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男人女人经济学(插图本)
分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作者 小凡
出版社 中国发展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爱情是男人生活之乐趣,女人生命之所系,是人生最珍贵的稀缺资源。那么,谁能给你爱情的稀缺资源?爱情就像一棵树,如果你只是依偎在树阴下寻找安宁,却不对它的生长付出劳作。那么,你的爱情之树能长青吗?你喜欢的人不喜欢你,喜欢你的人你却不喜欢,这种矛盾将导致爱之失效。那么,面对情感,是向左走,还是向右走?爱情如蜜,可是有一天你面对爱情的边际效用递减——面对时间冲淡的激情,你会做何反应?恋爱就像放风筝,集中精力放一只是最好的。当你看到另一只漂亮的风筝时,你会不会动心?本书以男人的视角,试图找到爱情与经济学的平衡点。

内容推荐

关于经济学。它源远流长,其学问博大精深,是一门使人幸福的艺术。19世纪著名的经济学家马歇尔在他的《经济学原理》中就写道:“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一般事务的学问。”近年来,经济学的发展逐渐从科学殿堂走进市场,走向我们身边。早在上世纪的80年代,199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的经济学家加里·贝克尔就将微观经济学分析领域扩展到包括非市场行为在内的人类行为和人类相互关系的广阔领域,包括现实生活中的重点领域——爱情和婚姻,如他的著作《家庭论》。

关于情感经济学,在主流经济学界,并没有也不会存在情感经济学这个学派。但并不能否认它的合理性,可说属于通俗经济学的范畴。爱情作为人类的一般事务及日常行为,就给经济学提供了一个研究分析的平台和载体。也许有人会疑惑,经济学是理性的,而爱情偏于感性,它们之间的矛盾怎么可能使得两者能够结合在一起?我们别忘了,事物的特征总是相对而言的。经济学重于理性,但强调相对理性,爱情偏于感性,但也充满理性成分,它们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我们理性地面对感性的爱情时,就有了情感经济学。所以它就是运用经济学的观点,研究及解释爱情之来源、爱情主体(男人与女人)之间的爱情现象、行为选择等等的科学。

目录

谁能给你爱情稀缺资源

什么让我们彼此吸引

何处安放的青春

初恋情怀

爱情如蜜,甜到忧伤

为爱劳作

是否遇上了你该遇到的那个人

爱情的买方市场与卖方市场

爱情的等价交换

像鱼水之爱一样有效

你的比较优势是什么

寻找那颗最大的“麦穗”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期货男人”与“现货男人”

信息不对称下的寻偶决策

怎样才能嫁个有钱人

男人如楼盘,女人如购房者

玫瑰骑士的诡计

为何自古红颜多薄命

女人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合约情人”究竟能走多远

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

婚恋的互补性

爱情天平的两端

幸福与你的期望值有关

爱,何需炫耀

爱情的蝴蝶效应

情人眼中难容一粒沙

男人与女人的困境

热恋中的“智猪”

本是缘与分,相斗何太急

性别之战

一次只放一只风筝

她们是如何推断出自己丈夫不忠的

博弈的轮回

爱的代价

付出的爱收不回

爱情:高收益背后的高风险

谁榨取了爱情的剩余价值

爱情外部性

旧爱难忘

爱情因果论

爱情周期

完成一生的承诺

后记:别说爱情你无所谓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恋爱心理学告诉我们,在现实的爱情生活中,理性爱情人并不堤肤浅地追求含有“权钱色彩”的个体利益最大化。真正相处时。彼此吸引的,更多是内在的东西。

卢卡斯系统地提出了“理性预期理论”,并因此在1995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但在获奖之前,他本人并没有“理性预期”到自己会获此殊荣。然而他的前妻则“非理性预期”到了这一点。卢卡斯与前妻于1982年分居,1989年正式办理离婚手续。在办理离婚手续时,他的前妻提出:“如果卢卡斯在1995年之前获得诺贝尔奖,她要分得全部奖金的一半。”卢卡斯心想,获得诺贝尔奖谈何容易!这不是开天大的玩笑吗?因此他漫不经心地答应了。7年后,也就是1995年10月10日,诺贝尔评审委员会宣布了卢卡斯获奖的消息。此时离他与前妻约定的最后期限只差80多天,卢卡斯不得不按离婚时的约定将奖金的一半分给她。后来人们说,卢卡斯的前妻真是个料事如神的女巫。

卢卡斯前妻的“预期”可真不是一般的理性了。有趣的是,卢卡斯提出了理性及理性预期理论,但对待离婚财产分割时变得似乎有点“非理性”。按照理性及理性预期理论这一假设,经济人都是理性的。在经济活动中,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具有理性的各个经济主体在做出经济决策之前,总是尽可能利用所有可能利用的信息,包括过去的经验、所掌握的知识等,对未来做出合乎理性和未来客观事实的估计和预测。这种预期将影响经济中所有参与者的行为,并对经济活动产生重大影响。

巴尔扎克说:“爱情是理性的放纵,是伟大心灵的享受。阳性的、严肃的享受。”究竟何为理性?是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还是“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大家”?无疑后者应为最佳答案。其实,理性是智慧的代名词,现在人们提起它,还带有点“聪明”或“精明”的蕴涵。钱钟书在<围城>里这样写道:“女人不肯花钱买书,大家都是知道的。男人肯买糖、衣料、化妆品送给女人。而面对书只肯借给她,不能买了送她,女人也不要他送。这是什么道理?借了要还的,一借一还,一本书可以做两次接触的借口,而且不着痕迹。这是男女恋爱的必然初步,一借书,问题就大了。”钱老将男人追求女人的聪明一面刻画得淋漓尽致,这种“精明之处”其实就是人“理性”的体现。

传统观念认为:男人的权力财富。就像女人的美貌一样吸引人。

为了求证在现实生活中导致男女彼此吸引、互相仰慕,进而走到一起的男才女貌决定因素究竟有多大,心理学家做了个实验。在实验中,心理学家招募了163名本科生,其中包括81个女生和82个男生。研究者要求这些被试者在网上回答一个20道题的问卷,用于收集他们的个人信息,并上传至某网页上。然后研究者将他们带到一个封闭的画廊中,给每个人一个姓名卡,写着lD和姓名,并给他们照相。在画廊里,被试者可以与某一异性被试者进行沟通交流,即速配,但每次交流时间只有4分钟,结束后被试者找下一个对象沟通,寻找自己中意的对象。活动结束后,被试者按要求在回家之后登录指定网页,上面有速配对象的信息。被试者可以自由选择,如果愿意和对方进一步交流,点击“是”,反之,点击“否”。如果双方都点击“是”,那么这两个人被认为是“匹配”的,可以进一步约会。在约会的第二天,被试者再次收到速配对象的个人信息。第三天,以及之后每隔3天,被试者都被要求回答关于速配对象的一些问题,并说出他们认为有吸引力的人的名字。

研究结果发现,对于想象中的理想异性,被试者的回答正像我们通常认为的那样,男人看重女人的外表吸引力,女人看重男人挣钱的能力。然而,当被试者真正和对方约会之后再谈论对方是否具有吸引力时,外表和金钱就显得没那么重要了,而且男女两性之间也并不存在显著差异。其实,对于择偶,在更多情况下,如经济学诺贝尔获得主贝克尔所说:“一个人当结婚的预期效用超过继续单身的预期效用或再找一个更为合适的配偶的预期效用时,就会决定与身边的人结合。”

假设爱情主体都是理性的,那么对于爱情,究竟什么才算理性与理性预期?恋爱心理学告诉我们,在现实的爱情生活中,理性爱情人并不是肤浅地追求含有“权钱色彩”的个体利益最大化。真正相处时,人们往往会抛弃之前肤浅的预期,彼此吸引的,更多是内在的东西。P7-10

序言

“不见其人,先闻其声”是我与小凡的最初接触。当日寸,我与他几乎天天通电话,他执意要读我的研究生,热切、急迫,令他的广东口音更加标准,每句话都重复两三遍后,我还没转过弯来。现在,他已成了我的学生,但普通话还不标准,还开玩笑和我说“路漫漫其修远兮”。但令我吃惊的是,他竟然写出了一本书。见到这本书的初稿时,我不由得惊叹这个80后小伙子的勤奋和睿智。经过多次修改和完善,终于能够出版,这肯定了他的执著和才气,为师者从心底感到高兴。

俗话说,“真佛只讲家常话”。经济学被称为“社会科学皇冠上的明珠”,已有不少经济学家加入“化明珠为神奇”的事业,关注中国人所关注的话题,让经济学从科学殿堂走进市场,走进千家万户,将经济学以快乐、平易的方式表述。这是理论的升华,更是实践的需要,是一个显示直觉和灵气的领域。目前市场上经济学的通俗读物很多,我书架上就有十几本。但与爱情何干?

小凡的书是将经济学和爱情结合起来分析的情感经济学文章。每一篇文章,先是以一个爱情故事开头,引出本节所阐述的经济学观点,然后再展开,紧密结合经济学观点分析。文章重于爱情案例,所列举的爱情故事中,涉及古今中外,既有古代精粹,也有现代经典,还有身边的故事。文章生动形象,有一定的知识含量,富于思想,具有独到的见解。通俗不庸俗,可读性强,避免了单纯干巴巴的理论,有利于广大读者学经济、懂爱情、经营爱情。

今天是七月初七——中国的情人节,在这样的日子谈关于经济学与爱情的话题,真有点特殊的意味。经济学是实际的、浅显的、一针见血的,当然也是迷人的。让我们随着小凡的作品一起来领略情感经济学的智慧与巧妙吧。

是为序。

2008年8月7日

后记

别说爱情你无所渭

关于爱情,什么是爱情?物欲横流的今天,人们感慨:“难道还会有真的爱情吗?”我想这问题就像问“难道还会有人吗?”一样,有人的地方便会有爱,为什么没有爱情?别说爱情你无所谓。

罗素的美文《我的人生追求》中的有段话——“有三种简单然而无比强烈的激情左右了我的一生:对爱的渴望,对知识的探索和对人类苦难的怜悯……”没有人能够不追求爱情这稀缺资源了。

关于经济学。它源远流长,其学问博大精深,是一门使人幸福的艺术。19世纪著名的经济学家马歇尔在他的《经济学原理》中就写道:“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一般事务的学问。”近年来,经济学的发展逐渐从科学殿堂走进市场,走向我们身边。早在上世纪的80年代,199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的经济学家加里·贝克尔就将微观经济学分析领域扩展到包括非市场行为在内的人类行为和人类相互关系的广阔领域,包括现实生活中的重点领域——爱情和婚姻,如他的著作《家庭论》。

关于情感经济学,在主流经济学界,并没有也不会存在情感经济学这个学派。但并不能否认它的合理性,可说属于通俗经济学的范畴。爱情作为人类的一般事务及日常行为,就给经济学提供了一个研究分析的平台和载体。也许有人会疑惑,经济学是理性的,而爱情偏于感性,它们之间的矛盾怎么可能使得两者能够结合在一起?我们别忘了,事物的特征总是相对而言的。经济学重于理性,但强调相对理性,爱情偏于感性,但也充满理性成分,它们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我们理性地面对感性的爱情时,就有了情感经济学。所以它就是运用经济学的观点,研究及解释爱情之来源、爱情主体(男人与女人)之间的爱情现象、行为选择等等的科学。

本书经历了很长的创作过程,早在大学开始接触经济学时,我感觉经济学的迷人,就如爱情一样,所以当时就有了写写情感经济学文章的想法。正式动笔在研究生阶段,经过不懈的努力,现在终于出版,我感到很欣慰。

在本书创作的过程中,我得到很多支持和帮助。首先感谢我家人对我进行创作的鼓励和支持:感谢我的研究生导师、首都经贸大学陈荣荣教授的帮助,并代我写了本书的序言;彭京华教授、段霞教授的支持和鼓励;我的大学老师,湛江师范学院经济管理系王亚新教授的支持;还有,我感谢同我同师门的学姐,沈映映师姐的鼓励;我的大学同学,现于辽工大就读经济学硕士的袁铨强同学的支持……

另外,在本书的创作过程中,我适当借鉴有的学者关于经济学的观点,还有一些参考书目、文献,比如《爱情是什么》(九州出版社)、《女人的幸福与什么有关》(陈彤著)等等,在此一并致谢。

小凡

2008年8月于北京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9: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