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左宗棠与曾国藩的故事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杨浩
出版社 花山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左宗棠与曾国藩、胡林翼同称晚淸“同治中兴”的三大名臣。左宗棠与曾国藩相期相荐、相辅相存,在晩清的政治舞台上,演出了一幕幕生动的活剧,他们两人之间的故亊精彩而耐人寻味。杨浩所著的《左宗棠与曾国藩的故事》以长篇历史小说的艺术形式,生动描述了晚清重臣、军事家、政治家左宗棠和曾国藩相互交往、相互影响留下的人生故事和事业轨迹。

内容推荐

《左宗棠与曾国藩的故事》是杨浩所著的一部历史小说。

曾国藩与左宗棠同为晚清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洋务派和湘军首领,“同治中兴”的四大名臣之一。民国著名的清史学家萧一山在《清代通史》中将曾国藩与左宗棠对比:“国藩以谨慎胜,宗棠以豪迈胜。”

左宗棠评价曾国藩:“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曾国藩评价左宗棠:“论兵战,吾不如左宗棠;为国尽忠,亦以季高为冠。国幸有左宗棠也。”

左宗棠、曾国藩二人共事十余年,交情甚厚:曾国藩对左宗棠还多有提携与相助之恩。他们两人相期相荐,相辅相存,在晚清的历史舞台上,演出了一幕幕生动的活剧,之间发生的故事精彩而耐人寻味。

目录

第一章 巨莽天降曾门得子

 牵牛下界左家添丁

第二章 八年僦居三试不第

 曾门进士跻身士林

第三章 卧龙在山八年课徒

 天子近臣八年六迁

第四章 金田义起三湘告急

 左公出山保卫长沙

第五章 创办团练左公荐曾

 墨经从戎衡阳发轫

第六章 靖港战败曾寻短见

 缒城而出左劝曾公

第七章 兵败湖口曾再轻生

 湖南援赣左举新政

第八章 曾公丁忧弃军失权

 左胡共举东山再起

第九章 石军击湘楚勇围剿

 事修谤兴曾胡救左

第十章 宿松会晤无意问鼎

 曾困祁门左公鏖兵

第十一章 安庆大捷德帅归西

 左抚浙江清浙援曾

第十二章 左督闽浙饷绌为苦

 扫平余逆百废兴举

第十三章 洋务运动曾相率先

 首创船政左帅亲为

第十四章 曾相剿捻师老无功

 左帅移督荡平捻军

第十五章 戡乱西北剿抚兼施

 曾相击案天下第一

第十六章 天津教案曾相惭疚

 勋高柱石长逝金陵

第十七章 陕甘安回布德扬威

 塞防海防李左争锋

第十八章 舆梓旌旗进军新疆

 缓进急战驱虏安邦

第十九章 兴洋屯垦发展农桑

 河西植柳劝人和昌

第二十章 回京任事悉协机宜

 廉洁忠贞宠辱不惊

第二十一章 署理两江树德重民

 待曾后人如若子弟

第二十二章 抗法胜利李氏求和

 赴闽督军左帅成仁

试读章节

这时,有一和尚路过此地,进门向曾家化缘。竟希公觉得这是机缘,对和尚说:“大师,今日卯时,我得一重孙,请算算他的命运如何。”

和尚对竟希公说:“曾家老爷,恭喜了!恭喜曾门得贵子,二四秋举二七进,八六升迁六一人,三生有幸壮门庭。”

竟希公听了不知什么意思,想请和尚解读,却见和尚已飘然而去。

从此,曾家人记下了和尚说的这几句谶语,并把这株苍藤与这个孩子(即后来的曾国藩)的命运联系到了一起:它枝繁叶茂时,他就登科、升官,在战场上会连连取胜;它枝叶凋零时,他就会交厄运,或革职,或丁忧,打仗时也会险象丛生。

曾竞希得了重孙大宴宾客,他给这重孙取名子城,字居武,并取乳名叫宽一。后来曾子城自己改名叫曾国藩。

这曾家的祖上,原本住在衡阳,世代务农,饥饱不均。到了竟希公的祖父曾元吉时,购置了几处土地田产,盖起了几个宅院。曾元吉有六个儿子,次子叫曾辅臣,也就是竟希公的父亲,他一身勤俭劳作,五十五岁便去世了。

竟希公是独子,他为人厚道。在嘉庆十三年,他率家迁到湘乡县南的白杨坪居住。

竟希公有一个儿子叫曾玉屏,号星冈,也就是曾国藩的祖父。他年少时秉受家训,勤奋好学;长大后,学“愚公”,在山丘上开荒造田,开垦出来的梯田像瓦片一样覆盖在山坡上,春种秋收,玉屏公以农耕为乐。他说:凡是自己亲手耕种收获的粮食蔬菜,吃起来味道特别鲜美;凡是自己历尽辛苦得到的,享用起来也就特别心安理得。他要求家人谨行八件事:读书、种菜、饲鱼、养猪、早起、洒扫、祭祖、敦亲睦邻;疏远六种人:看风水的、算命的、游医、和尚、巫道及做客赖着不走的。他说:“三代不读书,一屋都是猪。”“济人须济急时无。”他还说:“君子:居下,则排一方之难;在上,则息万物之器。”也就是说,所谓正人君子,若是在民间作普通布衣百姓,则要排解一方之难;若是在朝廷当政为官,则要安定社会,平息动乱。他有三个儿子,长子叫曾麟书,也就是曾国藩的父亲。

曾麟书号竹亭,早年向学,但时运不佳,一连参加十六次童子试都榜上无名。眼见功名无望,便把光宗耀祖的希望寄托在下一代。于是在家乡开了间私塾,取名为“利见斋”,招收十几个儿童,以课读为业。后又开设同族家塾“锡麟斋”,为曾氏家族培养人才。直到道光十三年,四十三岁的麟书公终于在第十七次应童子试中,中了秀才。也就是“进学”了,有资格到县或州、府学里读书,可以参加乡试考举人了,从而改写了曾氏家族入湘五六百年间没有功名的历史。麟书公是个大孝子,他不仅为了实现父亲“入学”的希望,一边教书,一边学习,参加考试,而且对晚年患了中风病、瘫卧榻上的父亲服侍得周到细致,几年如一日,没有睡过一夜安稳觉,这时的他也是年及花甲的老人了,家庭内外长幼都为他的精神所感动。他晚年所书一联,代表了他的希望和寄托:

有子孙有田园家风半读半耕,但以箕裘承祖泽;

无官守无言责世事不闻不问,且将艰巨付儿曹。

曾国藩少年时很聪明,五岁开始跟陈雁门老先生认字读书,读的是《三字经》、《百家姓》之类。七岁进父亲的私塾课读,两年就读完了儒家经典入门书《五经》。十岁起开始学作八股文,为考取功名作准备。

曾国藩十四岁时,他父亲麟书公的朋友,衡阳廪生欧阳凝祉来访,见到曾国藩所作的八股文,非常欣赏。麟书公听了十分高兴,便让欧阳凝祉出题,命曾国藩作诗。曾国藩未几作出一首诗来,交给欧阳凝祉,欧阳凝祉一看,诗作得不错,当场与麟书公约定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曾国藩。

这一年,曾国藩第一次随父亲麟书公来到长沙,应童子试。父子俩同赴考场,但双双落第。尽管长沙是繁华的省会城市,但麟书公没有带曾国藩去游街市,而是立即打道回府了。

道光十年,麟书公做了个决定:他听说衡阳有位汪觉庵,八股试帖教得极好,便令曾国藩去衡阳拜其门下求学。时年二十岁的曾国藩,背负行囊,远离家乡和亲人,开始了外出求学的历程。

P2-3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19:4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