。中医心、肝、脾、肺、肾讲的也是阴阳协调。”他让学生多读古典书籍,并认真体会其中的奥妙。他说:“《黄帝内经》是中国人民的一大智慧,它用天文、地理、音乐、数学等来举例说明人体变化。‘宫商角徵羽’,心肝脾肺肾都不同,肾就是羽。”因此,很多学生在他的影响下都爱好古诗词、古典音乐等。在他看来,通晓音乐可以让人更具灵性,中医开出的方子也会更加灵活。
对于自己的所学及临床经验,焦树德不仅对在校生倾囊相授,晚年还与众多老中医药专家一起,通过师带徒的方式广收弟子,将自己几十年的学术经验和临床心得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后辈。1992年他正式收阎小萍为徒,言传身教,成为他的学术继承人。2000年的金秋十月,广东省中医院副主任医师陈伟有幸成为焦树德在广州举办的“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临床经验高级讲习班”招收的徒弟之一。据陈伟回忆说:“从前拜读过焦师的《从病例谈辨证论治》《方剂心得十讲》《焦树德临床经验辑要》等著作,使我了解了焦师是一位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和学术造诣深厚的中医药学大家。求学甚幸,有机会正式拜师,当时激动兴奋的心情是难以言表的。在从师随诊的过程中,焦师不辞辛苦,不厌其烦,言传身授,解难释疑,临证指迷,让我不仅对焦树德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有了较深入的理解和认识,而且对恩师的崇高医德更加钦佩。”河北省承德市中医院潘树和对于恩师焦树德的教诲至今仍铭刻在心。在上海参加第三期全国著名中医学家经验传薪学习中,老师告诉他们怎样结合临床读经典,并让看《古今医案类编》一书,说这本书对临床有指导参考价值。焦树德的亲笔题词“精研岐黄济世活人”,更是激励他的巨大动力。潘树和说:“焦老的这句至理名言悬挂在我的诊室,就像座右铭一样,一直激励我在中医之路上勤奋学习,勇于实践。”
焦树德应用辨证施治思想认识疾病,通过理法方药体现他的辨证思想,认为理法辨明后,方药很重要。用药之妙,如将用兵。兵不在多,独选其能;药不贵繁,唯取其效。
潘树和曾回忆:“一天上课前来了一位患者找焦老。病人患便秘20多年,10多天才排便1次。焦老仔细诊脉、望形、观舌象,并详细询问病史,然后对我们说:从五行相生方面看,便秘是肺与大肠传导失常,肺虚肾水不足;从五行相克角度考虑,肾水不足不能克心火,致心火旺盛,所以长期便秘,故病人大便呈球状,气短无力,心烦尿赤,舌红少苔。后来患者口服中药4剂,大便3~4天1次,继服6剂。追访病人大便正常,诸症皆除。这次跟师临证,虽然是治疗便秘,但焦老的临证思维对我后来治疗其他病也是受益终生。他严谨的治学、渊博的学识、师者的风范使我难以忘怀。”
P10-12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世界医学宝库中的夺目瑰宝。数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的不可磨灭的贡献。至今,它仍是中国医药卫生事业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民族体魄康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医药学,是中华传统文化和科技文明的结晶,是勤劳聪慧的中华儿女在几千年生产生活实践中,在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创造的独具特色的医学科学奇迹。它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严谨的哲学内涵。经过一代又一代中医药人、一辈又一辈名医大家的实践探索、薪火传承一总结完善、创新发展,逐步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独特的诊疗方法、丰富的医学内容、实用的制药技术。具有疗效确切、用药安全、应诊灵活、普适简廉和预防保健作用显著的巨大优势,在世界医学之林独树一帜,为人类的文明进步与医疗保健事业,已经并正在作出积极的贡献。
为了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彰显中医药学家的丰功伟绩,当代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与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新闻办公室、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精诚合作,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关怀和指导下,为中华近现代百年来贡献卓著、深受敬仰的150位中医药学家,编撰出版了这部大型传记丛书《中华中医昆仑》。丛书以传主姓名为卷名,生年为卷次,每卷3万字,10卷为1集,共15集;采用评传体裁,记载他们的生平事迹、医术专长、学术思想、传承教育、医风医德、养生之道和突出贡献,使这些宝贵的医学成就和精神财富发扬光大,千古流芳。
丛书取名《中华中医昆仑》。昆仑山,被尊为“万山之祖”,柱西北而瞰东南,立中国而凭世界,凌驾乾坤、巍然屹立。以其高峻豪迈、绵延起伏的磅礴气势,寓意中华中医药学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和永不衰竭;以其挺拔雄伟、高耸入云的恢弘气魄,彪炳一代中医药学家的丰功伟绩、杰出贡献和不朽勋业。
丛书入选传主,从全国范围推荐遴选,遍及中医药界各个领域。有临床家、理论家、药学家、教育家、医史文献学家;有名师亲授、世医家教、学派传人、院校毕业和自学成才者;有师徒并驾、父子齐名和伉俪联袂者。他们学术造诣深厚、诊疗技术精湛、临床经验丰富、学科地位崇高、科研成果丰硕、医风医德高尚、国内外影响较大,从医学理论到临床实践,为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是近现代百年来中华中医药界的杰出代表。
丛书的出版,对于弘扬中华文化,振兴中医药事业,造就中医药人才,普及中医药知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这是一项开创性工作,填补了我国为著名中医药学家大规模撰写传记的空白;也是一项抢救性工作,因入选传主已仙逝过半,许多亲历、亲见、亲闻的史料日见散逸,将之收集整理、编撰成书,功垂后世、利国利民;更是一项承前启后的工作,总结传主经验,传承中医药伟业,继往开来,光耀世界医学之林。这部医文结合,富蕴历史性、学术性、文学性和实用性的鸿篇巨制,对医疗、卫生、科研、教育及全球关注中华中医药文化的各界人士,都有重要的参考和阅读价值。
丛书的编撰出版,是一项巨大的中医药文化建设工程,在策划、撰写、编辑、出版过程中,自始至终得到了国家有关领导、政府部门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怀和支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度重视,并组织专家对全书进行终审;数百名专家、学者亲,临指导,参与规划;有关省、市、自治区卫生厅、局、中医局(处)给予大力帮助;传主及其亲属、弟子热情支持、密切配合;撰稿人深情满怀、辛勤笔耕;编审专家尽心竭力、精工细琢;关爱中医药事业的企业家热心公益、慷慨资助;全体工作人员不辞辛劳、无私奉献,这一切使丛书得以顺利出版。对此,我们深表谢意。 由于时间紧迫和资料搜集困难,加之水平有限,难免有疏误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中华中医药学,历史悠久,浩浩汤汤,发端于远古,奔向于未来。百年对于历史,不过是短暂的瞬间;百人对于万众,不过是沧海一粟。然本丛书所记载的百年百人,则无疑是波澜壮阔的中医药发展史上辉煌的篇章和光芒闪烁的璀璨星辰。
张镜源
2011年6月
《中华中医昆仑》是一套具有历史、学术、文化、实用、典藏价值的传世著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特别是对于青年一代中医师坚定中医信念,培养医风医德,提高中医技艺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和教育意义。《中华中医昆仑》为我国近百年来150位著名的中医药学家的传记丛书。
《中华中医昆仑(第11集)》记载了焦树德、张作舟、张琪、李寿山、张镜人、王绵之、方和谦、印会河、王玉川、蔡小荪等10人的生平事迹、学术思想、医术专长、医风医德、养生之道和突出贡献。
《中华中医昆仑(第11集)》由张镜源主编。
张镜源主编的《中华中医昆仑》采用评传体裁,记载了150位中医药学家的生平事迹、医术专长、学术思想、传承教育、医风医德、养生之道和突出贡献。这些传主,从全国范围推荐遴选,遍及中医药界各个领域。有临床家、理论家、药学家、教育家、医史文献学家;有名师亲授、世医家教、学派传人、院校毕业和自学成才者;有师徒并驾、父子齐名和伉俪联袂者。他们学术造诣深厚、诊疗技术精湛、临床经验丰富、学科地位崇高、科研成果丰硕、医风医德高尚、国内外影响较大,从医学理论到临床实践,为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是近现代百年来中华中医药界的杰出代表。本书是《中华中医昆仑(第11集)》,传主有焦树德、张作舟、张琪、李寿山、张镜人、王绵之、方和谦、印会河、王玉川、蔡小荪等1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