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是对准的评价?王翦为什么要屡屡向秦王请求封赏?为什么不理政事的丞相反而得到称赞?匈奴人为什么悲叹“嫁妇无颜色”?身处绝域的苏武如何向外界通信?刘秀是如何率领2万人击败42万人的?硬脖子县令是指何人?为什么孙膑的“减灶汁”和虞诩的“增灶计”都成功了?什么人会用蜡烛烧饭?“王与马,共天下”是怎么一回事?7000人的军队如何一路攻下30多座城池?……《资治通鉴故事(导读本上)》将《资治通鉴》中的精彩故事、人物串联起来,并对知识点进行链接,语言风格符合青少年读者群,让中小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学到历史知识及做人的道理。本书由范毅然编著。
《资治通鉴》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撰的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自公元前403年至公元959年,共1362年的历史。以事件为顺序,记载了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史实。内容博大精深。《资治通鉴故事(导读本上)》精选其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完整详细地交代原委,帮助读者更清楚地了解历史。
《资治通鉴故事(导读本上)》将《资治通鉴》中的精彩故事、人物串联起来,并对知识点进行链接,语言风格符合青少年读者群,让中小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学到历史知识及做人的道理。本书由范毅然编著。
春秋时期,晋国雄踞中原,曾一度称霸天下。到春秋末期,晋国的国力日趋式微,国家大权旁落六卿之手,即智氏、赵氏、魏氏、韩氏、中行氏和范氏,其中又以智氏权势最大。
当初在智宣子立嗣之时,族人智果坚决反对立智瑶(即后来的智伯)为嗣,而提议立智宣子的庶子智宵为嗣。智果认为,智瑶比之常人有五个优点:美貌高大、精于骑射、多才多艺、能文善辩、坚毅果敢。这些优点可以助其击败别人,但是智瑶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为人不仁厚。他好施机巧,不露声色却内心凶狠,可以凭借自己的才能制伏别人,但是多行不义,无法与人和睦相处。如果立智瑶为嗣,智氏宗族将会因此招致灭顶之灾,不如把表面驽钝但秉性忠厚的智宵立为嗣子。智宣子没有采纳智果的建议,智果便决定与智氏划清界限,到掌管姓氏的太史那里,请求脱离智氏,改为辅氏。
智宣子去世后,智瑶继承爵位,是为智襄子,又称智伯。果如智果所言,智伯确实大有作为,多次对外用兵并取得胜利,威震诸侯。之后他又联合赵氏、魏氏,灭掉范氏、中行氏,三家平分其地。取得这些成就之后,智伯的缺点逐渐暴露出来,专横跋扈又贪得无厌。
一次,智伯与韩康子、魏桓子宴饮。席间,智伯先是戏弄韩康子,后又侮辱韩康子的家臣段规。家臣劝告智伯,公然侮辱他人而不加以防备必定会招致灾难。智伯却不可一世地说:“灾难从来都是我施加给别人的,我不兴起灾难,谁敢兴起?”他将规谏当做耳旁风,依然我行我素。
权势正炽,智伯日益骄纵,狂妄地向韩康子索要土地。韩康子本不想答应,家臣段规建议说:“智伯为人贪婪凶狠,如果不答应他的要求,就会受到他的攻击。不如暂时答应他的要求,他得到土地后会愈加狂妄,一定会以同样的方法向别人索要土地。如果遭到拒绝,双方势必兵戈相向,那时我们再伺机而动。”韩康子觉得段规的话很有道理,就按照智伯的要求如数奉上土地。
智伯得到土地后,果然越发狂妄,之后又向魏桓子提出索地要求。对此不合理要求,魏桓子予以拒绝,家臣任章说:“智伯平白无故地向他人索要土地,必定会引起众人的恐慌,暂时答应智伯的要求,智伯必定会骄纵。智伯骄纵轻敌,我们恐慌而团结相亲,用团结相亲之兵对付骄纵轻敌的智伯,智氏离灭亡也就不远了。”魏桓子也采纳了家臣的建议,向智伯献上了土地。
如此,智伯更加狂妄而不可一世,随后向赵襄子索要土地,不料却遭到拒绝。赵襄子胆敢拂逆,智伯怒不可遏,裹胁魏、韩两家,围攻赵氏家族的老巢晋阳(今山西太原)。赵襄子不敌,坚守不出,智伯就引汾水灌城。晋阳城遂成泽国,百姓家中炉灶被淹,大家只得悬釜而炊。尽管如此,百姓因为感念赵氏平日的恩情,没有人背叛赵襄子。一天,智伯在韩康子、魏桓子的陪同下察看晋阳形势,突然说道:“我今天才知道水可以灭亡一个国家。”韩康子与魏桓子听后忧心不已,因为他们两家的封邑同样受到水的威胁。两人的心思被智伯的家臣缔疵察觉,缔疵过后对智伯说:“韩、魏两家一定会反叛。他们担心赵氏灭亡后,灾难会降临到自己身上。晋阳破城在即,然而他们面无喜色,忧心忡忡,这不是反叛之兆是什么?”第二天,智伯把缔疵的话告诉了韩康子和魏桓子,两人均表示没有反叛之心。韩康子和魏桓子离开后,缔疵求见智伯,问为何要将那些话告诉他们,智伯惊奇地反问:“你是怎么知道的?”缔疵回答说:“他们仔细看了我几眼,然后匆忙离开了,这是他们知道我看穿了他们心思的表现。”智伯听了,仍然不以为意。
晋阳被智伯围困了整整三年,形势越来越危急。一天,张孟谈面见赵襄子,说:“韩、魏两家迫于智伯的威势才会攻打我们,我去向他们说明利害,动员他们反戈联赵,共同消灭智伯。”当天夜晚,张孟谈潜入韩、魏营中,说服了魏桓子和韩康子,三家决定联合对付智伯,并约定日期发起攻击。到了约定日期,赵襄子派人趁夜色杀了智伯安排把守河堤的士卒,然后掘开河堤,将水引向智伯,智伯的军队阵脚大乱。这时,韩、魏两家从两翼杀出,智伯的军队被击溃,智伯被杀。公元前453年,智氏灭亡,智果一支因改为辅氏而得以幸免。
从此,晋国形成了赵、魏、韩三家鼎立的局面,晋国公室形同虚设。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册封赵襄子的孙子赵籍为赵烈侯,魏桓子的孙子魏斯为魏文侯,韩康子的孙子韩虔为韩景侯,晋国遂亡。三家分晋意味着春秋时代的结束,战国时代则由此拉开序幕。P1-3
《资治通鉴》之所以流传至今,成为人人必读的经典,与司马光高尚的人格和优秀的才华、卓越的毅力是分不开的。
司马光年少时,为了救落水的同伴砸缸的故事早就广为流传。司马光20岁时考中进士,后来被任命为奉礼郎。虽然出生在官家,但司马光喜欢朴素的东西,不追求奢华。有一次,皇帝宴请群臣,按照风俗每个人都穿着华丽的衣服头戴鲜花赴宴,唯独年纪轻轻的司马光没有戴花。后来有人说,这是皇帝的赏赐,不可以不戴,他才勉强把花插到头上。
司马光曾经专门写了一篇文章《训俭示康》,其中引用了名句“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告诫儿子要节俭。这种追求朴素自然生活的性格,也体现在了他为官和作文上。
在担任并州通判时,西夏人经常入侵并州,搞得当地鸡犬不宁,百姓生活不安,是当地的一大祸患。于是,司马光向上司庞籍建议说:“不如我们修筑两个城堡来牵制住西夏人。”庞籍听从了他的建议,派手下的郭恩去办。郭恩是一个莽汉,带领部队连夜过河,因为不注意设防,很快被敌人发现并消灭了,上司庞籍因为此事被罢免了官职。这个建议的提出者司马光心里过意不去,三次上书朝廷自责,要求辞职,没得到允许。庞籍死后,司马光拜庞籍之妻为义母,像照顾家人一样照顾教导庞籍的儿子。
司马光对待朋友如此仗义,对待自己的家人当然也非常孝顺,堪称典范。
父亲在杭州做官的时候,司马光请命要求到苏州任职,以便离父亲近些,可以随时照顾两位老人。在洛阳时,司马光每回去夏县老家扫墓,都要去看他的哥哥司马旦。哥哥司马旦年近八十了,司马光不仅像尊敬父亲一样尊敬他,还像照顾婴孩一样照顾他。
做官时,司马光公正廉洁,就算是想法不一样的对手,也非常佩服他的为人。后来因为政治风波,司马光退出官场,开始潜心写史书,于是就有了《资治通鉴》。参与编撰的还有刘恕、范祖禹以及司马光的儿子司马康。他们在司马光的“独乐园”中仔细翻阅历史资料、细心核查故事真伪,前后用了十九年的时间,光是准备这本书的材料都堆了一屋子,而且随手拿起一卷看,没有一个字是潦草写成的,他们的认真程度可想而知了。
《资治通鉴》完成之后,司马光将它献给宋神宗。这部书按照时间顺序,交代了历史上重要的人物和故事,阐述了很多治国用人的道理。宋神宗看完之后,对司马光的才华和见识赞不绝口。
因为体例的限制,《资治通鉴》在叙述历史事件时不可避免地将同_一事件分散地列在不同的时间下,使得事件的来龙去脉分散开来。为了聚拢线索,我们将原著中分散的故事或人物串联起来,加入了一些相关知识介绍,帮助小读者更好地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
希望通过我们的整理,青少年朋友们可以从司马光这位了不起的史学家笔下,收获成长的智慧,找到学习的榜样,成为有用的人才。
本书分为上下两册,本册为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