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生从事民族音乐教育的老师;他更是一位弘扬民乐光大民乐的播火者。点点滴滴汇成大海,这本《闵季骞民乐人生》将以平凡的小事告诉你从教从艺70周年的民乐前辈闵季骞的不平凡人生!本书由岳峰,刘芸编著。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闵季骞民乐人生(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岳峰//刘芸 |
出版社 | 东南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他是一生从事民族音乐教育的老师;他更是一位弘扬民乐光大民乐的播火者。点点滴滴汇成大海,这本《闵季骞民乐人生》将以平凡的小事告诉你从教从艺70周年的民乐前辈闵季骞的不平凡人生!本书由岳峰,刘芸编著。 内容推荐 这本《闵季骞民乐人生》将以平凡的小事告诉你从教从艺70周年的民乐前辈闵季骞的不平凡人生! 《闵季骞民乐人生》编者岳峰,刘芸从历史观出发而编辑这本专集。全书诸文,无论是闵先生所整理之谱、所著之文,还是同行、朋友、亲人对他的评述、感念,都彰显出一个大时代中个体生命的可贵价值和特殊意义。 目录 序一 高风亮节 儒雅谦和 序二 润物细无声——写在《闵季骞民乐人生》出版之际 上篇 文论篇 闵季骞音乐文稿 回忆恩师杨荫浏先生 储师竹与《西城柳》 乐坛巨擘,遗响千秋——忆甘涛教授 甘贡三先生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纪念有感 怀念古琴大师刘少椿先生 师恩不忘教诲永记——纪念曹安和先生百岁华诞 永不忘记恩师程午加 童年吹口琴的记忆 三弦的回忆 古筝的回忆 我的胡琴人生 谈谈我在民乐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二胡教材》前言 《二胡教材》编写追记 《三弦基础教程》出版联想 编著《少年儿童琵琶教程》的回忆 参加南京乐社活动记忆 对古曲《春江花月夜》传承与发展的回顾 香港屯门大会堂获得终身成就奖 论评闵季塞 技艺精湛境界完美——记闵氏艺术世家音乐会 闵氏家族三代同堂聚首台北奏鸣古乐新曲华丽乐章 为培养一流的民乐人才而奋斗 静心细味金陵古韵 “金陵古韵”的“古韵” 琴丝为媒情似酒——闵季骞王珊访日散记 《少年儿童琵琶教程》序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写在闵季骞教授的《三弦基础教程》出版之前 琴韵清悠古馨远溢——记德高望重的民族器乐教育家、演奏家闵季骞教授 勿以善小而不为——纪念闵季骞先生从教从艺七十周年 闵季骞老先生二三事 闵季骞先生从艺从教七十周年纪念感言 恩师难忘——记闵季骞先生二三事 民乐恒深远弘扬始不辍——民族音乐教育家闵季骞教授 论闵季骞《二胡教材》的时代特征与历史价值 拜访我国民族音乐界资深泰斗闵季骞先生 德高为师艺宽无边 致闵季骞老师 我的启蒙恩师——闵季骞 我的琵琶启蒙恩师——闵季骞 琵琶弦上说相思——谈谈闵季骞先生对我的教育 琵琶弦里别样情 风水宝地湾斗里 我和爹爹 我和爸爸——献给爸爸九十寿辰 我的慈父——献给嗲嗲90大寿 德行家风孝友世泽——祝贺著名音乐教育家、民乐演奏家闵季骞教授从教从艺七十周年 外公的音乐湾 下篇 乐谱篇 闵季骞传谱及订谱 (一)手抄清官传谱23首(简谱) 春从天上来 四时曲 登楼 八段锦 寒鸦戏水 柳摇金 东流水 混江龙 过溪流 小梁州 合欢令 一枝梅 雁过南楼 霓裳羽衣曲 凉州鼓角 北将军令 平沙落雁 万民欢 柳桃红 春日景和 杏花天 虞舜南风曲 渔樵问答 (二)江苏民间器乐曲记谱订谱22首 1.十番锣鼓:十八拍 2.民间曲牌音乐 定席 朝天子 劝金杯 倒拖船 小开门 中开门 大开门 望妆台(一) 望妆台(二) 山坡羊 一枝花 天下同 牌子头 水龙吟一 哭黄天 江阴小曲 倒拖船 双凤凰 春十景 译八代 3.丝弦合奏:四合如意 《江苏民间器乐曲》说明 闵季骞 (三)太仓江南丝竹三弦弹奏谱10首 乌夜啼 槐黄 春花秋月 节节高 花花六板 六花六节 南词起板 龙虎斗 葡萄仙子 八段锦 (四)昆曲琵琶伴奏谱2首 思凡 游园 附录 闵季骞年表 闵季骞珍藏资料书影几则 试读章节 今年(2010年)8月底,林克仁教授对我说:“香港要主办江南丝竹比赛,特邀你为贵宾顾问。”因为我的老伴去年患脑血栓尚未痊愈,虽然有护工整天陪护,但我还是放心不下,所以不想去香港。但是林克仁先生是江苏省代表队的领队,他坚持要我参加,因为我们是江苏的代表,很有意义。他说:“关于去香港,办理签证和来回机票都由我负责。”并告诉我:“你的一切生活由我的老伴朱继梅照顾,请你放心。”我感觉到了他的真诚与热情,为此,我就随同江苏队去香港。 几天后,我回想到数年前曾经在杭州举办的江南丝竹邀请赛,那时邀请我们金陵古韵民乐队展演《春江花月夜》,由江苏省音乐家协会朱新华领队。我们和江苏比赛得奖的乐队还专门安排在剧场演出一次和单独在乌江广场演出一次,效果都很好、得到好评。我还保存着当时演出的录像等,为此我建议林克仁去香港时让我们也参加演出活动,林克仁先生也很赞同。为此我们商定用南京乐社的名义向香港报了名,香港方面知道我们的计划后也非常高兴并给予安排。 但在我们组织演奏队伍时却遇到了不少困难,如马友德先生由于老伴生病而无法出席,让我们一时找不到合适的二胡演奏员,还有的乐社朋友或者工作繁忙,或者身体欠佳,的确很难凑齐,为此我就给闵惠芬打了电话说明困难。当时香港拟聘闵惠芬为比赛的评委主席,但由于闵惠芬前一阵赴日本演出回来后生病并一直在上海住院治疗,所以无法赴港,为此闵惠芬建议我与朱昌耀商量解决。后来我打电话给江苏省民族乐团的二胡演奏员召唤,请他加入我们的展演队,他回答我:“我不去香港,因为我团参赛的是弹拨乐队。”最后我们考虑邀请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老师参加。岳峰教学工作实在太忙也不能去,后来她建议她的学生参加。随后岳峰与学生家长商量,大家都认为年轻人参加很有意义的艺术实践,是很难得的学习机会,并说学生的家长出钱,去香港的路费和一切生活费用均自理,不用你们操心负责。我和林克仁也就同意了。 9月18日,岳峰的两个学生王萃、尹莞茹拿着二胡来到我家里,我先放光盘录音《春江花月夜》给他们听听,然后发给他们二胡谱,讲解这首乐曲是G调,我要求王萃用26弦演奏,尹莞茹用52弦演奏,并规定弓法推拉要统一,最好能背谱。19日他们又到我家排练,再听听我的录音,同时他俩单独拉奏,我感觉很好。20日我约林克仁一同到我家里来,林克仁(箫)、闵季骞(琵琶)、王萃(二胡1)、尹莞茹(二胡2)正式排练合奏数次。林克仁表示满意,我也觉得不差,但是如果有扬琴参加效果一定会更好。因此,林克仁马上打电话给李家振,希望他能参加。可是他病得严重,不能参加。 后来我的侄女儿闵荻芬(闵叔骞女儿)知道我在10月1日去香港演出,我也告诉她这几天的组织乐队、排练实况,还缺一个扬琴。她说闵晟(闵晓康女儿)也去香港,参加江苏新空间集团丝竹乐队比赛。她原是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扬琴专业毕业,现任南通市艺术剧院扬琴演奏员,由荻芬介绍,建议她参加《春江花月夜》合奏。那时我非常高兴。荻芬立刻寄去扬琴谱和CD录音,并叫她努力练习,闵晟也非常高兴,并确定23号下午来南京排练《春江花月夜》。我就通知了林克仁、王萃、尹莞茹。那天上午,我在荻芬家里安排好合奏座位、谱架。那时突然闵晟来电话,说是不能来南京,因为中秋节她单位组织演出活动,等完成任务,通知我们。因此我立即通知其他三人,后来推迟到9月28日上午同她的母亲带着扬琴从南通来到南京,在闵荻芬家里,我们五人排练三个多小时,荻芬站在旁边很高兴并鼓励我们:“到香港有机会要排练”。闵荻芬是一个孝顺的女儿,我在香港5天,她每天来我家里看望小婶婶,同时还带着水果、鸡、鸭等熟菜来。 10月1日,林克仁的学生家长毕勇老师开着自家的汽车送我们三人到禄口机场去深圳,林克仁关照毕老师,闵季骞老师5号独自回南京,请你到飞机场接他,毕老师一口答应,同时林克仁给我留了毕老师的手机号码。 飞机到了深圳,在宾馆遇到南京教育学院、第七中学等参赛队,他们都认识我,每个队员要求和我拍照留念。晚上在餐厅,我与林克仁夫妇同桌。坐定,忽然有人叫我另一桌聚餐。坐在我右边的一位我不知是谁,看他事情很多,我们也没有机会交谈,到了香港才知道是组委会主任郑济民先生。他派他的助手刘金文(32岁)在宾馆与我住同一房间,照顾我。他白天工作虽然繁忙,但到吃饭的时候,他总是带我一同到餐厅去。我从宾馆到比赛、演奏场,他开着汽车送我去。确实他对老年人非常尊重。 10月3日晚上,我们与得奖参赛队同台演出,郑济民是节目主持人。这次演出之前,我们在后台排练了几遍《春江花月夜》,上台演奏不慌不忙,效果非常好,很受台下观众欢迎。演奏结束,我们刚走进后台,忽然紧跟来了一男一女,捧着一束鲜花献给我,还有一个红包。我问你们是谁?原来这位女士(刘昭华)是南京河海大学刘德友老师的女儿,小时候曾跟我学过琵琶,现在他们在香港工作多年了。这次我来香港演出,是她父亲来电话告诉他们的。当天晚上,举行发奖仪式,南京师范大学丝竹小组参赛曲目丝竹三重奏《云庆·中秋》得二等奖,岳峰得到指导老师奖。我代表南京乐社展演队得到“终身成就奖”。 10月4日,“江南丝竹的继承与发展”研讨会举行,主持人是顾冠仁,因为这次研讨会参加人数很多,规定每人发言不能超过10分钟,指定发言有9个单位代表发言,然后可以自由发言。开始是闵惠芬女士书面发言,接着江苏省音乐家协会代表朱昌耀发言,浙江省音乐家协会代表、上海……林克仁代表南京师范大学及南京乐社发言,我准备发言,但是想发言的人实在很多,没有时间了,我觉林克仁的发言是我所想象的内容,我也很满意的。 10月5日,我独自一人回到南京,因为林克仁夫妇要去香港、深圳玩几天回来。郑济民和他的女秘书乔珊(弹古琴的)二人开汽车送我到深圳,上飞机,用轮椅推我上去,我不要,我能走路。他说这样在飞机上的护机员会照顾你的,同时他打电话给南京毕老师,请他在南京飞机场出口处等着,坐着轮椅的就是闵季骞老师。飞机到达禄口机场,毕老师准时等着我,他开着汽车送我到南京师范大学家里,已是晚上10点钟左右,我送给他一盘CD。 在深圳飞机场,坐在一起谈天,郑济民说,我是南京艺术学院老师的女婿。我问他的岳父大人是谁?他说是弹古筝的涂永梅。啊!涂老师和我们经常在一起参加演出活动。郑济民还讲到在加拿大、香港、深圳经常活动的情况,我也知道涂永梅在加拿大女儿家里的情况。我、林克仁、涂永梅是江苏省文史馆馆员,经常在一起活动。我与郑济民友情之深难以言表,我赠送给他一册今年出版的《三弦基础教程》以作留念。P51-53 序言 我第一次见到闵季骞先生,是2002年初。是时,江苏文艺出版社有编纂大型音乐文献《江南丝竹大成》之举,社方特别邀请李民雄、周大风、陈鹏年、马有德、闵季骞、沈凤泉、唐文清和我等八位同行主持其事,责编则是资深编辑兼诗人陈咏华。以年龄论,九位参与者,都在六十岁以上,闵先生最大,已届八十。在丝竹乐界,他不仅是长者,且集丝竹演奏、教学、研究于一身,有数十年的实践,也有多种理论著述,可谓经验丰富,素养高深。然而,在几次主编会议上,无论涉及全书的总体框架,还是具体到一曲一目、一人一事,他从来都没有以权威自居,而总是用商量的口吻缓缓谈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这种积数十年音乐人生而陶冶出的深邃学养和儒者风范,给我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虽然,我和闵先生在主编会议期间没有更具体的接触交流,但彼此间心仪已生,不用再多说什么,就已经是默认的忘年之交了。 与闵先生再次相遇,是翌年三月他来京参加《刘少椿古琴专辑》新闻发布暨研讨会,我们同时应邀出席。一见面,他就说,这次来京,一方面是开会,但更重要更迫切的一个心愿是去探望自己多年未见的恩师——已近百岁、常年卧床的曹安和先生,他同时提出要我陪他一起去,我当然满口应允。 这是一次令人感动也十分庄重的探师、谢师之行。闵先生事先准备了自己近年出版的文字著述和音像制品,并带上南京的土特产和一笔款项,以表达自己对恩师的无限敬意和真诚感谢。当我们步人位于北京东直门外新源里西一楼一单元的曹宅,一眼望见曹师安祥的面庞之际,闵先生再也无法自控,一下抓住曹师的手,老泪纵横,详细叙述别后几十年来他个人的种种境遇和他对曹师的深切思念。虽然他知道,久病的曹师,已无法听清楚他的叙述,但他还是要把储藏了几十年的千言万语一泻而尽,好让自己报答恩师的那份真情获得一种安慰。他一再告诉我和在场的范慧勤老师,曹师对他一生的恩泽,绝不仅仅是在学业上,而更重要的是在“做人”——做“育人的人”上。他所以能在六十多年的教学岗位上保持古训之“师德”,皆离不开杨荫浏、曹安和、储师竹三位恩师的言传身教。特别是曹师,在社会动乱、个人生活十分艰难的情形下,还经常在经济上慷慨资助,使他最终有毅力完成学业,其恩其泽,他将永生难忘。 作为那次探访的同行者,闵先生的举止言行,同样也给了我久久难抑的精神冲击:五十多年前,一位普通的大学教授,曾以中国传统的为师之道顺乎自然地给一位普通的学生以多方面的培育、帮助;五十多年后,这位已经成为大学教授的学生,又用他绝对虔诚、绝对真切的心来表达自己对恩师的敬仰、感激,从而让传统的尊师重道精神再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闪光发亮,让这次平常的探访蕴含了不同寻常的意义。我强烈地意识到,上辈人留给我们的除了学识、技艺,还有他们的道德、素养,曹安和老师将此传给闵先生,闵先生也传给了他的学生。“师德”作为中国人文传统的精神遗产之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特别是在被种种物欲纠缠的当代社会,其价值的可贵,其地位的重要,更在其他精神遗产之上。 由闵季骞先生的儒者风范,我又很自然地想起20世纪前半叶的中国专业音乐教育。因为他和他那一辈人,恰恰是那一阶段专业音乐教育历史成就的重要体现之一。正因为有了他们,20世纪前半叶的专业音乐教育才有了骄人的业绩,才值得我们夸耀,值得后人铭记。而当我们想到那一阶段总共不过22年,这22年当中,又发生过三次惨烈的“国内革命战争”,一次更残酷的抗日战争和世界大战,在这样的环境中要从事现代专业音乐教育大业,进行音乐人才的培养,何等艰难、何等的不易啊!如果有人认真、客观、全面地研究这22年间,以国立音乐院为代表的专业音乐教育机构培养出多少作曲家、表演艺术家、音乐教育家、音乐学家,这些专门人才创作出多少优秀的传世之作、他们在社会大众的感召下发出怎样的时代之声、他们在多大程度上改变并丰富了人们的音乐生活等等,当我们把全部历史事实罗列在人们面前时,大概没有人否认,它不仅是中国专业音乐教育历史的一个奇迹,同时在人类的专业音乐教育史上,也可能是很少见的。 事实上,20世纪前22年的专业音乐教育,不仅满足了那个时代的社会历史需要,而且,闵季骞先生和比他更早些的“同学们”,又成为此后几十年专业音乐教育的栋梁之材。他们遍布于全国各大音乐院校和师范、艺术院校,以他们的专业技能、理论素养和师者楷模,为1949年以后的音乐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的历史性贡献。所以,他们是奠基者,开拓者,他们留给后人的,是一座充溢伟大文化精神的丰碑!它将永远矗立于中国现代文化的历史上,令人高山仰止,景行景之! 我想,本书的编者,正是从这样的历史观出发而编辑这本专集的。全书诸文,无论是闵先生所整理之谱、所著之文,还是同行、朋友、亲人对他的评述、感念,都彰显出一个大时代中个体生命的可贵价值和特殊意义。作为一个晚辈后生,我衷心祝福闵先生健康长寿,祝福源远流长的中国民乐事业长足而进! (2012年8月16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