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采取直观的图文呈现手法,引入“图解”理念。上篇“美学的故事”,选择了美学发展历程中具代表性的人物和事件作为端口。近50 个精彩故事独立成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美学的发展历史,记录美学大师的人生历程,阐释美学的重要理论,图文并茂,组成一幅精彩的世界美学画卷,清晰地呈现出美学发展的脉络。下篇“生活中的美学”,将美学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灵活地联系起来,从大众的视角阐述美学知识,讲解其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与应用,教会读者如何在衣食住行等各方面提升生活的美感,学会打理自己的生活,真正地享受到生活中的美。无论是对美学感兴趣的普通读者,还是专业学者,都可以从中汲取到美学的智慧与灵感,进而以美学的眼光审视自己、指引生活,拥有幸福、美好的人生。
上篇 美学的故事
第一章?古希腊、古罗马美学与中国先秦美学
美在和谐——毕达哥拉斯
西方古典理性主义美学始祖——苏格拉底
构建美学体系的柏拉图
古希腊美学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
神才是美的来源
《诗艺》与《论崇高》
老庄倡导天然之美
孔子提出“尽善尽美”
第二章?中世纪美学与中国中古美学
基督教美学的创立者——奥古斯丁
中世纪美学的集大成者——托马斯阿奎那
魏晋美学
苏轼提出“诗画同一”
第三章?文艺复兴美学与中国明代美学
但丁美学中的人文主义萌芽
达芬奇的画论
王夫之论诗
第四章?理性精神的世纪美学
笛卡尔为理性主义美学奠基
英国经验主义美学的兴起
夏夫兹伯里的美学贡献
休谟论审美趣味
“论崇高与美”的问世
第五章?世纪启蒙主义美学
启蒙主义美学的兴起
卢梭提出美与审美力学说
狄德罗现实主义美学的胜利
形象思维规律的提出者维柯
美学学科的正式创立
《古代艺术史》的出版
不朽名著《拉奥孔》
第六章?德国古典美学
德国古典主义美学奠基人——康德
复杂多变的歌德美学
席勒承上启下
德国古典美学的高峰
第七章?世纪美学
叔本华的非理性美学
尼采与《悲剧的诞生》
一个天才的发现——美是生活
实验美学和移情美学的创立和发展
丹纳创立特征说
王国维融合中西
第八章?世纪以来的美学
表现主义美学——克罗齐的美学思想
美是客观化的情感——自然主义美学
盛行于世纪年代的形式主义美学
弗洛伊德和精神分析美学
分析美学
现象学美学
符号论美学
存在主义美学
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美学
结构主义美学
下篇 生活中的美学
第一章?美是一种看不见的竞争力——每天了解一点美感力知识
为什么有人无法感受蒙娜丽莎的美
动物也有美感力吗
人类的美感力来源于什么
美感力和人的血型有关吗
第二章?擦亮发现美的眼睛——每天提升一点美的发现力
学会发现身边的美
升华一下你的审美情趣,多多发现事物的内涵之美
体谅,发现和创造行为之美的媒介
联想,让美感力变得更丰富
理解,让美感力有章可循
第三章?让美成为一种本能——每天提升一点美的表现力
经常地谈论艺术
随时把美的感受表达出来
善于与他人分享美的感觉
忠于自己的内心
只要能享受美感即可
第四章?完美世界最简单的叙述方式——每天学点点线知识
点线是人类最简单的叙述方式吗
为什么“嫩绿枝头红一点”能给人美感
拍照时摄影师为什么总要人们尽量靠近
线条为什么可以用来表达情绪
人们为何更喜欢有曲线感的女性
圆形为何备受人们欢迎
倾斜的物体为什么不能给人安全感
第五章?造就缤纷世界——每天学点色彩知识
没有色彩的世界会是什么样
色彩仅仅是太阳的彩衣那么简单吗
为什么人们冬天爱穿深色的衣服
深颜色比浅颜色更重吗
色彩可以用来减肥吗
为什么商店里的衣服色彩要比拿回家的衣服鲜艳
生活中怎样搭配色彩才好看
颜色也有个性吗
......
西方古典理性主义美学始祖
——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年?前399年),是雅典公民雕刻匠索佛隆尼斯库的儿子,其母亲菲娜瑞特是个助产士,也就是接生婆。而成年的苏格拉底,称自己是精神的助产士。他少时即从事艺术雕刻,技艺精湛,据说雅典卫城建筑上的一组美神雕像就是他的作品。
苏格拉底被称作是“西方的孔子”,他不仅是哲学史中极其重要的人物——古代哲学中最饶有趣味的人物,而且是具有世界史意义的人物。
他长得很丑:脸扁平、一个大扁鼻子、嘴巴肥厚,挺着一个大肚子;他比滑稽戏里的一切丑汉还丑。他总是穿着褴褛的旧衣服,光着脚到处走。他和人谈话的时候偏低着头,像条壮实的公牛。他不顾寒暑,不顾饥渴,使得人人都惊讶。在《会饮篇》里曾这样描述苏格拉底服兵役的情形:我们的供应被切断了,所以就不得不空腹行军,这时候苏格拉底的坚持力真是了不起,他不仅比我,而且比一切人都更卓绝:没有一个人可以和他相比。他忍耐寒冷的毅力也是惊人的。曾有一次严寒天气,因为那一带的冬天着实冷得可怕,所有别的人不是躲在屋里,就是穿着多得可怕的衣服,紧紧把自己裹起来,把脚包上毛毡;这时只有苏格拉底赤着脚站在冰上,穿着平时的衣服,但他比别的穿了鞋的兵士走得更好;他们都对苏格拉底侧目而视,因为他仿佛是在鄙夷他们呢。
他是一个善于交际的人。他很少饮酒,但当他饮酒时,从没有人看见他喝醉过。根据柏拉图的记载,在一次宴会上,不管喝了多少酒,他仍然若无其事。大家最后靠在靠椅上睡着了,在天明醒来时,苏格拉底一杯在手,还在和阿里斯多芬谈论喜剧和悲剧,然后他照常去公共场所,去运动场,好像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并且像平常一样整天到处找人谈话。“神让我到这里履行牛虻的责任,整天到处叮着你们,激励、劝说、批评每一个人。”也因此,苏格拉底被指控犯有败坏青年之罪,犯有信奉他自己捏造的神而不信奉城邦公认的神之罪。苏格拉底被他所苦苦眷恋的城邦处死。欧里庇得斯在他的悲剧中这样谴责雅典人:“你们已经扼杀了缪斯的全知的和无罪的夜莺。”
苏格拉底死于第95届奥林比亚赛会的第一年(公元前399年),那时他69岁;这是伯罗奔尼撒战争结束后第一届奥林比亚赛会的时间,是伯里克里死后29年,亚历山大出生之前44年。他经历了雅典全盛和开始衰落的时期;他体验了雅典繁荣的顶点和不幸的开始。
苏格拉底是拥有各类美德的典型:智慧、谦逊、俭约、有节制、公正、勇敢、坚忍、坚持正义、不贪财、不追逐权力。苏格拉底是具有这些美德的一个人,一个恬静的、虔诚的道德形象。他对于金钱的冷淡完全出于他自己的决定,因为根据当时的习惯,他教授学生是可以像其他教师一样收费的。他把哲学从天上带到了地上,带到了家庭中和市场上,带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美德即知识
苏格拉底提出了“美德就是知识”的著名命题。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苏格拉底不研究物理世界,而研究伦理世界,在这个领域里寻求普遍性,第一个提出了定义的问题。”
苏格拉底认为无人自愿为恶,一切不正当的行为都是由无知所致。正如黑格尔所说,苏格拉底的哲学和他研讨哲学的方式是他的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他的生活和他的哲学是一回事。
苏格拉底的妻子是一个有名的悍妇,常常无故滋事,无事生非,邻人无不嫌恶。即使是苏格拉底的儿子都不能忍受其母亲的坏脾气,声称宁愿与野兽生活在一起,也不愿意看到自己的母亲。而苏格拉底却能与她耐心相处,并教导儿子说,这样的环境有助于培养涵养,而且是因为其母亲没有认识到作为母亲和妻子的义务,儿子也没有认识到自己作为儿子的职责。他认为爱美德是人的天性。只要人们能够认识到自己行为的错误,人们就会像吐唾液一样把自己的错误抛弃掉。所以苏格拉底说,没有经过思考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生活。认为通过理性的思考就能获得知识,就能认识到美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