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台湾政局60年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作者 李松林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生动、客观、全方位记述台湾政局60年演进!透视台湾历届领导人更换秘辛与社会风雨历程!

纵观台湾60年来政局的发展,可以清晰地看到,争夺执政权和坚持国家统一与分裂之间的斗争,始终是台湾政局变迁的主线。《台湾政局60年》以1949年至今60年来台湾领导人更迭为主线,以台湾政局变迁为主轴,以经济、军事、文化、“外交”发展为支点,以极其翔实的历史资料、新颖的角度与观点,对台湾60年来的政局发展进行全方位的透视,以期揭示台湾政局变迁的特点与规律。本书由李松林著。

内容推荐

《台湾政局60年》是一部全面、系统、客观研究台湾60年变迁历史的专著。以1949年以来台湾政局变迁为主线,按照历史发展的实际进程,描述和剖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台湾光复与初步发展、从混乱到稳定时期、经济起飞时期、经济调整与政治革新、从稳定趋于动荡时期、民进党主导下的台湾社会等重要内容,揭示了台湾60年来历届领导人更迭秘辛,为两岸学者与民众呈现了一幅真实生动的台湾政坛图景。

《台湾政局60年》引用、考证了大量的史料,做到言出有据,具有很强的可信度;不仅对重大历史现象做了详细描述,而且对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影响做了深层次的分析;兼具通俗性和研究性,是大众和学者了解和研究台湾问题的应读佳作。本书由李松林著。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蒋介石与台湾社会发展

第一节 丢失大陆政权

一、兵败退台

二、迟到的反省

三、“从头做起”

四、改造国民党

五、国民党七大召开

第二节 经济起飞的发动者

一、建设“三民主义模范省”

二、开展土地改革

三、改革币制

四、实施“四年经建计划”

五、进口替代

第三节 极端的反共派

一、军事上集兵保台

二、国民党戒严体制的确立

三、修补反共思想体系

四、“革命实践运动”

五、“中华文化复兴运动”

六、“反攻”方案与关闭和谈大门

七、“八·二三”炮战与“反攻”梦破灭

第四节 独裁与反“台独”并行

一、追杀吴国桢与清除孙立人

二、冷冻老将

三、万年“国代”

四、蒋、陈失和

五、部署传位于子

六、坚决打击“台独”

第五节 “外交”危机

一、依美求存

二、联大代表权之争

三、对日媾和

四、签订《共同防御条约》

五、台美“蜜月”结束

六、联合国被逐

第二章 蒋经国与台湾社会繁荣

第一节 从威权走向开明

一、艰苦的历练

二、蒋介石病逝

三、承继大统

四、重登大宝

五、传子构想夭折

六、集体接班

第二节 坚持不断革新

一、行政革新

二、党务革新

三、政治革新

四、革新阻力

五、解除“戒严”

六、开放“党禁”

第三节 创造经济奇迹

一、“台湾经验”

二、修建东西横贯公路

三、推进农业建设

四、应对国际风暴

五、开展“实质外交”

第四节 鼓吹反共与坚持统一

一、承继其父反共遗志

二、“一国两制”冲击波

三、鼓吹“三民主义统一中国”

四、正确处理华航货机事件

第五节 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

一、返乡省亲运动

二、《自立晚报》记者大陆行

三、晚年抉择

四、制约“台独”的杀手锏

第三章 李登辉与台湾社会动荡

第一节 走向权力巅峰

一、蒋经国突逝

二、承继“大统”

三、“李登辉时代”来临

四、利用党代会巩固权力

第二节 推行“独台”路线

一、“二月政争”

二、八大老整合

三、纵容“台独”的“国是会议”

四、借“宪政改革”为“台独”铺路

第三节 两岸关系的“麻烦制造者”

一、背弃一个中国原则

二、鼓吹“分裂分治”与“两国论”

三、在“外交”领域制造“两个中国”

四、与美国携手制造分裂

第四节 毁掉国民党

一、清除郝柏村

二、逼走“新国民党连线”

三、改变国民党性质

四、封杀林洋港

五、打压宋楚瑜

六、再度丢失“政权”

第四章 陈水扁与台湾社会撕裂

第一节 台湾政党轮替

一、竞选台南县长

二、主政台北市

三、以“民主”、“改革”进攻“大位”

四、走向“执政”

五、“全民政府”破局

第二节 挑战一中原则与对抗大陆

一、否认“九二共识”

二、鼓吹“一边一国论”

三、拖延“三通”

四、决战境外与“毒蝎作战计划”

五、废除“国统会”与“国统纲领”

第三节 撕裂台湾社会

一、停建“核四”引发政坛危机

二、挑动“公投”

三、“去中国化”与“去蒋化”

四、喧嚣文化“台独”

五、制造“3·19枪击案”

第四节 陈水扁神话破灭

一、百万红衫军倒扁

二、迷航之旅

三、“立委”竞选惨败

四、迟到的判决

结束语

一、台湾当局始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反对“台独”的立场是台湾政坛趋向稳定与两岸关系走向和平的内因

二、中国共产党捐弃前嫌,不断调整对台政策,坚持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是稳定两岸关系与台湾政局的关键因素

三、台湾多数民众对“九二共识”的认同与反对“台独”的立场是台湾社会趋向稳定与发展两岸关系的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为了进一步指导国民党改造,蒋介石还发表了《本党今后努力的方针》、《本年度工作检讨与明年努力的方向》、《高级干部同志应有的责任》、《本年度党的重心工作》、《改造地方党务须知》等20多篇报告和讲话,主持制订了《中央改造委员会各处组组织章程》、《本党当前急切工作要项》、《中国国民党现阶段的政治主张》、《党务违反党纪处分规程》、《中国国民党从政党员管理办法》、《中国国民党征选人才实施要点》等案。在蒋介石的讲话与各项章程中,提出了改造国民党的方针与纲领,具体为:(1)“排除派系观念”,“打倒地域关系”,“整肃党的纪律”。(2)“铲除官僚”,“改变党的作风”,“革新党的组织”。(3)“坚持反共抗俄战争,恢复我中华民国领土主权的完整”,“建设新国家”。

为了接受国民党在大陆失败的教训与借鉴中共成功的经验,蒋介石一方面要国民党明了国民党几乎已经到了灭亡的绝境,整个生命寄托在台湾省,而台湾前途的成败利钝,完全看这次改造的得失而定。告诫国民党党员一定要认真进行改造。另一方面,蒋介石要国民党员学习《辩证法》、《中共干部教育》、《中共工作领导及党的建设》、《中共整风运动》等四种书籍,企图借鉴中共延安整风的方法,使国民党起死回生。当一切工作准备就绪之后,声势浩大的国民党改造运动在全岛展开。

国民党改造运动大致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从1949年1月至1950年7月,是国民党改造运动的筹备阶段。第二阶段:从1950年8月至1952年4月,是国民党改造运动的全面展开阶段。此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有三项。(1)接管国民党中央执、监委员会职权,制定颁发改造的具体政策的规程。(2)直接督导和控制各级党部改造委员会进行改造。(3)发展组织,正式组建党部。第三阶段:从1952年5月至10月,国民党改造运动的完成阶段。此一阶段的重心工作是为国民党七大召开做准备。在长达两年多的国民党改造运动中,蒋介石感到最得意的,就是重新整顿了国民党各级组织。

如前所言,蒋介石在总结失败原因时,认为国民党“中央组织之庞大复杂,内容之纷歧矛盾”,导致了国民党在大陆的失败。

国民党败退台湾之后,“只见党部,不见党员”,组织系统完全涣散。为了整顿各级组织,蒋介石主持制订的《中国国民党省级暨所属党部改造之措施及其程序》及《中国国民党干部训练计划大纲》分别于1950年9、10月份通过,并颁布实施。10月还通过了《中央直辖职业党部改造委员会组织章程》、《小组组织规程》、《特种党务改造实施纲要》等案。

根据上述诸案要求,省级及县级改造委员会由上而下逐级成立。省级改造委员会由中央改造委员会遴选之;县级改造委员会由省级改造委员会遴选报请中央改造委员会核派。区党部不设改造委员会,由县级改造委员会督导。各级委员会成立后应接管各级党部及所属党部并接管所经营事业机构。当这些工作进行完之后,应扩大宣传、教育工作,主要内容是:讲授国民党改造案和“有关法规”;宣传改造的意义与措施;发动党内反省检讨运动,厉行新作风;宣传国民党现阶段政治主张并研讨具体实施办法;发动国民党员归队;重新调整划编区党分部小组;饬行党员整肃;吸收新党员;加强党员训练;完成省以下各级党部之正式组织。国民党中央改造委员会还规定:省、县(市)改造委员会及所属区党分部完成改造工作期限为:区党分部限5个月完成;县改造委员会限7个月完成;省改造委员会限9个月完成;待改造工作正式完成之后正式成立各级党部,改造委员会于各级党部正式成立行使职权后立即撤销。

从1950年8月至1951年3月,国民党各级党部改造委员会全部成立。与此同时,在全岛大张旗鼓地展开办理党员重新登记及编队工作。1950年12月23日,国民党中央改造委员会发出党员归队的号召,规定从1951年1月4日至23日,以20天期限重新登记党员。在办理党员登记时,蒋介石特别强调要加强党员的纪律性,要有组织观念,要严格登记。国民党中央改造委员会根据蒋介石的要求特发出通报,明确规定:(1)凡脱离组织之党员,未参加此次党员归队登记者,一律撤销其党籍。(2)党员登记日期定为20天,不得展延。(3)各主办单位于登记结束后,15日内将报到党员纳入组织。

据台报载:1947年9月国民党实施党团合并时,进行党团员总登记,全国参加总登记的国民党员共计160余万人。亡命孤岛之后,国民党自己宣称有252042人,但在实施党员重新登记的两周内,登记者仅20058人。台报认为国民党中央监察机构的改造较好。国民党第六届中央监察委员共589人,经重新登记发现:死亡6人,留居大陆及情况不明者84人,在港澳及海外者107人,开除党籍者62人,未归队者25人。在台的305名中央监察委员仅有个别人未归队。对于未归队的国民党中央委员,一律撤销其党籍。对于归队的党员,要求进行宣誓仪式,表示对蒋家小朝廷的忠心与无条件地服从。所有的党员都必须纳入组织,通过小组的形式加以控制。

为了配合党员归队活动,台湾省改造委员会特邀国民党中央改造委员陈雪屏讲授《党员对于归队运动应有的认识》,强调国民党之所以举办党员归队,是因为国民党在大陆失败的主因是“组织不健全”,“我们号称有几百万的党员,但并未全数纳入组织之中;加以组织松懈,就是已纳入组织的党员,也因种种原因,未能发挥应有的力量”。

在党员重新登记的基础上,国民党各级党部与组织系统相继建立。与此同时,开始从本地人口中吸收新党员。在接收新党员方面,蒋介石特规定四条标准:(1)“愿为反共抗俄而坚决奋斗者”;(2)“有刻苦耐劳之生活习惯者”;(3)“能深入社会为民众服务者”;(4)“工作努力能起模范作用者”。

这四条标准表明蒋介石选拔新党员仍以坚持反共作为首要条件。同时也说明国民党正在开始接受大陆失败的教训,注意“以身作则”。蒋介石此时还比较注意国民党组织的社会基础,确定“以青年知识分子及农工生产者等广大劳动群众为社会基础,结合其爱国的革命知识分子为党的构成分子”。据国民党中央1952年8月统计,国民党的成分构成是:农工分子占49.31%,高中以上知识分子占29.77%,25岁以下青年占35.29%。

在国民党党员重新登记的基础上,改造运动的中心点在于整饬“党纪党德”,淘汰“腐败分子”。根据蒋介石的旨意,《本党改造纲要》第八条做了如下的规定:“旧有党员应予彻底整肃之条件”。(1)“有叛国通敌之行为者”;(2)“有跨党变节之行为者”;(3)“有毁纪反党之行为者”;(4)“有贪污渎职之行为者”;(5)“生活腐化,劣迹显著者”;(6)“放弃职守,不负责任者”;(7)“信仰动摇,工作弛废者”;(8)“作不正当经营,以牟取暴利为目的者”。“党员与干部均应透过组织,由上而下整肃,但干部得由上而下先行整肃”。

据统计,国民党中央改造委员成立一周年所制裁的党员违纪案共计126人,其中有116人被开除党籍。蒋介石为了表明自己的“铁面无私”,当时也当真打了几只“老虎”给老百姓看。P59-61

序言

1949年,中华大地发生大裂变,大陆易帜,经过28年国共两党分分合合的斗争,最终以中国共产党获得执政权和国民党蒋介石集团退守台湾而告终。岁月不居,世道沧桑。60年来,无论是国际形势、大陆状况,还是台湾岛内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日之台湾,早已不是60年前的台湾,今日之中国国民党,也不是60年前的中国国民党。对于60年来风云变幻的台湾政坛与社会发展,有必要进行宏观、系统的深入研究。

纵观台湾60年来政局的发展,可以清晰地看到,争夺执政权和坚持国家统一与分裂之间的斗争,始终是台湾政局变迁的主线。本书以1949年至今60年来台湾领导人更迭为主线,以台湾政局变迁为主轴,以经济、军事、文化、“外交”发展为支点,以极其翔实的历史资料、新颖的角度与观点,对台湾60年来的政局发展进行全方位的透视,以期揭示台湾政局变迁的特点与规律。

本书的特点之一,是以台湾领导人更迭为主线,展现台湾政局变迁与社会发展的风雨历程。根据台湾领导人更迭,本书共分为四章。

第一章蒋介石与台湾社会发展。对于蒋介石,两岸民众都不陌生,但对于台湾时期的蒋介石,相对而言,人们了解并不多。对于大陆时期的蒋介石,早已盖棺定论,但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沉渣泛起,对蒋介石缺乏全面、客观的评价。众所周知,评价历史人物的关键,是看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起推动作用还是阻碍作用。透视蒋介石晚年在台湾政坛的所作所为,其对历史的作用充满了二元色彩。一方面,蒋介石对其在大陆失败进行了认真的反省,为了重新夺取失去的天堂,奠定“反攻大陆”基础,决心“从头做起”,痛下决心,改造国民党;同时,为了生存与厚积反共实力,蒋介石在台湾大力推展建设“三民主义模范省”活动:改革币制、进行土地改革与进口替代,稳定了台湾社会与政局,并成为台湾经济起飞的发动者;一方面,蒋介石为了“反攻大陆”成功,至死推行极端的反共政策,紧抱美国粗腿,签订台美《共同防御条约》,企图借外力达成“反攻大陆”战略目标,其结果成了黄梁一梦与历史笑柄。但另一方面蒋介石又反对美国分裂台湾的行径,坚决打击“台独”,主张一个中国,坚持统一。只有公正、客观地评价蒋介石,才能得出正确的历史结论。  第二章蒋经国与台湾社会繁荣。对于蒋经国,大陆民众知道更多的他是蒋介石的儿子,在台湾口碑不错。的确,蒋经国与其父相比,有许多不同之处:一是蒋经国经历过苏联时期,有过加入共产党的经历,在其统治台湾的历程中,其政策总有共产党做法的影子。二是比其父民主得多。蒋介石一生独裁,连任五届“总统”,且是违反他自己所制定的“中华民国宪法”的典型,其结果还传位于子。但蒋经国则开明多了,无论是政策,还是言行,都体现出比其父民主的作风。三是一生坚持改革,举其大者,有行政革新、政治革新、党务革新,是一个典型的改革人物,且晚年声称要“向历史交代”。四是比其父更重视民生,推展出口导向政策、十大建设、十二大建设,使台湾成为亚洲地区崛起的四小龙之一。五是改变了其父武力“反攻”政策,将攻势改为守势,主张“三民主义统一中国”。当然他也有与其父相同的地方:一是始终坚持反共,主张对中共“不妥协、不接触、不谈判”。二是紧抱美国粗腿,企图借外力保护自身安全。三是始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主张统一,反对分裂,反对“台独”。

透视蒋经国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就其在台湾的声望而言,不仅其父不如他,所有台湾领导人的声望,至今没有人能超越他。

第三章李登辉与台湾社会动荡。蒋经国一生对台湾社会贡献良多,但其也有重大失误,最大的失误就是在接班人问题上,错误地选择了李登辉。在李登辉“执政”的12年时间里,台湾政局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国民党政权加速向多元化、本土化、年轻化方向发展;党内派系纷争激烈;与此同时,以民进党为首的政治势力迅速崛起,致使“台独”势力猖獗,“统”、“独”之争日趋白热化,两岸关系一度跌入战争的边缘。上述矛盾与冲突最终导致台湾实现政党轮替,民进党掌控了台湾政治的主导权,国民党沦为在野党。上述诸种变化,均与李登辉上台后所推行的内外政策密切相关。而今,李登辉早已退出领导人岗位,但由于台湾社会是蓝绿分明,其阴魂并未完全散去。李登辉任内高唱民主,但他在岛内排斥异己,打压“非主流派”,比蒋介石毫不逊色。他纵容和支持“台独”,反对“九二共识”,挑战一个中国原则,背叛蒋经国与国民党,不仅永远被钉在当代中国的历史耻辱柱上,而且成为“台湾分裂势力的总代表、台湾海峡安定局面的破坏者,中美关系发展的绊脚石,亚太地区和平与稳定的麻烦制造者”。

第四章陈水扁与台湾社会撕裂。进入21世纪后,台湾政局发生重大变化,主张“台独”的民进党登上“执政”舞台。作为民进党第一位执政者的陈水扁,在任8年,虽然在执政之初喊出了“清清白白”、“打击黑金”的口号,但其结果却在高举改革的大旗下,疯狂地进行贪腐活动,使陈水扁本人和家族及其民进党迅速腐化、堕落与沉沦。为了达成“台独”目标,陈水扁紧步李登辉的后尘,肆无忌惮地鼓吹“台独”言论,并与李登辉的“台联党”和“建国党”组成了“泛绿阵营”,极力否定“九二共识”,挑战一个中国原则,将两岸关系推到了危险的战争边缘,并成为亚太地区稳定与繁荣的最大乱源。海外分裂势力也乘机推波助澜。为了获得连任,陈水扁与民进党不惜公投绑大选,制造“3·19枪击案”,操弄族群,撕裂台湾社会,最终以极微弱多数战胜“连宋配”。陈水扁的腐化堕落、专横与施政无能激起了台湾全岛民众的公愤,不仅引发了声势浩大的红衫军倒扁运动,而且最终在下台后被押上了历史的审判台,落得个可耻的下场。

结束语部分重点分析了国民党沦为在野党后通过自身改造与主观努力夺取制政权的原因,剖析了台湾政局稳定与两岸关系发展的主客观因素。

本书的特点之二,就是运用极其翔实的历史资料、新颖的角度与观点,对台湾60年来的政局变迁与社会发展进行全方位的透视。该书向读者呈现了大量的历史档案与资料,例如蒋介石日记、蒋经国日记、李登辉日记、“国民代表大会”档案、“外交”档案和专门文献等,有许多资料是第一次呈现在大陆读者面前。本书对台湾不同时期的选举制度进行了深入剖析,揭示了台湾政坛领导人更迭与执政的不同风格与特点,从而进一步说明任何一个政党,任何一位领导人,如果不从大局出发,不以民族利益为施政目标,不以关心人民群众为己任,就不可能得到人民的支持,也不可能获得长期执政。

本书的特点之三,与其他同类书相比,没有按照台湾历史发展阶段的角度去撰写,而是按照台湾领导人的更迭去展示台湾政坛与台湾社会的发展变化。这样写的优点是有利于将每一位领导人任内的执政风格与特点写实。本书坚持将学术型与普及性相统一,力图雅俗共赏。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大陆与台湾同属一个中国,这是海峡两岸与整个国际社会的共同认知。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已经成为所有中国人的共同期盼。近年来台湾问题不仅成为牵动两岸民众的神经,而且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随着海峡两岸关系已经进入了和平发展的轨道,研究台湾,特别是研究1949年以来台湾的政局变迁与社会发展,对于推进两岸之间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和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均具有积极的作用。

后记

台湾问题我是从读研期间就开始进行研究的,很早就想写一本关于台湾政局演进的著作,但一直未能如愿。

1986年12月,时逢在西安召开纪念西安事变50周年学术研讨会,那时候的学术研讨会是非常认真的。会前的9月,我正好作为研究生到西安和延安等地进行社会调研,因没有收到参会的邀请函,特到组委会询问能否参会。当时接待我的是一位年长的女同志,她说没问题,不发通知就找她。当时特别感激这位女同志,事后得知她就是杨虎城将军的小女儿杨拯英。返京后,我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写了《浅析西安事变中的何应钦》一文,在写作此文的过程中,我开始接触到一些港台材料,从而对台湾问题产生了兴趣。在研讨会上,因我的文章与传统观点不同,大会让我做了发言,会上引起了不大不小的争论,因此使我对这一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对自己的科研能力产生了自信。

翌年,我的导师蔡德金教授让我写一篇台湾学者近年来研究抗战史的文章,为此我接触到大量的港台资料。在写作《近年来台湾学者研究抗日战争史介评》的过程中,得到了导师的好评。当然为写这篇文章我也付出了许多,当时为查阅台湾胡璞玉主编的《抗日战争史》,几乎跑遍了北京所有的大图书馆,都没有查到此书。近代史所的朋友告诉我去北京大学图书馆看看,最后在北京大学图书馆查阅到了此书。由于国内学者当时对台湾学者研究抗战史情况不太了解,当我的这篇两万多字的文章被我的另一位导师张静如教授提交给京津塘地区纪念抗战爆发40周年研讨会时,受到了与会学者的好评,并于当年7月发表在中国革命博物馆主编的一本很有影响的杂志《党史研究资料》上。《台湾研究》副主编郭相枝看到我的文章后,建议我进行提炼,并压缩到1.5万字,标题为《近年来台湾学者研究抗战史述评》,发表在1989年第1期《台湾研究》上。

研究生毕业时我的论文是《蒋介石的大陆失败观研究》,引用了大量的台湾资料。借此资料,我又撰写了《台湾政局40年总论》一文,发表在1989年第4期《台湾研究》上。此间,我萌发了为蒋介石晚年作传的构想。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我和同学共同撰写了《中国国民党大事记》一书,中国国民党史专家、也是我的大学老师张同新教授为本书作了序。该书1988年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解放军出版社编辑王伟、于华东给了我很大帮助。《人民日报》还为本书发了书评,时至今日这两位作者我也不认识,但心存感激。因该书内容中讲述台湾时期的国民党部分比较粗糙、简单,为了弥补这一缺陷,我又于1990年主编并出版了《中国国民党在台湾40年纪事》一书。该书前面我写了一篇长长的序,将国民党在台湾40年历史做了高度概括。1989年我和王树荫教授主编了《民国历届总统》,该书在台湾也出了一版。1990年我和上海师范大学的季鸿生教授等人共同编写了《中国国民党史纲》一书。翌年又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李仁教授主编了《台湾40年》一书。通过上述著作的编写,我拟就了《蒋氏父子在台湾》一书的提纲。

研究生毕业前后,我几乎天天坐在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和国家图书馆的港台阅览室查阅港台资料。那时候的国家图书馆港台阅览室在雍和宫附近的一条胡同里,我住得离这里很远,每天骑车要骑很远的路,但我风雨无阻,尽管比较累,内心却很充实。

1988年我开始逐章写作《蒋氏父子在台湾》一书,当时我正作为张静如教授的访问学者到北京师范大学进修一年。在张教授的精心指导下,我于1989年年初完成了初稿。开始初稿只有29万字,张先生给本书写了序言。然而那时候不像现在,出台湾的书特别是出有关蒋介石、蒋经国的书在某种意义上较难。中央文献研究室的黄峥研究员帮我联系出版社,该书稿在出版社整整辗转了4年。这4年我不断充实书稿,到书稿出版时已经达54万多字。1993年是我的丰收年,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了我的《蒋氏父子在台湾》一书,翌年该书荣获北京市第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该书在台湾一分为二,分为《蒋介石的台湾时代》和《蒋经国的台湾时代》先后出版。这一年,我在安徽人民出版社的老同学贾兴权的帮助下,又将这本书改写成上下两册:即《蒋介石晚年》和《蒋经国晚年》。不得不说这本书的命运的确不错,多次再版。2006年九州出版社重印了此书。2003年受团结出版社编辑张扬相邀,又将这两本书作了较大篇幅的修订,改成《蒋介石晚年岁月》和《蒋经国晚年岁月》,将于年内出版。由于该书比较畅销,盗版者也不在少数,最可恨的是抄袭者,不时有人告诉我某某抄了你的书。那时法律意识比较差,我这个人又比较随和,有的人向我赔礼道歉,有的根本找不到人,最后不了了之。

1993年,安徽人民出版社还出版了我主持的国家“八五规划”重点选题:《中国国民党大辞典》,该书在1994年荣获华东地区优秀政治理论图书一等奖。1994年,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我和刘红、史桂芳教授编著的《蒋介石兵败大陆》一书,对蒋介石退台前后的历史作了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价。同年,中国档案出版社还出版了我和何仲山、陈述与姚晓玲教授编著的《毛泽东与蒋介石——半个世纪的较量》。1995年我的教授职称解决后,研究动力稍有减弱,很少有著作问世。直到1999年,受国防大学何理教授相邀,参编他主持的一套丛书,我和弟子刘文丽撰写了《我国和平统一的进程》一书,由华文出版社出版,作为新中国成立50年的献礼图书。2001年,时任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的陈红民主编一套“蒋家王朝”丛书,由我撰写第三部《王朝终结》,该书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2002年,团结出版社编辑王芳约我撰写《蒋经国大传》,当时实在没时间,最后是我和陈太先老先生合写,他写大陆时期,我写了第一章和台湾时期,对蒋经国的一生作了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价,该书2009年在台湾出版。2006年,我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中国共产党围绕国家统一问题、反对分裂、反对“台独”的斗争与经验研究》结题时被鉴定为“优秀”,全国社科规划办主办的“成果要报”2006年第1期刊载了该项目的主要内容。2009年,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该课题成果:《中国共产党反分裂反“台独”的斗争与经验研究》,该书于2011年荣获北京市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中国共产党反分裂反“台独”的斗争与经验研究》一书出版后,我就开始构思《台湾政局60年》一书大纲,设计为五部分:第一部分写蒋介石与台湾社会发展;第二部分写蒋经国与台湾社会繁荣;第三部分写李登辉与台湾社会动荡;第四部分写陈水扁与台湾社会撕裂;由于2008国民党重新获得了执政权,所以第五部分设想写马英九与台湾社会新希望。由于种种原因,本书删掉了第五部分,以结束语的方式为本书画了一个句号。在本书撰写过程中,我的博士生杨永生、刘伟、谢静、王青青、硕士生徐晓秋、李雪松、亓萌、赵洪、刘惠媛均为本书提供了资料。在本书写作过程中,笔者参考和吸收了学界的许多研究成果,值此该书出版之际,在此一并表示致谢。由于本人水平所限,还有许多不当之处,敬请读者与专家指正。

李松林

2013年3月于北京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13:2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