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说江湖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李建永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不要把它分开来读,也不要写成“羡慕、嫉妒、恨”或者“羡慕·嫉妒·恨”,那将会削弱它的表达效果,甚而使之韵味尽失。“羡慕嫉妒恨”是一种修辞。就像“神速麻利快”描摹一种“快”,就像“刁巧伶俐奸,敌不过忠厚老实憨”表达“老实常在,奸猾一时”之命意;把同义词或近义词反复叠加,说“快”就极言其快,说“奸”就极言其奸,通过紧凑、复沓的形式,表达鲜明、强烈的情感,追求一种奇特、夸张的效果。

而且,“羡慕嫉妒恨”不仅强化了中心词“嫉妒”的表达效果,还包含了嫉妒的结构层次和来龙去脉——嫉妒,从何而来,又将向何处去?

嫉妒从羡慕来。羡慕是看到别人有某种长处、好处或有利条件,希望自己也有;嫉妒则是看到别人拥有这些东西,情绪抵触,心生恨意,你越是“向阳石榴红似火”,他越是“背阴李子酸透心”。日本的阿部次郎在《人格主义》中讲道:“什么是嫉妒?那就是对于别人的价值伴随着憎恶的羡慕。”歌德讲得更透彻:“憎恨是积极的不快,嫉妒是消极的不快。所以嫉妒很容易转化为憎恨,就不足为奇了。”羡慕一嫉妒——恨,正好画出了嫉妒的生长轨迹,始于羡慕终于恨。羡慕只是嫉妒的表层,恨才是嫉妒的核心。

那么,恨什么呢?在我国古代的一些典籍中,把“嫉”和“妒”作了区分。王逸为《离骚》“各兴心而嫉妬”作注:“害贤曰嫉,害色曰妬。”郑玄为《诗经·召南·小星序》“夫人无妬忌之行”作笺:“以色曰妬,以行曰忌。”邹阳《狱中上书自明》亦讲道:“女无美恶,入宫见妬;士无贤不肖,入朝见嫉。”译成现代文,“嫉”大概相当于“红眼病”,‘侧重点在才能和仕途;“妒”大约相当于“吃醋”,侧重点是性和情爱。撮其要旨,一“贤”一“色”,男才女貌,是最易招致忌恨的。这也正是孔子的高足子夏强调“贤贤易色”的原因所在吧?

由于嫉妒二字均有“女”旁,会让人联想到女性多嫉妒。然而事实上,男性在嫉妒这个领域里也表现得毫不逊色。据《旧唐书》李益传记载,集大才子、大公子、大官人于一身的唐代大诗人李益,“少有痴病,而多猜忌,防闲妻妾,过为苛刻,而有散灰扃户之谈闻于时,故时谓女石痴为‘李益疾”’。堂堂正史,专门记载以个人名字来命名的一种“疾病”,可见李益这爷们在该项目上的造诣之深。其实,嫉妒是人的一种本能。谁没有嫉妒过别人?你没有吗?谚云:“炎凉之态,富贵甚于贫贱;嫉妒之心,骨肉甚于外人。”骨肉尚且嫉妒,况他人乎?所区分者,只是每个人的嫉妒心之强弱不同罢了。据美国的一项研究表明,“微妒”可以激发人的进取心和竞争意识,似乎并非什么坏事。所谓“微妒”,犹如菜肴中起调味作用的佐料,而佐料终究不能当饭吃。如果一个人的嫉妒心过于强烈,“中夜恨火来,焚烧九回肠”,整日里痛苦着别人的幸福,幸福着别人的痛苦,长之以往,人何以堪!

常言道,距离产生美。可是近距离却产生嫉妒。《世说新语》里有“妒前无亲”一语,我觉得“妒前”(痛恨站在自己前面、超过自己的人)这个词儿特别精妙传神。培根说过:“人可以容忍一个陌生人的发迹,但绝不能忍受一个身边人的上升。”我们平日里所说的“同行是冤家”、“文人相轻”,也是这个道理。尤其在文人堆儿里,有的人看见别人写一手好文章,极易产生瑜亮情结,一边妒火中烧,一边又讳莫如深,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说不出来的苦最苦,无言的嫉妒最深。人一旦暗生嫉妒,看人的眼光立马就“独到”了,量人的尺度也分外地“严格”了。他会凝神屏息地等待着你出点情况,甚而处心积虑为你设计制造一些情况。而真正的文人,又往往是些口无遮拦大行不顾细谨的人物,很容易让有心人抓住借题发挥的“把柄”——得!正愁没窟窿下蛆,来了个卖藕的——那还不从“人格”上彻底搞垮你!

嫉妒狂,是小人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何谓小人?唐太宗说得最简明:行善事则为君子,行恶事则为小人。《圣经》称嫉妒为“凶眼”。小人不仅有“凶眼”,而且还会充当“凶手”。因为一般的嫉妒,只是停留在心理层面上的“忌恨”,对别人并不造成伤害;而小人则会在“忌恨”之后采取一系列“后续手段”,用毁谤、打击甚而戕害他人的卑鄙手法来增加自己的相对高度,以达到其目的。因此,在嫉妒生成之后有无“后续手段”,是判断是否小人的一道分水岭。

“羡慕嫉妒恨”,一语五字,蕴含着多么丰富的内容啊!恨源于嫉妒,嫉妒源于羡慕——换言之,恨源于爱,嫉妒源于不如人。对一个人来说,被人嫉妒即等于领受了嫉妒者最真诚的恭维,是一种精神上的优越和快感;而嫉妒别人,则会或多或少地透露出自己的自卑、懊恼、羞愧和不甘,对自信心无疑是一个打击。学到知羞处,才知艺不精。一个人正是透过嫉妒这种难于启齿的情感,才真切地意识到了自己的不如人处。P39-42

后记

总是觉着时间过得飞快,总是觉着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继去年8月份《母亲词典》出版后,责任编辑曲建文兄嘱我抽时间再编两本散文杂文集。倘从1988年人民日报文艺部举办“风华杯杂文征文”——即我的第一篇杂文《撒娇的流派》发表算起,到如今已过二十三个春秋。《撒》文的责任编辑李辉兄去年“十一”黄金周期间,于百忙中拨冗为《母亲词典》撰写了一篇长文《雁来燕去,二十春秋》。是啊,“雁来燕去,二十春秋”,既是对朋友情谊的见证,也是对岁月流逝的感叹。现在,谨将这二十多年来写下的大部分文字归拢起来,精心筛选之后,编定两本小书:《说风流》和《说江湖》。

一直以来,很喜欢essay这种文体。它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伊始从西方引进来的。essay最初译为随笔、随感或小品文,实际上就是今天所说的“大散文”,既包括随笔和散文,也包含杂文。鲁迅、钱玄同等新文学阵营里的大将们,颇喜欢用“随感录”作文章的题目。久而久之,“随感录”不仅是一种文章体裁,还形成一种固定的文章体式。鲁迅先生的《小杂感》最具标本意义,我称它为“小杂感体”。“小杂感体”的优长是,形式活泼,不拘一格,言简意丰,文字隽永。不过,这种文章体式,虽尽善矣,未尽美矣,它的美中不足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譬如:段与段之间各说自话,互不相干,东一榔头西一棒,不够紧凑,缺乏关联。也许有人会说,这本来就是一种风格,一种写法;当然,这也不失为一说。

其实,“小杂感体”并不仅仅在表达吉光片羽式的思想絮语时,才有着自由生发不受拘束的文体优势。更为重要的是,在表现“大主题”以及“多主题”方面,只要适当地为它“扩容”,便会体现出其文章体式的独特优势。比如,要表达主题相对集中,而且内容(文意)又有十多个以上层次的“大主题”、“多层次”的时候,若用传统的“凤头、猪肚、豹尾”之类的文章体式,那需要瞻前顾后闪转腾挪兜多少圈子啊!但如果采用“小杂感体”,一节一节写起,一段一段推进,无须穿靴戴帽,不必勾连补缀,减少盘带,直接打门,省却了多少起承转合繁文缛节!“扩容”后的“小杂感体”,格局开放,主题集中,节奏紧凑,收放自如,文字少,容量大,虽日“小杂感”,实乃“大散文”。愚以为,这样的文章体式,在散文和杂文的写作领域,将会愈来愈充分地体现出它的优越性来。

编完两本集子,秋令如期而至。俗话说,早立秋,凉悠悠。今年是农历七月初九(8月8日)早晨5点49分起秋,应该是个凉爽的秋天。秋日令人沉思。在翻检整理这些书稿的同时,常常回望一路走来的脚印——我非常庆幸自己拥有一份足以糊口安身的职业,然后,尽可以随兴地读书,自在地写作。近年来,笔者每每尝试学习用“小杂感体”作文,零敲碎打,小有收获。收入这两本集子中的此类文章,即有《说江湖》、《说风流》、《三人行》、《以仁为本》、《钱刀利手》、《官满如花谢》和《水无鱼依然是水,鱼无水一日难活》等篇什;虽然所占比例不大,但窃以为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庄子有言:“春气发而百草生,正得秋而万宝成。”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天,也使人沉静而踏实。

作者

2011年8月9日于北京果园

目录

第一辑 说三道四

 说江湖

 说怨

 说贪

 说驴

 说贼

 谈表现

 谈是非

 谈“忌讳”

 谈目标

 谈谦虚

 毙虱谈

第二辑 东拉西扯

 羡慕嫉妒恨

 官满如花谢

 每逢佳节倍思官

 官样文章

 有笔的人

 撒娇的流派

 假如俺是名人

 “药膳药水”

 捧死人的不偿命

 醋精神

 多情的“帽子”

 “爱”你没商量

 冲冠一怒为尊严

 鼠猫晤谈记

 以仁为本

 水无鱼依然是水,鱼无水一日难活

第三辑 指名道姓

 李白之死因新论

 板桥越狱

 华佗之死

 武二郎开店

 陆虞候与豹子头

 打倒“土皇帝”

 赵七爷的长衫

 4.5千克老太

 差得多先生传

第四辑 打破砂锅

 耳朵吃什么?

 领导来了怎么办?

 夜郎为什么自大?

 鹬蚌为什么相争?

 龟兔为什么赛跑?

 三人为啥成不了虎?

 三纸为什么无驴?

 玉碗盛来“虎魄光”?

 奋什么斗?

第五辑 木文虫语

 雷霆走精锐

 《母亲词典》自序

 《20世纪中国杂文读本》序言

 气是文章主

 拳打卧牛之地

 杂文的“兴观群怨”

 克隆杂文

 古典文学名著中的杂文笔法

后记

序言

关于“什么是杂文”、“什么不是杂文”乃至“如何才算好杂文”之类的话题,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到现在,我断断续续写过二十余篇文章。今摘录其中几个观点,略加编排整理,谨作为本书之代序。《礼记·月令》讲,孟春之月,东风解冻,鱼上冰,獭祭鱼,鸿雁来。所谓獭祭鱼,是指初春的獭,把捕捉到的一条条鱼儿,像摆放祭品一样陈列在水边。本序庶几近之。

杂文是什么?杂文是诗的政论,政论的诗。首先是“诗”,然后政论才有意义。两千多年前,孔子即提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的观点。今天,以“兴观群怨”来概括、衡量杂文的特点和功能,仍然十分恰贴而准确。“兴”给人以联想与启发,“观”可以让人更深刻地认识社会人生,“群”使人“和而不流”(即使批评也是为了团结,治病更是为了救人),“怨”则体现了杂文的本质精神——即批判性。

在所有的文体中,只有杂文是必须具有针对性与战斗性的;故杂文家在操笔为文之始,就得面对“论敌”乃至“敌人”抑或“假想敌”。杂文不怕有“杀气”和“杀伤力”——就怕没有,而杂文家更无须吞吐嗫嚅忸怩支吾活像一个三孙子!杂文笔法,多与兵法相同。兵法讲,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俗话也说,话不毒,人不服。又说,恨病吃苦药。讽刺,是杂文创作最主要的笔法;讽刺,也是一剂“醒人”的良药。可以说,没有讽刺,也就无所谓杂文。讽刺与赞美,笼统地看,似乎都是个“修辞”的问题;然而,赞美容易使人发晕,讽刺却能使人清醒。讽刺是一面明镜,人们可以从中照见自己有缺憾的颜容。

时评界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我给它总结了一句话,叫做“千里眼与万金油”。所谓“千里眼”,是站得不高看得“远”,对自己周边的人和事往往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即使身边一个小科长坏透了,也不敢开罪,但外省的某长、外国的元首,都敢横挑鼻子竖挑眼。所谓“万金油”,就是“什么都懂”,三坟五典八索九丘无不通晓,对于每一个新出现的问题,不管有无研究,都敢踊跃表态──至于“态”之高下优劣倒在其次,关键是“表”,为了混个脸儿熟。不过愚以为,对于杂文家来说,“敢说”固然需要,然而“说得好”尤为重要。

据科学家讲:“克隆就是以无性繁殖的方式进行复制。”语言无味、面目可憎的“克隆杂文”,完全符合这“三大基本特征”。一是复制。“克隆杂文”满篇复制着古人如何说,洋人如何说,“我的朋友”如何说,就是没有自己如何说。二是无性。从某种意义上讲,性格即杂文。而“克隆杂文”却彻底地模糊了性别与性格,既看不出是男人还是女人写的,也看不出是张三或者李四作的,千人一面,千篇一律。三是繁殖。“克隆杂文”既复制他人,也复制自己,交叉感染,互相“克隆”,故繁殖起来特别地快。材料丰盈、手段娴熟的“克隆杂文家”,一天即可制作四五篇“克隆杂文”,尽可以对各类报刊随心所欲地进行“地毯式轰炸”!

我之所以用“雷霆走精锐”来概括杂文的特点,是因为“雷霆”代表力度,“精锐”代表美感,力度是思想的力度、批判的力度,美感是精金之美、阳刚之美,不管是思想也好、批判也罢,都需要借助美的形式来实现,否则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最关键的是一个“走”字,它是从“雷霆”抵达“精锐”的必由之路,既融汇了作者的思想、激情、胆识和才学,也包涵着选材、立论、开掘、创新以及“天机云锦用在我”、“艺匠惨淡经营中”的整个创作过程。的确,美是力量,批判是力量,思想也是力量;好杂文是批判的武器,是思想的雕塑,是立论的美文。

古人尝言,大文章源出“五经”。杂文,虽然看上去块头小了点,但却是浓缩了的精华,完全可以配得上“大文章”三个字。那么,追根溯源,杂文出自哪里?扬雄《法言·寡见》主张“说理者莫辩乎《春秋》”,故侧重“说理”的杂文当源自《春秋》。司马迁讲过:“《易》本隐以之显,《春秋》推见以至隐。”说得直白一点,《易》是从抽象到具体的,即从本质联系到现象;而《春秋》则是从具体到抽象的,即从现象联系到本质。——很多经典的杂文,不正是“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联系到本质”的吗?

孟子讲过:“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孔子著《春秋》,乃本着寓说理于叙事之中的理性主义,字里行间体现着鞭恶扬善的批判精神,以“春秋大义”震慑“乱臣贼子”,以“微言大义”刺痛“昏君”、“小人”,以历史经验来启迪和警示后人。这就是为后世所称道的“春秋笔法”。人们常说,“春秋笔法,微言大义”,“行之无愧天地,褒贬自有春秋”,“一言之褒,荣于华衮;一字之贬,严于斧钺”,等等。“褒贬”二字,正是“春秋笔法”的精髓所在,也是杂文笔法的全部精义所在。所以说,杂文作为“批判的武器”,其使命与“春秋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一个健康的社会,必须有哲学的牵引,历史的反思,文化的批判。杂文,是社会“感应的神经,攻守的手足”,因而杂文要敢于戳穿伪装,发出真声。真是艺术的生命,也是一切价值的基础。好的杂文,必然蕴涵着深刻而独到的思想和见解。而且,好的杂文,辛辣,幽默,形象,概括,精炼,耐读,有张力,有血性,令人常读常新,永不餍足。好杂文不仅今天可以读,今年可以读,而且十年二十年甚至数百年以后,仍然可以读出“味道”以及“成色”来。好杂文是一件艺术品。

真正的杂文家,一定是有笔的人。有笔的人不仅仅是有水平有文采的人,更是有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的人。有笔的人也是真诚的、勇敢的、“我手写我口”的、有良知的人。有笔的人当然还是“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富有正义感和使命感的人。有笔的人最重要的不在于他写了什么,而在于他不写什么。对于一切趋炎附势溜须拍马人身依附帮闲抬轿的文人枪手来说,笔,何有于他!

整理于2011年8月9日,北京

内容推荐

《说江湖》收入作者李建永发表于人民日报、南方周末、大公报等各大报刊上33篇杂文精品。

《说江湖》内容分为五辑,包括《说江湖》、《羡慕嫉妒恨》、《李白之死因新论》、《耳朵吃什么?》、《雷霆走精锐》等篇什,这些杂文谈天说地、评论今古、指点世相,承袭了杂文泼辣、精悍的风格,又独树了作者知识性强、雍容而平实的文风。

编辑推荐

《说江湖》收入作者李建永发表于人民日报、南方周末、大公报等各大报刊上33篇杂文精品。这些杂文谈天说地、评论今古、指点世相,承袭了杂文泼辣、精悍的风格,又独树了作者知识性强、雍容而平实的文风,是近年来一部质量上乘的杂文读本。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4 5:3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