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诗集《野草》是鲁迅作品中最难懂也最瑰美的一部作品。自从它问世以来,特别是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已经有许多研究者,撰写了不少论文和专著,从它的产生背景、创作动因、内心情境、生命哲学、潜在的和显在的艺术蕴藏,进行了或深或浅的探索研究,对其中的某些重要文本,作了深入的分析和解读。这些著述,使读者更好地接近和了解这部散文诗张洁宇的这部新作《独醒者与他的灯(鲁迅野草细读与研究)》,是在借鉴和吸收许多前辈与同行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对复杂文本进行细读审视与探索研究这一视角,再次走近和思考《野草》这个迷人的文学世界,经过深思和探究,所获得的一份颇费心血新见迭出的果实。
张洁宇的《独醒者与他的灯(鲁迅野草细读与研究)》是对鲁迅《野草》进行的系统解读与研究。作者在借鉴和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以细读的方法逐篇分析文本,结合丰富翔实的史料考辨,对《野草》进行了兼具实证性与开创性的历史研究与审美批评。
本书兼顾文本细读的方法与整体研究的眼光:不仅深入评析每一文本的思想主题、意象情绪、艺术风格等问题,同时更勾连相关史料,力图还原历史现场,以考察作者的写作背景与意图,并将具体文本置于鲁迅思想与艺术发展的脉络中,以及现代思想与现代文学发展的大背景中,从而在更为宽阔的视野中探讨《野草》的重要性、独特性,及其与时代历史的关联性。
《独醒者与他的灯(鲁迅野草细读与研究)》新见迭出。如对《野草》的“自画像”性质的讨论、对《野草》中体现的鲁迅文学观的分析,以及对《求乞者》、《我的失恋》、《立论》等篇章的独到见解,都是发前人所未发,构成了对《野草》研究的推进。
审视,并被审视--作为鲁迅“自画像”的《野草》
“诗”与“真”--《野草》与鲁迅的现代文学“写作观”
天高月晦秋夜长--细读《秋夜》
附:《秋夜》
鲁迅的1924年9月24日--细读《影的告别》与《求乞者》
附:《影的告别》
《求乞者》
一个严肃而深刻的“玩笑” --重读《我的失恋》兼谈鲁迅对新诗的看法
附:《我的失恋》
“大悲悯”、“大痛楚”与“大欢喜” --细读《复仇》与《复仇(其二)》
附:《复仇》
《复仇(其二)》
“我的心分外地寂寞”--细读《希望》
附:《希望》
孤独的精魂--细读《雪》
附:《雪》
沉重的“故事新编”--细读《风筝》
附:《风筝》
长夜无尽,好梦一痕--细读《好的故事》
附:《好的故事》
“祝你们平安……然而我不能”--细读《过客》
附:《过客》
“死火”不“死”--细读《死火》
附:《死火》
“愧不如人”的神鬼兽--细读《狗的驳诘》与《失掉的好地狱》
附:《狗的驳诘》
《失掉的好地狱》
抉心自食,欲知本味--细读《墓碣文》
附:《墓碣文》
沉默中的爆发--细读《颓败线的颤动》
附:《颓败线的颤动》
“立论”的方法--细读《立论》
附:《立论》
“六面碰壁“生死谈--细读《死后》
附:《死后》
“要有这样的一种战士” --细读《这样的战士》与《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附:《这样的战士》
《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迟暮与青春--细读《腊叶》
附:《腊叶》
“我爱这些流血和隐痛的魂灵” --细读《淡淡的血痕中》与《一觉》
附:《淡淡的血痕中》
《一觉》
“野草”为证--析《题辞》
附:《野草》题辞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