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征镒自传》以时间为顺序,吴征镒自述1916-2011年95年间各时段所经所历。自传记述吴征镒学术成长的过程,包括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中艰辛的学习求知历程、新中国初期科学事业的创建经历、科学春天到来的欣喜、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科技创新发展和收获和自身情操修养的体会。从吴征镒学术成长过程折射出吴征镒治学为人的真谛,道悟出一生追寻科学真理的坚毅和执着,展示真诚、坦荡、谦和的风尚,品味科学文化的情趣。一位在科研道路行进70余年老者的经历若对后人有所启迪和帮助是作者立书的心愿。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吴征镒自传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吴征镒自传》以时间为顺序,吴征镒自述1916-2011年95年间各时段所经所历。自传记述吴征镒学术成长的过程,包括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中艰辛的学习求知历程、新中国初期科学事业的创建经历、科学春天到来的欣喜、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科技创新发展和收获和自身情操修养的体会。从吴征镒学术成长过程折射出吴征镒治学为人的真谛,道悟出一生追寻科学真理的坚毅和执着,展示真诚、坦荡、谦和的风尚,品味科学文化的情趣。一位在科研道路行进70余年老者的经历若对后人有所启迪和帮助是作者立书的心愿。 内容推荐 吴征镒从小对植物稚趣甚浓,逐渐演变为终生志向,为中国植物学现代化和中国植物学走向世界作出了基础性、前瞻性和开拓性的贡献。《吴征镒自传》以时间为顺序,由吴征镒自述了1916—2011年95年间各时间段的所经所历,记述了吴征镒学术成长的过程,包括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艰辛的学习求知历程、新中国成立初期科学事业的创建经历、科学春天到来时的欣喜、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科技创新发展与收获,以及自身情操修养的体会。吴征镒学术成长的过程,折射出他冶学为人的真谛,道悟出他一生追寻科学真理的坚毅和执着,展示了他真诚、坦荡、谦和的风尚。 《吴征镒自传》可供学生、教师、科研人员及科学爱好者使用。 目录 自序 引言 第一章 童年至青年(1916~1932) 1缅怀祖辈 2父亲和母亲 3童年家塾 4省立扬州中学 5兄弟们 大哥吴白匋(征铸) 二哥吴征鉴 三哥吴征钜 五哥吴征铠 八弟吴征鉴 第二章 清华大学和抗战时期(1933~1945) 1报考清华大学生物系 2三位业师 李继侗 吴韫珍 张景钺 3我的九级生物系植物组师友 4清华大学生物馆 5清华大学图书馆 6清华大学南迁:湘黔滇旅行团 7《滇南本草图谱》 8参加中国民主同盟加入中国共产党 9抗战时期和解放前夕清华党组织的一些活动 第三早北平军管会和中国科学院(1946~1957) 1北平军管会高教处 2奉调中国科学院 3结婚 4北平静生生物调查所整理委员会 5筹建植物分类研究所 6组建生物学口各研究所 7南亚栽培植物之起源及分布学术讨论会和印度考察 8赴苏联考察 9橡胶宜林地考察 10科学院云南生物考察队和中苏云南热带森林生物资源综合考察队 11建立云南自然保护区 12《中国植被的类型》 13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第四章 昆明植物研究所(1958~1965) 1参加《中国植物志》的编纂 2陪同周恩来总理视察广东新会县野生植物资源利用情况 3到云南:建立昆明植物研究所 4昆明植物研究所元老 唐耀 蔡希陶 冯国楣 5西双版纳热带森林生物地理群落定位站 6《中国经济植物志》 7国外考察 古巴考察 越南考察 柬埔寨考察 8接待邓小平一家和蔡畅、杨尚昆等 9北京科学讨论会 第五章 “文革”动乱(1966—1976) 1“走资派”和“反动学术权威” 2中草药运动和《新华本草纲要》手稿 3不平凡的“拉练” 4蒙自草坝:“五七”干校 5广州《三志》会议 6二次“解放” 7编纂《云南植物志》 8二进西藏考察 第六章 科学的春天(1977~1986) 1当选全国人大代表 2出席全国科学大会 3创办《云南植物研究》 4中美植物学家的学术交流 5青藏高原科学讨论会 6悉尼和柏林、横滨:三届世界植物学大会 7老友 王启无 李惠林 8南美三国考察 9评议昆明植物研究所 10风雪祁连山和首次进新疆 11日本植物学家 原宽 北村四郎 岩规邦男 12联邦德国研究生:GabyLock 13英国:生态考察 14评议生物学部各研究所 15《中国植被》 16大普吉情缘 17《云南の植物》 18《中国自然地理:植物地理》 19梵净山、湘西和神农架考察 20伦敦布赖顿:第三届国际植物系统与进化生物学讨论会 21大理苍山:中英植物考察 22安徽屯溪:第四纪冰川缘学术讨论会 23退居二线:任名誉所长 24K.Kubitzki和F.Ehrendofer 25任中国科学院第一届主席团成员 第七章 创新与收获(198~—2011) 1《西藏植物志》——世界屋脊的植物志 2任《中国植物志》主编 3“青藏高原隆起及其对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影响的综合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4《FloraofChina》 5两次大难:股骨骨折和胰腺炎 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种子植物区系研究 7《三志》的新生 8赴美国、英国、法国、瑞士、奥地利、俄罗斯查看中国植物模式标本,以解决《中国植物志》的疑难问题 9“中国唇形科植物的分类、地理分布与进化”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993) 10学部委员改院士 11获香港何梁何利基金奖: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995)和科学与技术成就奖(2003) 12八十寿辰与第一届东亚植物区系特征及其演化国际学术讨论会 13获香港求实科技基金杰出科技成就集体奖:《中国生物志》 14获科学出版社“知名作者奖”(2004) 15北京大学百年校庆 16台湾之行 17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 18九十寿辰与第二届东亚植物区系特征及其演化国际学术讨论会 19获云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 20获胡锦涛和朱镕基亲切接见 21路甬祥院长家访 22获COSMOS奖 23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4编纂《中华大典·生物学典》 25《中国植物志》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第八章 领导、师友 第九章 戏曲国学兴致 1京剧兴趣 2昆曲情缘 3音乐戏曲 4古文诗词兴致、古诗别解和杂记 第十章 期望与寄托 1我与植物学 2本是同根生:北京植物研究所、昆明植物研究所、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3被子植物起源演化的思考:被子植物八纲系统和“多系、多期、多域”起源 4生物色素探索 附录一吴征镒自定年谱(1916~2011) 附录二作文、诗词、杂文 附录三吴征镒主要学术论文与著作日录 人名索引 后记 试读章节 祖父吴筠孙在光绪甲午年(1895)“恩科”中考取第四名,被“赐进士出身”的“传胪”。1916年,欧战方酣,“五四”运动将起,我就在这个时候出生在这样一个旧官僚家庭里。 时祖父在江西九江做浔阳道尹。由于民国初年加入梁启超、汤化龙领导的进步党,而继续做他的官。但那时国运既不好,家运更差。但衙门里蕙兰盛开,于是祖父抱着我这个小孙子开了笑口,然而在年底却暴病脑溢血过世。同年,家里连连死人,其实是社会日趋衰败、贫困,医药条件差所致。我年轻的五婶、七婶都在产后早天了。迷信鬼神的祖母,却以为我是花妖临世,从此见了我就生气。她在祖父过世后,卖了上海租界里的房子,扶柩还乡,因过分悲伤和劳累,而开始得了复杂的老年病。而我的确得了祖母赐给的“花妖”头衔。 在我有点记忆时,已经由“大脚”黄妈妈拉着小手迈进扬州城外东北方有名的天宁、重宁两个大庙中的后一个大门,门槛差不多有我的腿那样高,黄妈妈抱起我才过去。当时一见哼哈二将、四大金刚的鞋子大得足以容得下我,就被吓哭了,于是黄妈妈替我挨了一顿骂,而我则哭得更厉害。 就这样,过了两年,把祖父埋葬之后,才得搬进城去住在北门街芮秀才的遗屋,还认了芮老太太做干娘,为的是让我少哭闹,少生病。这位老太太孤孤单单活到我上高中以后。 我记得最清楚的,莫过于家中继娶五婶母的那年,旧社会把婚丧大事叫做“红白喜事”。那一年蚂蚱特别多,蚂蚱喜欢息在大红绸幛上,我一个人捉住很多蚂蚱,捉它们时要小心,不然腿就断了。捉到的就装在木头盒里,用破布扎住盒口,让它们在里面活蹦乱跳。这大概是孤独儿童的“虐待狂”式的童趣吧,总之是一个人想出来的恶作剧,那时实在闷得难受,却拿虫子当囚犯。 大约我5岁那年,从北向东就搬进了比较宽敞的家,那里有山有石(假山),还有月洞门,小书房的小院旁有一棵梧桐树,加上大我八岁的大哥戴着眼镜坐在摇椅上看书的身影时而呈现,仿佛这个家就是后来的“个园”,但我拿不准,现在也无人可问,即便有也问不着了,因为离我都很远。在那个家生活没有出什么大事,故而印象很浅。 6岁该识字了,这时又向东搬进了靠城墙的一个又方又大、像一颗印形的高大宽亮的大宅子,在那里我们六兄弟住了十多年(这就是如今又修缮一新的“吴道台宅第”)。原有由东向西五排房,号称“九十九间半房子”。自从搬进大宅,“侯门一入深如海”,轻易是出不了大门。 6岁时,娘边梳头边教我识方块字,认识差不多两干字了,就拜师父进家塾。这就在我家大厅“滋德堂”的左手边厢房里,师父就是继娶五婶的“孤单老爸”,名黄吉甫,原是晚清时吃公家粮食而考不取举人的老“廪”生,吴家兄弟不叫他老师,只叫“公公”。我那届上面的三哥、四哥、五哥,都已考进官立中学,我只和“公公”的孙子,以及大我三岁的小姐姐两个同时入塾。但小姐姐读的是《幼学琼林》, “气之轻清者,上浮而为天,气之重浊者,下沉而为地”;两个男孩子却念的是清末民初上海澄衷中学的新式教科书和《四书》。 因为识字已经不少,读教科书很容易,对其中有些像“守株待兔”“刻舟求剑”“杯弓蛇影” “床头捉刀人” “堕甑不顾”等那样的小故事和寓言更是感到有趣,倒没有什‘么为难。然后读《论语》《孟子》《大学》《中庸》,那文言文也不太难读,而且都有注解。但是要背书,这就得训练强记了,有些不太懂的地方,也就囫囵吞枣背熟了。 下午先读《古文观止》,一篇一篇地选着读,但是不要背,巾于强记,有些有韵的,顺口也就上来了。学写字,头一年里用“红仿”描,“上大人,孔乙己,化三干,七十士……”,写在九宫格子里,用墨笔往纸上描,每天一张。后来就自己临摹欧阳询《干字文》那类中的一种,天天写也就背熟了。三点以后读《唐诗三百首》,也是一首一首,先生讲而后读,摇头摆尾地读着,到五点钟左右放学。 正值9到11岁,我识了些字,读得懂文言文,有点懂事而又开了窍。有空闲时间,我就躲到大厅右边父亲的小书房里。父亲在我8岁时,就从北京辞职回家当“议员”了,带回来不少书。父亲是济南客籍学堂毕业,又在农商部做“京官”,大概管过地质调奄所和后来归动物园的三贝子花园,那时已有故宫博物院,所以父亲的藏书很杂。我通翻阅过:故宫博物院用珂罗版照相印制的《神州国光集》,书里有很多各朝代的山水、花鸟、人物画;地质调查所的《Paleontologica sinica》,上面印着些动植物化石,这些书太大太重,等以后再看;先看吴小如用“工笔画”石印的《点石斋画报》,那里画的都是晚清至民国初年的各种新闻,让我长了不少见识;又翻阅了1919年商务版的《植物名实图考》和牧野富太郎的《日本植物图鉴》,从此我就看图认识了大院子中的各种野生和栽培的花草、树木,溜到大院子又有新事情干了。 P6-7 序言 古语云“行百里者半九十”,极言行程的最后艰辛境界。我今忽忽九十有六矣。这才体会到九十以后恐怕也是人生历程的艰辛阶段吧?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是我在九十六岁时作半生总结时的目的,应该如此吧!? 我没有想到我能活达九十六,看来这是因为我出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由少而壮,又逢二战,中间先是军阀混战。十一岁还在家塾遇到第一次大革命,十五岁(1931年)“九一八”事变又起,1937年我二十一岁时,即遇八年抗战,而后三年内战,好不容易在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从此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而此时我却戴着“乌龟壳”(石膏背心)在清华校医院中躺着,时年三十三岁,还是独身。 这以后,又有“抗美援朝”,国家遭列强封锁,一直到“十年动乱”, “树欲静而风不止”,国内的政治运动也就纷至沓来,应接不暇。 我幼年多病,虽在成年以后,因逃难、调查考察和四处奔走,身体反倒好了,但又在六十七岁时左股股骨颈骨折,而又留下陈伤和各种疾病,七十二岁又因胆结石诱发急性胰腺炎几死,次年做“摘胆”手术,而后双目因白内障等换人工晶体,耳聋又戴上助听器,以致到了“主机尚未坏,零件已多不灵”的“多病所需唯药物”的老年境界。 八十二岁结束国内外考察工作,以六年时间折节读书,2006~2010年完成四部自主创新著作。2008年初,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09年,《中国植物志》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总之可以说:我是患难余生,幸逢盛世!但愿能再多活几年。 后记 1958年8月,我随一批应届高中毕业生来到了昆明植物园,据说昆明植物园即将改为昆明植物研究所,在由“园”变“所”而新增的“新鲜血液”中,我们这些高中生是敬陪末坐的见习员。10月,我被派往西双版纳景洪县(曾称允景洪、车里)大勐龙小街参加由蔡希陶先生领衔创建的热带植物园工作。那时正值中苏联合考察队在西双版纳考察热带生物资源,吴征镒是副队长之一。一天,正在始建的热带植物园迎来一批中苏考察队员,我第一次见到苏联专家,有人指着一位身材不高、戴着眼镜的中年人说:那就是我们的吴征镒所长。第一次见到吴所长,看上去他与一般的考察队员并无异样,身着普通的蓝布中山装、脚穿防蚂蟥的白布袜,头戴白色遮阳帽,手持笔记本、身挎帆布包和135照相机,毫无一点大专家的架子,哪知他正是让苏联专家心悦诚服的植物分类学家。他们在草棚为顶、竹篱为墙、竹板为桌、竹筒为凳的简易食堂里午餐,苏联专家吃的是面包,中方队员吃的是糯米饭。 1959年,新建丽江高山植物园,我在西双版纳一年后被调往丽江,又一次参加新建植物园。后来才知道,这是昆明植物研究所“花开三带,果结八方”的战略部署。热带一亚热带一亚热带高山是昆明植物研究所的三个主要“战场”,地处亚热带高山的丽江植物园是三个“战场”之一。为了规划丽江高山植物园,1963年夏初,吴征镒所长请来了俞德浚、陈封怀等植物园专家,实地考察丽江高山植物园,我第二次见到吴征镒所长。俞德浚说:“丽江玉龙雪山,犹如瑞士的阿尔卑斯山,丽江高山植物园将来会成为世界知名的植物园。”老一辈植物学家的预言如今已成为现实展现在我们面前。 “五五规划”时,吴征镒所长主笔起草研究所的“五五规划”,调我来帮助抄规划稿,每天到吴所长办公室抄稿,有看不懂或看不清的地方就近问明。历时十余天。虽是抄稿,也让我感受到吴所长把握研究所科研方向的思路。“四人帮”倒台后,1978~1981年,我调任吴征镒所长秘书,负责处理吴所长的内外事务,让我有机会近距离、深一点地了解吴征镒所长。 “文革”对知识分子确有切肤之痛,被打成“走资派”和“反动学术权威”的吴征镒所长,虽受尽折磨,然他“吕端大事不糊涂”。刚被“解放”,为追回失去的时光,他一刻也不怠慢,花甲之年两次进藏考察;古稀之年培养提携后生,一道迎上世界植物科学前进的步伐;耄耋之年折节读书、严谨思考、奋力笔耕,完成了几项重大的科研工作,献出一批自主创新的理论成果。实现中国植物科学研究与现代中国同行、与世界齐步的梦想,用自己的行动诠释永不停息的老共产党员、老科学家的义务和责任。 2005年,已退休几年的我,被吴征镒所长召回到吴征镒院士办公室工作,其间历经吴征镒院士九十华诞庆典、编辑出版《吴征镒文集》和《百兼·杂感随忆》、“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重大科学工程项目的论证、开工、竣工和运行、《中国植物志》、《云南植物志》编研完成、起步编纂《中华大典·生物学典》、请报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及受奖全过程和记录整理《吴征镒自传》等重要活动。 我生幸矣!在昆明植物研究所工作的半个多世纪里,幸遇科学大家吴征镒院士,有机缘近距离感受他为人治学的真谛和科学思维的敏锐,感触他襟怀宽广、谦逊包容的风范,体验他常人生活折射的心境情操。给我的工作和生活带来新的启迪,学海无涯,勤耕不懈,大家之大山高水长、源远流长、厚德载物。 在承接记录整理《吴征镒自传》中,虽对吴老“出生于九江、长大于扬州、成人于北京、立业于昆明”的全过程感悟良多、心折殊深,然又觉自己知之的浮薄,对吴老人生哲理、治学精髓、为人之道领悟肤浅,唯恐辜负期盼。 “凡事如实为真,朴素为好”,尊吴老所瞩,更得吴老鼓励和信任,终成全稿。吴老夫人段金玉、女儿吴玉、儿媳陈爱珍在记录整理文稿中给予诸多辅佐、支持和鼓励,昆明植物研究所所长李德铢审阅过全书编写提纲并提出修改意见,吴征镒院士办公室杨云珊、康珠永初在照片收集、著作论文目录等方面给予全力配合和协助。樊洪业先生和程光胜先生阅过初稿,多有得益,谨此一并由衷深谢!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