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建华编著的《两河流域——从农业村落走向城邦国家》分为两河流域文化背景的西亚和两河流域从平等社会走向城邦国家两部分。在两河流域的研究中,本书按照考古学研究的三个层次进行:基础研究以考古学文化为单位建立时空框架;中层研究对社会经济、社会组织和宗教艺术进行重构,使得原有的二维系统变为三维系统;最高层次是通过各考古学文化之间的比较,重建两河流域从平等社会的农业村落走向城邦国家的历史过程。
杨建华编著的《两河流域——从农业村落走向城邦国家》按照考古学研究的三个层次对两河流域进行了系统研究:基础研究以考古学文化为单位建立时空框架;中层研究对社会经济、社会组织和宗教艺术进行重构;最高层次是通过各考古学文化之间的比较,重建两河流域从平等社会的农业村落走向城邦国家的历史过程。
《两河流域——从农业村落走向城邦国家》适用于从事西亚历史、考古、文物等研究的专家学者及相关院校师生阅读与参考。
序
前言
上编 两河流域史前时代的文化背景:西亚的定居、农业与村落的出现
第一章 西亚的自然环境与文化分区
第二章 西亚农业起源
第一节 柴尔德与“农业革命”
第二节 西亚农业起源的年代、气候与动植物
第三章 定居生活的开始——后旧石器时代
第一节 定居初萌的卡巴拉文化
第二节 繁荣阶段的纳吐夫文化
第三节 文化萧条的后纳吐夫阶段
第四节 扎格罗斯山区的定居初现——扎维克米—沙尼达尔文化
第四章 农业经济的出现——前陶新石器时代早期
第一节 石器与建筑
第二节 发达的利凡特南部——耶利哥遗址
第三节 最早的宗教文化区——戈贝克里祭祀区
第五章 农业村落的普及——前陶新石器时代晚期
第一节 石器与泥制品
第二节 文化重心的北移
第三节 墓葬以及反映的性别分工
第六章 前陶新石器向有陶新石器的过渡
第一节 史前西亚最大的城镇—恰塔尔遗址
第二节 西亚农业起源的第一个发现——耶莫遗址
第三节 扎格罗斯山地最早的陶器
第七章 农业起源与村落普及的发展轨迹
第一节 西亚农业起源的过程
第二节 从定居到村落普及的发展过程
中编 两河流域从农业村落到城邦国家
第一章 自然环境与考古学文化时空背景
第一节 自然环境
第二节 考古学文化的时空框架与绝对年代
第二章 经济生活:农业与手工业
第一节 从刀耕火种的旱作农业到精耕细作的灌溉农业
第二节 生产技术的革新进步与冶金业的出现
第三节 生产力发展与社会变化
第三章 房屋建筑、村落布局与聚落形态
第一节 以社区为本位
第二节 以建筑为本位
第三节 社区的功能分化
第四节 社区的分层
第五节 更高层次的整合
第六节 聚落发展变化的过程
第四章 墓葬与丧葬习俗
第一节 肢解葬俗
第二节 集中埋葬于建筑内的习俗
第三节 丧葬习俗复杂的哈拉夫文化
第四节 家庭葬的出现
第五节 不同阶层墓地的形成
第六节 墓葬所表现的社会等级和文化传统
第五章 艺术与宗教
第一节 朴素的艺术与巫术的萌芽
第二节 敬神文化的初现
第三节 发达的巫术文化
第四节 敬神文化的发展
第五节 敬神文化在两河流域的确立
第六节 彩陶所见的美学及其社会意义
第七节 宗教与社会的发展
第六章 记录系统与文字
第一节 三维记录系统
第二节 印章 和印纹
第三节 二维记录系统
第四节 文字起源的讨论
第七章 分工交换与文化传播
第一节 专业化分工与交换以及贸易的发展
第二节 文化传播与融合
第三节 两河流域与黄河流域文化传播的比较
下编 社会演进过程的考察
第一章 两种平等社会:哈苏纳文化与萨马拉文化
第一节 两者之间的文化关系
第二节 社会结构比较
第二章 两种分层社会:哈拉夫文化与欧贝德文化
第一节 两者之间的文化关系
第二节 社会结构比较
第三章 文明前夜与国家雏形:欧贝德文化与乌鲁克文化的比较
第一节 两者之间的文化关系
第二节 社会结构比较
第四章 早期城邦制国家的重大考古发现
第五章 世界各地文明起源的比较研究
第一节 两河流域从农业村落到城邦国家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与中国文明起源的比较
第三节 与其他大河流域文明的比较
中英文专有名词对译表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