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天爵编著的《中国人的本色》是一部反映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本色的力作,一部了解中国人和中国社会的经典之作。
中国人到底具有哪些鲜明特征?晚清中国到底是一种什么图景?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和中国社会与我们自己的认识是否相同?
本书不是对中国人的美化。也不是对中国人的贬低,不是对中国人的赞扬,也不是对中国人的批评,只是不带任何粉饰和夸张地通过真实的事例记录真正的中国人。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人的本色 |
分类 |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
作者 | (美)何天爵 |
出版社 | 人民日报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何天爵编著的《中国人的本色》是一部反映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本色的力作,一部了解中国人和中国社会的经典之作。 中国人到底具有哪些鲜明特征?晚清中国到底是一种什么图景?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和中国社会与我们自己的认识是否相同? 本书不是对中国人的美化。也不是对中国人的贬低,不是对中国人的赞扬,也不是对中国人的批评,只是不带任何粉饰和夸张地通过真实的事例记录真正的中国人。 内容推荐 《中国人的本色》不是要为谁辩护,不是要替谁道歉,不是要对谁进行批判,也不是要对谁进行颂扬,它仅仅是给出一种解释。笔者曾经在中国旅居多年,其间,几乎和中国每一个地区的各个阶层的人都建立起了良好、亲密的关系。何天爵尝试在《中国人的本色》中记载下在此期间所收获的一些成果,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闻。笔者努力去描述和解释一些中华民族之生活中的重要组成要素,并试着去揭示为什么中国人的某些行为方式在我们西方人看来突兀而无法理解,对于他们而言却是那么的理所当然。 全书旨在展现和还原关于中国和中国人的客观事实,而非阐述自己的观点和进行主观臆测。何天爵希望能够用浮光掠影式的简略笔墨向读者展示出真正的中国人原本的样子。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中国行星系 第二章 中国的政府体系 第三章 中国的语言文字 第四章 中国人的家庭生活 第五章 中国人的社会生活 第六章 中国人的宗教 第七章 中国人的迷信行为 第八章 中国人的辫子 第九章 中国的法庭 第十章 中国的官与民 第十一章 中国的教育和文化 第十二章 中国的礼仪习俗 第十三章 中国的商人与商业谋略 第十四章 中国的贫民阶层 第十五章 中国的财政体系 试读章节 对于那些腰缠万贯,周游世界看风景的被戏称为漫游家的人们,他们的行为形成了中国人的难解之谜。中国人与家族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他们从不外出去游山玩水,也从不轻易离家,除非有私事或者公事不得不出门办事。离家之后,无论是身处异国还是客居他乡,他都将自己视为漂泊在外的游子,多少总是会有些思乡病。无论他的家乡多么的贫穷落后、破败不堪,他总是希望有一天能重回故里,并将此作为终身的计划。 中国人如果不彻底改变自己的天性,将永远不能成为统治世界的殖民者。虽然,无论是在南美还是北美,在缅甸、泰国、东印度群岛以及爪哇、曰本等地,都可以发现中国的身影,但是没有一个地方是他们的定居地。他们不是殖民者,只是暂时的移民。在这方面他们很像那些成群迁徙的候鸟,这种鸟习惯在某个地方觅食几个月,然后飞往一个它们铭记于心、却非常遥远的地方建造巢穴,繁殖后代。如果因为突发事件,中国人不得不背井离乡、流落他乡,那么在动身出发之前,他们就已经制定了详细的返乡计划,这个计划和返乡的希望时刻萦绕在他们脑海里,一刻不曾忘记。如果认真统计来往于中国和世界其他地方的各条航线上的中国游客,并且将这个调查持续几年,那么你会发现,事实上那些原先出国的人又都陆陆续续地返回故土了。他们来来回回,就像刚才所说的那些迁徙的候鸟一样。那些不幸客死他乡的异国游子,在临死前都作了相似的安排,请求他人将自己的骸骨带回自己的家乡,埋在自己的祖先旁边。如果将过去二十年里移民美国的中国人的数目与我们所知道的葬在美国的中国人数目相比较,你会惊讶地发现后者远远不及前者。毫无疑问,那些骸骨被永远埋在美国的中国人,都是些贫困潦倒、无家可归并且在自己家乡举目无亲、无依无靠的流浪儿。 中国人是胆大心细、精于算计的商人,同时也是吃苦耐劳、忠诚可靠、勤劳勇敢的劳动者。但是,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它是一个热爱自己家乡的民族。尽管他们在世界各地漂泊流浪,忍受饥寒交迫的困境、任人辱骂的难堪以及其他种种艰难困阻,但是他仅仅是一个流浪者,他内心深处最大的渴望就是重回家乡、在老家安享晚年,最重要的是百年之后和祖先葬在一起。无论是被迫流浪他国,还是去他乡建功立业,他们都有落叶归根的想法。这个特点并不是说中国人爱国之心多么的强烈,更多的是乡土情结在作祟。例如,一个广东人绝不会定居北京,他可能会去北京做生意,有不少人的确如此,但是在那里他们只是作为流浪者和陌生人存在,他们始终如一的计划就是回到出生地去养老定居。如果他们中有贫困潦倒、举目无亲的人死在北京,那些善心大发的人就会将他的尸骨运回家乡安葬。在清朝的每个大城市里都设有一些行会,也可以说是社会慈善机构,这类组织的一个最重要的职责就是负责将那些不幸客死异乡的人送回家乡安葬。那些设在洛杉矶人们对它曾有过许多不切实际报道的六个中国同乡会,承担着这个任务也是他们的责任之一。在中国旅游的外国人偶尔会碰到一口悬挂在两根长杆子上的棺材,杆子的两端固定在两头骡子的驮鞍上。棺材的前面放着一个柳条筐,里面装着一只白色的大公鸡。棺材里面装着客死异乡的人,就这样被两头骡子拉着,也许要横穿整个清王朝才能到达死者的安息之地。那只公鸡必须是全身雪白,一根黑色的羽毛都没有,在漫长的行程中,它将指导或者说引领死者的灵魂,或者说服灵魂伴随肉体同行。而且这只年轻公鸡在笼子越是活蹦乱跳、不停打鸣,就越是能更好地完成它的使命。 这种强烈的乡土情结经过几千年的代代传承,被不断地延伸、强化,最后变成了一种信仰,就是无论生死都要叶落归根,并且它是每一位中国人的神圣追求。如果我们参考所谓的“祖先崇拜”现象,或许能对它有更深的了解。 尽管我们可以将这种崇拜视为一种盲目崇拜而加以谴责,但是我必须承认每次看到一口中国人的棺材跋山涉水被运回死者的家乡安葬,就会让我不由自主地想起《圣经》前半部分里所记述的一个美丽的历史故事。故事里讲述了亚伯拉罕在希伯伦为他的妻子萨拉买了一块墓地,亚伯拉罕自己以及长子以撒、儿媳利百加都葬在那里。次子雅各死后,他的十一子约瑟和他的兄弟们抬着父亲的遗体从埃及返回迦南,安葬在雅各的第一个妻子利亚旁边。约瑟同样要求他的孩子们向他承诺,在他百年之后,将他的骨灰埋在他父母的墓穴里。在他去世两个世纪后,他的遗愿才得以实现。因此人们很难不尊重中国人这种与人类最早的祖先们共同拥有的传承千年的乡土情结。 中国政府一直以一种微妙的方式来利用人们这种独特的乡土情结。那些希望加入中国国籍的外国人,他们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之一是在中华帝国的版图内拥有一块坟地。这块坟地的所有权被视为他准备在中国成为永久性居民的最好证据。几个世纪以来,中国政府还以另外一种方式发挥他对群众的影响力。它企图将它的臣民都限制在自己家中,阻碍并且最小化人们任何企图改变自己住所或者行业的计划。《大清律法》明文规定任何个人和家庭必须终生从事一种行业,不得变更。“世世代代,不得更改”,法律上这样写的。对于一个已经习惯墨守成规的民族来说,这个法律的明智性值得怀疑。虽然到了今天这条法律实际上已经成了一纸空文,但是,它已经对整个民族产生了双重影响。一方面,子承父业,使得一个职业的生产方式和造作流程都一成不变地保留下来,没有任何创新和改变。因此,它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中国的发展,使它落后于世界其他国家几个世纪。另一方面,它将民众们彼此隔离开来。人们很自然地待在他的事业所在地,如果他是子承父业,那他自然地就只能待在家里或家乡。因为他的所有利益都在这,所以他不会背井离乡,独自闯荡。 有一次,我向一位老人询问,距离某个中国城市还有多远,因为我打算去那投宿过夜。当时老人正靠在土墙上晒太阳,土墙正好替他挡住了一月份那冷冽的寒风。他回答说他不知道。我非常吃惊并且怀疑他的回答,于是我问他是否也是路经此地的旅客。“不,不是,我就住在那”他回答我,并且用头示意,指向不足百米远处一户看起来很不错的人家。“你在那住了多久了?”我又问道。“我一直都住在那,而且我今年已经78岁了”他说。“那您真的不知道距离那座城市有多远?”我继续追问,并且怀疑他之前的话。“不知道,我为什么一定要知道呢?”他反问道,“而且我从没去过那。”他的回答让我更加吃惊,“您今年已经78岁了,在这住了一辈子,难道从没去过那?”我大声问道。“当然没有”老人坚决地反驳,“我为什么一定要去那呢?我的家在这里。”后来我才知道,那座城市距离这不足十公里远。 P63-65 序言 从前有位友善的老太太,她离群索居,独自生活在格林山深处一个僻静的角落里。夏日的某一天,有位陌生男子途经她的住处,向她要杯水喝。老太太问他自哪儿来,男子答说他住在波士顿。闻及此言,她大声惊呼道:“我的天呢!住在那么遥远的地方,你得多孤独啊!”在老太太的概念里,波士顿在无尽孤独的远方,殊不知这只是因为她的世界早已被局限在其居住的小小村舍里那久经风雨剥蚀的四面墙中了!而世间之人在这点上又是何其相似啊! 如她一般,我们也总是易于用自己所构建的标准、从自身所总结出的模式或其他种种去衡量他人。他人是对是错,是明智是轻率,都取决于他们是否遵从这些我们武断地构筑起来的既定模式,取决于他们是否符合这些建立在我们极其狭隘的个人背景之上的理想化标准。 无数中国老百姓总是在皇帝的旨意下,毫无疑义、重复机械地在固定的某一天卸去冬装、迎来夏日,或是换去夏衣、迎来冬天。对于这种行为,我们总是会觉得好笑,甚至有时候还会因此嘲笑他们。但是在一种毫无人性、美其名日为时尚的东西的驱使下,欧洲和美洲的成千上万最有教养、最为优雅的贵妇不也同样在盲目地跟风效仿,而穿着些奇装异服吗?这两种行为又有何差别,有何明智不明智之分呢?如果说有差别,那么试问哪一种行为更明智呢?先看看那些衣服怪诞的轮廓线条和畸形的样式吧,它们取代了女性原有的自然曲线美,然后你再去决定这两种行为哪个更明智。是整个国家根据皇帝一人的旨意来决定换装的季节和时间的这种行为呢?还是欧美两大洲的一半人口都在背离自己的个人美感和欣赏品味,而去穿那些或许是起源于巴黎或,者伦敦贫民窟的奇装异服的行为呢? 我们需要的是对外部世界多一些真正的了解,而少一些目光短浅、坐井观天的评判。毫无疑问,如果我们能用别人看待我们的方式来看待自己,那将会很好;而如果我们能从一个更高、更精确的视角来审视自己和他人,又如果我们能透过一个完美、标准的人而非我们自身来衡量他人,那将会更好。扩大我们的视野会比提高我们概念系统的精确性和理解力更有价值,因为广阔的视角会让我们变得更加仁爱,更有耐心,也会让世人都相信人类本质上的高尚和统一是一种普遍规律,而非如现在的情况一般,是一种例外。 批判中国要比理解中国容易得多。中西方之间的交流也还很少,很短暂。我们所获得的关于中国的资讯大多基于主观臆测而非事实,相应地,我们对中国人及其行事方式的曲解也就很容易,也在所难免了。然而他们却绝对是一个值得我们仔细研究的人类族群。真实的生活会比任何形式的想象和虚构都更加令人着迷,这一点也同样适用于对汉族后裔的了解。相较于现在为大众所熟知的那种被歪曲、漫画化了的中国人形象,真诚的学习者和研究者都会对真正的中国人身上那些已经固化、深入骨髓的特性更感兴趣。 本书不是要为谁辩护,不是要替谁道歉,不是要对谁进行批判,也不是要对谁进行颂扬,它仅仅是给出一种解释。笔者曾经在中国旅居多年,其间,几乎和中国每一个地区的各个阶层的人都建立起了良好、亲密的关系。笔者尝试在本书中记载下在此期间所收获的一些成果,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闻。笔者努力去描述和解释一些中华民族之生活中的重要组成要素,并试着去揭示为什么中国人的某些行为方式在我们西方人看来突兀而无法理解,对于他们而言却是那么的理所当然。全书旨在展现和还原关于中国和中国人的客观事实,而非阐述自己的观点和进行主观臆测。笔者希望能够用浮光掠影式的简略笔墨向读者展示出真正的中国人原本的样子。 笔者给书中所记录的众多事件都配上了相应的图片,以求更加栩栩如生、生动有趣和明白易懂。本书中的每一个事件都是真实发生过的,笔者未对其进行任何粉饰或是夸张。如有必要,笔者可以提供这些事件发生的地点、日期和相关人物的姓名。同样的,书中所有的插图都是“阳光图片”,除了画家自身使用的绘画技巧以及转印到纸面时的保真技术外,未经过任何艺术加工,其中的任何一个小细节都没有被改变。 虽说中国人身上不可避免地会有缺点和毛病,也会有一些怪癖,但与此同时,他们身上更有着很多至上的美德和令人钦佩的优良品性。这些品德和特性变化极其缓慢,它们固化在了老一代中国人的身上,又由年轻一代中国人继续传承,直至久远。中国有着无比光明的未来,也必将会在世界历史舞台上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如果没有这一坚定的信念,那就无法真正地了解中国。 何天爵(ChesterHolcombe) 纽约,1895年1月1日 书评(媒体评论) 这本书里的一些细节非常有趣,作者发表的观点一针见血,有一种局外人特有的敏锐与清醒。它像一面镜子,在镜子里,我们隐约看到了既陌生又熟悉的活在中国传统中的自我。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晚清研究专家 夏晓虹 美国外交管何天爵意识到自己作为“镜子”的局限:“我们都用自己建造的标准、用从自己身上总结出的模式去衡量他人。他人是否正确、是否明智,都取决于他们是遵从了还是背离了我们已经树立的规范。”因此他尽可能地克服了这种引起“变形”的局限,他的《中国人的本色》才得以成为那个时代中国社会、中国人非常全面、难得的“镜像”。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雷颐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