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套“徽州古村落文化丛书”选择了徽州区域有个性化特征和代表性的10个古村落作为考察研究对象,对每个村落的历史渊源、个性特征、文化底蕴和历代名人作了较为深入系统的考探。
《黟山派摇篮(黄村)》(作者黄建)是该系列中的一本,共分为“会心天不远、放眼地皆宽”;“世道今还古、人心欲归仁”等几部分内容。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黟山派摇篮(黄村)/徽州古村落文化丛书 |
分类 |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
作者 | 董建 |
出版社 |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这套“徽州古村落文化丛书”选择了徽州区域有个性化特征和代表性的10个古村落作为考察研究对象,对每个村落的历史渊源、个性特征、文化底蕴和历代名人作了较为深入系统的考探。 《黟山派摇篮(黄村)》(作者黄建)是该系列中的一本,共分为“会心天不远、放眼地皆宽”;“世道今还古、人心欲归仁”等几部分内容。 内容推荐 徽州古村落以其独有的品格和魅力令我们流连忘返,《徽州古村落文化丛书》为我们全面深入探寻徽州古村落的内在品格和魅力提供了一把钥匙。让我们借助这把钥匙去打开这些古村落文化大门,去获得它所蕴藏着的文化真谛吧! 《黟山派摇篮(黄村)》(作者黄建)是该系列中的一本。 《黟山派摇篮(黄村)》包括了“前水复后水、古今相续流”;“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等几部分内容。 目录 引子 一、前水复后水 古今相续流 二、绿树村边合 青山郭外斜 三、古槐择美里 瑞竹延清芬 四、十里不同风 百里不同俗 五、善之本在教 教之本在师 六、入则献其谋 出则行其政 七、健妇持门户 亦胜一丈夫 八、恪勤在朝夕 怀抱观古今 九、城池百战后 耆旧几家残 十、处士节独苦 先生艺绝伦 十一、会心天不远 放眼地皆宽 十二、世道今还古 人心欲归仁 结束语 参考资料 后记 试读章节 黟县黄村人黄志坚先生在其所著《璀璨的黟县历史文化》一书第五章“黄村的人文景观与黄氏宗族”中第二节“黄村的黄氏宗族”写道:“黄村因黄氏宗族聚居于此而得名。据族谱记载,黄村的黄氏宗族最早从祁门县迁入,从始迁祖到我这一辈已是第十六世。黄村的黄氏宗族,辈份有严格的区分,族谱排了40个辈份,即:‘天道王荣,桂有志元,洪福善庆,美树高蕃,云英标启,雅彦鼎传,通明远秀,孝让孚端,海祥开学,兰发豫环。’黄村各户人家都有代代相传的《祖宗簿》。我的祖父属第十八世树字辈,辈份名为黄树滋。我的父亲属第十五世高字辈,辈份名为黄高熹。我属第十六世蕃字辈,辈份名为黄蕃多……”黄志坚先生在书的“后记”记“乡亲黄顺荪为我提供了黄氏《祖宗簿》等资料”。可知上面族谱排的40个辈分的出处。黄文中“我的祖父属第十八世树字辈”的“八”字显然是笔误,应为“四”字。笔者后来找到了黄顺荪老先生,并看到了这本《祖宗簿》,封面上有“民国二拾五年丙子岁立。礼贤记”。黄顺荪先生说“礼贤”是他的父亲。阅读这本《祖宗簿》,知道它的内容是黄元治所订黄氏家族“行辈”,可贵的是前面叙述了黄氏始迁祖事:“余族自祁迁黟之古城者,即自始祖修公也,继迁西城者,即自修公子继雄也。由继雄公四代至葆光公二代孙安信公,至元朝友仁公讳真元立义学建义庄者,即安信公也,又六代孙也。由友仁公至元字辈,又十代矣。前此未列世次,世乱人亡,族微业失,至元朝始列十二字,按代递序,无相越次,今将完矣。余以康熙四十四年五月自滇南告病归里,族长嘱予足之,乃撰八十四字,合前共九十六字,世世相续,宁止于此?但时代迁移之后,而字亦在可解不可解之间,惟异后之贤者,读书积德昌引,阖族以滋光大云。乙酉元治书,八月。本族厚本堂世沿序次,照字递代挨传:天道文荣,桂有志元;洪福善庆,美树高蕃;云英标启,雅彦鼎传;通明远秀,孝让孚端;海祥开学,芝发豫环;崇松振藻,伟艺尚贤;仪廷玉诰,笃□章观;弘儒升劝,裕统显攀;慎伦超信,奎萃敏全;思良敬顺,弼震培宽;润霖嘉育,诚毅峻山;和晖哲宪,绪爵祯宣。”这本《祖宗簿》与《新安名族志》记载的不同处在于一说君修公为黄村始祖,一说修公为自祁迁黟古城之始祖,而君修公与修公应为一人、称呼不同而已。 黄德华《竹瑞堂诗钞》“搦灵惠庙碑”诗题注云:“元至正十一年,十四世祖友仁公得旨建厚本义庄……”黄村黄氏在元至正时已是14世了,黄志坚先生所说“从始迁祖到我这一辈已是第十六世”,显然是将黄元治所订“天道王荣”的“天”字辈当做始祖来计算了,以此来计算,那么始迁时间大约在明代中后期。笔者以为,黄氏始迁时间当依黄士陵“吾族自宋迁黄村”说。 不过,笔者在看了这个黄元治所排的行辈后,不免产生了一些困惑,因为在这个行辈里,没有找到黄士陵一家与之相关的内容,如黄德华字仲和号印川。也没有黄士陵的“士”字辈,士陵为其谱名,字牧甫、穆甫等,黄士陵兄弟名士□、士学、士恩等,他的堂兄名士钰均可证。黄士陵子黄少牧名廷荣,号问经,又号黄石、黄山等,其兄弟廷惠、廷毂、廷彝,为廷字辈。再如黄士陵为黄村的黄廷珍刻印,称其为“研侄”,自称“行六叔士陵”,可见黄廷珍与其子黄廷荣同辈,“廷”字在前面的行辈里也阙如。出现这种情况,一定有其原因。黄顺荪先生曾谈起黄村黄氏分有5支,但既然都是厚本堂后裔,应该是要遵循前人排辈的。在缺少有力资料佐证的状况下,笔者只好先将问题提出来,有待高明指点或提供相关资料。 江夏黄姓以孝道、睦族闻名天下,汉有黄香、唐有黄芮孝子,宋有“义门”,清则有黄士陵为母守灵半载、茹素3年,孝名传遍乡里。当年黄芮到股馈羹继母洪氏,而在咸丰间,黄村人黄庆鑫与妻子余氏也曾割股疗亲,黄德华认为“割股之行,古人谓之愚孝。呜呼,世人不安于愚,忍视其亲之濒于死而不救者,可胜道哉?因赋其事,以为天下风焉”。《黟县四志》有戴之杰撰“黄孝子传”日:“黟北际村有孝子日黄永寿,同治时人。”黄永寿虽不是黄村人,但他是“宋侍御黄葆光公之支裔也。幼失怙,兄亦早逝,家赤贫,以击柝养母。母中年失明,起居服食,永寿朝夕调护备至……”孝道与忠是中华民族的两大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几千年来,人们把忠孝视为天性,甚至作为区别人与禽兽的标志。忠孝是圣人提出来的,却不是圣人想出来的。它是我国古代长期社会实践的历史产物。在徽州的宗祠里,常可见到“忠孝节义”四个大字。孝与忠对应的是国与家,国与家的关系协调好了,则天下治,反之则乱。孝道与敬祖睦族实有直接而不可分割的关系,故《祖宗簿》前面恭录族训,笔者兹录于此,以存永远:“礼莫大于敬祖,义莫重于睦族。不敬祖则根本既薄,枝叶何自而生?不睦族则枝叶相残,根本何自而庇?诚以为子孙之心敬祖宗,体祖宗之心,睦亲族则根本固而枝叶茂,礼义之风、祯祥之气集矣。孝弟天性也,私妻子好货财,则天性寝薄矣。乌且反哺,雁不离行,可不如乌乎?诚奉颜承志无杵父母之心,让美推甘无伤兄弟之义,则家庭族党莫不翕然化之矣。人须各务一业,秀者读书,朴者力农,无田工商。富贵而宽仁,贫贱而勤俭,聪明而浑厚,皆起家保家之道。惟游手好闲,便足向非僻路去后有不可言者,慎之。”“天地至远,鬼神至幽。然无时无处在人方寸之中。惟无作心上过不去之事,无存事上行不去之心,则念念合理,天地鉴之,鬼神佑之,此之谓存心。伦莫近于父兄,道莫切于孝弟,不溺妻子而求博父母之欢,不重货财而求笃兄弟之义,则刑于寡妻化于乡党,事君必忠,交友必信,此之谓务本。”P12-15 序言 2005年9月,我们组织编撰的第一套《徽州古村落文化丛书》成功出版,在学术界和读者中产生了积极反响,已多次重印;现在第二套《徽州古村落文化丛书》又进入学术界和广大读者的视野,这体现了我们对徽州古村落文化的研究、宣传和普及又作出了新的努力。 为什么我们在微州古村落文化研究方面如此着力呢?这首先是由徽州古村落文化本身的价值所决定的。 徽州古村落文化有哪些价值呢? 一是徽州古村落文化具有文化人类学价值。首先,徽州古村落的一种基本居住形态是聚族而居,宗法血缘脉络是村落的文化原点,它要求用连续的文字形式和空间场所对宗族的社会体系进行明确表述。徽州宗族谱牒记录了各族姓发展延续的谱系,同时还留下了数十万份的家藏文书,为揭开中国传统社会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奥秘找到了钥匙。其次,徽州村落的发展与家族、家庭以及个人的发展息息相关,通过对徽州古村落中“家”与“家族”的分析,对于探讨中国传统农村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勾画乡土中国农耕社会发展进化的轨迹具有积极作用。第三,徽州是一个由移民组成的社会,晋末、唐末、宋末中国历史上三次大规模的北民南迁,给徽州输入了大量人口和当时发达的文化,不同族群经过不断融合最终达到相互认同,共生发展。徽州古村落为人类不同族群间的融合和发展提供了例证。 二是徽州古村落文化具有文化遗产价值。古村落是民俗博物馆,是人类古老文明的见证,也是地域文化研究的标本。黟县宏村古民居已有800多年历史,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有100余幢。如“承志堂”富丽堂皇,精雕细刻;南湖书院的亭台楼阁与湖光山色交相辉映,深具传统徽派建筑风格;“敬修堂”、“树人堂”以及祠堂、牌坊等等,其“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装饰之美,营造之精”都蕴含着广博深邃的文化底蕴,是徽州文化的历史见证,为国内古民居建筑群所罕见,为各类文化艺术的研究人员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三是徽州古村落文化具有人文旅游价值。徽州古村落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保存了大量形态相近、特色鲜明的传统村落建筑,以黛瓦、粉壁、马头墙为表现特征,以砖雕、石雕、木雕为主要装饰特色,以高院、深井、大厅为居家特点,有着强烈的徽州文化特色,作为徽派建筑艺术典范的“古建三绝”——古民居、古祠堂、古牌坊,更是令人赞叹不已。因其受徽州文化传统和优美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形成独具一格的徽派建筑风格,不矫饰,不做作,与大自然保持和谐一致,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深刻的文化内涵,为中外建筑大师所推崇,具有极大的人文旅游价值。 四是徽州古村落文化对新农村建设具有借鉴价值。为了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全国各地都在科学有序地进行“新农村”建设。徽州古村落建设中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观念值得借鉴。如宏村村落建设,既考虑取水、排污、防火、防盗的多重因素,又考虑到生活起居的方便实用,集功能性和观赏性于一体,追求适合生存、布局合理、富有诗意的人居环境,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徽州古村落建设中尊重自然、因地制宜地营造村落的做法同样值得借鉴。徽州古村落建设崇尚自然、合理利用自然并高度重视自然生态环境,以重山水、保林木、巧用自然为原则,村落选址大都利用天然地形,依山傍水,枕山环水,背山面水,随坡就势,其基本形式是“枕山、环水、面屏”,因地制宜,成功实现人与自然相融。“新农村”规划应充分尊重自然,村落建设应与自然环境相和谐;“新农村”建筑应使用地方传统建筑符号,形成自己的建筑特色;“新农村”建设应重视村落文化培育,努力形成有利于村落健康发展、积极向上的价值体系等。 当然,徽州古村落的价值远不止这些,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徽州古村落的逐渐远去,它留给我们的思考和启迪将越来越丰富,也越来越深刻。 为什么我们在徽州古村落文化研究方面如此着力呢?这又是为作为本土高校所肩负的使命所决定的。 黄山学院作为古徽州大地唯一一所本科院校,在接受徽州地域文化影响和熏陶的同时,必须对徽州地域文化研究有学术责任的担当。这不但有利于扩大本土高校的文化内涵,更好地培养有用人才,而且也有利于更好地为地方经济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服务。多年来,我们依托丰富的黄山旅游资源和生态资源,秉承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资源,强化地方特色,打造优势品牌,为建设应用型本科高校不懈努力,取得了可喜成绩。 我们注重徽州文化资料和研究基地建设。从上世纪90年代起,投入100多万元收集徽州文书8万余份,徽州家谱近400部,成为全国收集徽州文书最多的单位之一。建立“汪世清特藏室”,收藏我国物理教育和物理学史研究专家、中央教科所研究员汪世清搜集、整理、考辨徽州文化的各类图书文献资料。先后成立徽州文化研究所、徽州文化研究资料中心、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黄山学院徽州文书博物馆等研究基地和展示窗口。 我们注重团队建设和学术交流。徽州文化研究所在团队建设和平台打造方面作出了努力,聘请全国著名徽学研究专家为学术顾问和校内外专兼职研究员,凝聚徽学研究力量,提高和加强我校徽州文化研究的水平和影响。注重徽州文化学术交流:1986年和1991年举办戴震国际学术研讨会;2006年8月与安徽大学徽学中心联合承办“地域中国:民间文献的社会史解读”国际学术研讨会;2006年11月与黄山市社科联联办第十届中国黄山国际旅游节暨徽州文化节“中国徽州老街文化论坛”;2007年10月与黄山市文联联合承办2007黄山国际旅游节暨徽文化节“京剧寻根之旅”——《徽商·徽班·徽文化》论坛;2008年5月与安徽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联办“徽商论坛学术峰会暨首届区域文化研讨会”等。 我们注重课题申报与研究成果出版:多年来,先后获得国家社科规划办、教育部、省社科规划办、省社科院、省教育厅等众多研究课题,通过课题研究培养了学术团队,提升了科研层次,扩大了学术影响;在成果出版方面主要有国家八五重点图书《戴震全集》(六卷)、《徽州学概论》、《徽州历代语言学家评传》、《汪世清谈徽州文化》、《徽州古村落文化丛书》第一套10册、安徽省高等学校十一五规划省级教材《徽州文化十二讲》、《中国徽州文书》(民国编)前10卷、《徽州学研究》年刊(5卷)等;《黄山学院学报》开辟“徽州文化研究”专版,从1981年至今,共发表徽州文化研究论文600余篇,约300万字;编辑出版《徽州文化研究通讯》,并成功改版为《徽州文化研究》季刊等。 基于我们对徽州文化研究的特别着力和关注,理所当然地要对有“徽州文化的活化石”之称的徽州古村落文化予以格外关注。在第一套《徽州古村落文化丛书》出版受到学术界的好评和读者欢迎后,我们即开展第二套《徽州古村落文化丛书》编撰工作。经过近3年的努力,现在终于把它呈现在了世人面前。第一套丛书选取了10个古村落,作者分别从各自的角度对徽州村落文化进行了展现:写江村偏重于宗族文化演绎,写龙川偏重于名门望族溯源,写宏村偏重于聚族而居的风水选择,写西递偏重于徽商的精神世界追求,写呈坎偏重于解剖乡村社区结构,写昌溪偏重于发掘儒和商两种文化的互补,写雄村偏重于书院园林文化,写西溪南偏重于文学艺术尤其是书、画、刻帖艺术的流变,写渚口偏重于聚落人文的发掘,写石家偏重于村落构建艺术的匠心。第二套丛书同样选取了10个古村落,作者也分别从各自的角度对徽州村落文化进行了展现:写环砂偏重于解开戏曲“活化石”目连戏的文化密码,写黄村偏重于探索徽州“黟山派”书画艺术的诞生和演变,写理坑偏重于展示宋明理学之乡风土人情,写历溪偏重于揭示秀美徽州大地民俗文化厚重积淀,写仁里偏重于梳理中国古代田园与文化的相互生成促进关系,写上庄偏重于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向现代文明转换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写唐模偏重于追寻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历史风情,与棠樾偏重于探究盐商文化的形成与衰落,写万安偏重于揭示商文互济下传统科技文明的萌芽与传播,写许村偏重于发掘昔日箬岭古道繁荣辉煌的缘由。但它们都共同揭示了徽州古村落的丰富内涵,共同体现了微州古村落文化的特有魅力。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我们还将组织编撰第三套《徽州古村落文化丛书》,以更加系统地展示徽州古村落文化的内涵和魅力,进一步扩大徽州古村落文化研究的学术影响力。 徽州古村落以其独有的品格和魅力令我们流连忘返,《徽州古村落文化丛书》为我们全面深入探寻徽州古村落的内在品格和魅力提供了一把钥匙。让我们借助这把钥匙去打开这些古村落文化大门,去获得它所蕴藏着的文化真谛吧! 2011年3月18日于黄山学院 后记 一年前,吴兆民先生约我参与第二套“徽州古村落文化丛书”的写作,并询问我打算写哪个村子。我不假思索地报出黟县黄村或者是徽州区的唐模,原因是黄村有黄士陵,唐模有许承尧,而两位都是我十分景仰和相对有点研究的前贤。如果从旅游和销售角度看,唐模当是首选,但名花已然有主。虽然编者曾有过犹豫,庆幸的是黄村最终被列入了丛书的写作出版计划中。写黄村,我的优势在于有比较丰富的黄士陵父子相关资料,而黄士陵是黄村近代史上最为重要的人物,在本书中占有_定的比重。劣势则在于我对黄村的了解,一如当初我写西溪南。而黄村的史料与西溪南相比较,则不可同日而语。尽管如此,在费了不少心血后,10万字的书稿终于被我用“一指禅”在键盘上慢慢地敲打了出来。一年来,公务、俗事缠身,写作时断时续,其中的艰辛不难想象。 这里,再说点与书稿有关的闲话。《孟子·尽心下》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黄村灵惠庙大殿内的南宋“灵惠庙碑”,据《黟县志》记载为绍兴十七年立。笔者对此并无怀疑。后来看到另一本书,提到该碑为绍兴二十七年立,这使我陷入两难的境地。毫无疑问,这二者之间,肯定有一个是错误的,甚至两者皆错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我想,如果最后实在搞不清年份,宁愿含糊地只提南宋,也不能误导他人。因为知道该碑藏安徽省博物馆,在辗转求得友人的帮忙后,专程赴合肥,终于在博物馆的库房内,看到了这块石碑。事实证明《黟县志》的编者犯了一个小错误。而我当时曾考虑实在不行的话,准备采信具有权威性的《黟县志》。 自从有了互联网,许多人“写”篇论文乃至在几天内编出一本小书,已不是什么难事了。网络确实给人们带来了许多的便捷,包括严谨的学术研究。但是,网络上的文章因发布的自由性和缺少编辑的把关,它的错误存在率是非常高的。许多很有学术价值的文章,经过它的编辑发表,甚至会变得面目全非。我在查找一段话的出处时,一下子搜出了十几条,然而我发现在十几条的文字中,这八九十字的一小段话,竟然每一条都有出入!不过通过它,我知道了原文的出处,从而指明了查阅的方向。严肃的写作,应将网络当做一个有大量参考价值的“信息网”来使用,而不能偏听偏信,更不能照单全收。 书稿完成后,承蒙同事汪雪琴、舒瑞红校稿,程乔扫描了部分图片,好友许晓骏热心提供资料,陈琪、章望南、郑明继、曹迟先生给予了帮助,吴兆民先生最后审稿并提出了意见。一并在此致谢! 董建 2010年11月于吉砚书屋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