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超泽编著的《打败大盘:价值投资法则的精髓》将价值投资法则最后简化为:追随/模仿巴菲特投资企业一样投资股市标的,选择长期获利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绩优股或成长股,在投资标的内在价值的三分之一或更低时买进,并将资金重押在这几只股票上,保持投资组合至少5年不变。如可能的话,越久越好。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不论短期股票市场如何震荡,都对自己所持的股票长抱不放。
本书的研究和分析将为广大读者打开一扇真正走入世界最伟大的投资学派和投资大师内心世界的心灵之门,更重要的是,读者将会第一次领略什么是真正的价值投资法则精髓。
“集中投资于最优秀的几家企业,一旦买入便遵循集中投资、长期持有策略,这就是当今世界上正在兴起的价值投资理念。”
程超泽编著的《打败大盘:价值投资法则的精髓》主要以英美价值投资学派、投资大师以及他们的成功投资案例作为研究和分析的基础,全面揭示价值投资法则的真谛:第一层次解读价值投资组合的相关概念和理论;第二层次则更深入的探讨管理价值投资组合所需的概率和心理学知识。等到一二十年后,当我们再次回头看自己的这一投资策略时,一定会发现,我们的投资正好处于中国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的开始和股市长牛的起点,这是多么的英明和富有远见。
《打败大盘:价值投资法则的精髓》适合于上市公司高级管理人员、证券经纪机构、基金经理人和其他各类投资人,尤其是从事证券投资的读者以及其他关注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各界人士阅读。
2.巴菲特家乡的合伙人
在巴菲特的合伙公司创业早期,一些投资者和巴菲特在雇佣契约上签字,但也有一些投资者不这么做。约翰·瑞恩写道:“当时我想为我的钱找一个好的投资方向,但当我第一次见到巴菲特时,我却作出了相反的决定。在合伙公司创业的初期,他甚至连个办公的地方都没有,只得在离卧室不远处的过道里打理公司的业务——没有秘书,没有计算器。当我发现要把钱交给在这样一种条件下工作的人,我决定不在雇佣契约上签字。”
到1961年,31岁的巴菲特已是一位百万富翁了。1965年,巴菲特通过他自己的合伙公司,获取了伯克希尔一哈撒威公司的多数股权,那是马萨诸塞州新贝德福德市一家拥有大约1400万美元资产的纺织厂。1969年,巴菲特认为,他将难以再发现具有真正价值的公司:即不易找到以大大低于公司内在价值的价钱廉价购买一家公司或部分公司资产的机会,遂决定解散已经经营得非常成功的合伙公司。其时,巴菲特合伙公司已拥有1亿美元的资产,在13年的经营中,巴菲特合伙公司平均年增长率为30%;巴菲特的个人资产大约有2000万美元。当时,巴菲特在给股东的信中写道:“对目前的情况,我自觉有些跟不上形势了。当游戏不再按照你的方式进行时,只有人类才会说新的方法是错误的,它肯定会使人们陷人麻烦之中……但是,有一点我是清楚的,那就是我不放弃原来的方法,尽管这意味着在获取丰厚的、唾手可得的利润之前要高高兴兴地接受我这个不被别人理解的方法。尽管我还没有成功地实践过,但是,我相信它。”
他把合伙公司的资产分配给他的投资者们,把伯克希尔公司的股权也按比例分配下去。在《金钱的主人》一书中,约翰·瑞恩专门用一章的篇幅描写了巴菲特合伙公司。他这样写道:“在他漫长的经营过程中,从未有一年出现不景气的时候,即使在1957年、1962年、1966年和1969年残酷的熊市状况下也未出现过。这个业绩在现代投资组合管理上是非常卓越的,是别人无法超越的纪录。”就在巴菲特合伙公司解散后的第三年,美国股票市场经历了几十年中最糟糕的时期。
让我们来回忆一下巴菲特合伙公司开张的那段神话般的、令人难以置信的日子,也就是20世纪50年代。在那时要想和巴菲特面对面谈话,“你得从他家后门进去,穿过厨房、客厅然后来到楼上巴菲特的卧室里”。《奥马哈世界先驱者报》在这里引用了巴菲特的一个合伙人在1986年5月5日讲的故事。“如果你容易被一个人的外表和形象深深打动的话,显然沃伦不是你所欣赏的那种人。”
从1956~1969年,公司每年的利润率达到了30%,公司的运营资金从1万美元增长到几千万美元。在巴菲特合伙公司开张的时候,巴菲特已经结婚四年了,并生有两个孩子。他刚刚以优异的成绩从学校毕业,并在华尔街工作了两年。巴菲特强烈呼吁人们,要学习拓荒者身上那种创新精神和代表农民利益的美国中西部地区人的那种自力更生的精神。他最终离开了华尔街,跑到奥马哈这片他非常热爱的土地上施展他的才华。有一次,当巴菲特在美国国会为萨洛蒙丑闻案作证时,国会议员皮特·霍格兰德把他介绍给房屋能源及财政小组委员会,皮特说他为有机会为人们介绍美国最杰出、最能鼓舞人心的公民之一而深感荣幸。霍格兰德把巴菲特的成功归因于“奥马哈这片哺育他的土地”,奥马哈人把诚实、正直、教养、名誉等这些传统的价值观念慢慢地灌输给巴菲特,并深深地镌刻在巴菲特的心中。
首先,奥马哈是一个小城镇。这里有像奥马哈共同基金会、联合太平洋公司、美国康纳格瑞公司、世界保险公司、坎贝尔汤业公司、克瑞顿大学、一家大型卫生保健所以及附近一家战略空军总部等实体企业。巴菲特出身于奥马哈一个富裕的家庭,他聪明的天资加上奥马哈这片肥沃的资本主义经济土壤,使得巴菲特完全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成立了巴菲特合伙公司。
1956年5月1日,当他的合伙公司成立时,巴菲特年仅25岁,他的公司有七个合伙人——四个家庭成员和三个好朋友,他们总共投入了加51万美元,但是,这些股东没有投票权,对公司的经营没有任何发言权。
1956年5月5日傍晚,七个合伙人聚在一起,巴菲特发给每人一份叫做“基本规则程序”的简短文件,文件上面印有这样的文字:“我们公司的赢利或亏损将由一般经验来衡量。”
根据公司的经营档案,下列几个合伙人是1956年真正的彩票中大奖者:
查尔斯·彼得斯5000美元(朋友)
伊丽莎白·彼得斯25000美元(查尔斯的母亲)
多丽丝·伍德5000美元(姐姐)
舟尼尔·默耐恩5000美元(律师朋友) 威廉·汤普森25000美元(岳父)
爱丽斯`巴菲特35000美元(姑姑)
杜鲁门·伍德5000美元(姐夫),
合伙企业中负无限责任的合伙人沃伦·巴菲特居住在丛林大街5202号,他在那儿租了一间房子,租金100美元。所以,巴菲特合伙公司是以10.51万美元的注册资金开始运作的。“巴菲特公司的第一次投资(不包括那100美元)是从伍尔沃斯连锁店里花了49美分买了一本账簿。”当时,还有一件奢侈品一一台手动打字机。他把公司更多的钱投到成功的企业上去。作为经理,巴菲特收取赢利额的25%作为个人所得,而每个投资人的年终储蓄存款账户上只有6%的红利。对年轻的巴菲特来讲,代理佣金实际上是其一笔很大的收入。
“我对合伙公司的经营理念来自为本杰明·格雷厄姆工作的经历。我从他的经营模式中得到一些启发。我只是对其中某些事情作了变动,但这个经营模式不是我最先想到的。”巴菲特说。
为了寻求新的赚钱领域,巴菲特专门去拜访了其他一些投资者,有时还带着纳税申报单,鼓动他们说:“难道你们不想也能缴这么多的税吗?”
富有的桃乐茜·戴维斯是巴菲特的邻居。根据《财富》杂志的报道,她在1959年的一个晚上邀请巴菲特去她家,她说:“我听说你在赚钱方面很有一套。”巴菲特回忆说她非常细致地就投资哲理问了我两小时。但是,她的丈夫戴维斯医生则一个字也没说,看起来甚至好像没有在倾听我们的谈话。突然,戴维斯医生宣布:“我们给你10万美元。”“为什么?”我问。“因为你让我想起了查尔斯·芒格。”他说。“查尔斯·芒格是谁?”那时巴菲特甚至还不认识他。两年之后,戴维斯医生介绍他们两个人认识,最终,芒格也成了巴菲特合伙公司的—员。1957年,巴菲特合伙公司创下了赢利31615.97美元的纪录和10.4%的年增长率。这可能听起来并不怎么令人激动,但是和那年暴跌8.4%的道琼斯工业指数相比,情况就相当不错了。
巴菲特在1956年开始经营合伙公司的时候,只有10万多美元的资产。但是到了1959年,他的资产已经达到了40万美元。巴菲特合伙公司的利润率总是高于道琼斯工业指数的涨幅,从来没有亏损的时候。平均来说,1957-1962年问,尽管道琼斯工业指数每年增长8.3%,但是,巴菲特合伙公司的增长率却在26%。根据巴菲特的计算,巴菲特合伙公司的资产净值,已经达到717.85万美元!
1962年11月,一直在旋转玩具制造业和无烟煤生产领域进行投资的巴菲特合伙公司又开始购买伯克希尔纺织制造厂的股票。该公司的股票价格已经跌到蓝筹股的价格以下,巴菲特以每股7.6美元的价格购进第一批股票,并在7~8美元不断地重复购进。到1966年,他已经控制了伯克希尔公司,并成了公司的一名董事。
P44-47
价值投资理念的兴起
150年前,约翰·斯图尔特·米尔(John Stuart Mill)在其著作《政治经济学原理》(Principles of Political Economy)中假设,资本价值的涨跌是基于人类异想天开的天性。当股价上涨时,大众视之为获利机会,将股价进一步推高,并应验自我实现预言;股价下跌时则激发相反的情绪反应。米尔写道:“人类的性格本身就容易导引出其所期望的效果来。”
股票的涨跌通常并没有什么道理可言,它不过是受市场中大众的恐慌、激情、贪婪的情绪和欲望的推动所致。虽然人类的这种天性有缺陷,却是我们所能理解的人类情感之一。股市中那种喜怒无常的拉锯战,提供给我们巨大的获取利差的机会,尤其是当一家公可的价值被市场错估或低估时更是如此。然而,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类的这种激情同样也可能颠覆股市,给投资者,甚至给一个国家或地区带来金融风暴冲击波,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以及2001年再次发生在南美诸国的金融危机无不说明这个道理。
本书的目的就是告诉投资人在风云变幻的股市中,只要运用“价值投资法则”(value investing),你就可以跑赢股市。价值投资法则20世纪30年代中期产生于美国,常被世界上许多最伟大的市场专业人士采用。本书描述的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沃尔特·施洛斯(Walter Schloss)、马里奥·嘉伯礼(Mario Gabelli)、迈克尔·普赖斯(Michael Price)、约翰·内夫(John Neff)、约翰·坦普尔顿(John Templeton)等世界公认的20世纪最伟大的投资大师,以低廉的价格买下公司股票的方法已被屡屡证明是历史上最成功的选股方法。有了价值投资法则,等于拥有了神奇的炼金术。投资者可以买进全球最受欢迎的公司股票,然后运用价值投资法点石成金,坐享其成。同时,由于没有支付不合理的高价,投资者的利润必定会相应提高,其所面临的风险也相对降低。
然而在中国,时至今日依然没有多少人认真地把价值投资法则当成一项重要的原则,相反认为参与金融业投资就是一件冒风险的事,投资人无法知悉更多的信息,也不必去深入了解。这种论调使得许许多多投资人成为受市场波动影响的牺牲品。报纸杂志中诸如“当前十大好股”的标题,就可以很容易地诱导投资大众轻率地作出购买股票的决定,而市场分析师更是工于心计地让投资人换股票比换舞伴还快。投资业界也从未领悟到股票投资单纯性的问题,即投资人只要以低于股票价值的价格买进,然后耐心地抱牢持股即可。简言之,投资并非是快板的华尔兹舞,而是慢四的交谊舞。不幸的是,缓慢而稳定的成功在市场上却一直被当成价值投资法则中的异类而不被人看好。
今天的中国股票市场上,全国城镇有近半数的家庭参与了股票投资,其中,绝大多数投资人在规划其股票投资组合时所花的时间甚至还不如会一次客、做一顿饭、度一次假,或买一件衣服的时间长。长达十多年来不断反复震荡的多、空头市场,使得投资人形成了一种单一的思维模式,即没有必要去花费更多时间进行小心翼翼的股市研究。于是,预期买人股票短时间内一定会获利的增长型投资法(growth investing)大行其道,充斥市场。就像人类所有的坏习惯可能导致不幸后果一样,对投资人来说,由错误的投资理念带来的金融悲剧一再上演,而更可悲的是,当灾难过后不久,投资人又轻易忘记了昨天刚刚发生过的悲剧,照样周而复始地从事新一轮投资行为。
我们的研究表明,无论是美国股市,还是中国股市,股票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缓慢不断上涨,类似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和2008年世界金融大危机,从一个历史长河看总是一个例外,总是非常短暂。在大多数情况下,世界总是不断进步的,一经济增长高潮迭起,股市也总呈现出线性向上发散的大趋势。观察股市线性向上的发展趋势图(见图1、图2),我们可以发现,曲线尽管跌宕起伏;但总趋势一直向上。
按照道氏理论,只要“一浪高过一浪”就是牛市,因此按最长期趋势将
观察上证指数14年来的月线走势全景图(见图3),我们可以发现。一个神奇的40度斜率现象,即一些重要的高点或低点,包括A—B、C—D、E—F、G—H,都落在了401度斜率这条线上。这是一种偶然的巧合,还是一种内在的必然规律使然?答案是后者。股指历来高低起伏,但大多数股价从长期来看,呈现上升趋势,这与上市公司稳定增长的趋势是一致的。
鉴于此,投资人应谨记,要想获得100元的利润,就必须做好忍受暂时亏损40元钱的心理准备。除非他们注意到了价值投资法则,否则这种进两步退一步的现象会成为许多人无法忍受的痛苦。
遗憾的是,中国股市里的绝大部分投资人都没有注意到上述这一趋势,市场上也很少有投资人能为经济增长周期和股市周期带来的一时损失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有太多的投资人固执地将投资视为世界上最好的炼金术,即今日买入股票,明天它就会上涨,到了退休年龄,他们便会出神人化地变成百万级、千万级甚至亿万级的富翁,坐拥大把大把的钞票安享晚年。在这些投资人身边始终围绕着一大批增长型投资基金的经理人、分析师和财经媒体,他们大肆鼓吹快速短线赚取热钱的方法,而对其伴随的风险却不事先安民告示。
中国股市太需要正本清源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早已在世界发达国家盛行的价值投资法则,为中国投资者如何在赚取100元的同时又能规避40元亏损风险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宝贵经验。本书作者旨在阐明价值投资的一些法则精要,在用大量笔墨详细剖析巴菲特等欧美投资大师是如何用价值投资法来建立其投资王国的基础上,进一步创设了自身最新的“价值低估法”观点,即只要买到一只价值被低估的股票,则你的下半生就吃喝无忧。
作者进一步围绕内在价值和安全边际这两项投资原则,直接、间接提供了许多方法,如把投资股票和购房、买日常用品做类比,通过财务报表寻找价值投资标的,以66分钱卖1元钱,等等。通过“几要几不”,作者指导投资者如何找到最能体现内在价值和安全边际的好公司。同时,也提醒投资者要对哪些公司敬谢不敏。
大道至简,本书将价值投资法则最后简化为:追随/模仿巴菲特投资企业一样投资股市标的,选择长期获利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绩优股或成长股,在投资标的内在价值的三分之一或更低时买进,并将资金重押在这几只股票上,保持投资组合至少5年不变。如可能的话,越久越好。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不论短期股票市场如何震荡,都对自己所持的股票长抱不放。
无疑,本书的研究和分析将为广大读者打开一扇真正走入世界最伟大的投资学派和投资大师内心世界的心灵之门,更重要的是,读者将会第一次领略什么是真正的价值投资法则精髓。而这正是他们投资理财必修的重要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