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还记得曾经轰动一时的“华南虎事件”吗?
几年前,陕西省林业厅宣称猎人周正龙用数码相机和胶片相机拍摄到了野生华南虎的照片,并公布了其中一组照片。
然而,三天之后,天涯论坛上一位名为“党指挥枪”的网友发表了名为“陕西华南虎又是假新闻?”的帖子,该帖从照片中老虎的毛色、身上的光线以及所处的环境等角度进行推理和分析,质疑“野生华南虎照片”的真实性。
随后的事实证明了网友的推断,所谓“野生华南虎”的照片,系周正龙用一张老虎的年画伪造而成。
在“华南虎事件”中,网友之所以没有被“野生华南虎”的照片忽悠,是因为他能够坚持独立思考,并从可疑的现象中推断出接近事情真相的结论,而这正是一种推理能力的体现。
说到推理,大家也许会首先想到的是“名侦探”“案件”等词汇,其实推理并没有那么高深莫测,它就在我们身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除了刑事案件的侦破,生活琐事也可以运用推理。眼镜不见了,我们可以通过回忆我们在眼镜丢失之前的行为去推理我们可能把眼镜丢到了哪里;学习考试可以运用推理,我们在做阅读理解一类的题目时,可以从文章内容中推理出答案;职场生存离不开推理,能够帮助我们认清一些职场现象背后隐藏的真相,以更加理性和明智的态度对待工作;科学发现也离不开推理,海王星的发现、流行病“非典”由冠状病毒引起,都是经过科学理论推理后而论证的成果;分析人的心理更离不开推理,近年来心理学相关的书籍和影视作品受到人们的热捧就是佐证
这个错综复杂的世界有很多让我们费解的事物,但是其中人心恐怕是最难了解和揣摩的。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每一个人的心理都由于其性格、人生阅历、价值观、人生观等不同而有所差异。我们试图了解他人心理,并不是单纯出于好奇心抑或是想算计他人,而是希望更进一步了解他人,同时完善自身,更好地与他人进行交流。通晓人情世故,善于人际交流,也一直是我们所向往和追求的能体现自身素质的一种能力。
下面就让我们走进人的内心世界,感受推理!
1.只在关键的地方说谎
尽管你不愿承认,但谎言和真话一样,也是我们生活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有心理分析表明,绝大多数人每天都会撒一两个谎。其实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只要有人类存在,就会不停地出现谎言。说谎的原因很复杂,随口说谎,谨慎地说谎,为自尊说谎,为掩饰羞愧说谎,为谋私利说谎等,不一而足;说谎的渠道也很多,除了语言之外,书刊、报纸、广播、电视、电影、书信等都能成为人们说谎的工具;甚至有些时候,人们因为某些特殊原因,还要对自己说谎。 学习推理,能够帮助我们认清身边的谎言与真相,了解周围人的心理,从而在生活中少走弯路,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种种问题。
(1)说谎者会尽量避免提及自身和相关者的姓名
除了某些患有说谎癖的人,大多数人在说谎时,会本能地感觉到不舒服,因此在说谎时,会不自觉地把自己和与谎言相关的人从话语中剔除。
参与朋友聚会时,因迟到而被问及迟到原因的时候,说谎的人一般会说“车坏了”,而不是“我的车坏了”,如果某人在回答问题时频频省略“我”这个主语,那么很有可能他在撒谎。
除了自己,说谎有时候也会下意识地回避和谎言相关的人。在轰动一时的“莱温斯基事件”中,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接受质询的时候提及莫妮卡莱温斯基时说的是“那个女人”,而从不称呼“莫妮卡”的名字,而最终的结果证明克林顿当时是在撒谎。
(2)说谎者在回忆的时候往往会说得更流畅
很多人以为,在面对一些和回忆有关的问题时,说谎的人会需要更多时间反应,说话的时候也会变得不连贯。事实却恰巧相反,因为和回忆有关的谎言大多数都是事先准备好的,所以说谎者在叙述谎言时往往会比普通人更加迫不及待地说出,而且会说得更加流畅。
普通人因为记忆力的局限,要想记住某个时间段的所有事情是比较困难的,因此他们在回忆的时候往往会说得比较慢,并且反复地纠正自己,把思路理顺,例如他们可能会这样说,“我回家,然后坐在电视前——噢,不是,我先给我妈打了个电话,然后才坐在电视前面的。”
而说谎者在回忆的时候是不会犯这种错误的,因为他们已经在头脑的假定情景中把一切都想好了,所以他们会说得非常流畅,很少会有更正和停顿,然而正是这种回忆时候的过于流畅和自信反而会暴露他们说谎的真相。
(3)准确识别“说谎状态”
大多数说谎者在说谎的时候往往会进入一种与平日状态不同的“说谎状态”,因此无论说谎者如何精心掩饰,总是会在说谎的时候流露出一些不自然的表现。
人在说谎的时候音调会不自觉地提高,以掩饰自己的心虚;在说谎的时候语速也会变快,因为他们往往会很焦虑;在被反复提问到同样的问题会显得很不耐烦甚至轻易发怒,因为这会让他们被迫不断在正常状态和说谎状态之间转化;平日里的一些习惯也会因说谎而改变,当一向沉默寡言的人突然说话滔滔不绝,活泼开朗的人突然三缄其口,这个时候我们就要警惕他们是否有说谎的可能了。
此外,说谎者在平时的一些身体语言,例如脸上的表情、手部的动作、耸肩的频率会在说谎到关键点的时候发生一些变化,关于这一点将会在下一个部分“读懂身体语言”中详细阐述。
P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