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通史(珍藏版)》在编辑思路上打破了传统历史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由抽象的逻辑关系联系人物和事件的格式,利用大量的图片来将其物象化、具体化:那些虽经风蚀水浸却仍精美绝伦的文物藏品,那些久历岁月消融却雄风依旧的遗迹,那些尘封失记但光彩不减的书影旧照……让历史具备了颜色和质地,具备了可触摸感、可观赏感。这不仅淡化了历史和现实之间与生俱来的疏离和神秘,让人怀有更多的好奇心和亲近感,更令读者从中获得丰富的信息和精神的愉悦。以图证史,取今人之独有,补前人之空缺,使读者以新视角、多层面看见历史,感受历史,思考历史,这便是本书最大的特色和价值所在。
人类的历史是一部文明与蒙昧相交织、苦难与幸福并存的发展史。告别了茹毛饮血的原始时代,第一批文明古国在杀伐征战中诞生:埃及、巴比伦、中国、印度、希腊、罗马……这些古老而辉煌的王国为人类缔造了最美丽的家园。历史总是以艰难而曲折的步伐前进:民族迁徙、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工业革命、帝国主义、世界大战……
一幕幕鲜活的重大事件勾勒出人类演进的坎坷之旅,弹奏出历史惊心动魄、跌宕起伏的铿锵旋律。岁月星河,枝蔓流变,历史的巨流滔滔而去,而在人类的星空中,一群伟大而又熟稔的名字熠熠生辉:凯撒、亚历山大、奥古斯都、查理曼、拿破仑、林肯、列宁、毛泽东……
历史将自己最波澜壮阔的一页留给他们,任其谱写一曲曲高昂雄壮的生命之歌。
如今,这一浪潮已逐渐渗入我们古老的中华文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应该超越本民族的界域,从整个世界的角度去体悟人类精神的多样性,去体会和实践”四海一家”的人类情怀。因此,每个人都有义务、也有必要了解自身的历史,了解整个人类、整个世界的历史。正是基于这样的思想,特编撰这部《世界通史(珍藏版)》,以期为广大读者奉献一种精神上的认知、感动和享受。
为了充分展现人类历史光辉灿烂的进程,《世界通史(珍藏版)》在编辑思路上打破了传统历史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由抽象的逻辑关系联系人物和事件的格式,利用大量的图片来将其物象化、具体化:那些虽经风蚀水浸却仍精美绝伦的文物藏品,那些久历岁月消融却雄风依旧的遗迹,那些尘封失记但光彩不减的书影旧照……让历史具备了颜色和质地,具备了可触摸感、可观赏感。这不仅淡化了历史和现实之间与生俱来的疏离和神秘,让人怀有更多的好奇心和亲近感,更令读者从中获得丰富的信息和精神的愉悦。以图证史,取今人之独有,补前人之空缺,使读者以新视角、多层面看见历史,感受历史,思考历史,这便是本书最大的特色和价值所在。
在公元前3000年,古埃及人根据对尼罗河水上涨和天狼星的长期观察,制定出一种方便的历法。他们把每年一度的尼罗河泛滥日(大约在6月15日左右,潮头在孟斐斯)定为一年的开始,这一天在下埃及恰好天狼星与太阳同时出现在地平线上。他们还根据尼罗河水涨落和作物生长的规律,把一年分为泛滥、播种和收割3个季,每季为4个月,一年共有12个月,每月30天。年末余下的5天称“闰日”,作为节日,这样全年共有365天。埃及太阳历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部太阳历。这种历比现行的阳历少6个小时,每隔120多年将有1个月的出人。如此累进,400余年以后,将会周而复始。古埃及制定的太阳历对古代其他国家曾产生过影响,公元前46年,古罗马根据埃及历法去弊取利,制定了“儒略历”(又译为“朱里亚历”)。
书写文字在世界各地逐渐出现
书写文字是在图画文字的基础上形成的,一般都经过象形文字阶段,之后有的发展为象形、会意的文字;有的向表音符号方面发展,逐渐形成字母文字。公元前3000年,埃及人在国家形成的过程中创造了象形文字,每个符号都非常形象地表达出所要说明的对象。一些动作也用形象来表示,如“打”就画一个人拿一根棍子,做打的动作。对一些抽象的概念也往往用图形来表示,如画一头牛在水边奔跑表示“渴”的意思。为了表示词的发音,又用一些图形表示音符,于是产生了24个表音符号(皆属辅音)。公元前2000年代后半期,腓尼基人在埃及24个象形音符的基础上创造了22个字母,这便是后来的希腊字母和阿拉美亚字母的来源,现代大多数字母都受其影响。古代两河流域南部的苏美尔人,在图画文字的基础上创造了楔形文字。公元前3000年,印度河流域的居民创造了象形符号和音节符号并存的印章文字,后来被人们所遗忘,至今尚未译读成功。公元前9世纪,又出现了由51个字母构成的拼音文字——梵文。公元前后,中美洲的玛雅人创造了象形文字,用棕树皮或鞣制过的鹿皮书写,记录了历史、诗歌、戏剧等。在中国,早在距今4000年前就产生了象形符号。公元前16世纪的殷代,已创造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相结合的甲骨文。
埃及人制造木乃伊保存尸体
古埃及人深信,人死以后灵魂暂时离开肉体,到了一定的时间它又返回到肉体,直至永恒。为此,埃及人积极地想办法保存好尸体,使灵魂有寄托之处。埃及人很早就掌握了制作木乃伊(即干尸)的技术。根据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著作中的有关记载,以及对考古发掘出来的木乃伊的研究资料表明,尽管各个时代木乃伊的制作方法有许多细节上的不同,但一般采用的方法是:先用钩子从尸体鼻孔中钩出一部分脑子,再把药水灌进去冲洗;接着在尸体肚子上切口,取出内脏,用掺和着香料的酒冲洗腹腔,再把桂皮、乳香之类的香料充填进去;然后按原样缝好,把尸体浸泡在一种防腐液里;70天以后将其捞出,裹上麻布,在外面涂上一层树胶,以隔离空气。木乃伊制成后,还要举行隆重的安放仪式,以示死者开始了来世生活。
古埃及统治者竞相修建金字塔
金字塔是古代埃及安放国王木乃伊的巨型墓葬建筑。约在第三王朝——第六王朝期间(公元前2686——前2181),统治者们竞相建造金字塔,以显示自己永久无上的权威,使金字塔臻于鼎盛,有“金字塔时代”之称。金字塔建筑的初级形式被称为“马斯塔巴”,即在埋葬尸体的沙堆周围砌成砖墙或石墙,然后用石板加盖。其形状酷似凳子,得名“马斯塔巴”。第三王朝时期,第二任国王乔塞尔请伊姆荷太普为建筑师,在塞加拉建造了一座石制的、有6层阶梯的大型“马斯塔巴”。其高60米,底部长120米,宽109米,取层级造型,故被称为“阶梯金字塔”。第四王朝第一王斯尼弗鲁把一座位于美杜姆的阶梯金字塔的阶梯用石块填平,使埃及诞生了第一座角锥体形的金字塔。接着,斯尼弗鲁在达赫舒尔又建筑了“弯曲金字塔”(因建筑时采用了两种角度,呈弯曲形而得名)。斯尼弗鲁之子胡夫在开罗附近的基泽修建的金字塔,无论在规模、结构上都堪称金字塔之首,素有“大金字塔”之称。这座耗时30年之久才完成的巨型金字塔,外观巍峨雄伟,内部结构复杂精密。高达1465米,底面呈正方形,边长230余米。整个建筑用去230万块大小不等的石块,平均每块重约2.5吨。石块间无任何粘着物,却堆砌得严密无缝。塔内设有阶梯走廊、墓室,还饰以绘画、雕刻等艺术品。基泽附近的第二座较大的金字塔是第四王朝第四王哈夫拉(胡夫之子)金字塔。该塔建有完整的附属建筑,并用巨石雕成一座威武的狮身人面像,屹立在塔的附近,使其独具特色。第十一王朝第一国王孟图霍特普建造的金字塔,则别具匠心地采取了山洞陵墓的新形式(位于戴尔·埃及),即依山而建,塔、山浑然一体。最后一个埃及王的金字塔,或许是新王国第十八王朝的创立者阿摩西斯所建。新王国时代的王陵,通常是在西底比斯断崖绝壁的半山腰,或是于谷的地下开凿洞窟,营建厅室,封闭埋葬。这种变化可能出自护陵防盗的考虑,从此,金字塔陵开始被洞窟墓所代替。
乌鲁卡基那改革拉格什内政
公元前3000年代中期以后,苏美尔地区的城市国家拉格什因长期进行对外战争,加剧了城邦内部的社会分化和阶级斗争。全权者与无权者、贵族与平民、王室与神庙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这种状况,到卢伽尔安达统治时(约公元前2384—前2378)更为严重。卢伽尔安达独断专行,横征暴敛,欺压剥削下层人民,把神庙的土地攫为己有,并向祭司征收赋税。在他统治下,拥有土地能服兵役的公民人数已经减少到3,600人。在这种形势下,贵族出身的乌鲁卡基那在平民和下层祭司的支持下,推翻了卢伽尔安达的统治,取得了拉格什的政权。乌鲁卡基那在位,7年间(约公元前2378—前2371),进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平民的改革:恢复扩大了居民的公民权,改善无权者阶层“苏不路伽尔”的处境;撤销遍布全国的监督和税吏;恢复庙产,免除祭司的纳税义务;减轻人民的宗教费用;禁止以人身作为借贷条件;禁止暴力、盗窃、残杀、囤积居奇;禁止欺凌孤寡;禁止官员用廉价强买平民的住房、牲畜;禁止侵犯别人的住宅等;同时他还下令开凿两条运河,建造一些手工业作坊。乌鲁卡基那改革的措施打击了氏族贵族奴隶主的势力,满足了平民的某些要求,扩大公民的一些权力,使全国人数增加了10倍。他的改革引起本国显贵和邻邦的敌视,公元前2371年,温玛和乌鲁克联军攻陷拉格什,推翻了乌鲁卡基那的统治。
西亚文明古国埃兰建立
埃兰又译为伊兰或依蓝。埃兰是西亚文明古国,位于扎格罗斯山西南部,临波斯湾,大体相当现在伊朗的胡泽斯坦省。埃兰人早在公元前4000年就在此从事农牧业生产活动,处于部落联盟发展阶段。约公元前3000年代中期,河流地区的埃兰部落率先进入阶级社会,出现了一些奴隶制小国,如阿旺、安善、西马什和苏撒等。埃兰国家的产生,深受两河流域苏美尔、阿卡德的影响,他们很早就与两河流域的国家有了往来,有时也相互攻掠。由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氏族内部的分化,导致了国家的产生。P12-14
人类的历史是一部文明与蒙昧相交织、苦难与幸福并存的发展史。告别了茹毛饮血的原始时代,第一批文明古国在杀伐征战中诞生:埃及、巴比伦、中国、印度、希腊、罗马……这些古老而辉煌的王国为人类缔造了最美丽的家园。历史总是以艰难而曲折的步伐前进:民族迁徙、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工业革命、帝国主义、世界大战……一幕幕鲜活的重大事件勾勒出人类演进的坎坷之旅,弹奏出历史惊心动魄、跌宕起伏的铿锵旋律。岁月星河,枝蔓流变,历史的巨流滔滔而去,而在人类的星空中,一群伟大而又熟稔的名字熠熠生辉:凯撒、亚历山大、奥古斯都、查理曼、拿破仑、林肯、列宁、毛泽东……历史将自己最波澜壮阔的一页留给他们,任其谱写一曲曲高昂雄壮的生命之歌。
个体的生命是短暂的,但人类却从未因此放弃或拒绝生活。他们利用源于宇宙深处生生不息的创造精神来赞颂和照亮万物,以自身瞬生瞬灭的生命历程创造亘古流传的伟大文明:漫漫黄沙中,金字塔奇迹般地巍然屹立;蓝色的地中海上,荡漾着浪漫而开放的爱琴文明;在古老的亚洲,丰沃的大河哺育了一个又一个光耀千年的文明古国;而玛雅人,印加人则在广袤神秘的美洲大陆上创造出令人叹为观止的城市文明……创造令生命之花绽开芬芳,文明与艺术让人类的精神贯通一脉,因此人类的历史又是一部文明史、艺术史。
自从亚当与夏娃被逐出伊甸园,人类同时拥有了相亲相爱的机会。但随着暴力与杀戮的蔓延,人类灾难深重的命运也因狭隘与自私而降临。奥林匹亚的圣火从“神圣休战”的协定薪传至今,人类无时无刻不在渴望建立一个和谐、自由、仁爱的世界,渴望营造一个能够自我认同、相互净化、彼此激赏、彼此依恋的精神家园。共同的双手与心灵曾经为我们缔造了这个美丽如画的星球,而共同的愿望又令曾经疏远、彼此陌生的人类走了上”全球化”的道路。如今,这一浪潮已逐渐渗入我们古老的中华文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应该超越本民族的界域,从整个世界的角度去体悟人类精神的多样性,去体会和实践”四海一家”的人类情怀。因此,每个人都有义务、也有必要了解自身的历史,了解整个人类、整个世界的历史。正是基于这样的思想,特编撰这部《世界通史》,以期为广大读者奉献一种精神上的认知、感动和享受。
为了充分展现人类历史光辉灿烂的进程,我们在编辑思路上打破了传统历史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由抽象的逻辑关系联系人物和事件的格式,利用大量的图片来将其物象化、具体化:那些虽经风蚀水浸却仍精美绝伦的文物藏品,那些久历岁月消融却雄风依旧的遗迹,那些尘封失记但光彩不减的书影旧照……让历史具备了颜色和质地,具备了可触摸感、可观赏感。这不仅淡化了历史和现实之间与生俱来的疏离和神秘,让人怀有更多的好奇心和亲近感,更令读者从中获得丰富的信息和精神的愉悦。以图证史,取今人之独有,补前人之空缺,使读者以新视角、多层面看见历史,感受历史,思考历史,这便是本书最大的特色和价值所在。能否达到这样的效果,我们期待着学界专家、广大读者的批评指正。
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