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生命的年轮/中国新锐作家当代文学典藏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张钧
出版社 敦煌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生命对于一个人只有一次,而我一直在生命的边缘上挣扎。我的生命是一张重重叠叠的网。在这张网上,我前后左右都攀登过,有过亲人生死别离的体验,有过人世间刻骨铭心的切肤之痛,有过仕途和事业的失意,有过冷眼和寄人篱下的深刻感受。我始终没有被这张网封锁。在我50多年的生命过程中,我一边用心地体昧着这些经历,一边给自己纺织了另一张网,就是玩命地写诗作文,研墨挥毫,用心灵和智慧修补我生命中那些残缺破碎的部分,寻找另一个自己。

短小优美的语言,生动有趣的文字。

张钧的《生命的年轮/中国新锐作家当代文学典藏》囊括了他生活阅历的全过程。出生在黄土沟壑的张钧,在人生苦难的追索中一路行吟,他笔下的历史、风景、故事、亲情、友情,都得到了至住进了灵台上周文王塑像下面的一间房子里,灵台伴随张钧度过了13个春夏秋冬。

内容推荐

由张钧编著的《生命的年轮/中国新锐作家当代文学典藏》是散文集。精选了作者多年创作的散文六十余篇,描写了作者的生活、学习、工作、家人、朋友等方方面面的情况,反映了作者对家人、朋友深沉的爱,对孩子寄予厚望,对生活和工作的执著。

《生命的年轮/中国新锐作家当代文学典藏》里的散文意象纷呈异彩,想象出奇,展现了他内心一个很广阔的心灵世界,作者的造意功能开拓了他散文广阔无垠的思维空间。

目录

第一辑 皇天后土

 黄土深处——土地.人文 阳光和我

 母亲河

 大海的梦

 属于父亲的山梁

 割麦的时候

 大西北之魂(散文诗一组)

 我的黄土地

 大西北

 大山原色调

 猎人和寡妇

 夏之恋

 高原雪

 童贞

 心途

 车缘

 车赋

 车过六盘山

第二辑 大爱无疆

 魂牵梦绕的记忆

 走进白桦林

 故土

 夏夜

 小屋

 热土

 心碑

 灯光

 一双皮鞋

 致阿勒得尔图

 芦苇中,你的琴声为谁而歌

 美子小姐

 书语

 麟游

 九成宫

 四季如歌

 走笔麟游

 灵台之灵

 千佛灵斋

 灵鹤舞台

 敢问灵台

 灵台古风——试论《灵台城雕的设想》

第三辑 漫说泛评

 挥洒西部驼传情——谈“天下第一驼”祁峰的艺术创作特色

 虎阵猎猎山河壮——夏山河的绘画艺术特色评析

 墨雨飞花韵留天地——序赵玉平诗集《墨雨窗吟草》

 水月禅心——《封俊虎草书禅诗三十一首》赏析

 茶禅一味话俊虎

 书写中的胡振西——胡振西书法之我见

 饮茶

 西秦杂家曹宇——曹宇《石鼓堂尺牍》序

 皇甫谧与现代文明——史星海第二部《中国皇甫谧研究全集》述评

 高扬生命激情的礼赞——评姚仪先生《心有灵犀》

 惊奇陇东惊奇人——读武国荣散文集《惊奇陇东》有感

 宏阔的视域灵动的情思——刘文娜诗歌印象

 山水清音心底涌——评张秋里小品《寂静的山坡》

 望穿沧海翰墨情——虞犁新书法之我见

 汲古创新道为师——杜道麟书画作品赏析

 书纳万物法自然——张世强的书法述评

 我说岸柳的书法

 走进李辉的山水世界——序《李辉书画集》

 品高梅自香——著名画家曹明华的梅花赏析

 铮铮风骨浩然正气——著名书画家“天下第一驼”祁峰艺术创作探析

 激越天地流韵物华——评著名书画家蔡小汀的艺术创作

后记

试读章节

到了1968年,姐夫和姐姐经过婶娘的介绍结为夫妻。那时我隐隐约约记得,姐姐结婚的时候很简单,是姐夫用毛驴把姐姐接到他们的家里。我只知道姐姐永远要离开我家,那时只有10岁的我还根本不知道姐姐为什么要到人家去生活,只记得村子里的大姑娘新媳妇嫁娶接来,好像是约定俗成的事情,姐姐走的时候摸着我的头,拉着我的手,只是哭,哭得很伤心。我也很伤心,一个人偷偷地到门前的大槐树下哭了很久很久。因为母亲早已离开人世,奶奶也走了,姐姐又要到别人家去,我好孤苦伶仃啊!我的唯一给我衣食温饱的亲人、我的姐姐丢下了我,我好伤心啊!我望着姐姐去了的方向,放大声大哭!

姐姐家离我家只有5华里路,她一有空就来看我,给我带些她做的好吃的。父亲在外地教书,偶尔回来就领着我去看姐姐,姐姐家的农活很繁重.她和姐夫是家里的主要劳力,我和父亲去半天就返回家里。时时牵挂瘦小体弱的姐姐、那超强度的劳动,她如何承受得了?

姐夫是做庄稼活的好把式,庄稼活没有难倒他的。他从小离开父亲,母亲改嫁后.他被留在叔父家里。从小离开亲人的姐夫和姐姐,心灵受到了很大的创伤,寄人篱下的生活,牛马样地干活,形成了姐夫如山的刚强,如牛的倔强。姐姐从小就懦弱、胆小、怕事,连说话的声音都很小,别人无论说她什么,她从来都不吭气,只知道默默地把活干好,逆冷让他们忍辱负重,蒙受各种打击磨难,他们觉得没有亲人的呵护,是世上最弱小最无足轻重的人。姐夫毕竟是男人,他要站起来,成为真正的勇敢的男子汉.只有靠自己完善自己的欠缺,修补心灵的创伤。因而,唯恐别人欺辱他,瞧不起他,在他的骨子里刚烈倔强的成分太多,在求生的路上,他要勇往直前,他和姐姐发誓要通过自己的诚实劳动,改变自己一贫如洗的境遇。

我记得在姐姐结婚后的第二年,也就是1969年农历7月初二,她生了一个儿子,父亲让我去看姐姐。父亲说,姐姐生下小孩的那天就被姐夫的叔父分了家,只分给他们一孔窑洞、几斗粮食和几件农具,这是他们的全部家当。我到姐姐家的时候姐姐生下小孩不到一周时间。那个窑洞特别特别的大,是我第一次见到的最大的窑洞,我仰起头才能看见窑顶,进门后窑洞的两边有两个特别大的土炕,窑洞的最里面安着一个磨面用的石磨子.靠西面的土炕后边是一个土锅台,姐姐、姐夫和他们幼小的儿子以及所有的农具生活物什,都容纳在这个偌大的窑洞里。12岁的我,呆若木鸡地巡视了窑洞里的一切,心里酸楚楚的。在那孔冰冷的窑洞里,姐姐还不能下炕自理生活,姐夫去地里干活了,姐姐说她很冷,让我到院子里取些柴火,把炕烧一下,我照做了。姐夫和姐姐就在这个大窑洞里起家,开始了他们的惨淡经营,拼命的劳动.拼命地操持这个家。那时没有分产到户,全靠到生产队里挣工分养家糊口。他们已经有了两儿一女3个孩子了,姐夫要撑起5口人的家庭,姐姐带孩子做家务,还要去生产队里挣工分,一年四季风雪无阻,早出晚归.3个孩子被关在窑洞里,大的照看小的,最小的要用绳子拴在炕上,以防从炕上掉下来;劳动回来才给孩子吃喝,孩子大小便在炕上,是常有的事。到了三个孩子陆续上学了,他们的生活依然在贫困中挣扎。那时我随父亲在外地上学,每年寒暑假都要回老家。记得有一次暑假我去姐姐家.正是收完麦子耕地的时节,姐夫鸡叫时就要赶着牛去很远的山上耕地.一大墒要耕完4亩地,早饭要送到地里吃,不然是耕不完的。姐姐让我给姐夫送饭,送到地里的山路就得走一个钟头,姐夫吃了饭还得一个钟头的时间耕地,耕完了地接着放牛,天黑才能返回家里。从这以后,好几个暑假里,我都去姐姐家,给耕地的姐夫送饭。

姐姐是农村典型的传统女性,不但庄稼活做得好,而且还做的一手农家好饭。她没念过几天书,凭着对上学念书的渴望和对读书人的羡慕,在繁忙的农活和家务活之外学字认字。她非常喜欢读书看报,我每次到她家去.姐姐就拿来旧书旧报上用笔划出来的不认识的字让我教给她,这是我每次去她家里的一个任务。

P6-8

序言

大西北出了个文学奇才张钧,是西部人的骄傲,也是当代中国文坛的骄傲。张钧在散文、诗歌、书法创作上匠心独运,不落窠臼,开一代文坛新风。他的这部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的新作《生命的年轮》是近年来散文创作的难得的收获,很值得一读。

认识张钧是在上世纪80年代那个文学崇拜的狂热时段。我是从当代“业余”作者中脱颖而出的极幸运者。作为那时中国新时期崛起的青年散文作家,蒙梦般引起中国文学泰斗冰心先生的特别关爱,进而她亲自将我介绍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中学语文又把我的散文《秋魂》选为教材,立即引发了全国那么多文学“业余”爱好者特别是文学青年的追捧。收到了全国各地数以万计读者的来信。于是我和我的狂热族们一起在文学的伊甸园里疯狂地跳着舞着,与大西北张钧的交往格外热切。这期间张钧不断给我寄作品来,一是求征意见,二是希望能在我主编的《散文报》上发表。张钧那时的散文写得就很美很动人,气息浓烈,构思奇特,想象丰富,激情四射,看后令人耳目一新。我从张钧的创作灵性和创作底蕴上看到了他的未来。我曾在1987年6月13日给他的回信中满怀希望地写道:“您会成功的,不是小的成功,而是很大的成功!散文我原以为是属于我的,看了您的作品,我才笃然发现:散文也是属于您的,一个未来的冉冉地升起,我们民族的张钧。”

想不到时隔20年后与张钧又在“百度”重逢,可谓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张钧在“百度”上搜索到我的地址后便立刻给我的网上邮箱写了一封欣喜若狂的长信。他还是那么一触即发,还是那么热情澎湃,还是那么如风如雨。体会他那一如既往的深情,读着他对文学那一如既往的痴迷,着实让我感动。更令我感动的是,他告诉我20年前我给他的信全部珍藏着,调动了五六次工作,换了六七次住房,一封都没有丢。在网络统治生活,书信交流时代已经过去的今天,张钧完好无缺地保存了我20多年前写给他的30多封书信,这该是怎样的珍贵,真乃家书超万金!友情与对文学的信仰使我和张钧结下不解之缘。

从来信中得知,张钧过去现在都生活得很不容易,但他却认定文学的初衷一直走了下来。继我们相识的1986年开始创作算起,这条顽强的西北汉子克服常人难以忍受的重重生活困苦,在工作和生活沉重的缝隙中苦苦寻觅,耕耘着他心灵的天空。在文学这方寂寞的广塬上精勤研悟三十几载,所获甚丰。迄今,张钧在《散文》《散文选刊》《延河》《人民日报》《北京日报》《甘肃日报》《美术报》《中国书画报》等国内外上百家报刊发表散文、诗歌以及书画评论文章200多万字。有些文章还被翻译成英、韩等文字。还发表书法作品100多幅,已成洋洋大观的著名作家、诗人和书法家。我收到他准备整理出版的文集后,审视了好长好长时间,遥望大西北,20多年的友谊,20多年的牵挂,20多年的拼争,对于张钧用灵魂铸就的这道波澜壮阔的文学景观,不能不使我热泪纵横,作为朋友和老师深深为张钧在散文领域的非凡成果,感到骄傲和自豪。

眼前即将付梓出版的《生命的年轮》是继《母亲河》《灵斋墨缘》之后张钧的第三部散文著作;嘱我作序,当是一份特殊的使命。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然而对张钧来说生活对他不是泉而是海。我曾经告诉他:“你张钧就是再从头活两回也有写不完的生活。”多场景、大背景跌宕起伏的生活体验,造就了这位大西北实力派作家坚实的基础,所以他走得稳走得远。

读张钧的作品,有一种特殊的感觉即是他的人生悲情,尽管他的自尊和坚强极力绕开那些个伤痛,以免引起他最不愿看到的怜悯09目光,但诚挚的张钧毕竟不可能回避生活的本来,该写的他还是作了尽情的展现,写出了他懦弱中的自持朴实中的豪华真实中的遥远忍耐中的挺直低陷中的高塬和残缺中的美丽。

张钧生来不幸,3岁失去母亲,成了他人生最大的残缺。为了生活他曾随父亲在异乡的陕西麟游上学,高中毕业后又到深山牧过马,漂泊16年后才辗转调回故里。他先后教过12年学,在县武装部供职3年,以后一直在县文化部门工作。几乎是处于生活底层的张钧,完全有理由在西北那烟草和烧酒中混度人生,但他在沉沦和挺直中选择了不屈。

《平凉日报》的一位记者曾对张钧的生活作过这样一个描述:“一个冬日的清晨,陪一伙友人去‘灵台’游览。在友人们游兴正浓的当儿,我抽身走进了‘灵台’后面文化馆的院子里一间斗室。那是张钧的办公室。呈现在我眼前的是这样一番情景:冰冷的房间里零乱不堪,一张占据了房间三分之一面积他的信全部珍藏着,调动了五六次工作,换了六七次住房,一封都没有丢。在网络统治生活,书信交流时代已经过去的今天,张钧完好无缺地保存了我20多年前写给他的30多封书信,这该是怎样的珍贵,真乃家书超万金!友情与对文学的信仰使我和张钧结下不解之缘。

从来信中得知,张钧过去现在都生活得很不容易,但他却认定文学的初衷一直走了下来。继我们相识的1986年开始创作算起,这条顽强的西北汉子克服常人难以忍受的重重生活困苦,在工作和生活沉重的缝隙中苦苦寻觅,耕耘着他心灵的天空。在文学这方寂寞的广塬上精勤研悟三十几载,所获甚丰。迄今,张钧在《散文》《散文选刊》《延河》《人民日报》《北京日报》《甘肃日报》《美术报》《中国书画报》等国内外上百家报刊发表散文、诗歌以及书画评论文章200多万字。有些文章还被翻译成英、韩等文字。还发表书法作品100多幅,已成洋洋大观的著名作家、诗人和书法家。我收到他准备整理出版的文集后,审视了好长好长时间,遥望大西北,20多年的友谊,20多年的牵挂,20多年的拼争,对于张钧用灵魂铸就的这道波澜壮阔的文学景观,不能不使我热泪纵横,作为朋友和老师深深为张钧在散文领域的非凡成果,感到骄傲和自豪。

眼前即将付梓出版的《生命的年轮》是继《母亲河》《灵斋墨缘》之后张钧的第三部散文著作;嘱我作序,当是一份特殊的使命。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然而对张钧来说生活对他不是泉而是海。我曾经告诉他:“你张钧就是再从头活两回也有写不完的生活。”多场景、大背景跌宕起伏的生活体验,造就了这位大西北实力派作家坚实的基础,所以他走得稳走得远。

读张钧的作品,有一种特殊的感觉即是他的人生悲情,尽管他的自尊和坚强极力绕开那些个伤痛,以免引起他最不愿看到的怜悯的目光,但诚挚的张钧毕竟不可能回避生活的本来,该写的他还是作了尽情的展现,写出了他懦弱中的自持朴实中的豪华真实中的遥远忍耐中的挺直低陷中的高塬和残的大床上,躺着一个头发蓬乱、形容枯槁的女人。那是张钧的妻子,看样子病得很厉害。其时的张钧,人定般地站在一个简易、上面乱七八糟堆满着文房四宝的几案前,手里提着一支脏兮兮的毛笔在愣愣地出神。我叫了他一声,他才回过神来,他以惯有的热情招呼我坐下,手忙脚乱地去大衣柜里为我找烟,烟还未找到,衣柜里一大堆凌乱的衣服便滚出来散落了半地……”

贫困和不幸对一般人可能成为走向没落的借口,对张钧来说贫困和不幸却变现为他荡气回肠的大写人生,变成了他的财富和社会的财富。我反复读过他如泣如诉的《母亲河》。借这篇作品作者重现了他的苦难的童年:3岁失去母亲后苦不堪言,加之他又偏偏出生在那个饥荒难熬的上世纪50年代末期,先天的不足和后天的不幸,全部降临到他的头上。《母亲河》中哭诉着人生的最大伤痛,抒写着得不到母爱的无奈。然而张钧在《母亲河》中写“苦”是为了写“爱”。“我没有体验过母爱,但在我心中,母亲是一条河,是我的血液,是我的思绪,母亲是我,我也是母亲永远的牵挂:我思念母亲时母亲便若水墨画宣泄不出那迷蒙的春愁;母亲想象儿子成摇篮曲也吟不尽的那片鲜红如枫的秋思;我想念母亲似碧荷苍穹深处一轮青翠欲滴的晚照:母亲则会想象儿子是雪峰之巅牧骑手一闪一闪的晨歌……他没有见过母亲的形象,以他深邃的思想和灵动的思绪想象母亲即风、即云、即雨、即雪……”尽显母亲的慈爱和伟大,这是当前描写母亲很难得的一篇美文佳作。张钧与母亲的对话。子对母的依恋,母对子的希冀,绝非因为阴阳界河而会隔断,爱是超越生死的一种不死的永恒。《魂牵梦绕的记忆》中记录了父亲痛苦挣扎的一生。“幼年丧父,中年丧妻,老年丧子”的三大不幸有两大不幸就落在了张钧父亲的身上。但痛苦中张钧从父辈身上看到的不是绝望而是顽强地活着:“父亲/被五谷绊倒的父亲/在你临别的碗里/曾有过几口剩下的残汤剩饭?……/父亲,你的儿子张钧/是你一条砍不断的蔓蔓/岁月的磨难把你和我接连/河流总把求生的道路铺在眼前。”人生关于父亲或者母亲的记忆,是一个永久不衰的话题。也是文学创作一个永恒的题材。《父亲的海》《属于父亲的山梁》《魂牵梦绕的记忆》《小屋》《热土》《心碑》《故土》等篇什,都不失为精品佳作,读来扣人心弦,催人泪下。生活的炼狱,生命的叩问,人性的复活,道德的拷问,成为他对亲人感念不弃的生活颤音,也成了他汲取不竭的创作深井。

悲情故事在张钧的散文中占相当篇幅,分量很重,也许是张钧散文中最具价值的作品。张钧的悲情足以成为他笔下情感世界石破天惊的灵感震撼,一如血泪柔和成的一汪清池,灵魂的洗礼道德的冲淋,让卑贱者自愧让污浊者净化让高尚者亮丽。当然,我们读张钧的悲情故事不能只是要从他乡土血脉中去寻找他坎坷的人生经历,因为作者的作品只是引领我们走进作者心灵世界的引线,张钧创作的更高动意是要通过作品去追寻抗拒和化解苦难的民族的深邃,只有走进去才会领悟到他那份人生的苍古深刻和作者更多的用意。

张钧活着自己的贫困,也活着自己的富有,也许只有活着自己贫困的人,才可能活出自己的富有。

卢梭讲过一句话:为了不沉没于欲壑物海,他提请人们“要保持适度的贫穷”。然而要做到这一点是何等的不易。张钧不是六根皆净,不是不食人间烟火,他也曾有过追逐中的躁动:“如今人已到不惑之秋,不知甘苦,不问世事,整天爬格子,不分昼夜,一根接一根地抽烟,让这劣质的烟草再燃烧下去,再苦下去,我将是个什么结局?”作为思想者的张钧,心动但志未摇。神圣是自己的信仰。张钧贫困着自己的贫困,坚持着自己的坚持,富有着自己的富有,这种坚持有时是要付出一生的代价。他在给我的另一封信中说:“我是在一个极差的环境中生活着,能撑起我生命希望的是文学和书法,我有写不完的题材,我有写不完的经历,我要以文学的浓烈去修补我心灵的创伤。”

我真的很为张钧的祈愿而苍然。张钧是否知道,创伤对受伤者来说往往是连绵不断的:过去有过去的创伤,现在有现在的创伤,将来会有将来的创伤。真的可以用文学来修补心灵的创伤吗?这只是张钧的一厢情愿。事实上,文学是修补不了心灵的创伤的,因为心灵的创伤不同于肉体的创伤,肉体的创伤可以结茧平复,而心灵的创伤却会一直在流血,文学的本名叫“伤痕”。既然选择了文学,那就要准备在创伤中去体验不幸也去尽其力医治不幸,作为一位歌者,与作为一个真善美的殉道者并无二样,短暂的人生会留下什么呢?凡是存在的都将死亡,如果说有一种东西可以留得住的话,其中就有以形象思考历史的文学。能有机会以史诗般的文字去为当代的时代生活做个见证,不也是人生的另类意义吗?张钧,你的生命的歌不是正在扶起那些软弱唤起那些沉沦填平那些倒塌吗?

这也就够了,还要什么呢?诗人无奢望。

文学的社会功能,一则是反映生活。作者从故事的叙述中对历史的沧桑变迁作真实的记载,故人们将那些优秀的作品称之为“历史的镜子”。张钧不是列夫·托尔斯泰,没有像《战争与和平》那样的鸿篇巨制,我们不会苛求张钧的作品成为“历史的”镜鉴,但我们却可以从张钧的作品中读出生活可信的真实,张钧的作品和他的做人的品格一样率真。文学的第二功能是认识生活。张钧的散文有一种思想的力量。能从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中写出思想的是一种能力,我叫他“文学功夫”,只有充满思想的深邃才会捕捉到历史的伟大。

张钧的散文囊括了他生活阅历的全过程。出生在黄土沟壑的张钧,在人生苦难的追索中一路行吟,他笔下的历史、风景、故事、亲情、友情,都得到了至住进了灵台上周文王塑像下面的一间房子里,灵台伴随张钧度过了13个春夏秋冬。近台者高,近灵者灵?张钧的灵感与这段特殊的起居不能说不无干系。作者从《密须古国》之行,到《灵鹤舞台》的感情释放,和他《敢问灵台》激扬文字,把心中的灵台舞动成他“心灵中最珍贵的生命意识”。当作者挥毫写下“灵鹤舞台”四个榜书大字后,他神驰在时空长河,忆蝉蜕于昔往,还历史以本来,心中升起了人与台、台与鹤、鹤与人的灵性浑然一体的豁然顿悟。《敢问灵台》是张钧灵台散文中的扛鼎之作。文中那段发人深省的怅问,实在是问得天摇地动。作者写道:“灵台上面自古到今不知留下了多少达官贵人、专家学者、老妪妇幼、平民布衣的脚印。我细细观察,凡登灵台者其目的各人不一,有的登高观远,是为风景,有的焚香祈祷,是为保佑。凡外地来的政要官员,有政府出面接待,前呼后拥,目的在于借点灵气升迁。”

“灵台到底是什么?我越来越觉得灵台是人间寄愿发思的载体,著名诗人卞之琳有一首很经典的诗歌:‘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这首哲理性很强的诗歌,虽然是以‘桥’和‘楼’作为诗的具象,我们不妨把‘桥’和‘楼’换作‘台’,说成‘你站在台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台上看你’。试想,作为登了灵台或者是想登灵台的人应该从这首诗歌的含义中去领悟,你能经得住人们看吗?你为什么去登灵台?·你站在台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台上看你。’这是《敢问灵台》的点题之笔:“你能经得住人们看吗?”这问声,将会永远回荡在岁月的山谷,给人们留下无尽的思考和深省。

山,还是那座山;台,还是那座台。山,是麟游的龙脉;台,是灵台的灵魂。有着龙脉和灵魂的地方,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两处有着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不同地域,虽在两省,却山水相依,都是周文化的发祥地。这是张钧徜徉其间的一条生命风景线,他沐浴浸泡,感受古风,历经磨炼,获得真趣,灵动的思维,诗意的语言,让人感受到鲜活的生命感和历史感,厚重的历史文化背景,成为张钧深邃的散文语境,因而使他的散文大气磅礴,荡气回肠。既不失阴柔之美,又不乏阳刚之气,展示成力与美的赞歌,形成张钧散文深邃的力量。灵台高原的风情物华缔结了张钧的乡土情结,张钧以他特有的发现和思想的灵光的作品也再度升华了灵台的浑厚与博大。

张钧的作品独具风韵,其文笔凝练、隽秀,宛如行云流水;语词清新、奇异、俏丽,色彩斑斓夺目;哲理寓意深邃,比喻别致生动,想象力无比丰富:加上张钧那富有神秘格调的天启预言式语句,还有铿锵有力的音乐节奏感、运动跳跃感,无不充溢着天地灵气和自然真气,幻化出一种意境的美。

善于造意的张钧,同样在《父亲的记忆》中,为我们创造了一个从一个普通父亲升华到一个伟大民族父亲形象超乎其想象的意境。“父亲,我魂牵梦绕的父亲,我心中盛水若海积土如山的父亲,如草根千丝万缕热恋土地的父亲,如高山积雪仰望蓝天白云的父亲,就是这些记忆,平淡如初的记忆,蓦得在我眼前积聚着涌动成火红的熔岩,进发出我灵魂深处的震撼,我随即也在那灼热的喷发中升腾着燃烧着,大风当呼,长歌当哭,那岩浆最终在炽热和骤冷中站成天地间一尊千世不朽的巍峨,我则凝结成那高耸中的一块。举目望去,那巍峨的不倒不正是父亲生命的丰碑么。于是我攀爬到那嶙峋的高处,饱蘸热泪和心血刻写成我永远的怀念,让后世子孙将父亲的含义永远仰思于心师化于行!

“父亲,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命运的挑战……”

“父亲,所有的父亲,一个伟大的民族的脊梁!”

张钧的高原系列散文诗《夏之恋》《大西北》《黄土地》等篇什,尽显天地物华之大美,给高原附会了旺盛的生命意象。《茶禅一味话俊虎》《饮茶》通过两位书画家的创作过程,立体地描述了人文情怀的美学追求和思想境界。《芦苇中,你的琴声为谁而歌》,温文低婉,柔情似水,饱含深情地叙述了一位才华横溢、绰约美丽、如花动人的佳丽女友的生活经历和坎坷命运,在充分体现人性光芒的同时,更多的是人性关爱和精神上的抚慰。《书语》是张钧尝试文化散文创作的一次成功范例,此文得古风真谛,如空谷回音,开阔的历史背景,古典的文化气息和对历史人文的理解,以他对书法的感悟,表现了一种人文的追求和古典情趣。

张钧的散文意象纷呈异彩,想象出奇,展现了他内心一个很广阔的心灵世界,作者的造意功能开拓了他散文广阔无垠的思维空间。他的诸多散文以诗化的语言风格营造了气息上的韵味,抢先走进了诗化散文的领域,在全国可以说是为数不多的作家,实为难能可贵。

张钧诗、书、文皆能,书法和书画评论亦很有功夫。书中“皇天后土”和“大爱无疆”两辑是他散文的集中展示,而“漫说泛评”有代表性地选取了他为全国各地著名书画家、作家、诗人写的评论文章,足以看出张钧的艺术感悟和对其他艺术的熟通以及驾驭语言文字的功力。难能可贵的是张钧以诗歌的形式评论一个书法家的艺术创作,足以看出他不凡的艺术才华。他以艺术的目光去认知艺术,不是因人去理解艺术。好多艺术家他未曾谋面。他是以心灵的艺术去透视艺术,赢得了众多艺术家的青昧。著名散文作家、评论家王剑冰称张钧有“三把刷子”,所言极是。马来西亚国际书画联盟副会长、华文艺术研究院院长林荣光先生看了张钧的散文和书法后。以“笔下见国魂”题词称赞。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彭金山教授说:“张钧的散文是展示生活亮色的美学极品。”近年来,张钧诗文书法同时出击,样样被人称道,获得好评,足以看出张钧不凡的艺术造化和他目前所具备的创作实力。

从血管里流出的是血。散文要体现崇高的生命价值和精神风骨,要从审美的愉悦和激动中,从心灵的感应和共鸣中,牵引和提升人向精神高地不断攀升。才能有效地抵制当下散文的浮躁和浅薄,消解散文的低俗化和快餐化。张钧以赤子情怀拥抱大自然、拥抱生活、拥抱生命的散文精神是他难得的思想财富。

值得肯定的是,张钧通过对自身生命的体验,通过散文创作,嬗变出了生命的本意,纵观他的作品可以说是真的人格、美的灵性、善的箴言的结合体,寄托了作者对真善美不懈的追求。张钧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光彩夺目的作品,但他的创作正走在路上,崛起于灵台的张钧,并不满足于自己的已有,他正带着灵台浑身蒸腾的灵气走出自己的局限,走上更高的创作境界,赋予作品更深的内涵,让作品更上层台;张钧也正在挖掘和思考重大历史题材的表现新路,以突破以往作品单薄的制约,为时代留下更多的深刻和更浩大的场景。其实,张钧的探索和思考,何尝不是当下文学创作中大家共同的探索与思考呢?让我们与张钧一起努力。

后记

《生命的年轮》出版了,我感慨万千,总想一吐为快。

上个世纪80年代,是中国文坛的鼎盛时期,一批优秀的作家站在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给我国的文艺事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尤其“知青”作家,以伤痕文学成为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的形象代言人。我是那个时期的最后一批“知青”,1974年我18岁高中毕业后下乡劳动。牧过马、赶过牛、放过羊、种过庄稼、教过书、穿过军装、当过文化馆的文学创作员、在文联任过职、在文化局干过文化行政工作。一恍惚,50多年过去了。参加工作后,学历和文凭在那个时期非常吃香。没有文凭的我,是个典型的落伍者。那时我二十五六岁,找个工作不容易,要去进修学历,组织推荐考试进修,没有我的资格。看到我的同龄人都是大专和本科的学历,和我同在县级最高学府里教书。尽管我有良好的工作状态和优秀的教学能力,是学生非常敬重的老师。但在同道的眼里,我是一个典型的“残次品”。我的失落和无奈,只有我自己知道。如此消沉下去,不是我的性格和作为。我就不知天高地厚地选择了一条别人不愿攀登的道路,开始不分昼夜地爬格子,写诗歌、写散文、写小说,凡是能写的文学样式我都尝试过。我写的手稿能装几麻袋,遗憾的是调动了几次工作,搬了无数次家,实在无法保存和搬运,多数被毁掉了,有些被县档案馆收藏,我留下的所剩无几。事到如今我觉得丢失了的不单是那些废纸和手稿,丢失的是不安的灵魂和对时间的记忆。人的记忆,在世的时候可以储存在大脑里,时间是留不住的。如果人死了.记忆也就死了。我为废弃的手稿痛心疾首。丢失无法挽回,只要人活着.依然能写出来。一个人灵魂中的东西是非常珍贵的,一个没有思想和灵魂的人,来在这个美好的世界上可以说是一具行尸走肉。

因为我的失落和不幸,我当初写文章是斗胆而为之,也就是在我28岁时的1986年,一篇散文试投中国最权威的《散文》刊物,竟然被刊登。我不敢相信我的文章和我的名字会非常醒目地印在这个让多少做文学梦的人垂涎欲滴的名牌刊物上。这是我的处女作。这次的意外,更激起了我的文学创作激情。我疯狂地在文学创作的伊甸园里拼命,至今那个地址为:天津市和平区赤峰道124号的百化文艺出版社给我寄来的《散文》样刊的牛皮纸信封我还珍藏着。就在那个时候,中国散文界最走红的杰出青年散文作家刘增山老师吸引住了我的目光,他的散文让我灵魂透明,心灵震颤。我就反复多次写信求教于刘老师,请他指点散文创作秘诀。其实,刘老师的秘诀是一封又一封热情洋溢、充溢着人间爱心和人情冷暖的关爱和抚慰,让我豪气横生,活力四射。恩师30多封书信成为我的经典藏品,感谢刘老师,感谢上苍给我和刘老师的缘分。还有和我同时起步的蒙古族兄弟阿勒德尔图,和我书信交流文学创作体会,他的30多封山高水长的书信置于我的案头,让我拥有了草原和蒙古包。他如今是著名的蒙古族作家,《中国文化报社》驻内蒙古记者站站长。另外一位是上世纪80年代末期。在我的母校就读高中的学生,17岁的马平川。他在上学期间,是走红全国中学和大专院校的优秀诗人和书法家。因为文学和书法特别突出,高中毕业后,被四川大学破格录取。如今是全国著名的青年评论家和陕西艺术界高端论坛发言人。他的20多封书信,因为书法秀美,在我众多的书画藏品中。我视之为珍品。总之,我的好多朋友的书信远远超过了我的藏书。

《母亲河》出版后,我又胡写乱画地搞起了书法。现任《平凉日报》社办公室主任的李利军了解到我的处境和创作情况后,多次跟踪采访,与我促膝畅谈,他将我的状况作为一个时期文化人普遍面临的窘境的缩影,以整版篇幅撰文,进行宣传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反响,给了我精神上极大的鼓舞和心灵上的安慰。继之而来我又出版了《灵斋墨缘》。这本集子实际上是我书法的心灵图像。我又和全国书画界的朋友交流。在此,我要衷心地感谢我所推崇的我国著名书画家、“天下第一驼”祁峰、中国书画界优秀才俊封俊虎、虞犁新、张会利、杜道麟、曹明华、张世强、张树亮、陈文轩、干作余、陈克年,我国著名书画艺术家蔡小汀老前辈,陕西诗人赵玉平、月人、姚仪,书画家胡振西、夏山河、曹宇、史富成,西北师大文学院院长彭金山、甘肃作协副主席姚学礼、作家武国荣等很多很多的书画家、作家、诗人和我经常交流,切磋艺术,请我撰写评论。还有亲自给伟大领袖毛主席佩戴红领巾的社会名流、著名收藏家蒋含宇、江苏收藏家骆秀超、香港收藏家陆长春,请我题写报头、匾牌、撰写碑文。面对如此众多的文朋书友的关爱和厚望,我以忘我的写作速度和蚂蚁啃骨头的精神为他们漫说泛评,挥毫大书。我并非牵强附会地杜撰,沽名钓誉地乱书,是因为朋友们的艺术感染和对我的信任、厚望感动了我,产生了艺术和心灵的共鸣。身不由己地做艺术的殉道者。我多次给朋友们说,无论谁成为中国优秀的文化人。我宁愿做他们的垫脚石。

这些足够了,我还需要什么呢?

我曾经以每天写一万多字的速度在文学的莽原上疾跑,创作的欲望和感情的闸门一如潮水,不能自已。写就写吧,如农民种庄稼,勤劳就有好收成。我相信“天道酬勤”的真理。也执著于荡气回肠地大写人生。我对文字有一种特殊的敏感,就像蜜蜂采花一样,对于大自然里鲜花盛开的地方嗅觉特别灵敏。写作如农人拓荒,如蜜蜂酿蜜,艰辛自知。文章到底如何去写?我不敢妄加评论。但我相信作家是写生活,因为写作是铸造灵魂殿堂的活计,没有生活体验和对生命的深刻感悟是写不出来的,更何以说传道、解惑、明鉴、留史了。如此说来,你不就是写你自己吗?我可以肯定地说,通过写自己是为了别人,为了别人活得更好,如何善待生命,善待生活,善待自己,善待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做些对人民对社会有益的事情。有如农民种下的粮食除过自己够吃之外,余下的卖给别人和社会享用,才养活了我们这个庞大的社会群体。作家、书画家所谓的艺术产品,是一种精神产品,流传社会,让人们享用。

说来道去,我的那些文字能做什么用?连我也说不清。好多朋友说.我的诗歌和散文就像音乐一样,有一种空灵和壮美。既然如此,就干脆和盘托出,免得成为负担,一个人的负担多了太累。人都是赤裸裸的来到世上又赤条条的离去,你的肉体在哪里?你的灵魂在哪里?恐怕都是空的。唯一的遗物就是有一星半点的文字和书法流传后世,想必也是不错的。既然造物主和爹娘让我来世一次,我应该知道感恩!

我似乎说了些与书无关的话,让人生烦。如今50多岁的人了,好好反思盘点自己的一生正是时候。只要我活在世上,我依然要写下去。直到老死!

感谢我的恩师刘增山前辈给我一如既往的关爱和厚望,感谢甘肃人民出版社编审李果老师为书的出版做了大量的工作,感谢敦煌文艺出版社编辑余琰老师付出辛勤工作,感谢甘肃乌金煤田印刷厂的冯燕女士为本书的出版不厌其烦的制作排版。谢谢我的读者。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14:3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