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在北宋文坛是与苏轼齐名并称的人物,其一生融儒、释、道于一体,诗歌、词曲、散文、书法和文艺理论成就斐然,堪称一代文化巨擘,在文风昌盛、群星璀璨的两宋登峰造极。
《黄庭坚传》展示了鲜为人知的北宋官场内幕及曲折复杂、生动感人的故事情节,展现了一定的学术水准和推出一些人所未道的研究成果。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黄庭坚传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程效 |
出版社 | 广东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黄庭坚在北宋文坛是与苏轼齐名并称的人物,其一生融儒、释、道于一体,诗歌、词曲、散文、书法和文艺理论成就斐然,堪称一代文化巨擘,在文风昌盛、群星璀璨的两宋登峰造极。 《黄庭坚传》展示了鲜为人知的北宋官场内幕及曲折复杂、生动感人的故事情节,展现了一定的学术水准和推出一些人所未道的研究成果。 内容推荐 黄庭坚是中国文学史上成就巨大而又存争议的传奇人物,以叙述其生平始末为主线,让这个历史人物一生的悲欢衰荣得以真实晨开,是《黄庭坚传》(作者程效)精心摄取的独特视角。开头第一章概括性、全景式描写孕育文化巨人的修水人文环境;最后一章则全面总结、客观评价山谷在文艺理论、诗歌、词曲、书法、散文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其余各章节穿插分析、简要评点山谷的诗、书、词、文等经典名作,在叙述过程中主要让作品说话,并依靠作品甄别和丰富山谷的生平行状,使《黄庭坚传》既能展示鲜为人知的北宋官场内幕及曲折复杂、生动感人的故事情节,又能展现一定的学术水准和推出一些人所未道的研究成果。 目录 第一章 人义修水 第二章 双井神童 第三章 游学淮南 第四章 初登仕途 第五章 学官生涯 第六章 主政太和 第七章 移监德平 第八章 任职京师 第九章 苏黄唱和 第十章 宦海波澜 第十一章 遭逢母丧 第十二章 谪居蜀中 第十三章 流寓江汉 第十四章 羁管宜州 第十五章 客死贬所 第十六章 魂归故里 第十七章 泽被后世 年谱简编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县治所在地的义宁镇临修河丽背靠凤凰山,倘若是初来乍到者,映入眼帘的三面环水,一面枕山和蓝天、自云、绿树交织的景致,往往会引人遐想,好像进入了,一幅古朴、宁静、淡雅的山水画境。 修水源远流长,为江西五大河流之一。自古就是重要通航河流的修水,发源于赣西北铜鼓县境的大围山麓,自西向东流贯修水县境,经武宁县至永修县吴城镇入流赣江而转汇鄱阳湖,全长357公里,流域面积1480万平方公里,历来被修水人称为母亲河。 修水县向称古邑重镇,历史悠久。商封艾侯国,春秋置艾邑,战同时先后属吴楚越管辖。秦汉置艾县,隋代并入建昌县,唐朝为武宁县。唐德宗贞元年间分治武宁县西八乡建分宁县,后唐及两宋因之,均为泱泱大县。元代升级为宁州,至清嘉庆六年(1801年)改名义宁州。民国元年(1912年)改名义宁县,到1914年,因避免与西原有的义宁县同名,遂改名为修水县,因境内修河而得名,沿袭至今。 古往今来,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修水,其实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有两点:一是出养眼美女;二是出文化名人。依理而论。两者均是如今发展旅游业的顶级资源,或者说是市场竞争中不轻易出手的王牌,令别的什么地方眼馋得想抢着注册申遗。然而,据说修水的旅游业一直不怎么兴旺。深究起来原因肯定很多,除了对外宣传推广力度不够,原生态之环境、文物保护不力,以及不善打“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资源牌外,恐自作为边远山区、老区,交通极不便利是最主要原因。 从地图上看,修水位于赣湘鄂三省九县交界之地,一县雄踞整个赣西北广阔地域。全县总人口数82万,面积4504平方公里,是江西省辖地最大的县,比今天的香港、深圳两大都市的面积之和还略大一些。试想,现在旅行讲究以小时计程的快节奏,喜好“千里江陵一日还”似的乘轻舟、甚至坐火箭的感觉,修水县这个地方既不通飞机,又不通火车。无论到省城南昌,还是到邻省的长沙、武汉都有令人生畏的200公里以上的汽车车程。等到旅客累得老眼昏花坐车或驾车抵达时,看美女的冲动早已难耐生理上的审美疲劳,此时即便有仙女走过你的身旁,你也会因失去兴致而感觉全无的。 到了修水县城后,瞻仰修水最牛的黄庭坚、陈寅恪两大文化名人故里,则尚需舟车劳顿,因为北宋大诗人黄庭坚故里,在离县城10里水路开外的杭口乡双井村;现当代国学大师陈寅恪的祖居所在地——桃里竹圾村,则离县城尚有四十里之遥。如不愿意舍近求远,城南的南山崖有黄庭坚纪念馆,相传为山谷当年游憩读书之地;老城区西北角辟有纪念陈氏一门的“五杰广场”,五组紧相依连而巍峨耸立雕塑立柱,展示着修水历史文化的深度和厚度。还有沿修河两岸呈走廊状布局的“十里秀水”、“双井访茶”、“抱子望归”、“旌阳野渡”、“云岩晓钟”等修江八景,都是值得一览的风景名胜。 话说回头,修水发展旅游业的短板的确在于交通不便利。这一点从修水虽然作为红色革命老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面军旗设计、制作和升起的地方,著名的“秋收起义”的三个策源地之一,至今却未被任何旅行社列入重点红色旅游线路点就是例证。 然而,旅游业的不甚发达,并不能掩盖修水远近闻名的两大特色。 其一,出美女。我们不妨拟宋玉《登徒子好色赋》的句式,先来上一段“江西之佳人,奠若九江;九江之丽者,莫若修水;修水之美者,奠若白岭”。以引出当今超级时尚的美女话题。中华美女文化历史悠久,世代不衰,可以说亘古迄今,中国有关写美女之文章典籍多得难以计数,但仅就纯文字写女子极难以言状的美貌而言,宋玉此赋中的“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一段,描写得最为生动、贴切和传神,堪称历朝历代名篇之最,至今未有出其右者。 众所周知,修水是闻名遐迩的“美女之乡”,而修水美女又多出自县域西北部的白岭乡。该乡与湖北通山县、通城县紧邻,因境内山岭地头遍布白沙而得名。相传明末农民起义首领李白成当初败退出京城时,也许是流寇的习性使然,这个在金銮殿屁股未坐热的独眼龙,临走时倒是没有忘记顺手牵羊,在大明内宫掳走若干貌美如花的宫女。后来他老人家在通城的九宫山阴沟翻船、身首异处,有不少曾经“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宫女辗转流落到了白岭乡。再后来天姿国色的基因在此地世代遗传、繁衍、开花、结果,犹如给白岭安装上了一条批量出美女的生产流水线,至今“白岭姑娌一朵花,天女下凡人人夸”的俗谚,仍在修水乃至江西范围广为流传。 再说在近年江西省高校举办的一次评选所谓“十大校花”的选美活动中,令人惊奇的是:出自修水籍的校花竟十有其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近年国内方兴未艾的各类选美赛事中,对于修水籍的美女摘金夺银的消息不时见于报端,修水人早已习以为常,不再是大字号新闻。P3-5 序言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县)人。北宋著名诗人、词人、书法家,号称诗、书、画三绝。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始祖。其诗与苏轼并称、词曲与秦观齐名、文章辞赋兼长,书法列名宋四大家,是一位文学与艺术成就横绝古今的文坛巨擘。 实话实说,我写这本黄庭坚传,准备的时间很长,较真起来至少有二十年以上。可以说是纸、笔时代的一桩未了心愿,一直拖延到电脑、键盘时代来完成。不过,对才疏学浅的我来说,为黄庭坚这样一位成就卓著而又多存争议的历史文化巨人树碑立传,又要达到一定的可读性和学术水准兼而有之的既定目标,显然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甚至是十分困难的事情。因此,用忽悠自我的话说:与其早种薄收,盲目播洒:不如晚种广收,厚积薄发,或许真能修得正果。 我自认为此生注定跟先贤黄庭坚有缘,因为我也是喝修河水长大的修水人,是山谷地道的同乡晚辈。至今还记得上小学时的第一次郊野踏青,就是随老师和同学们到位于县城对岸的南崖山谷公园参观游览。可以说从少年时代起,一代文豪黄庭坚就是我十分崇拜的偶像。 1974年高中毕业后,我随家下放到紧靠南山崖的宁州农场当知青。几乎天天都要经过当时已破败不堪的山谷公园。1980年我回城当了一名工人,因不满足于现状,我决定参加高考,以实现儿时就有的大学梦。由于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和耽误,本人的文化基础较差,不得不自费到县教育局在南山崖开办的补习班补习。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写过一地跑步竞技,不论你是大开大阖的迅跑,还是小旋小转的挪步,也不论你跑了多少个圈,最终都得要回到起始的原点。尽管事理如此,不过人生的历程却是迥然不同的,无论你痛苦也好,快乐也罢,生命的意义和目标是自己定义的,它只属于你自己,别人无权赠与或分享,而且千万要记住:体力的竟跑是有起点有终点的,智力的竞跑有起点而无终点。 拙著《黄庭坚传》付梓之际,照例要邀请名家或者再劳驾自己写上一篇冠冕堂皇的序言,为避“拉大旗作虎皮”之嫌,我还是选择自己主动往自己脸上“贴金”,这样更亲切,哕嗦一些亦无妨,反正自吹自擂似乎从不需上税,是为自序。 后记 如前面序言所述,作者费尽心力思考和准备二十有年,利用业余时间伏案埋头半年有余,终于写完了这本兼顾一定的学术性而更偏重于普及性的《黄庭坚传》。 成如容易却艰辛,作者有一种常人都会有的如释重负的感觉。对于行将步入老年阶段的我来说,总算是完成了久蕴于内心的一个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愿望。完全有理由打开香槟,请来以下几位友人一起庆贺一番,顺便对他们在我写作的过程中给予我的大力支持真诚称谢! 深圳新闻网总编室主任刘一清和深圳商报的记者郑恺,是我在这座移民城市结识的为数不多的好朋友。彼此志同道合,意气相投,都对国学有着浓厚的兴趣,聚在一起常有谈论不完的话题,甚至时常争论得面红耳赤。记得今年之初,我向他们透露打算动笔写这本书的心思时,二人均对我投来信任和赞许的目光,他们还一致认为:历史上苏黄原本并称齐名,黄庭坚的名头之所以不如苏轼那样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也许就在于尚未有一本史料详尽、雅俗共赏的黄庭坚传记,并表示将尽全力支持我的创作。 拙著在撰写的过程中,二人差不多每个礼拜一必到我的电脑上阅读新出炉的章节,弄得我不得不常开夜车加快写作进度,以免“无米之炊”的尴尬。更难能可贵的是:当我写出本书初稿时,为核臭黄庭坚生平中的几个存疑问题,二人又冒着盛夏酷暑陪同我驱车两千多公里往返,到黄庭坚故里修水县双井村和其曾任县令的泰和县作实地考察,助我化解了一些案头上说不清、道不明的难题。本书付梓出版之际,尽管朋友之间不需多说客套话,但是,如不借机在此表达一下真挚的谢意,我会于心不安的。 还要感谢深圳市赴美访问学者吴声洛先生,他不仅无意中促成了本人踏上“考察苏黄重要相会地”的杭州之旅,而且还沿途认真阅读了此书的初稿,并提出了十余处很有见地的修改意见。此外,我的同事吴兆仁先生,为我购买参考书籍和在上网搜寻相关资料,他的热心帮助也令我铭记在心。特别是深圳一位与我因缘较深的名叫常瑾的道友,在有关佛学修为和参悟山谷诗词中佛理禅机方面,有如拨云见日般地为我指点迷津,并亲手作了几处较大的修改。总之,上述诸位的宝贵建议和修改意见,使我受益良多,我在修改文稿时,基本上是不打折扣的一一采纳了。也自认为经修改多次的书稿,确实较大地提升了可读性和学术含量。 最后,不妨引用一段“只要你说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的伟人名言,来作为本书的结束语,也许如此更能唤起同龄人差不多都有过的背书记忆,更能表达本人对上述诸君和列名参考文献的所有名家、作者的真挚感激之情。 程效 2012年11月于深圳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