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赵匡胤时间--公元927年至976年军政故实(上)/大宋帝国三百年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金纲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读懂宋朝,才能读懂今日之中国!

与世休息,使城市经济领先世界三百年!

优容士人,令儒学历经千年后走向巅峰!

重文抑武,让后嗣十七帝受尽异族欺辱!

金纲编著的《赵匡胤时间——公元927年至976年军政故实(上)》为宋史研究中一部开天辟地的大作,突破了以纯研究为本,或以戏说为表的写作格局,将历史陈述与思想探索融为一体,既是一部大历史,也是一部剖析中国社会由衰及盛的思想专著。

本书既忠实于历史,考证渲染相得益彰,又评判缜密,不乏真知灼见,叙事宏大广阔,生动有趣,余味无穷,为解读历史提供了一个新范本,国内外所仅见。

内容推荐

北大知名学者金纲重修宋史,博览万卷,披阅十几年,精打细磨成8卷,近20部,500多万字宋朝大历史。中国独一无二的恢弘史诗,划时代的皇皇巨著,实在令人惊叹,是“奇书中的奇书”。

战场杀伐,帝王权术,帷幄诡计,传奇秘闻,思想智慧……《大宋帝国三百年》中每一页都充满着动人思想!是治世方略、商战兵法、政治宝典,更是大时代的命运密码。

中国50位权威专家推荐的必读历史书,100位文化名人推荐的最好看的历史读本,近千位名校教授推荐学生必读的书。

如果读《三国》好比嚼鸡腿,喝米酒,那么读《大宋三百年》就是在享受满汉全席,痛饮“烧刀子”。

《大宋帝国三百年》比《万历十五年》更丰富、比《罗马人的故事》更有意味、比《德川家康》更气势恢宏。

一个文化多样、言论自由、民间和官方最协调的社会;一个对人想象力、创造力、生活方式最自由的朝代;一个现代士大夫的三百年宋朝大历史,满足您对盛世王朝最极致的想象。

《大宋帝国三百年》为宋史研究中一部开天辟地的大作,突破了以纯研究为本,或以戏说为表的写作格局,将历史陈述与思想探索融为一体,既是一部大历史,也是一部剖析中国社会由衰及盛的思想专著。

《大宋帝国三百年》以正史为基础,以野史和民间传说为作料,对赵匡胤开天辟地五十余年的历史故实进行了全景再现。既忠实于历史原貌,考证渲染相得益彰,又不乏真知灼见,字里行间蕴味深远。细密处丝丝入扣,宏大处惊心动魄,呈现出一幅风起云涌的大历史图画。

《大宋帝国三百年》作者金纲为北京大学现代中国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历史人物研究中心研究员,从事思想史研究和学术规划工作。致思方向为中国思想史、文化史。自诩为现代士大夫。其出版的图书大都思想深刻、视角独特,为国内外所仅见。

从《大宋帝国三百年》中可以觑见历史故实后面的民心向背,族群愿景,以及感同身受地理解历史人物痛苦的哭泣、欢乐的微笑、不知所措的惶惑,读来更有意味,收获也更丰富。

读《赵匡胤时间——公元927年至976年军政故实(上)》,能感觉到大将曹翰血洗江州时,空气中散发出来的血腥气;感觉到阳城大捷后,将士们抖动盔甲时,散发出来的浓重的汗臭味;江南和川蜀的深宫,也随风飘过了女人们特有的脂粉香,甚至能感受到那个绝世美人小周后一个浅浅盈盈的微笑……

从契丹国主耶律德光的狂笑,到后晋帝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从后周大帝柴荣征契丹,到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从宋真宗赵恒“澶渊之盟”,到宋徽宗赵佶“靖康之耻”,《赵匡胤时间——公元927年至976年军政故实(上)》上演的是大宋帝国三百年的政变、杀戮、征战、信仰与文明推演的史诗。

目录

前言

壹 乱世

 应天禅院“香孩儿”出世

 大玩家奇异战事

 “横冲都”闻名天下

  一家三代皆功臣

 李嗣源整肃内廷

 因丑闻刘皇后遭诛

 “法乳汤”与“同阿饼”

 “定难军”暗藏隐患

 平“夏州”无功而返

 “西夏国”成百年大患

 汴州兵变

 李嗣源被迫篡逆

 姚彦温悖逆而变

 李存勖遭乱箭射杀

 石敬瑭割让伏恶因

 翻云覆雨一藩镇

 契丹国草原燔柴礼

 述律平自断玉腕

 耶律图欲尊崇儒学

 “李赞华”邪痞兽行

 韩延徽与胡汉分治

贰 “贤君”李嗣源

 李嗣源被逼造反

 元行钦闹市斩首

 安重诲恃权暴虐

 任圜的死敌

 “没字碑”

 无道邦国的悲剧

 藩镇问题的“前驱”

 弹劾李从珂

 孔循的花招

 善终的藩帅

 安重诲的末日

 进入“李从珂时代”

叁 李从荣 李从厚 李从珂

 李嗣源的失衡

 李从荣错失良机

 亲兵守宫门

 “朱衣才脱,白刃难逃”

 李从厚的“四人帮”

 李从珂的悲情表演

 羽林军首领倒戈

 犒众军,分光国库

 宰辅之论与禽兽行洛阳痛责兵痞

 孟汉琼之死

 李从珂放虎归山

 石敬瑭韬光养晦

 《遗契丹书》

 李从珂错失良机

肆 晋阳大战

 石敬瑭不是软柿子

 “幽云十六州”

 耶律德光的异梦

 “围困”晋阳城

 耶律德光初战告捷

 石敬瑭进位

 龙敏之计

 赵德钧的投敌条件

 桑维翰的眼泪

 张敬达遭暗算

 石重贵监国

 石敬瑭行军洛阳

 苌从简凿骨取箭

 后唐末帝自焚玄武楼

伍 三镇造反

 石敬瑭的命运

 兵部尚书死不降契丹

 范延光心生“异志”

 纷繁杂乱的后晋帝国

 石敬瑭的不安

 杀母的逆子

 安重荣百步穿杨

 与石敬瑭对着干

 安重荣反意已决

 石敬瑭的定心丸

 白承福向河东投诚

 “偃月阵”兵败身亡

 襄阳的反叛味道

 预留宣敕诏书

 奇人和凝的传奇

 荆南的存亡

 骁将郭金海

 喜欢读书的武将

 石敬瑭的“天下意识”

 金瓯之缺

陆 十万横磨剑

 “晋出帝”石重贵即位

 石敬瑭临终传位

 刘知远已动野心

 称“孙”不称“臣”

 贪美色柩前成婚

 景延广“十万横磨剑”

 “括民谷”四海遭殃

 人祸猛于天灾

 逢乱世道义灭裂

 杨光远被逼造反

 为帝业“北结强虏”

 耶律德光兵败北归

 后晋取胜三考

 皇甫遇置死后生

 五代“风月案”鉴戒

 符彦伦大摆空城计

 草原“铁鹞”进军晋营

 名将符彦卿横击契丹

柒 帝羓

 桑维翰遭疑被免

 后晋帝骄奢致内乱

 杜重威心怀“异志”

 晋军首失战机

 桑维翰的可怕预

 王清部以死报国211言

 宋彦筠诈财取货

 杜重威赭袍加身

 契丹主的两件赭袍

 景延广罪无可赦

 翰林学士文采超然

 张彦泽贪婪无情

 惹众怒张彦泽遭分食

 耶律德光入主中原

 “打草谷”遭遇“盗贼”

 契丹兵血腥屠城

 妇人“白项鸦”称雄

 强夺衣王晏斩蕃使

 赵延寿救十万晋兵

 耶律德光归心已定

 染热疾一命归天

捌 赭黄袍与金银山

 “炊饼”王妃的远见

 不贪财货的枢机大官

 两个无罪之人的死

 张砺恨怒而死

 “僭妄”之徒麻答

 颇有胆气的两个军官

 权力真空下的“民选”

 白再荣的“贪昧”

 契丹国内乱

 赵在礼“移镇”敛财

 拴马槽自绞舍命

 地方官实为“土匪”

 反人类的张崇

 杜重威凌迟处死

 杨光远“拉杀”而亡

 赵德钧悔恨而终

 赵延寿不知所终

 富可敌国一场空

 范延光“投水而死”

玖 从刘知远到郭威

 深藏不露的刘知远

 “羁縻”契丹

 耶律德光赐书刘知远

 怀大志“远猷庙算”

 “天福十二年”

 智者变昏人

 天性邪恶“嗜血”成性

 吐谷浑部落群龙无首

 后汉帝国的“擎天柱”

 李守贞的命定克星

 太师冯道老谋深算

 整军纪威震士卒

 符夫人的美丽与冷艳

 “贼臣”赵思绾禽兽行

 “带头大哥”力平三镇

拾 后汉之亡

 隐帝初期“国家粗安”

 乱世中的“圣贤”

 张宪死不拥新主

 后汉隐帝时代

 苏逢吉的第一劣行

 苏逢吉的第二劣行

 代价沉痛的“使酒”

 “禳祈之术”

 史弘肇欲斩苏逢吉

 隐帝谋划诛杀杨邠

 杀大臣宫廷惊变

 王殷泄隐帝密诏

 郭威进军汴梁

 侯益战功卓著

 京师汴梁在劫难逃

 慕容彦超色厉内荏

 “马失前蹄”南军失利

 四方投诚隐帝溃逃

 京师破众兵劫掠

 “朝隐”高人冯道

 大宋文臣逐次登场

 受拥戴郭威“践祚”

 北汉倾心结好契丹

试读章节

因丑闻刘皇后遭诛

刘皇后,出身寒微。李克用攻取魏州(今河北邯郸)时,在流离的士民中,得到了她。那时刘氏只有五六岁。一个内侍见她跟一个背着药篓的黄须老人在一起很可怜,就收留了她。到了皇宫,在李克用太太的调教下,刘皇后学了不少声乐、器乐,并且出落得很漂亮。待她长大,太后就将她许给了李存勖,很得宠爱。她还生了个儿子名叫李继岌。

有一天,有个魏州人到宫中来求见,自称是刘皇后的父亲。当时那个内侍还在,一看就认识,这就是当年的黄须老人,就是刘皇后的父亲。但刘皇后正在跟李存勖的其他女人争宠,各自都夸大自家的门阀,刘氏以自己出身贫贱为耻,所以也编造了大家闺秀之类的神话,多年过去,根本就不想见昔日的老爸。现在这个背着药篓,乞丐般的老头子出现了,往日编造的神话就要破产,于是,干脆不承认这个黄须老头是她爹。她对庄宗李存勖说:“当初妾离去家乡时,妾父已经死于乱兵,那时,我还记得,我们都趴在老爸的尸体上哭过。妾已经没有父亲。现在这是哪儿来的乡巴佬玩这个诈伪的把戏?”

不认也罢,她还派人到宫门口去鞭打自己的亲爹,硬把老头儿赶走了。

李存勖好演艺,知道这桩事后,就编排脚本,宫中闲暇时,跟儿子李继岌玩“情景再现”。他自己找了个破药篓子背着,让儿子李继岌戴了个破帽子跟在后面,假扮刘皇后的父亲行医。刘皇后正在午睡,醒来看到爷俩这一身打扮进入内室,问这是咋回事,李继岌按照脚本回答:“俺乃是刘衙推,来找俺的女儿啊!”“衙推”,本来是指各节度使、团练使属下的小吏,但五代以来以此称从事医卜星相行业的人。刘皇后一听大怒,给了儿子一顿鞭子。

但是大玩家李存勖还算喜欢她,有大臣就揣摩上意,请求册立她做了皇后。

做了皇后,她不改寒贱时的作风:好兴利聚财。她有时会指使下人去做生意,买卖过柴禾、水果,甚至堂而皇之地以“皇后”的名义做生意。

人有贡奉给皇室的东西,她先占有。按规定,接受地方贡奉应该有回报,她啥都不给。没事就写个佛经之类的给尼姑、法师,其他颁赐,一概没有。

庄宗李存勖被颠覆,混乱之际,需要内府出财帛犒赏军人,要皇室奉献,刘皇后吝啬,内库使根本调不动皇室,最后刘皇后只拿出两只银盆犒军。军人得不到犒赏,也没有啥积极性,李存勖没有了最后的依托力量,导致在军人作乱中被杀。李存勖遭遇颠覆,刘皇后的“吝赏”肯定不是唯一原因,但却是原因之一。李存勖优待优伶,也是将士离心的原因。

李存勖称帝之前和之后,几乎判若两人。之前,那是能征惯战的将军;之后,那是纵情演艺事业,不懂体恤民情,管理失控的昏君。所以才会让石敬瑭觑见帝国破绽,让李嗣源得了后唐天下。

 李嗣源进入京师后,令各路诸侯访求李克用诸子,也即诸王。但他并没有要杀害诸王的意思。他的手下大臣安重诲等,私下谋划道:“现在咱这个殿下,正在监国,处理先帝丧事,咱们应该早点安排诸王,以此来统一人心。但殿下性慈,咱抓了诸王,不可以告诉他。”

于是,安重诲等人抓了诸王直接就杀了。这事一直到一个多月后,李嗣源才听说。但他知道一切无可挽回,只有痛切地叱责安重诲等人一通,自己却暗暗伤惜很久,不能平静。

刘皇后在战乱中,带上价值连城的四条犀带,还有一囊黄金,找到年轻的申王李存渥,准备逃往太原。那里有当初李存勖的战将李彦超镇守。

 一路上,这位刘皇后开始和李存渥乱伦,通奸,史称“同箦而寝”,在一块炕席上睡觉。

李存渥到了太原之后,李彦超已经心向李嗣源了,所以不接纳李存勖的各位皇子。结果李存渥被下人所杀。李彦超不敢杀刘皇后,但也没有安顿她,刘皇后自己在太原出家为尼。

但李嗣源已经听说了刘皇后的种种丑闻,史称“明宗闻其秽,即令自杀”,明宗李嗣源听说这个女人太肮脏了,当即令她自杀,给她留了全尸。

“法乳汤”与“同阿饼”

李嗣源也鼓励权贵们能体会民生之艰,过一种简朴的生活。这个世界上喜欢过奢侈生活的人多,喜欢过简朴生活的人少。但简朴而又合理的生活才是符合天道,事实上也符合人性的。奢华,尤其是那种过度的奢华,很大程度上不过是一种虚荣作怪。李嗣源没有这种虚荣心。考三千年史,帝王出于虚荣,追求奢靡生活,看来看去,处处透露着小家子气;相反,那些出于天性而不是刻意表演简朴的帝王,反而有一股直通哲学终极意义的大气。给大树都包上绸缎,给城墙都铺上锦绫,吃饭时上一百多道菜,乘个辇还用黄金装饰,诸如此类,好玩吗?反而透露着颟顸可笑的土鳖习气。简朴,在李嗣源那里,似乎就是一种天性,犹如在赵匡胤那里就是一种天性一样。世俗的奢靡,对参透人间真相、明了天道秘密的俊秀人物而言,不构成诱惑。

李嗣源在藩镇时,待客有一种东西叫“法乳汤”。他召集幕属论事,每人案前就奉上半盏(还不是一盏)“法乳汤”。这是用酒罂浸过小米然后煮熟了的饮料,略相当于米酒。

他平时爱吃的东西也简单,有一种叫“同阿饼”。

估计这玩意儿有点像京津一带的面食“懒龙”。但“懒龙”的做法是,发面,擀薄,放上肉馅,卷成长条形蒸,熟后切块。“同阿饼”的做法,则是碎肉与面掺和,团成胳膊那么粗的一溜,然后刀截成一片片二寸厚的圆饼状,蒸食。

P10-12

序言

桂阳监

我不掩饰对赵匡胤的喜爱。

最初让我理解老赵,与“桂阳监”这个古代职务有关。

桂阳,今属湖南郴州,历史上是盛产金属的地方。西汉以来即在此地设采造业务,铸银、铸铜什么的,管理其事的人称“金官”。唐代以后,此地设“监”,最高管理者相当于县令。有材料说“桂阳监”冶炼的金属数量几乎占了大宋时期全国总产量的十分之三。这个数据未必可靠,但我知道另一个数据很可靠。《续资治通鉴》说:老赵曾经浏览桂阳监上报的生产数据,相当于每年进贡的白银总数。看后,老赵对宰相说:“山泽之利虽多,颇闻采纳不易。”山泽所能产出的矿产资源虽然很多,但我听说采矿这工作很不容易。然后下诏:“减旧额三分之一,以宽民力。”减掉过去定额的三分之一,以此来宽解当地的民力。

老赵那时候正在省吃俭用,建了一个专门用来应对契丹的特别仓库,一点点地储存钱帛,扬言要用这笔钱赎回被石敬瑭割让出去的中原土地;如果赎买不成,就用这钱招募天下勇士,武力收复燕云十六州。

大约十几年前,我看到“桂阳监”案例时,有了一种奇异的感觉:帝制时代可能有很多记录,是今天的人们难于理解的,或者也可以说,理解那个遥远的帝制时代,可能需要丢掉一些寻常可见的行为模式。

正在千方百计“攒钱”准备打契丹的老赵,为何会主动减免白银收入?

他这是在干吗?

怎么理解他的行为?

我钻进跟大宋有关的故纸堆里多年,开始检索与这类疑惑有关的案例。渐渐地,我理解了“赵匡胤时代”。

从老赵出生的五代中期,到老赵驾崩的大宋初期,算起来,50年。这个历史时期,我称之为“赵匡胤时代”。

现在,我试图讲述这段往事。

我自以为看清了五代乱世的因果和大宋帝国的由来,看清了赵匡胤建构并推演大宋文明的良苦用心。我把今天能够看到的有关这些往事的一个个切片,也即“故实”,连缀起来,你也许会跟我一样,看到“赵匡胤时代”这半个世纪,又如何成就了中国传统中最珍贵的东西——公道与仁德。

我的书里会说到很多很多乱世恶人。但你看到的邪痞人物、酷毒案例越多,越能明白何谓圣贤之心!

五十年的“故实”,弥漫着暴戾凶妄的血腥之气,也彰显着公道仁德的圣贤之心。很多“故实”,读来回肠荡气、天地低昂,令人感慨、唏嘘、赞叹、惊奇……

昔日大宋诗人苏子美,读《汉书·张良传》,读到刺客携铁椎狙击秦始皇,误中副车的故实,不禁抚掌道:“可惜啊,没有击中!”然后满饮一大杯老酒。又读到刘邦表彰张良的故实,不禁拍案道:“君臣互为知音,难得如此啊!”再饮一大杯老酒。史称“汉书下酒”。

带着一点性情,去读我的《赵匡胤时间》,太多的“故实”,比博浪沙刺杀嬴政、汉帝国封赏张良,一点也不逊色,也足可以“下酒”。

神话

我说的是“故实”不是“故事”。

“故实”与“故事”比,意思差不多,却是比“故事”更靠谱、更有意味的历史片段,一般都记载于正史或野史之中。它就是一个个历史现场。

有些“故实”看上去像神话。

譬如,关于赵匡胤出生,体有金色,散发异香,故取乳名“香孩儿”的记录,就很像一个神话。我在有些时刻,愿意讲述这些神话。神话自有一种人类学的来源。当阅读者进行追问的时候,神话,有了寄托公众褒贬和民间期待的民俗文化意义。正史、野史和民间传说,为何愿意讲述赵匡胤这类神话?有道是:宁做太平犬,不做乱离人。中唐、五代乱世以来,人心思治。在自由辩论条件下的公民票决、民选共同体首脑等制度都不存在的帝制时代,吾民期待圣君出世,收拾吾土金瓯,恢复汉唐治世,解民倒悬——这种期盼向往,很普遍,也很正大。大宋兴,天命有归,吾民于百年乱世中迎来太平,于是,庶民茶余饭后,以或淳朴或恢诡之坊间想象,夸大其事;士大夫笔记写作,以或摇曳或实录之墨客文笔,推波助澜;史官作传,以或褒扬或贬抑之春秋笔法,取用旧闻,记录为“英雄传奇”,于是,历史记录文本,有了神话。

赵匡胤的“香孩儿”神话,纳入西方史家说法,就是一种“英雄传奇”。

这类源于神话故实的历史讲述模式,西史常见。

读格雷戈里的《法兰克人史》,就会看到书中对都尔教区的主教大加赞颂,也讲述了不少“奇迹”,主教大人的“故实”有了“神话”性质,人物也因此(如俗话说的)熠熠生辉。

司马迁弄《史记》,为何那么多“神话”?

黄帝教化熊虎野兽,淳化鸟兽虫蛾啦,圣女简狄见到黑色大鸟掉下一个卵来,取而吞之,怀孕生出殷人先祖啦,另一个圣女姜原见巨人足迹,高兴去踩,怀孕生出周人先祖啦,刘邦斩蛇起义,有了大汉王朝啦……诸如此类,这类“神话”,实在是秘藏了一时的人文心理。所以司马迁不去删除它,就像西方史学家也不删除这类“神话”一样。

读历史,不要拒绝“神话”。

“神话”里藏有人文“密码”。

“神话”,是照临族群心理秘密的“神灯”,从中可以破译的信息不是一般的丰富。讥讽历史记录的“神话”为“荒诞不经”“没有价值”,如此读史,心灵就太过粗糙啦!实在说:勘透“英雄传奇”的“神话”故实,它所蕴含的人类学价值,须别具只眼。进一步说:理解历史记录者为何记录这些“神话”故实,更需要一点“历史哲学”的知识背景。

这话展开有点复杂,可以简略说说我的读史体会。

读史的三个进阶

读史,应有三个进阶:

一、知道历史故实一桩桩,哪怕知道一个又一个边角故纸中的所谓“稀见史料”,也还不过是很小很小的读史收获。这不是件太难的事,勤快一点,多读书就可以做到。

二、从史中觑见历史故实后面的民心向背、族群愿景、种种“迷信”记录的人类学意义空间,以及感同身受地理解历史人物痛苦的哭泣、欢乐的微笑、不知所措的惶惑,如此读史,或治史,会更有意味,收获也更丰富。要比“稀见史料”的炫耀有意味得多。

三、如果还能因此而窥见历史书写者(记录者)面对历史往事,“重新思想”的逻辑起点与脉络,这样读史,或治史,生命将获得前所未有的丰富。人性、人类心灵,如果可以是所谓“科学的”,那么它也如历史哲学家科林伍德所说:“溶解在历史学里面”了,而这种“溶解”,事实上就是“重新思想”的结果。所以,科林伍德有个著名的论断:“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科林伍德之后,意味着:阅读历史,或研究历史,其枢机,不仅仅在于阅读或研究历史往事,更多的则在于阅读或研究历史往事记录者的思想,并开始你自己的“重新思想”。这样读史,就进入了思想史。

除此之外,我读史,还有另外的考量。

我做思想史、儒学史研究,对传统义理、圣贤气象,有“温情理解”。如何在历史故实中考见道义,是我愿意琢磨的问题。《史记·太史公自序》引孔子语录:“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空谈思想,不如春秋褒贬。考见圣贤气象、道义担当,诉诸历史叙事,也许比诉诸思想探讨,更深刻详尽、更彰明昭著。

历史故实,是内在地蕴含了讲述者的价值判断的。

说史,如果离开价值判断,以所谓“价值中立”为借口,不做褒贬,事实上是做不到的。每一个历史故实,都内在地含有一个价值判断;而肯认与否,则是读史或治史的价值判断。

延伸我这个意思,还可以说说我的另外一个观点:道德律令,作为价值观,具有千年不变的性质。同一种道德、价值观,无“进步”“落后”之分。譬如,古人的“廉介”,今人有此价值观,不会比古人更“进步”,也谈不上什么“更高境界”。“廉介”,就是一种相信个人操守可以自由选择的行为。

这里可以说一个故实。

后汉时,有一个朝廷小官,名叫赵惟则。乾隆年间,他在京师汴梁租一套房子,居住一年左右,来了个老头叩门。说是曾经做过这间宅子的传达室主任,说当初后晋末年,契丹进犯,占领京城时,这家宅子的原主人,深夜掘地,藏金银好几瓮。但兵火之后,故主去世。到现在,没有人知道这些财货藏在哪里。老头的意思是,他可以告诉赵惟则,金货在哪里,取出来以后,可以赏赐给他一点。赵惟则一向以廉介自励,闻听此言,不禁愕然。他很想责备老头,但又觉得那样未免做作。廉介,不是可以用来批评他人的外在尺度,而是自我修炼的内在道德。于是,赵惟则说:“甚善,甚善。宝物岂可容易而得,你不要多言,等我找一个吉祥日子,召你来取。”老头走后,赵惟则对家人说:“我平生不以货财自污,今日一旦做这个事,亵渎一世清名,耻辱就太大了!这个宅子不可以再居住了!”

第二天,全家搬走。

至于他走后,财货如何,这不是他要关心的问题。那只有任他人去处置,我赵惟则做好自己就是。

无道之财,君子不会动心。这正是孔子儒学所讲述的“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的圣贤本义。有谁会对无主之财不动心吗?赵惟则就不动心。这是“廉介”的一个起点,也是“廉介”的一个终点。就价值而言,“廉介”有独立方向。承认或不承认这类“廉介”是一种值得推许的价值,就进入了个人选择。

我当然知道这个故实在道义沦丧之际会被犬儒主义者怎样讲述。但这不是我愿意关心的向度。我想说的是:道德,譬如“廉介”,没有“进步”“落后”的分别。赵惟则的故实,如果发生在今天,在大不列颠,在以色列,在中国台湾,那境界,也是一种“廉介”,并不比千年前“进步”,当然,也不比千年前“落后”。它就孤独地存在着,向愿意理解它的人昭示着什么是“廉介”。

赵惟则的案例,“见之于行事”,而非“载之于空言”,所以,它是一个故实,一个涵容了意义的故实。这样的故实,本书中比比皆是。

我相信讲述它,是一种价值判断。有价值判断,尔后,有思想史。

我想说:我的书,事实上乃是一部思想史专著,尽管我在“讲故实”。

……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17:3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