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的盐酥鸡摊贩,不像在大陆只是卖裹粉的炸鸡肉。在台湾,甜不辣、猪血糕、鱼板、三角骨、鸡皮、鸡心、鸡屁股、鸡胗、墨鱼须、青椒、圆白菜、花椰菜、红薯条、四季豆、香菇、玉米笋、银丝卷、百叶豆腐、冻豆腐、豆干、豆皮、芋饼、芋粿、薯饼等食材都是以油炸方式制做,选择十分丰富,而且台湾人喜欢在摊前“现点现炸”。炸盐酥鸡时还有个最经典的Ending安排,就是在起锅前一定要抓一把新鲜的九层塔(罗勒叶】撒下锅去,顿时鲜叶与热油激烈碰撞,发出“噼噼噗噗”的炸响,浓郁的香味立刻四溢而出,嘴里的口水水位也会开始升高。虽然这样现点现炸的制作时间较长,但食客们却是甘愿站在摊前等待那一小袋美味。这也许跟台湾人喜欢边走边吃的逛街习惯有关系,喜欢这里吃一点、那里品一下。
有一家在忠孝商圈卖盐酥鸡的路边摊,我不知道它到底开了多久,也不记得它的店名叫什么,只知道是卖盐酥鸡的。记得在2000年左右,台湾知名艺人许安安带我去她的摊子,当时的位置是在茶街最后面的十字路口。除了炸得非常好吃,新鲜又入味之外,最让人一惊艳的是,老板娘在她的盐酥鸡里加入了大蒜末。虽然现在许多盐酥鸡摊都有加蒜末的服务,但在当年可是很少见的。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盐酥鸡老板娘把摊子改在了茶街的头一个十字路口的西北角。这个小摊在东区相当知名,主要是因为老板娘选材新鲜,火候的控制有她自己的标准,椒盐粉有别家吃不到的味道,总会有无数的回头客再带新客人来品尝。随客人要求多放点九层塔或多加点蒜末,要不要辣椒粉也可以要求,老板娘总能满足!一个路边不起眼的小推车摊经营了十多年,在别处少见吧?台湾人的草根文化,就是这样在延续着。这家店至今都是我回台北必吃的盐酥鸡店,只要是那位老板娘继续炸,我就会继续吃。蚵仔煎的传说有几种,最为普遍的说法是,当年荷兰人把郑成功的米粮都给烧了,所以郑军就想到使用当地盛产的鲜蚵和地瓜粉调成食物来果腹,这就是蚵仔煎的由来。先不论过程是不是那么有故事性,但在台湾中南部确实盛产很多硕大又鲜美的鲜蚵,其滋味是其他城市所无法比拟的。中南部还有些乡镇只卖“蚵仔粉煎”这种东西,也就是没有鸡蛋的蚵仔煎。话说回来,台湾人还真的蛮懂得使用米磨成的粉制成食品。
在老台北人的心目中,说起圆环(转盘),大家想到的不是仁爱路的大圆环,而是重庆北路的老圆环。这个小小的圆环里,集结了许多属于那个年代的精华小吃,有多少老台北人在这里从小吃到大,从年轻吃到年老!可·瞄因老圆环市政改造,许多老字号都纷纷搬迁,或是另辟战场,或是干脆结业不千了。等到老圆环改造好了,这些店家也不愿意再搬回去了。其中老圆环内好滋味的“赖记蚵仔煎”,在2000年的时候,选在了附近的宁夏夜市边上重新开业。一样没有太多的装修,一样可爱的老板娘,一样六十年前的老味道,如同我常挂在嘴边的, “食物除了本身的滋味外,更是承载着文化和民情风俗在里头”。赖记六十年来,有多少客人是吃了超过两代人,那种浓得化不开的情感添加在食物里,使得它不论是搬到哪里,都依然会有食客追随。如果你认为赖记的蚵仔煎和别家无两样,那可就千错万错了。首先它用的可是每天从台湾中部嘉义的布袋(注:港口,特产硕大的石蚵)运来的新鲜石蚵,肥美硕大;其次,赖记坚持只用猪油煎制,老板娘说用猪油煎才会香,虽然有人会觉得猪油不健康;再者,老板娘放的水粉比别家少,而且必须煎到外脆里嫩,这也是和大多数的蚵仔煎店最不同的一点。老板娘甚至会说:“要吃粉煎去别的地方吃啦,我这里是吃蚵仔煎的。”也确实是,干嘛一定要放那么多粉呢!而蚵仔煎里头的鸡蛋是选用土鸡蛋,黄大昧浓。另外就是淋在上面的酱汁,那可是用味噌、蕃茄酱、芝麻酱、辣椒和酱油等九种材料制成的。这么多的与众不同,这么多年的老滋味,这么持之以恒的坚持,怎么能不感动这些食客们的心呢?另外,赖记的麻油腰花和麻油猪肝,滋补又粉嫩,也都是食客们的最爱!
即使原来圆环里的老字号不愿意再回到圆环里,但他们都会打着“老圆环”某店的字样,这是一种奇怪的现象,或许是在表达着某种往日情怀吧。
P10-15
想用最真诚的心把家乡的美好,用我自己的方式介绍给正在阅读的你们,因此,为了内容的真实性与完整性,所有熟悉的店我都亲自再去过一次。为了呈现出优质的画面,重新请我的摄影师好友帮我拍照,因为我相信照片会说话,照片能传递更多的感染力,照片更直观地告诉读者许多文字无法叙述的意境。这期间,我放下北京的工作,放下在北京留守的老妈、老婆与儿子还有我的狗女儿,在采访过程中,从机票钱到坐在餐厅里点菜,全程自掏腰包。朋友都笑我傻,建议我可以跟店家说写书呀,要店家免费、打折,还说要店家付广告费。我笑了笑说:“我不想!我不想让这些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在做事的店家为我免单,我只想为他们从脸上滴下的汗水,献上我的敬重!”
希望我所叙述的不仅仅是一家餐厅、一道菜、一杯咖啡、一片风景,还能描绘出构筑这一切美好的背后所付出的努力与坚持。我认为这样的努力与坚持是一份心意,希望当你走进我所描绘的每个场所时,都能深切感受到呈现在你眼前的是一份带着执着的心意,这样才能妥切地把台北的美好收纳在你心底。也许是真傻吧!这一趟下来所费不赀,不过我很开心,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我看到了好多珍贵的画面,也深切体会到许多坚持的美好。我曾问一位老字号的老伯伯,为什么那么大年纪还要做?他微笑着一边忙碌一边说:“不做会死掉!”虽然只是简单的一句玩笑话,但我从那微笑里,体会到他对自己和对客人那一种负责的态度,这是多少人从小吃到大的滋味,怎可丢失。我也碰到不少的文创设计者,一路对自己的作品坚持到底,那是一个个可贵的筑梦过程。
因为这一次的经历,对我的人生来说,我想会有点不一样,我想坚持用这份“傻”来完成这一本书!既然大家对这片土地有着似曾相识的情感,我更希望这本书能让大家找到那份久违的温馨,彼此不再陌生。对我而言,旅行不仅仅只是走过风景,还能记忆途中的种种,最重要的是,我希望能藉由这本书,让你在旅行里对这片土地有更深层的人文关怀,让美好在心底弥漫起来。
而这本书的背后,有着许多协助我、支持我的人,特别是我的老婆,她和我一起讨论书的方向,一起回忆台湾的各种味道,还不时帮我润稿,最辛苦的是还要带孩子和照顾我的咖啡馆。没有她的支持,我没办法空出那么多时间写作。
而为了让这件作品尽可能地接近我的想法,我在台湾的摄影师朋友阿璋,也因为感动我想为家乡做的事而全力协助拍摄。有他的加入,使得所有照片因此更有灵魂。为了对读者负责,我回台北近一个月,和阿璋逐一把所有写到的餐厅、商店等重新走访和拍摄,光吃的就有五十家,也因此一不小心把摄影师的肚子“搞大”了三英寸。我还建议出版社把排版和设计交给我推荐的台湾设计工作室,因为我相信透过合理的排版设计,可以让文字得到更棒的诠释。老板之一的阿BEN是我十二年前的同事,他的设计能力和原创灵感在当时就已经让我非常佩服,脑中还停留在那时两人骑着摩托车,载着他去接设计案的画面。曾经我们梦想一起开工作室,因为设计就是他的舞台,创意就是他的爱好,质量换来的口碑让他的工作室开了快十年仍旧红火。而原本不接“排版”只接“设计”工作的他,为了支持我,使他整个团队都动了起来,我喜欢他在他的工作室里,用沉稳的口气对我说的一句话:“等东西都交给到我手中之后,你就可以不用担心了。”我看着他的眼睛,还给他一个微笑。我懂他有多少能力,所以我很放心,感谢有他承接了我最最担心的排版环节。
要感谢的人太多了,所有家人的支持那是不在话下,最要感谢我母亲,她远离家乡来到北京帮我带孩子,让我在生活上无忧,能够专心于我的事业!还要感谢我的爷爷、奶奶与父亲,孟浩谨尊教诲,不敢忘怀!这本书还有一部份的功劳来自于我的外甥,在我还没回到台北的时候,他通过网络来来回回地和我比对一些店家信息,查找数据的工作都靠他了。还有很多台湾的老朋友,这些老朋友都是我十年前的“网友”,那时候的网络环境相对单纯,当初的网友早就成为现在的老友,而有的甚至是五六年不见的,依然在我需要协助的时候,通过自己的人脉资源,帮我联系到我想找的人和信息。什么是朋友?用的时候就见真章了。我的梦想不大,也并非想靠写书赚钱,而是身为台湾人能在异乡为台湾尽份心力,为两岸的交流起到更多更好的作用。在离乡背井那么多年后,从旅游和美食的角度上,重新深入阅读这座城市,整理出台北的一百个美好,介绍给大陆读者的同时,也同样把大陆人民介绍给台湾百姓。离开台湾愈久,我愈是发现,原来我是那么爱台湾,爱这个我生长的地方。
自序——用心灵的眼去体会台湾的美
推荐序
十个台北小吃
东区最好吃的盐酥鸡
坚持必须要用猪油煎——赖记蚵仔煎
从路边摊变成店面——泉州街蚵仔面线+隔壁的烤香肠
老艋舺人的早餐店——周记肉粥店
习惯养成了难忘的滋味——贝玉甜不辣
心中第一名的牛肉面——林东芳牛肉面店
内行中的内行才知道的老店——条仔米苔目
来一份够台湾的外省早餐——青岛豆浆店
排队人气就是金字招牌——金峰卤肉饭
双唇充满胶元蛋白的沾粘感——富霸王猪脚店
十个深夜食堂
不能说的秘密——ZABU杂铺
超台味的快炒海产店——阿华海鲜
让你对关东煮从此改观——佃权
因夜店而出名的宵夜地——陈家凉面
吃的是一碗满满的情感——嘉义鲍鱼海产粥
冬补夏补各有一套——海友十全药炖排骨
那一款属于台湾人的鱼——阿财虱目鱼
谁说便宜无好货——阿桐阿宝四神汤
台北最有名的稀饭宵夜街——复兴南路
一碗充满妈妈温暖的面——四乡五岛 马祖面馆
十个有味道的餐厅
原来餐厅可以这样开——上引水产
我吃过最好吃的馒鱼饭——肥前屋
日式学校宿舍里的回忆——野草食屋
让我竖起大拇指的店——苏杭点心店
让天然的食材和调味融合在细节里——café NONZERO
每道菜都有退伍老兵的乡愁——村子口眷村菜
老饕间的好台味——大隐酒食
好味道就会人人皆知——四知堂
分享我的儿时画面——砖窑古早味怀旧餐厅
把店骂出特色,把客人骂出情感——三十三间堂日本料理
十个传统甜蜜蜜
吃下一份老字号的家庭情感——阿猜嬷
对味道的记忆来自于习惯——饶河街杏花村
那些对于古早味的记忆——杨记花生玉米冰
藏得再深也躲不过老饕的鼻子——永康街芋头大王
过节在台湾吃的是汤圆——八栋圆仔汤
那些陪着我们成长的“叭噗”——永富冰淇淋
过去吃过的芋圆都是浮云——九份芋圆
台藉日本奶奶的好手艺——三明堂
一份来自对弟弟的爱——爱弟豆花
在那个没有芝士蛋糕的年代——吃吃看
十个有意思的咖啡&茶
全台最好吃的松饼——MELANGE CAF?(米朗琪咖啡馆)
眷村味儿的文创和美食——Good Cho's(好丘)
建筑师手中的老屋新生——二条通·绿岛小夜曲
有品质的享乐生活哲学——PEKOE Cafe
不晒稻壳晒文艺——LUGUO(炉锅咖啡厅)
当偏执狂碰上面包——La Terre(大地烘焙坊)
来一款治愈心灵的茶——Smith&Hsu
演绎出专业的乐章——湛卢咖啡馆
不破烂的小破烂——CAFE JUNKIES(小破烂咖啡厅)
卧虎藏龙的客人很低调——路上捡到一只猫
附录
上网方式
换钱方式
自助出行建议
台北单车租借:YouBike 微笑单车
自由定制行程服务
酒店预定
精选台北十大手信/伴手礼
前言 着手写这本书,仿佛是重新认识这个我所成长的地方。在把我常去的台北店家重新整理和归类的过程中,我从没像现在这样如此渴望去了解每一个店家或景点背后的故事。我愈写愈是思索着自己对这片土地的情怀,似乎有种强烈的使命感油然而生,我期许自己尽可能地把台湾的美、把原本走马看花的行程変成一种心与眼的旅行,让读者踩在这片土地时,也同时为美丽的台湾感到赞叹。 随着两岸交流越来越频繁,大陆办理台湾自由行的城市越来越多,我希望让所有去台湾玩的朋友能通过我的介绍,用心去感触这片土地,感受在经过历史沉淀和文化融合的洗礼后,属于她特有的人文、风情、饮食、创作、习惯与内涵。 这本书汇整的是台湾第一大城市“台北”,也是大家对台湾印象最深刻的城市。它聚集了全台各地的优秀人才,有着全台最丰富的资源,也有着在都市拥扰中的宁静角落,还有着古老历史街区的风情。不论在哪儿与人接触,“亲切有礼”成了台北的文明招牌;当地风土元素的创新应用,成就了台式文创设计;一甲子只卖一种食品的小吃摊,让你认识到有种精神叫做朴实的坚持。因此,我把这城市分成十个章节来介绍,每个章节里介绍十个地方,从吃的到逛的,有心灵的有文艺的,有踏青的景区也有夜晚的小酌场所。然而这一百个地方,却让我在写作之初,陷入一种自我纠结与难以割舍的情怀。原来在我心里随便一抖,就超过百家好店,在书中,放哪家合适?哪家更好吃?这种选择题,我好不愿意面对。好比“十个台北小吃”,我一下子跌入了蚵仔煎、蚵仔面线、卤肉饭、大肠包小肠、生炒花枝、猪血糕……这些名词堆里,别说店家了,光小吃的种类都不只十个,而我却只能挑出十个,如何取舍?经过长时间的内心挣扎,突然想明白了,我不应该被这些框架给束缚住,应该回归到我的本心,“我”想给读者什么,这才是这本书的精神,不是吗?虽然其中不免有遗珠之憾,但都是“我”爱吃的,“我”经常吃的。 在“咖啡&茶“一章里,我加入了一家杂货铺和面包店,虽然这两家也同时卖茶或咖啡,但有人可能会觉得有点怪。可这两家不仅是我非常喜爱的店,更是我尊敬的店;PEOKE的女主人叶怡兰是我最欣赏的女作家,她的著作和享乐主义都深深影响着我;而大地烘焙坊让我认识到,追求完美的那种偏执是种无敌的情操。 我在台湾的朋友群里,有很多都是从事设计相关工作的,因为他们,文创事业我并不陌生。正如我在文创章节中提到的“也许我不懂得创造美,但我懂得欣赏美”。十家并不多,但可以从中看到台湾正在积极培育和支持这些新生代的设计师和艺术家们,是他们的一点一滴、胼手胝足,为台湾不断地贡献“美”!对我而言,不只有美食才是食粮,文化和创意更是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回想那个二十多岁的我,也曾经是那样爱玩,为各大夜店贡献了不少银子。如今在这里介绍十家台北夜店,并非留念二十岁的轻狂,更多是介绍在台湾的原创音乐空间里,蕴育并提供乐团展现的舞台;另外也介绍时下最流行的Lounge Bar,新鲜水果当道的原创调酒;最后还少不了台湾辣妹最多的大型夜店,我想还是有不少人会想去一探究竟的。 分享踏青和都市漫游的好地方,可以白天去也可以晚上去,尤其不要错过台北夜景。最后精选了十家设计师款的Hotel,从高端到平价都有,但设计是不分贵贱、不分阶级,每个设计的巧思都是无价,期许大家在住宿中也能欣赏美,期望能满足不同需求的读者。 十个章节正好可以满足大家在台北的每一天的每个时段——从早晨、中餐、下午茶、逛街、晚餐、夜景、夜店乃至于深夜食堂,带大家感受属于台北二十四小时的风景。而每个章节里的地点,尽可能散落在台北每个角落,更多的体验只有台北当地人才会去的地方以及旅游车进不去的小巷弄,我想这样才是有趣的,也才有旅行的意义。希望正在看着我的书的你们,能够通过这本书,多一点对台湾的认识,品味真正台北的吃喝玩乐,体验真正属于台北的美好,让旅游不只是浮光掠影和走马看花,而是深度去认识这片土地上的风土人情。这里是台北,是我爱的台湾,希望你也能像我一样,喜欢并且爱上这片土地,这样我就心满意足了。 真正走过这些店家才发现,原来跟我一样有着执著坚持个性的人,都蛮可爱的! 蛋蛋IN北京(董孟浩) 爷爷是北京人,妈妈是客家人,婶婶是四川人,从小在台湾的眷村里长大,左邻右舍的大伯、大妈来自各个城市,因此带着各省乡音的普通话都难不倒我。自然也就从小游走于各家厨房,天南地北的菜系培养了我敏锐的味蕾以及海纳百川的胸怀与胃口。长大后经常出差及旅游于多国,更多地知道什么才是外国人的家乡菜,加上亲哥哥是台湾知名的西餐厨师董孟修,凡此种种,养成了我对美食那份强烈的喜爱以及天生敏感的舌头,总在品尝美食之后,试着想在家里做一回一样的,甚至更出色的料理。
从一个出生于台湾名厨世家的“吃货”的视角,描写了最具特色的台北美食。两百多页的文字分为五章,涵括了十个台北小吃、十个深夜食堂、十个有味道的餐厅、十个传统甜蜜蜜和十个有意思的咖啡&茶等内容。《拾味台北(真滋味)》由蛋蛋in北京所著,《拾味台北(真滋味)》的作者精心挑选了五十家店铺(或流动小摊),用文字和美图介绍了其代表性的食物,并讲述了店铺背后的故事和文化。让读者在欣赏美文美图的同时,更能为这种一甲子只卖一种食物的坚持而感叹。哪怕是再小的生意,如果能坚持用心经营,也一定能成功,也许这种朴实的坚持正是许多台湾人能成功的秘诀。作者希望透过这本书,让大家品味真正台北的吃喝玩乐,体验真正属于台北的美好,让旅游不只是浮光掠影、让旅游不只是走马看花,去体会真正的风土人文气息,为这里的物华欢呼,为这里的人文感动。
台北人写台北,不仅描写了多种百年美食,更讲述了其背后的故事与精神。
《拾味台北(真滋味)》由蛋蛋in北京所著,是一本工具型与文化型兼备的图文书。
作者蛋蛋in北京在大陆美食圈极具人气,粉丝很多,其微博和博客深受追捧,并经常在电视台出镜,多次评为美食达人。
台旅会主任作序;CCTV“中国味道”总顾问等名家推荐。
本书的摄影由台湾名摄影师完成;排版和封面设计也由台湾知名设计工作室执行。
另有《食味台北:心旅行》------不仅仅是攻略型的宝典,每一份介绍都充满着温暖和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