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马斯洛心理健康思想解析/心理学大师心理健康经典论著通识丛书
分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作者 张登浩
出版社 浙江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心理学大师心理健康经典论著通识丛书》是一套由中国人民大学心理研究所所长、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俞国良教授主编的心理学专著。张登浩所著的《马斯洛心理健康思想解析》主要对心理学大师马斯洛有关心理健康的经典论著及相关知识进行集中论述。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心理学和教育学专业专、本科生的教学参考书,也可作为心理学以及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工作者的参考书。特别建议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和德育工作者学习、使用本书,并作为各级各类学校心理咨询室、心理辅导室和图书馆馆藏的参考图书。

内容推荐

《马斯洛心理健康思想解析》对大师的生活时代背景、社会文化环境进行了交代,对他的家庭背景、童年经历、求学历程、职业发展、学术生涯等生平事迹进行了介绍;其次选译了大师有关心理健康的经典实验、论文或重要著作的重要章节,进行了详细解读;接着对大师的心理健康思想或理论形成与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有关心理健康的主要观点进行了论述,对他系统的心理健康思想或理论进行了评价,并论及他对心理健康相关研究领域的独特贡献以及研究进展与展望;然后阐述了应用他的心理健康思想、理论的中外相关心理咨询经典案例,特别是学校教育和青少年教育中的心理咨询案例;最后从整体上讨论了心理学大师的心理学思想与理论,即该心理学流派对我们从事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的启示和实践应用前景,冀望能“窥一斑而知全豹”。《马斯洛心理健康思想解析》由张登浩所著。

目录

引言

一 马斯洛心理学思想诞生的时代背景

二 马斯洛心理学思想诞生的哲学背景

三 马斯洛心理学思想诞生的心理学背景

第一章 马斯洛生平

 第一节 一个孤独而害羞的孩子

 第二节 一见钟情,白头偕老

 第三节 步入心理学的殿堂

一 纽约市立大学

二 康奈尔大学

三 重回纽约市立大学

四 威斯康星州立大学

 第四节 辉煌的职业生涯

一 哥伦比亚大学

二 布鲁克林学院

三 布兰代斯大学

 第五节 伟人迟暮

 附录1 马斯洛生平年表

 附录2 马斯洛著作年表

第二章 心理健康经典名篇选译

 第一节 经典名篇选译之一:《人类动机理论》

一 引言

二 基本需要

三 基本需要的深层次特征

四 总结

 第二节 经典名篇选译之二:《自我实现及其超越》

一 引向自我实现的行为

二 治疗的态度

第三章 心理健康经典名著解读

 第一节 解读《动机理论引言》

 第二节 解读《心理病理的起源》

 第三节 解读《方法中心与问题中心》

第四章 马斯洛心理健康思想述评

 第一节 需要层次理论

一 对需要的基本看法

二 需要的种类与层次

三 高级需要与低级需要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 自我实现理论

一 自我实现理论的提出背景

二 自我实现的概念

三 自我实现者的人格特征

四 自我实现的两种类型

五 自我实现的途径

 第三节 高峰体验论

一 高峰体验的概念

二 高峰体验的特点

三 高峰体验的价值

 第四节 心理治疗论

一 心理健康的本质

二 心理疾病的根源

三 心理治疗的方法

 第五节 对马斯洛心理健康理论的简评

第五章 心理咨询案例分析

 第一节 案例分析之一:奥克夫人个案

一 基本情况介绍

二 心理治疗过程

三 分析与点评

 第二节 案例分析之二:布朗个案

一 基本情况介绍

二 心理治疗过程

三 分析与点评

 第三节 案例分析之三:12名神经质症学生的团体咨询个案

一 基本情况介绍

二 心理咨询过程

三 分析与点评

 第四节 案例分析之四:一位患恐惧症的女大学生个案

一 基本情况介绍

二 心理治疗过程

三 分析与点评

第六章 人本主义心理,学涮

 第一节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一 强调入的整体性和完整性

二 崇尚现象学和意识经验

三 关心和重视人的尊严和价值

四 强调研究心理健康的人

五 反对“方法中心论”,坚持“问题中心论”

 第二节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其他主要代表人物

一 罗杰斯

二 罗洛·梅

三 布根塔尔

 第三节 马斯洛的其他心理学思想

一 内在价值论

二 内在教育论

三 社会变革论

四 优心态管理论

 第四节 对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的评价

一 主要贡献

二 主要缺陷

 第五节 马斯洛在人本主义心理学派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 马斯洛心理学思想的发展历程代表了人本主义心理学派从萌芽到巅峰的历史进程

二 马斯洛是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理论的主要缔造者

三 马斯洛是人本主义心理学派中知名度最高的人物

四 马斯洛心理学理论与其他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理论的不同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章 马斯洛生平

第一节 一个孤独而害羞的孩子

伯拉罕·哈罗德·马斯洛1908年4月1日生于美国纽约布鲁克林的贫民区。亚伯拉罕是这个犹太人家庭的长子,他的父亲名字叫塞缪尔,是一位来自俄罗斯基辅的犹太人。年轻的塞缪尔独立性很强,而且富有理想,他梦想着有一天能成为一名伟大的小提琴演奏家,但他的父亲觉得他们这样一个贫穷的犹太人家庭显然无法让自己的孩子从事这样体面的工作,因此这个美好的愿望被专横的父亲断然拒绝,年轻的塞缪尔对此极为不满,他渴望能够摆脱对父亲的依赖,独立生活。当时的基辅是一个犹太人长期聚居的地方,但在塞缪尔出生之后,俄罗斯这个封建的古老帝国对犹太人的迫害之风愈演愈烈,政府对其听之任之,广大的犹太人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面对日益严重的迫害,越来越多的犹太人选择移民美国这个新发现的大陆,他们渴望在那里能够过上平等而安宁的生活。但塞缪尔的父亲对此却毫无兴趣,即便生活穷困潦倒,他也不愿意离开基辅这个自己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家乡。在经过长时间的考虑之后,塞缪尔在14岁的时候独自一人身无分文地来到美国,刚到费城的时候,塞缪尔只会讲俄语和他们本民族的希伯来语,无奈之中,他找到当地的一位亲戚帮他制作了一个布条,在布条上用英语写上他的名字,以及在美国应该注意的一些事情,然后把它别在自己的衣领上,塞缪尔一面到处打零工,一面去当地的语言学校学习英语,可以想象当时的塞缪尔在美国的生活有多么艰难。过了几年塞缪尔从费城移居到了纽约,和另外几个亲戚住一起,并在他们的帮助下开始从事制桶的生意。塞缪尔不但非常聪明,而且能够吃苦,很快他的制桶生意便稳定了下来,虽然收人依然不多,但总算在美国站住了脚。此时的塞缪尔已经20多岁,到了成家立业的时候,因为已经和父母没有了联系,塞缪尔开始自己筹划自己的婚事。经过长时间的权衡之后,塞缪尔选择了自己的一位表妹作为妻子,之所以选择自己的这位表妹,很大程度上还是源于这两个家庭的门当户对,他们都是犹太人,而且家庭都不富裕,都没有出现过任何一位值得关注的显赫人物。塞缪尔对自己的境况有着非常清醒和客观的认识,他认为这是自己最佳的选择,为此他长途跋涉返回基辅,凭着自己的真诚与聪颖打动了表妹,也说服了她的父母。在举行了简单的婚礼之后,塞缪尔携新婚的妻子返回纽约定居。1908年4月1日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在纽约出生,按照犹太人的习俗,塞缪尔给他起名为亚伯拉罕,父母经常称呼他“亚伯”。亚伯父母的婚姻并不幸福,他们之间其实并没有太多的感情基础,据亚伯回忆,由于对婚姻不满意,塞缪尔经常在孩子们睡下之后才回家,或者故意延长出差时间而不愿回家。在那个年代,很多彼此没有感情的夫妻为了孩子而凑合着生活在一起,因此塞缪尔和他的妻子并没有离婚,直到亚伯上了大学,塞缪尔才和妻子办理了离婚手续。

在亚伯之后,塞缪尔和妻子又连着生了六个孩子,其中有一个女孩因为疾病而夭折,因此这个移民家庭有了六个孩子,全家的生活重担全部压在塞缪尔一人身上,为了养家糊口,他夜以继日地辛勤工作,很少与孩子交流,对他们漠不关心。婚姻不幸,再加上巨大的生活压力,塞缪尔时常饮酒,最后变得酗酒成性,经常借着酒劲大发雷霆,每当此时,亚伯和他的弟弟妹妹们都惊恐地躲在角落发抖。在幼年亚伯的心目中,父亲是一位非常严厉且脾气暴躁的男人,一直都高高在上,不可亲近。亚伯曾经在24岁时写的一篇日记中对他的童年生活进行了回忆:“我的童年和少年都是非常不幸的,在我的回忆中,它似乎是一个黑暗和悲哀的时期,我奇怪当时自己竟然能够毫无问题地承受。搜寻我所有的记忆,找不到一丝欢乐的光芒……我的父亲误解我,认为我是一个白痴和傻瓜,也许,他对我很失望。”不过,在塞缪尔与妻子离婚之后,父子间的关系逐步得到了改善,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塞缪尔与亚伯夫妇在一起生活,当塞缪尔由于经济大萧条而失业之后,父子之间完全和解,亲密无问,直至塞缪尔去世。亚伯后来曾说他的父亲是“一个很好的老家伙。一直到去世,我们都是朋友”①。

相比于父亲,亚伯的母亲也是一位非常冷酷的女人,据亚伯回忆,小时候有一次自己在路上看到了两只流浪的小猫,看着它们孤苦无依的样子,亚伯心里非常难受,就把它们带回了家。没想到的是,他的母亲看见这两只脏兮兮的小猫之后大发雷霆,要亚伯赶紧把它们扔出去,亚伯不愿意,和母亲争辩了几句,请求母亲把小猫留下来。但亚伯的争辩使得母亲更加暴怒,她将两只小猫的脑袋狠狠地朝着墙上撞去,直至将它们全部撞死,惨死的小猫让年幼的亚伯无比心痛。

幼年的亚伯非常喜欢音乐,有一次他在曼哈顿的一家旧货店中淘到了一些非常心仪的唱片,回家之后他兴奋地把这些唱片放在卧室的地板上心满意足地欣赏。突然,母亲冲了进来,命令他赶紧把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收起来,否则全给他扔掉。年幼的亚伯因沉浸在巨大的喜悦之中而没有在意母亲的警告,随后狂怒的母亲爆发了,她狠命地去踩这些唱片,亚伯的哭泣和哀求毫无用处,直至把这些唱片全部踩烂,母亲才余怒未消地离去。

不仅如此,母亲的吝啬也让亚伯倍感苦涩。据他回忆,虽然父亲通过辛勤工作有一定的收入,但母亲总是把冰箱锁上,只有在她想给自己弄东西吃时才把冰箱打开。最令亚伯鄙视的是,每当他的小伙伴们来串门时,母亲总是像防贼般小心地把冰箱门锁上,这让年幼的亚伯感觉在伙伴面前特别没有面子。而且一直让亚伯耿耿于怀的是,母亲经常对自己充满敌意,而且经常把最好的煮鸡块和瓶装奶油给弟弟妹妹而不给自己。在犹太文化中,食物和爱经常联系在一起,虽然亚伯对于犹太教没有多少好感,但依然受到了犹太文化的影响,因而对母亲这种偏心的行为难以释怀。

P16-18

序言

常念是“经”,常数是“典”,此即为经典。我们极力主张多读一些经典,尤其是大师们的经典,因为经典与大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每一个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工作者而言,我认为都应该多读一点心理学大师的心理健康经典论著,认真领会其理论要旨与思想实质。

何谓大师?大师,或日科技领域的先师,或称艺术领域的灵魂,或为管理领域的典范。心理学大师,意指在心理学领域有突出贡献,被大家公认且德高望重的思想家、科学家。他们是心理学发展历程中的标杆,是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煌煌百年来,在理论探索与实践应用领域取得重大成就,突破空间限制并经受时间考验的一代宗师。然而,究竟谁有资格荣膺“心理学大师”的称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为此,国际心理学界久负盛名的《普通心理学评论》杂志2002年第2期刊发了一项调查研究成果,题为“20世纪最杰出的100名心理学家”。研究者通过三个量化指标与三个质性指标,对20世纪全世界最著名的心理学家进行了排名,提供了位列前99位的心理学大师的名单(其中有4名诺贝尔奖获得者),留下一个空额让人们展开丰富的想象。

这99位心理学大师中,许多人的研究领域和重大成就都涉及心理健康,其中一些人毕生的学术专长就是试图破解人类的心理健康问题。例如,大名鼎鼎的弗洛伊德(排名第3位)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思想家和心理学家,曾以《梦的解析》一书和“精神分析理论”著称于世;罗杰斯(排名第6位)的“以当事人为中心的心理治疗方法”,更是被现代心理健康工作者奉为经典。另外一些心理学家的学术研究涉猎较广,但他们在心理健康领域作出的贡献同样有口皆碑,举足轻重。例如,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荣格(排名第23位)、阿德勒(排名第67位)和安娜·弗洛伊德(排名第99位),积极心理学的首倡者塞利格曼(排名第3l位),需要层次论提出者、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排名第10位),应激理论的提出者和研究者拉扎鲁斯(排名第80位),人格心理学家奥尔波特(排名第¨位)、艾森克(排名第13位)和卡特尔(排名第16位),以上瘾和情绪研究闻名于世的沙赫特(排名第7位),因攻击行为和愤怒情绪研究而横空出世的博克维茨(排名第76位),以对个体心理压力及其应对、压力情境下的决策行为和社会支持对决策的影响等方面研究享誉学术界的詹尼斯(排名第79位),以及行为治疗心理学家沃尔普(排名第53位)、儿童精神病学家鲍尔比(排名第49位)和发展变态心理学家路特(排名第68位)等。他们的名字、经典实验、咨询案例、重要著作和心理健康思想都已盖棺论定,彪炳史册。

本丛书精心选择以上17位在心理健康研究领域具有巨大影响的心理学大师,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思想、具体应用以及对社会发展、人类进步的贡献进行了详细解析。首先对大师们生活的时代背景、社会文化环境进行了交代,对他们的家庭背景、童年经历、求学历程、职业发展、学术生涯等生平事迹进行了介绍;其次选译了大师们有关心理健康的经典实验、论文或重要著作的重要章节,进行了详细解读;接着对大师们的心理健康思想或理论形成与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有关心理健康的主要观点进行了论述,对他们系统的心理健康思想或理论进行了评价,并论及他们对心理健康相关研究领域的独特贡献以及研究进展与展望;然后阐述了应用他们的心理健康思想、理论的中外相关心理咨询经典案例,特别是学校教育和青少年教育中的心理咨询案例;最后从整体上讨论了心理学大师的心理学思想与理论,即该心理学流派对我们从事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的启示和实践应用前景,冀望能“窥一斑而知全豹”。

本丛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心理学和教育学专业专、本科生的教学参考书,也可作为心理学以及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工作者的参考书。特别建议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和德育工作者学习、使用本丛书,并作为各级各类学校心理咨询室、心理辅导室和图书馆馆藏的参考图书。

本丛书由俞国良任主编,雷雳教授、周俊编审和罗晓路博士担任副主编。我们共同商量确定了丛书的编写原则、结构、内容、体例和样章,以及最后的定稿。丛书各册作者由复旦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苏州大学、中国矿业大学、首都医科大学等高校具有博士学位或副教授以上职称的心理健康专业工作者组成。他们本着对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挚爱,怀揣把专业知识奉献给社会和大众的梦想,全心全意,殚精竭虑,力求使丛书融知识性、可读性和学术性于一体。从他们身上,我们不仅看到了我国心理健康事业发展的希望,而且真正体会到了经世致用、后生可畏的古训。对诸多青年才俊的信任、支持和卓有成效的工作,我们心存感激!同时,我们真诚感谢浙江教育出版社汪忠社长、张宝珍总编的支持和鞭策,以及丛书各册图书责任编辑的辛勤付出,在此一并向他们表示诚挚的谢意。

作为丛书主编,我始终诚惶诚恐,不敢有丝毫懈怠,全力以赴,力求精益求精。由于时间仓促和水平有限,我们未能及时联系上部分经典论著的译者,祈请他们原谅并与我们或出版社联系;书中的不足、纰漏和错误之处,恳请专家学者和读者朋友批评指正。

俞国良

2012年12月于北京西海探微斋

后记

马斯洛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在世界范围内享有崇高的声誉。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马斯洛的很多著作就被翻译进入中国,“需要层次”、“自我实现”等概念已广为人知,在心理学、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等社会科学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马斯洛的经典巨著《动机与人格》就已有好几个版本在国内出版,其中2007年由许金声翻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动机与人格》第三版到2011年为止已经进行了第八次印刷。正如柯林·威尔森在《马斯洛和后弗洛伊德主义》一书中所说的那样,“马斯洛去世已有四分之一多世纪的时间了,他的名誉和声望至今都没有任何下降的迹象。在我看来,这意味着马斯洛时代还未到来,他的学说和理论的重要价值属于未来的时代,在即将到来的21世纪,它们的意义将淋漓尽致地展现。如果现在需要解释什么是马斯洛的主要贡献的话,我会说,这个贡献就是自弗洛伊德之后,马斯洛对人性做了最重要的描述……为洞察人性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非常感谢俞国良教授等几位主编的信任,委托我来完成此书稿的写作工作。面对这个任务,我内心既兴奋又紧张。兴奋的是能够有这样一个非常难得的机遇把自己这几年的所学和所悟展示出来,向前辈们汇报和请教,向同辈们学习和交流;紧张的是,虽然在这几年的教学过程中,我对于人本主义心理学,特别是马斯洛的心理学思想有了一些了解,但终感对其仍然只是知之皮毛。因此,本书中难免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专家和学者不吝赐教!

此外,在本书的写作中,我参考了很多前辈们有关人本主义心理学或马斯洛心理学理论的专著和文章,特别是我国心理学的前辈车文博先生的很多著作,给了我很多的思考和启发,让我获益良多!在此要向他们表示最诚挚的感谢!如果在本书中有某几个观点能给读者以启发和帮助,也都得益于这些前辈们对我的启迪,而对于那些不恰当的观点,我会虚心接受各位读者的批评,希望能有机会对其进行修改和完善。

张登浩

2012年5月于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3 20:2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