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性格内向的男孩。我记得我妈喜欢看言情电视剧,尤其是韩剧。有时候我跟着看,小小年纪竞变得多情善感起来。后来我妈离家出走,可能是有了外遇跟人私奔了。最后她跟我爸离了婚,这给我的打击不小。此后我感到很孤独,常常一个人冥思苦想,终于熬到十六岁,感觉上自己已经是个大人了,就希望有个女孩子跟我聊天,星期天像大人那样一同出去玩。而我跟女孩子在一起其实很腼腆很羞怯,平时不善于主动跟女孩子沟通,结果人家还以为我清高,所以中学时代没有一个女同学成为我的朋友。
你不会想到,初中三年级的时候,我就写过一首诗悄悄给我暗恋的女同学,但对方看后竞偷偷地把这私人的隐私泄露了出去,两句诗还被爱开玩笑的男同学写在了黑板上,结果传得全班都知道,我气得三天没吃饭,那些日子我几乎不愿再进教室,不愿再见到这个女同学了!幸亏班主任是个善做学生思想工作的心理咨询师,很有分寸地找我谈了心,才使这风波平息下去。而我再也不愿理睬那个伤害过我的女同学了,虽然初中毕业时这个女同学要跟我言归于好。
当我已经是高三的时候,我感觉自己越来越孤单,虽然书读得更多了,看上去很斯文也很有气质,但我不善于跟女孩子交往。就是因为初中时受过伤,所以,我总觉得生活中缺少点什么!有时我一个人长久地坐在校园的小河边思念。思念什么呢?难道我在思念那个暗恋过、曾伤害过我的女孩吗?这不可能。对一个男孩来说,一般不会思念伤害过我的女孩子,我自认为自从初中时发生过这样的傻事后自己成熟多了,不会再轻易地暗恋上一个女同学的。
父母离婚后,我一直跟父亲过,母亲再婚了,我很少去。如今父亲也结婚了,我本来是反对我父亲再婚的,但看见我的父亲带回来一双母女,而她的女儿李兰长得像影视明星,而年龄又跟我相仿(后来知道她比我大两岁)。我有点不知所措了,我心中暗暗说,“我也许会爱上她……”
由于我准备考大学,她在幼儿园也很忙,所以两人没有时间聊天。终于我考上大学放了暑假,她自然也有假期,见面的机会多了。可这些天来,我见了李兰就心跳加快,脸色通红,跟她在一起就情不自禁地感到拘谨,说起话来也感到紧张,以前从来也没这样感觉过……这究竟怎么了?我意识到问题非常严重,我心中明白,这样下去,我会失控的,做出伤天害理的事情来也有可能,因为我父亲和我的后妈工作非常忙,每天都早出晚归,所以,暑假期间我们俩经常在一起,有时她穿得很性感,这让我很难受,是的,我要控制住自己的情感。其实,自从她们母女俩住到我家后,我就对李兰产生了好感,那时我每星期回来一次,李兰又忙着上班读夜校,所以两人不常见面,可现在不同了,这是一个漫长的暑假啊!
P1-2
在近二十来年中,我生活的城市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不仅仅在城市建设上,而生活在城中的市民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市民不再是本地人,他们来自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一批又一批新城市人诞生了,一眨眼这座城市的人口增长了几十倍,这是一个大时代,几乎每个居住小区,都有许许多多的异地人同住在一起,他们在这座城市买了房子定居下来,而从事的职业,从上层各级领导到大小公司管理层、直至做各类行业的底层百姓,他们竞争力极强,为了生存,他们吃苦耐劳,承受了本地人难以承受的压力,几乎囊括了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服务行业,本地市民尤其是青年一代不能与之相争,许许多多岗位被他们占领,令人惊奇的是,这么多年来他们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繁荣了这座移民城市。然而,他们平时怎么生活、如何生存,他们的喜怒哀乐、本地人怎么跟外地人相处、外地人又怎么看待本地居民等等,自认为人们并不十分了解,由此产生了要写一写这个大时代的愿望。
作为一个写作者,我一直关注这个非同一般的时代,这不是一个小时代,而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时代,值得写的人和事实在太多,素材扑面而来,让你目不暇接。一个女孩来到这座城市发展,为了生存四处碰壁,几乎难以生存下去,就在此时,邂逅了另一个孤苦伶仃、同病相怜的女孩,两人惺惺相惜,于是互相帮助,终于渡过了难关,最后产生了恋情……这是真实的素材,然后就有了小说《我的同性恋人》;一个男孩下班后,没能乘上最后一班地铁,当他悻悻离去时,突然发现一个女孩也没能赶上,出来后下起了蒙蒙细雨,出租很少,好长时间才来一辆,男的谦让给女的,女的过意不去,彼此开始对话,原来两人是同一条回家路,于是同时上车各付一半车钱……此后在地铁上再次遇见对方,从此两人有了交往,这就是短篇小说《最后一班地铁》的开始情节;在《噩梦醒来》中,因丈夫有外遇,女人跟他离婚,可离婚后女人常常思念前夫,突然有一天前夫给她来了电话,要来看她,说外面的世界再精彩还是家里好,她热血沸腾,精心修饰自己,还去超市买来前夫最爱吃的美味佳肴,从早忙到晚,做了足足一桌子的菜,可等到深夜没见前夫的影子,迷迷糊糊睡去,却做起了噩梦,一觉醒来,发现前夫死在自己的身边……
我写这篇序,是被温文尔雅的一介书生贝鲁平“赶着鸭子上架”的。也是他的盛情让我难却,套用一句俗话,只能“恭敬不如从命”了。
我不是写小说的,是个写诗写散文的,好朋友贝鲁平邀我为他的又一本小说集写个序言,我毫不含糊地应允了,除了念在弥笃的友情上,还因为自己最早就是从小说开始,而且发表了好多篇万把字的小说。至少,谈谈小说,还是有个发言权的。
在我主编过的《文学报》副刊上,多年来,也陆续发表过贝鲁平的多篇小说,获得了读者的认可,也为版面增色不少。可以说他对小说创作是非常执著的,这是一位有着雄厚实力的小说作者,只是还“养在深闺人未识”,当然还是颇有名气的,也有评论家写过推荐文字,仅仅未成气候而已。我相信,放在我面前的这本小说校样,成书出版以后,这位多产、优产,且中长短篇小说、纪实文学、各类剧本几乎全能的作家,一定会有自己不少的读者群。
贝鲁平的小说,我看最大的特点是叙述中不带火气,淡雅中又总是引人入胜,可读性极强。显然这是位会讲故事的人,也许现在会讲故事的莫言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后,以前那些对会讲故事的人鄙夷为俗气的论调,已经不再有市面。而在小说界,以前确实是不认同只会说故事的作者。但我始终认为小说要好看,须得有故事情节,你的手法再前卫,也不过是拿来为小说服务的,否则就是像教师爷仅会玩弄几下花腿绣拳而已。与莫言一样,贝鲁平在小说创作中,强调故事情节,强调塑造人物。而且他的小说,故事生动,情节曲折,有的让你走进去却走不出来;有的让你忍俊不止、再三回味。
贝鲁平会讲那么多故事,当然不是偶然的,这与他有厚实的生活基础有关,早些年,他为了创作都市单身人士的形象,曾经去参加那些单身俱乐部组织的活动,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那些生活在不同层次的大龄男女、离婚男女,给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素材,加之那时候他本身也是一个单身汉,有这个资格与那些单身男女接近。所以后来写出了一本脍炙人口的长篇小说《离婚男女》。我也曾随他进入那个社交场合,很温馨也很喧闹,切切实实感受到我们社会的另一个侧面,也强烈感受到对于那些大龄男女、离婚男女,全社会都要给予一定的关爱。我们的作家,应该像贝鲁平这样,将生活的触角伸向民间,伸向底层。较之于华灯初上,车水马龙的淮海路、南京路,那里是另一个大上海。几十年来,贝鲁平始终坚持写都市小说、市民小说,其描写内容极其贴近人们的现实生活,这样的追求是难能可贵的。
贝鲁平的《活着就是天堂--贝鲁平中短篇小说选》,最大的特点是叙述中不带火气,淡雅中又总是引人入胜,可读性极强。显然这是位会讲故事的人,也许现在会讲故事的莫言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后,以前那些对会讲故事的人鄙夷为俗气的论调,已经不再有市面。而在小说界,以前确实是不认同只会说故事的作者。但小说要好看,须得有故事情节,你的手法再前卫,也不过是拿来为小说服务的,否则就是像教师爷仅会玩弄几下花腿绣拳而已。与莫言一样,贝鲁平在《活着就是天堂--贝鲁平中短篇小说选》创作中,强调故事情节,强调塑造人物。而且他的小说,故事生动,情节曲折,有的让你走进去却走不出来;有的让你忍俊不止、再三回味。
活着就是天堂,关注时代、关注人心,用悬疑、惊悚、梦境、追忆编织情节。贝鲁平,精神世界的漂泊者,《活着就是天堂--贝鲁平中短篇小说选》以如此真实、富有哲理的故事吸引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