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时代,对经典的追怀和崇拜正在演变为一种象征性的精神行为,人们幻想着通过对经典的回忆与抚摸来抵抗日益世俗和商业化的物质潮流。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经典作为人类文学史和文明史的基石与本源,其价值得到了充分的认同与阐扬;另一方面,经典的神圣化与神秘化又构成了对于当下文学不自觉的遮蔽和否定。可以说,如何面对和正确理解“经典”,正是当代中国文学必须正视的一个问题。
本书是《中国当代文学经典必读》的2013年短篇小说卷。本书由吴义勤主编。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当代文学经典必读(2013短篇小说卷) |
分类 | |
作者 | 吴义勤 |
出版社 |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当今时代,对经典的追怀和崇拜正在演变为一种象征性的精神行为,人们幻想着通过对经典的回忆与抚摸来抵抗日益世俗和商业化的物质潮流。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经典作为人类文学史和文明史的基石与本源,其价值得到了充分的认同与阐扬;另一方面,经典的神圣化与神秘化又构成了对于当下文学不自觉的遮蔽和否定。可以说,如何面对和正确理解“经典”,正是当代中国文学必须正视的一个问题。 本书是《中国当代文学经典必读》的2013年短篇小说卷。本书由吴义勤主编。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中国当代文学经典必读》的2013年短篇小说卷。 《中国当代文学经典必读(2013短篇小说卷)》收录了阿成的《轻风拂面》、鲁敏的《小流放》、苏童的《她的名字》、叶弥的《独自升起》、铁凝的《火锅子》等共22篇作品。本书由吴义勤主编。 目录 鲁敏 小流放 阿成 轻风拂面 艾伟 小说两题 柏祥伟 易时水 毕飞宇 大雨如注 曹征路 虎皮鹦鹉 范小青 下一站不是目的地 黄咏梅 蜻蜓点水 林白 某年的枪声 刘庆邦 清汤面 吕魁 朝九晚不归 马金莲 项链 苏童 她的名字 铁凝 火锅子 吴君 夜空晴朗 晓苏 酒疯子 徐则臣 六耳猕猴 杨怡芬 水母潮 叶弥 独自升起 杨小凡 寻找花木兰 甫跃辉 朝着雪山去 邢庆杰 我的名字叫鹰 试读章节 房东、中介职员、穆先生,呈不等边三角形站在光秃秃的客厅,像三个贫瘠的小国代表,进行着形式主义的枯燥谈判。 再一次地,他们分别陈述那些缺乏说服力的理由,似乎那是他们大脑里仅有的词句。房东说他的房子靠学校最近,再不定下来,后面还有很多家长要看哪。穆先生按照妻子的吩咐,皱着眉嘟囔着种种不满以压低价格,并表示手中另有若干可选房源。年轻的中介如同昏庸的应声虫,扭头看看左边又看右边,随意附和称是,像撮合一门无望的婚事。 租屋的地面积灰很厚,窗帘半掩,柜子门斜开,有股抑郁的架空感。正是八月酷热,狭窄的客厅没有窗户,空气原地膨胀开来,房东的衬衫因出汗而洇出一个斜长的条形,像地图,穆先生仔细看看,觉得是意大利。中介脖子里还绑着领带,他早晨一定抹过太多发胶,这会儿,发胶似乎通通融化并滴落下来,使得他的脸像一面油锅似的带着反光。穆先生朝这面油锅望去,如临镜自照,影影绰绰中瞧见他自己:衰样+假斯文样。唉,三个利益临时相关的人,三个芦苇般弱小的人,共同构成了这难耐的胶着时段——跟生活中其他的时段一样,如一座又一座的独木桥,必须咬着牙慢慢走过。 上述那一场景,直到穆先生一家住进来一个月之后,仍会活灵活现地反复重现,像无数的悬浮粒子,随时组合出这一过时的、无价值的画面。 租屋这间八九平米的暗厅,其实还兼作玄关、餐厅以及穆先生坐着胡思乱想的地方,现在已塞满水果、靠垫、雨伞、购物袋、外套、鞋盒、接线板等各种杂物,可是,每当看房那天的场景浮现:意大利地图式汗迹,融化的发蜡,油锅面颊等,小客厅便像个心灰意冷的魔术师一般,把满眼的物件都变没了,恢复原初的空寂,荒无人烟,只剩穆先生独自孤坐其中,有着奇特的背井离乡之感。 “老妈,明天要交一百二十块,英语听说模拟光盘。” “一张小光盘要上百块?几个同学合买了轮流听听好了。” “那不行,老师会摆臭脸的。我可天天要见老师呢。” “哼,肯定有提成,怎么没人找教育局投诉啊。” 妻子和儿子的对话,雨丝一样飘落到穆先生身上,却如小铁钉般扎疼,把他带回到真实中的小客厅。晚饭已经摆上桌子,升腾的水汽带着软绵绵的欺骗性——饭桌是租屋原来的铝合金折叠桌,台面数处驳落,如烫伤的皮肤;餐具也是几任租客的组合,粉红卡通+青花瓷+仿木纹,加上头顶上少了一只灯泡的旧式吸顶灯,这样的晚餐,实在有点七拼八凑之感。 之所以租房,是为了儿子初三这一年的中考冲刺,想着这样可以节省他上下学路上的时间。其实,本可租一个比这大一些、各方面条件好得多的房子,他们完全承担得起。 可妻子的理由是一种受难色彩的哲学,似也不好反驳:“这小区离学校最近嘛,多省出一分钟都是好的,儿子现在每天都睡不到六小时!再说,你以为是来度假?哼,就是住到皇宫,这一年也过不了安生日子的!我倒是希望能更苦一点!越吃苦越好,那样咱儿子就会——”妻子猛地咽下后半句,好像这是她与老天爷之间的一个重大交易,不可说破。 妻子这近乎愚昧的逻辑就此形成了一个道德基调,决定了他们租房生活因陋就简的清贫气息,一切的娱乐与消遣皆取消。钟点工辞了,晚报不订了,网络和有线都掐了,甚至把电视机像棉花胎似的塞到柜子里。原来家养的两只龟、一缸锦鲤以及君子兰什么的,通通寄放到朋友家。妻子的打扮也粗服简装,倒退二十年,而本来,她每周要折腾多少套衣装啊,还有相配的耳环、丝巾与鞋呢。穆先生则放弃了他的普洱,没有合适的茶具与情境,索性喝白水。 当然,真正的苦行僧是十四岁的儿子。家中这蜷缩起来了的生活,全是以他为“因”“果”的,他明白事理地不再把自己当人,iPad、篮球、滑板等碰也不碰,放学回来,除了吃饭,便自觉回房坐牢,勾着头苦干,连早上喝牛奶时也在记单词。妻子每见此景,既心疼,又像是赚了儿子一笔,带着得意地暗中冲穆先生直努嘴,反让穆先生心里一阵别扭。 最别扭的是关于性事。到了他们这个岁数,此事自是渐入冷清之境,就算原来家里那等饱暖惬意,也难有感觉;而今到了这里,局促僵硬,更是彻夜如同老兄妹。也好,算是完全符合妻子的“自苦”哲学了。总之,在租屋,一家三口,都只保有最低级的生活功能:吃喝、洗漱、睡觉。任何的情调或享乐,都乃滔天之罪。 这样,下班回家的穆先生,没抓没落的简直像是与世隔绝了。他怀念家里的书房,那像个结实的老城堡,他还置办了一张俗称美人榻的中长沙发,常半躺在上面翻几本书、琢磨点什么,就是打打瞌睡,也挺像回事儿的。但这里不行,虽说也带了一摞书来,可总是心神不宁,等着下面会发生什么,像是处于某种战乱或离奔,无论他怎么努力,就是看不进去一个字,连读书这个念头、拿书这个动作,似乎都是极其生硬的。大概他读书思考的能力,跟做爱的能力一样,太过娇生惯养了,一遇事便要现出原形——意识到这一点,穆先生有些自恨,他赌气般地枯坐,像只空口袋,懈怠地听凭时间一秒一秒如蚂蚁排着队从皮肤上爬过……要这样一直爬到明年六月吗。 相比而言,妻子要比他善于排遣,而今她不烫衬衫,不熬红豆薏米羹,不自制豆芽,不倒腾木瓜牛奶面膜,吃过晚饭,早早地便坐到一边捧着手机刷微博,偶尔捂着嘴低声感叹,像在跟手机搞恋爱,都顾不上搭理穆先生。她是特意如此:租房隔音太差,只要儿子一回房间,她便在家里严格推行“噤声”政策,基本不与穆先生谈家常,就连拖地、洗衣、上厕所什么的她都有些蹑手蹑脚,像一个走在别人家的小偷——穆先生迷惑地观察她,她其实大可不必如此,外面楼道及隔壁的动静可都不小,狗叫、男人吐痰、哪家的孩子练长笛。可是他慢慢看出,这些夸张的克制与收敛,是妻子所努力的一部分,她正全力以赴地使整个租屋生活足够压抑足够沉闷,如同教徒的苦修,以便跟老天爷谈条件……嘘,不能说。 穆先生有些担心妻子这样,万一儿子考砸了呢?可又暗自欢喜她变得这么安静。天知道,真是领教过她太多的暴风咆哮啦,还有卷纸般越拉越长的规劝,总是一边做家务一边源源不断。包括对儿子,以前常有各种精心预谋的所谓谈心,穆先生还被指定扮演红脸,这些也都一概停止了。现在这样,夫妻关系、父子关系、母子关系,十分的俭朴,像凑巧挤在同一屋檐下的一窝鸡。P1-3 序言 当今时代,对经典的追怀和崇拜正在演变为一种象征陛的精神行为,人们幻想着通过对经典的回忆与抚摸来抵抗日益世俗和商业化的物质潮流。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经典作为人类文学史和文明史的基石与本源,其价值得到了充分的认同与阐扬;另一方面,经典的神圣化与神秘化又构成了对于当下文学不自觉的遮蔽和否定。可以说,如何面对和正确理解“经典”,正是当代中国文学必须正视的一个问题。 什么是经典呢?就人类的文学史而言,“经典”似乎是一个约定俗成的概念,它是人类历史上那些杰出、伟大、震撼人心的文学作品的指称。但是,经典又是无法科学检验的主观性、相对性概念。经典并不是十全十美、所有人都认同的作品的代名词。人类文学史上其实根本就不存在十全十美、所有人都喜欢、没有缺点的所谓“经典”。那些把“经典”神圣化、神秘化、绝对化、乌托邦化的做法,其实只是拒绝当下文学的一种借口。通常意义上,经典常常是后代“追认”的,它意味着后人对前代文学作品的一种评价。经典的标准也不是僵化、固定的,政治、思想、文化、历史、艺术、美学等因素都可能在某种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成为命名“经典”的原因或标准。但是,“经典”的这种产生方式又极容易让人形成一种错觉,即“经典”仿佛总是过去时、历时态的,它好像与当代没有什么关系,当代人不能代替后人命名当代“经典”,当代人所能做的就是对过去“经典”的缅怀和回忆。这种错觉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在“经典”问题上的厚古薄今,似乎没有人敢于理直气壮地对当代文学作品进行“经典”的命名,甚至还有人认为当代人连写当代史的权利都没有。 然而,后人的命名就比同代人更可信吗?我当然相信时间的力量,相信时间会把许多污垢和灰尘荡涤干净,相信时间会让我们更清楚地看清模糊的、被掩盖的真相,但我怀疑,时间同时也会使文学的现场感和鲜活性受到磨损与侵蚀,甚至时间本身也难逃意识形态的污染。我不相信后人对我们身处时代“考古”式的阐释会比我们亲历的“经验”更可靠,也不相信,后人对我们身处时代文学的理解会比我们亲历者更准确。我觉得,一部被后代命名为“经典”的作品,在它所处的时代也一定会是被认可为“经典”的作品,我不相信,在当代默默无闻的作品在后代会被“考古”挖掘为“经典”。也许有人会举张爱玲、钱钟书、沈从文的例子,但我要说的是,他们的文学价值在他们生活的时代就早已被认可了,只不过新中国成立后很长时间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我们的文学史不允许谈及他们罢了。 这里其实就涉及了我们编选这套书的目的。我认为,文学的经典化过程,既是一个历史化的过程,又更是一个当代化的过程。文学的经典化时时刻刻都在进行着,它需要当代人的积极参与和实践。文学的经典不是由某一个“权威”命名的,而是由一个时代所有的阅读者共同命名的,可以说,每一个阅读者都是一个命名者,他都有命名的“权力”。而作为一个文学研究者或一个文学出版者,参与当代文学的进程,参与当代文学经典的筛选、淘洗和确立过程,正是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事实上,正是出于这种对“经典”的认识,我才决定策划和出版这套书的,我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真实同步地再现21世纪中国文学“经典化”的进程,充分展现21世纪中国文学的业绩,并真正把“经典”由“过去时”还原为“现在进行时”,切实地为21世纪中国文学的“经典化”作出自己的贡献。与时下各种版本的“小说选”或“小说排行榜”不同,我们不羞羞答答地使用“最佳小说”之类的字眼,而是直截了当、理直气壮地使用了“经典”这个范畴。我觉得,我们每一个作家都首先应该有追求“经典”、成为“经典”的勇气。我承认,我们的选择标准难免个人化、主观化的局限,也不认为我们所选择的“经典”就是十全十美的,更不幻想我们的审美判断和“经典”命名会得到所有人的认同,而由于阅读视野和版面等方面的原因,“遗珠之憾”更是不可避免,但我们至少可以无愧地说,我们对美和艺术是虔诚的,我们是忠实于我们对艺术和美的感觉与判断的,我们对“经典”的择取是把审美和艺术放在第一位的。说到底,“经典”是主观的,“经典”的确立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经典”的价值是逐步呈现的,对于一部经典作品来说,它的当代认可、当代评价是不可或缺的。尽管这种认可和评价也许有偏颇,但是没有这种认可和评价,它就无法从浩如烟海的文本世界中突围而出,它就会永久地被埋没。从这个意义上说,在当代任何一部能够被阅读、谈论的文本都是幸运的,这是它变成“经典”的必要洗礼和必然路径,本套书所提供的同样是这种路径,我们所选的作品就是我们所认可的“经典”,它们完全可以毫无愧色地进入“经典”的殿堂,接受当代人或者后来者的批评或朝拜。 感谢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对我的经典观的认同以及对于这套书的大力支持,感谢让这个文学工程可以在百花洲文艺出版社这个平台美丽绽放。我们的编选仍将坚持个人的纯文学标准,而为了更好地阐析我们的“经典观”,我们每本书将由一个青年学者对每一篇入选小说进行精短点评,希望此举能有助于读者朋友对本丛书的阅读。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