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季羡林大传(Ⅱ北大治学生涯)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胡光利//梁志刚
出版社 哈尔滨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留德十年,季羡林将全部心思和精力用于求知解惑上,终于学有所成。在此期间,他虽然历经千辛万苦,但凭着毅力和胆识,还是挺过来了。1946年9月底,季羡林从上海乘船到秦皇岛,再转乘火车回到北平,走进熟悉而陌生的红楼。以后的路仍然会坎坷不平,他同样要拿出信心和勇气,借以验证罗曼·罗兰说的,“我是一切痛苦的主人”,而非奴隶。

在北京大学百年历史长河中,红楼经历了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培育了闻名天下的“北大精神”。它位于今北京市沙滩东部,即紫禁城神武门以东的汉花园,称北大一院,建成于1918年,时值蔡元培校长任上。当时,北大共有三个学院,除红楼的文学院外,在其附近还有理学院和法学院。不过,唯有红楼被作为北大的象征,“北大精神”正是从这里传播出去的,著名的五四运动和一二·九运动便是其精华所在。季羡林也曾说道:“北大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继承而且发扬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关心国家大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种爱国主义,在北大是有源可寻,由来已久的了。”一位享年百岁的老人,对于北大精神的认可远非今日始,他对北大再熟悉不过了!

此时,季羡林自然百感交集,思绪万千。十五年前,北大和清华均破格录取了这位齐鲁才子。季羡林合北大而选清华,个中隐情即是毕业后能够留洋镀金,以便抢到一只饭碗。在清华五年,他还听了不少北大名教授,如杨丙辰、朱光潜先生的课,结交了很多北大的文学青年,如号称“汉园三诗人”的何其芳、卞之琳、李广田以及萧乾、陈梦家等人,因此对北大有一种难以割合的感情。如今,他回来了,学有所成,手中端着的不是平平常常的饭碗,而是货真价实的金饭碗。季羡林也很走运,经由陈寅恪推荐,受胡适、傅斯年、汤用彤聘请,来到红楼走马上任。可是,十年过去了,北大对他又变得很陌生,必须一切从零开始。那么,此刻他内心深处究竟想了些什么呢?对此,他并没有发表过多的言论,当时的日记迄今也尚未公布于众。笔者只能根据他的行止背景按图索骥,略作粗浅的分析。

首先,季羡林要掏出心窝子来感激恩人陈寅恪,同时也可见他有一股子恃才傲物、不甘拜下风的信心和勇气。在即将离开哥廷根时,他给远在伦敦的陈寅恪写了一封长信,并附上在德国公开发表的几篇论文。要说他与陈先生有多少交情,恐怕还谈不上,只不过大学里听过他的选修课。然而,“骐骥筋力成,意在千里外”,昔日的毛头小子如今翅膀变硬了,也敢登高望远,向被誉为“教授之教授”的人投去爆炸性的信息——在名师门下学习十年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且又成果惊人喜人,只等他伸出手臂,招贤纳士了!且说陈寅恪,抗战爆发后,他于1937年冬即离开北平,携家人踏上了逃亡之路,先到长沙,然后途经香港、越南到昆明联大,一路上颠沛流离,备尝艰辛,身心交瘁。1945年他满怀“眼暗犹思得复明”的期望,远赴英伦医治,但万没想到等待他的竟是失明已成定局的判决。这无疑是一声晴天霹雳,重重地打击了一位壮志未酬的大学者。为此,他曾赋诗感叹日:“天其废我是耶非,叹息苌弘强欲违。著述自惭甘毁弃,妻儿何托任寒饥。西浮瀛海言空许,北望幽燕骨待归。弹指八年多少恨,蔡威唯有血沾衣。”正当他绝望而归时,收到了季羡林的自荐信,这虽然绝非是治疗眼疾的灵丹妙药,但他于朦胧中看到了暗夜中的星光。“吾侪所学关天意”,按季羡林驾驭印度和中亚古代语言所具备的潜质和能力,陈寅f各依稀感觉到,在未来中国印度学的研究中,能发前人未发之覆者,非斯人莫属也。当然,也可能不止季羡林一人,比如周一良,季羡林在德国学梵文的事儿,就是他在纽约码头上送别陈寅『各回国时听说的,当时他已在哈佛大学师从叶理绥教授学习七年梵文,胡适和陈寅f各对他都很器重,但他回国后并没有真正在梵文研究上发力。总之,季羡林既没有辜负老一辈学者的期望,“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始终如一地坚持印度和中亚古代语言的研究,又知恩图报,对陈先生的感恩之情,自打走进红楼就一直铭记在心,念念不忘。

P3-4

书评(媒体评论)

  做学问应该像北京大学的季羡林那样。

——胡适

这样,季先生就以一身而具有三种难能:一是学问精深,二是为人朴厚,三是深情。三种难能之中,我以为,最难能的还是朴厚,因为,在我见过的诸多知名学者(包括已作古的)中,像他这样的就难于找出第二位。

——张中行(编审)

我所认识的季先生,是一位笃实敦厚,人们乐于亲近的博大长者,摇起笔来却娓娓动听,光华四射。他具有褒衣博带从容不迫的齐鲁风格和涵盖气象,从来不矜奇、不炫博,脚踏实地,做起学问来,一定要“竭泽而渔”,这四个字正是表现他上下求索的精神,如果用来作为度人的金针,亦是再好没有的。

——饶宗颐(教授)

临清季先生,执教京师太学已逾半个世纪,弘宣我华夏民族之文化不遗毫发之余力,立足东方,笑对当世,头白年高,青山无梦,不待尊礼,而国老儒宗矣。

——刘梦溪(原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

我可以继续地写季羡林,写他有尊严的人格,他对于物质利益的毫不动心,他对于书的热爱,他的耐心,还有他的充分的真诚。对我来说,他将永远是气节的象征。他毫不追求权力、财富,或者被人颂扬,他整个地献身于他的国家中国和中国人民,还有他不动摇的忠诚,对我们所有的人来说,都是一个榜样。

——韩素音(英国作家)

季教授是世界最著名的印度学家之一。他在佛学和印中千年文化交流史领域知识渊博,并因此广受尊重。他将印度典籍译成中文。对增进中国对印度文化的理解发挥了关键作用。为感谢他对印中关系作出的巨大贡献,印度政府和人民2008年授予他“莲花奖”。

——曼莫汉·辛格(印度总理)

在哥廷根大学的历史上,曾经产生过4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我看来,季博士就是我们的第46位。他所作出的成绩,与哥廷根大学历来的许多诺贝尔奖获得者荣誉相当。

——费顾拉(德国哥廷根大学校长)

后记

为纪念季羡林先生百年诞辰,缅怀季老的丰功伟业,继承和弘扬季老的为学为人精神,表达对季老的敬仰和感激之情,2011年我们撰写完成了《季羡林大传》这部作品,但未能如期出版。转眼间又过去一年,《大传》终于要与广大读者见面了,我们自然很高兴,想要再说上几句,以便有个交代。

全传共分三部,分别为《季羡林大传I——早年求学之路》、《季羡林大传Ⅱ——北大治学生涯》和《季羡林大传Ⅲ——最后十年》,总计百余万字,八百佘幅图片,多视角、全方位地展现出季羡林先生的人生历程。

在创作这部作品时,我们首先得到了季承先生的大力支持,并参考了季老的亲人、朋友、学生回忆、评论季老的著作和文章,采用了他们拍摄的季老照片,以及季老的恩师好友的照片,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们对徐光荣先生为本书作序及王树英先生的关心和指导深表谢意。

还要感谢哈尔滨出版社社长陈春林先生、副社长颜楠女士。2006年该社曾出版五卷本《此情犹思——季羡林回忆文集》,反应良好,随后又计划出版全六册季老传记,但未能如愿;如今这部传记作品终于问世,足见哈尔滨出版社高瞻远瞩,慧眼识珠,对宣传以季羡林精神为代表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关注和重视,并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辛苦。

季老的山东小老乡、原聊城大学历史学院本科生、现辽宁大学历史学院硕士生靳庆柯、高源先生不辞辛苦,认真负责,精力旺盛,积极参与收集整理资料和图片等工作,并提出一些宝贵的意见,体现了青年一代对季老的仰慕和崇敬,表达了奋发图强、继承季老遗志的信念和决心,在此特别感谢。

还有辽宁大学历史学院李春光、王晓岩、高荣斌、田瑞雪、陈海源、杨永鹏诸位老师,他们为提供有关资料和图片、审核书稿和翻拍照片做了许多工作,在此一并感谢。

我们已退休多年,但始终不忘季老的教诲,每日仍坚持读写,除了继续思索和探究关于本专业的一些问题,还在学习、思考但还谈不上真正研究“季羡林学”。我们深感季老的这部大书一辈子也读不完,只好留给子孙后代继续读下去。季老谢世后,我们即萌生了为季老立传的想法,认为这是作为弟子当仁不让的颇有意义的事情。两年多来,在本来十分冷清和寂寥的环境中,我们则进行了紧张的写作,从而平添了几多生活乐趣,经历了心灵净化,获取了精神寄托,并确信本传的出版将会对全社会尤其是青少年多有裨益。

由于我们的水平有限,谬误和不足在所难免,亟盼读者和同行专家批评指教。

目录

推荐序

引言

红楼篇

第一章 红楼冷雨

第二章 红楼暖意

燕园篇

第三章 燕园风云(一)

第四章 燕园风云(二)

“文革”篇

第五章 坠入炼狱

第六章 十年一梦

新生篇

第七章 季副校长

第八章 天竺情缘

第九章 学者读佛

冲刺篇

第十章 古卷生辉

第十一章 文化思考

第十二章 百年上庠

附录 季羡林大事年表

后记

序言

20世纪50年代,我就熟知季羡林的名字了。当日寸,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与印度总理尼赫鲁共同提出了国家关系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印关系走进了蜜月期,北京隆重上演了印度诗人迦梨陀娑的七幕诗剧《沙恭达罗》,这部剧描写了印度净修女郎沙恭达罗与国王豆扇陀的恋爱故事,成功塑造了一位具有印度古典美的女性形象,在首都引起了轰动。热衷文学的我曾专门到图书馆借《沙恭达罗》中译本来读,优美的译文令我动情,从此,译者季羡林的名字同沙恭达罗一样,深嵌在我的记忆中。

没有想到的是,50年后,今年5月,以《玄奘画传》饮誉文坛的辽宁大学胡光利教授,携来与他的老同学、国家档案局原司长梁志刚先生合作完成、即将由哈尔滨出版社倾力推出的《季羡林大传》大样,索序于我,令我诚惶诚恐。我深知,季先生是20世纪中国学界和文坛之巨匠,以我之浅识,实难承命。但是,胡教授其情甚笃,诚恳有加,却之不恭,我只好抱着拜读学习的心态尝试为之了。

《季羡林大传》上、中、下三卷,是浩浩百余万言的巨著。初读时,很怕难以卒读。但读着,读着,我深深被胡、梁两位先生新著的恢弘建构、精彩叙述、传神勾描、深情抒怀所打动,所吸引,随着他们展开的人生长卷,一位堪称一代精神楷模的中国学术泰斗的鲜活形象在我的眼前逐渐丰满、高大起来,令我景仰,令我感佩,令我亲近,令我思味。

1911年8月出生于山东省清平(今临清)官庄的季羡林先生,2009年7月11日,以九十八岁高龄辞世。他的一生跨越了中国20世纪到21世纪初近百年的历史,从一个贫苦农家子弟成长为一代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他是我国当代著名学者、国学大师、东方文化大师、教育家,在语言学、文化学、印度学、历史学、佛学等领域成就辉煌,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促进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他还是当代著名文学家,在散文创作、文学翻译、比较文学、民间文学和文艺理论诸方面硕果累累,对我国文学事业的繁荣产生广泛影响。季先生博大精深的学术造诣,伟岸崇高的人格品位,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珍视,更应学习、继承与发扬。

《季羡林大传》的作者胡光利、梁志刚两位先生都是季先生20世纪60年代在北京大学担任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时的高足,面聆教诲,多得亲传,又有近半个世纪的交往与情谊,对季先生的生平业绩有较深的了解。特别是在季老辞世后,他们怀着对先师的敬爱之情,两年来不辞辛苦,搜集、整理季老的遗著、遗照,精读细品,以恭谨审慎的态度和深挚的情感,夜以继日地赶在季羡林先生百年诞辰之前完成了这部皇皇大著,在多方面显示出独具的特色与魅力。尤其在结构上,两位作者是颇费一番心思来建构这部鸿篇巨制的,它以季先生的九十八年人生历程为经,以近百年中国历史上发生的巨大变革为纬,演绎出一幅具有历史纵深感的史诗般画卷。

大传的上卷《早年求学之路》,涵盖了季先生青少年时期三十五年的人生经历,从走出官庄、济南求学、清华发轫到负笈德国,学习德语、英语、梵语、吠陀语、巴利语、吐火罗语等多种语言。作者摄取了季羡林求学时代许多生动片段,精心营构出一位时代精英的成长平台,让人们通过这个平台走近季羡林,一睹他当年热爱读书、刻苦治学、追求真理的风采,这对当代人,尤其是21世纪青少年提高人文素质和知识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大传的中卷《北大洽学生涯》,记述了季羡林先生1946年从德国归来后,在北京大学长达五十年的教学、科研经历以及人生路上的坎坷不平,反映季先生对中国20世纪学术发展的巨大贡献。

内容推荐

胡光利编著的《季羡林大传(Ⅱ北大治学生涯)》是浩浩百余万言的巨著。读者会被《季羡林大传(Ⅱ北大治学生涯)》中恢弘建构、精彩叙述、传神勾描、深情抒怀所打动,所吸引,随着他们展开的人生长卷,一位堪称一代精神楷模的中国学术泰斗的鲜活形象在读者的眼前逐渐丰满、高大起来,令人景仰,感佩,亲近,思味。

编辑推荐

胡光利编著的《季羡林大传(Ⅱ北大治学生涯)》记述了季羡林先生1946年从德国归来后,在北京大学长达五十年的教学、科研经历以及人生路上的坎坷不平,反映季先生对中国20世纪学术发展的巨大贡献。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7:3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