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写作缘起
一 中国戏曲史和戏曲美学研究大略
二 选题的基本考虑
三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第一章 论美的两种重要形态
第一节 素朴美与华丽美概说
一 从两种被忽视的审美形态——素朴美与华丽美说起
二 素朴美与华丽美的审美特征和美学价值
三 素朴美实现的主要形式
四 华丽美实现的主要形式
第二节 中国美学史上的素朴美与华丽美思想
一 中国美学史上的素朴美思想
二 中国美学史上的华丽美思想
第三节 中国文学史上的素朴美传统
一 古朴本色的歌
二 自然真率的汉乐府民歌与文人诗
三 创造素朴美之至境的诗人:陶渊明
四 唐代的素朴美作品
五 时代性的素朴美潮流:宋代审美风尚与文学格调
六 素朴美的新葩:元代散曲的本色派
七 古典素朴美的尾声:明清诗文
第四节 中国文学史上的华丽美传统
一 华丽美的先声
二 华丽美的典型形态:巨丽的汉赋
三 魏晋南北朝:华丽美大兴的文学时代
四 唐宋文学的华丽美风格
五 元明清:华丽美的消长与新变
第五节 作为整合戏曲美学风格研究的一对基本范畴:素朴美与华丽美
第二章 元代戏曲:素朴美与华丽美的滥觞
第一节 绿杨红杏第一春:元代戏曲之勃兴
一 蛰伏于民间的戏文
二 一代文学的代表:杂剧
第二节 “红尘紫陌寻东道”:元代戏曲审美风格理论
一 元代曲学家的戏曲风格理论
二 元杂剧美学风格之现代阐释
第三节 娥眉淡扫:元代戏曲素朴美的表现
一 元杂剧素朴美的典范:关汉卿的杂剧
二 关汉卿的同道及其创作
三 有别于关汉卿的素朴美作家作品
四 其他素朴美风格的作家作品
第四节 “花问美人”:元代戏曲华丽美的表现
一 华丽美的典范之作:《西厢记》
二 白朴的杂剧创作
三 马致远的杂剧创作
四 郑光祖的杂剧创作
五 乔吉的杂剧及其他
第三章 明代戏曲:素朴美与华丽美的发展和融通
第一节 绿树浓阴夏日长:明代戏曲之盛景
一 新兴的戏曲形式:传奇
二 潜滋暗长的杂剧
第二节 以“本色、当行”的名义:明代戏曲的审美风格理论(上)
一 明清戏曲审美风格理论的基本态势
二 明代戏曲素朴美思想的集中体现:本色、当行论
三 明代戏曲理论素朴美思想的其他观点
第三节 在“骈绮典雅”的旗帜下:明代戏曲审美风格理论(下)
一 明代戏曲华丽美思想的集中体现:“骈绮典雅”论
二 明代戏曲华丽美思想的其他观点
三 两个关乎戏曲美学风格的文艺现象
第四节 流莺杂花迷人眼:明代戏曲素朴美与华丽美的表现
一 明代戏曲作品的素朴美风格之体现
二 明代戏曲作品的华丽美风格之体现
三 明代戏曲的华丽美与“案头曲”
第五节 “于浅深浓淡雅俗之间”:素朴美与华丽美的融通
一 对素朴美与华丽美融通的理论思考-
二 戏曲美学风格的一种典范形态:雅俗兼擅,二美交融
第四章 清代戏曲:素朴美与华丽美的嬗替和新变
第一节“夕阳沉沉山更绿”:古典戏曲最后的辉煌
一 灿烂夺目的清初戏曲
二 清代中期的戏曲创作与花部崛起
第二节 “绿叶成荫子满枝”:清代戏曲审美风格理论
一 清代初期的戏曲风格理论
二 清代中期的戏曲风格理论
第三节 又是橘红橙黄时:清初戏曲素朴美与华丽美的表现
一 侧重于素朴美的作家作品
二 侧重于华丽美的作家作品
第四节 不尽源头活水来:两种美学风格视阈中的花雅之争
一 说雅部之“雅”
二 对花雅之争中花部取胜原因的重新观照
三 花部戏曲审美精神与美学风格的具体体现
第五章 元明清戏曲美学风格嬗变综论
第一节 元明清戏曲美学风格嬗变概说
第二节 艺术辩证法与戏曲的审美风格嬗变
一 几种重要的艺术辩证法因素(类型)及其对戏曲审美风格的影响
二 中国戏曲的二极对立、二元并存模式初论
第三节 雅俗之辨与戏曲的素朴美华丽美风格
一 雅俗之辨概说
二 雅俗之辨与文学艺术风格的发展变化
三 雅俗之辨与戏曲的素朴美、华丽美风格
第四节 作为艺术的戏曲与其素朴美华丽美风格
一 戏曲的表演性、文学性之张力与它的素朴美、华丽美风格。
二 两种基本的审美理想:人工之美、天然之美与戏曲的审美风格
三 戏曲的两种创作方法:写实与写意所关联的两种审美风格
四 民间下层文化、文人上层文化意义上的戏曲艺术及其美学风格
第五节 从文学层面考察戏曲美学风格之嬗变
一 创作背景与戏曲的两种审美风格
二 创作主体与戏曲的两种审美风格
三 创作题材与戏曲的两种审美风格
四 创作原则与戏曲的两种审美风格
五 创作价值指向和接受情况与戏曲的两种审美风格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及征引书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