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之际,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宣部等11个部门联合开展评选“双百”人物活动,董振堂入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英雄功绩昭百世,烈士英名传千秋。《董振堂传》由鞠毅、杨成林所著,一位英雄模范人物就是一座丰碑!这部传记文学追忆了这位曾被毛泽东称之为“坚决革命的同志”——董振堂光辉战斗的一生。让我们学习英模事迹,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董振堂传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鞠毅//杨成林 |
出版社 | 甘肃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之际,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宣部等11个部门联合开展评选“双百”人物活动,董振堂入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英雄功绩昭百世,烈士英名传千秋。《董振堂传》由鞠毅、杨成林所著,一位英雄模范人物就是一座丰碑!这部传记文学追忆了这位曾被毛泽东称之为“坚决革命的同志”——董振堂光辉战斗的一生。让我们学习英模事迹,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内容推荐 这是一部介绍董振堂同志光辉一生的传记文学。董振堂,河北省新河县人,红西路军著名将领。《董振堂传》由鞠毅、杨成林所著,《董振堂传》共分为六章,分别为向往光明、宁都起义、保卫苏区、铁流后卫、浴血河西、光照千秋,全面介绍了董振堂为了民族和人民的幸福而革命和奋斗的一生。 目录 第一章 向往光明 一、发愤读书 二、励志成才 三、策应北伐 四、移防河南 五、彷徨歧途 第二章 宁都起义 一、南下江西 二、“围剿”红军 三、进驻宁都 四、北上受阻 五、特支在行动 六、寻找新的出路 七、联系苏区 八、起义成功 九、开赴苏区 十、改编整训 第三章 保卫苏区 一、刀光闪闪打赣州 二、知彼知己取漳州 三、威风凛凛战水口 四、长源庙痛失赵博生 五、痛歼“围剿”之敌 六、敌前练兵 七、撤离苏区 第四章 铁流后卫 一、血染湘江 二、阻击黔境重兵 三、扼守石板河 四、爬雪山 五、过草地 六、忍辱负重 七、三过草地 八、激战华家岭 第五章 浴血河西 一、西渡黄河 二、喋血永凉 三、鏖战山丹 四、建立中华苏维埃高台县政府 五、坚守高台 六、血战高台 七、营救 第六章 光照千秋 一、“坚决革命的同志” 二、开怀拥抱 三、丰碑 主要参考书目和资料 后记 试读章节 1895年,甲午战争的隆隆炮声还回响在黄海的上空,腐朽的清王朝又派直隶(1927年6月改为河北省)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去日本谈判求和,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直隶南部有个新河县,这是个九河下梢的地方,土地多沙碱,地瘠民贫,十年九灾。新河县城西面40余里漳河的东面有个西李家庄,全村有150余户,550多口人,都是以农为生,过着食不果腹的日子。贫穷落后,是当时西李庄的真实写照。全村很少有上得起学的孩子。西李家庄的村西头路南住着董俊清一家。董俊清,字秀卿,是个老实敦厚的农民,祖辈务农。 这年的12月21日(农历十一月初六),董俊清的妻子赵书田生了第二个男孩。这孩子在堂兄弟中排行第四,小名就叫小四,大名叫董振堂,人们也习惯地叫他董四。董振堂兄弟三人,兄长董升堂,弟弟董志堂。 董振堂幼年,正值清朝末期,当时八国联军入侵,义和团兴起,社会动荡不安,又值整个华北地区连续三年大旱,粮食歉收,霍乱流行。董俊清一家七口染上了霍乱,父母相继病亡,医药丧葬一切费用都由农村高利贷贷来。八岁的董振堂也卧床多日,危而复安。 庚子年(1900)八国联军入侵后,在离西李家庄五里地的毕家庄建起天主教堂,发展教徒。有些教徒依仗教会势力,横行乡里,鱼肉百姓,董振堂家也深受其害。天灾人祸和社会的衰落也使董振堂他们这个本来就贫困的农民家庭急遽破落,家境日蹙。尽管如此,父亲董俊清还是想把他们弟兄三人都送去读书。但家里实在太穷了,供不起三个孩子,经再三斟酌,还是只送升堂去念私塾,留下振堂和志堂在家里帮他侍弄那些盐碱地。从此,镰刀、扁担、小筐便伴随董振堂走过了他的童年。生活的艰辛,使董振堂自小就十分懂事。 董振堂十岁那年夏天,他们刚刚把收好的麦子装上车,毕家庄有个教徒纠集一帮人蜂拥而上,连车带麦子都抢走了,还打伤了董振堂家的人。董俊清告到县衙,县官不敢惹洋人,官司就没有打赢。于是,那些毕家庄的教徒更加肆无忌惮。董俊清气愤不过,大骂天主教徒:“这些没心没肺的东西,仗着洋人的势力,欺压同胞,认贼作父,甘当洋奴,真是无耻!”不料,教徒张三听到这些话以后,变本加厉,纠集教徒宋毛兰等人,把董俊清围困在毕家庄,用木棍打得头破血流,身上被连扎9刀,血流不止,几乎丧生。西李家庄的人知道后,集合了一些人到毕家庄去要人,外国传教士为了平息矛盾,才假惺惺地出面调解放了人。董振堂看在眼里,恨在心里。看到母亲哭成个泪人似的,董振堂便安慰母亲说:“等我长大了,一定给爹报仇!” 董振堂自小就听长辈们讲义和团勇斗洋鬼子的故事。八国联军大肆抢劫,烧毁房屋,杀害居民,强奸妇女,无恶不作,洋鬼子欺负中国老百姓的事,件件桩桩,他都听得那么认真。尤其是自家横遭天灾人祸,父亲领受了洋教徒的棍棒,他目睹了诸多人间不平事,熬过了被人欺负的天日。这些,都在他幼小的心灵深处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这以后,兵匪勾结,为害乡里的事更是频频发生,弄得老百姓家家鸡犬不宁。一到晚上,人们便关门闭户,在家习武。董俊清有一些功夫底子,他能用两手抓着抱厦下面的椽子悬空行走,三间房的抱厦由这一头移到另一头。为了防止教徒兵匪的骚扰,保卫家园,董俊清带领三个儿子闻鸡起舞,苦练功夫。董振堂虽然还是个孩子,但他从小志气大,很懂事,跟着父亲一练就是几个小时,累得晚上睡觉都上不了炕,但从不叫一声苦。经过几年的苦练,董振堂刀枪棍棒,徒手对打,样样都行,长辈们都说董四就是懂事。 然而,董振堂并不满足于这些。这年,他已经13岁了。当他看到哥哥每天背着书包去上学,每天回来都能给自己讲好多新鲜的知识时,非常羡慕。他多么想和哥哥一样,走出家门,到学堂去念书呀! 于是,他向父亲苦苦哀求道:“让我去上学吧,等我学到真本事了,他们就再不敢骑在头上欺负我们了。” 父亲听说儿子要去上学,一盘算家里的收入,犹豫了。其实,父亲也希望送孩子去上学……董俊清含泪给董振堂解释说:“孩子,爹多么希望你们兄弟几个都去上学读书,将来好成才啊!可是,咱们家这几年天灾人祸不断,这你是知道的。现在的日子只能勉强吃上肚子,哪里还有钱供你们都上学呀!”董振堂一听,失望了。但他并不死心,第二天,他偷偷去外祖父家请外祖父给他说情。 P1-3 序言 董振堂,河北省新河县人,1920年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学习,毕业后加入冯玉祥的西北军,曾参加推翻贿选总统曹锟的北京政变和北伐战争。九一八事变后,他反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思想日益倾向革命。1931年12月14日,与赵博生、季振同等率第26路军17000余名官兵举行宁都起义,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一页。起义部队被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5军团,董振堂任军团副总指挥兼第13军军长,后任总指挥、军团长。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率部参加赣州、漳州、南雄水口等战役和中央苏区第四、五次反“围剿”作战,屡立战功,曾获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授予的“红旗章”。1934年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同年10月率部参加两万五千里长征,红5军团担任后卫,多次完成阻击任务,为保障中央红军主力北上立下赫赫战功,红5军团因此荣膺“铁流后卫”的光荣称号。1935年6月,中央红军与红4方面军会师后,红5军团改称第5军,他任军长。1936年10月带领所部渡黄河西征,编入红西路军,指挥、参加攻占山丹、临泽、高台等县城的战斗。12月,董振堂成为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23名委员之一。1937年1月12日,率部在甘肃高台县城与近十倍于己的敌人浴血苦战,因寡不敌众,于1月20日壮烈牺牲。 英雄的身躯虽然倒下了,但烈士的英名却永远铭记人心。 他为新中国建立立下的不朽功勋光耀千秋,他用生命和鲜血谱写的壮丽史诗,永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奋斗不止。2009年,董振堂入选全国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今天,我们追忆他的一生,就是要学习他对革命理想矢志不渝、对党和人民无比忠诚、对革命事业锲而不舍的坚定信念,学习他为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而不畏强敌、英勇战斗、顽强拼搏、不怕牺牲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做到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坚定理想信念不动摇、坚定革命意志不涣散、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不懈怠,满怀信心地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董振堂传》集史实性、教育性、可读性于一体,是一部很好的爱国主义教材。它的出版,必将对学习和弘扬红西路军精神,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是为序。 万泽刚 2013年5月 后记 董振堂虽然牺牲70多年了,但他刻苦勤勉,追求光明,爱党爱国爱百姓的高贵品质和军事家的指挥才能以及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却永远留在人们心中。有一本全面反映董振堂将军光辉战斗一生的书籍,是多年来董振堂的战友、部下以及他战斗过的地方的人民群众的愿望,也是党史工作者的责任。 2009年初,中共高台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王爱琴建议中共高台县委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主任蔺学伦撰写《董振堂传》一书。经过四年多的努力,编著作者数易其稿,完成了30万字的人物传记。在这一工作过程中,首先是省、市、县委领导对编著此书十分关注。中共甘肃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连辑题写书名,中共张掖市委书记陈克恭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市委副书记、张掖红西路军精神研究会会长万泽刚为本书作序,市县领导徐永成、余锋、鞠毅、杨成林、梁吉东对编著工作和出版印刷工作非常关注,郭生玺、姚天成、林斌、杨红光、丁尚义、邓礼做了大量协调工作。领导的希望和要求成了编著者做好这一工作的标尺和动力。其次,为编著工作提供书面资料和通过电话、电子邮件、QQ语聊、座谈走访等形式提供资料的有:董振堂的次子董用威(原石家庄棉纺七厂副厂长、总工程师)、侄子董光炳(原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某师师长、空军高射炮兵学校原校长);董振堂长子董光楹的儿子董乃煌(原河北省信息产业厅计划处处长)及其妻子武建华,董光楹之子董力、董强,女儿董军;董用威之子董健、女儿董乃乐;董振堂之女董光苔的丈夫陈凌,其子陈钒,女儿陈欣;邢台市委党史研究室副调研员王银翠,新河县委办公室副主任(分管党史工作)王建新,新河县委宣传部文艺科科长李连梅;宁都起义纪念馆退休老馆长曾庆圭及现任副馆长曾晨英父女;高台县已故老红军李茂华,王铭五的妹妹王萍,老红军符泽攀之孙女符晓云;原高台县委党校校长、离休老干部师笃文,原高台烈士陵园管委会办公室主任葛立新,高台县民政局副局长、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办公室主任高建智,高台县文化稽查大队队长(曾为高台烈士陵园讲解员)陈宜佳,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宣传研究教育科副科长王丽霞等。提供和拍摄图片资料的单位和个人有:中共高台县委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新河县委宣传部、石家庄市金大陆装饰有限公司、保定军官学校纪念馆、宁都起义纪念馆,蔺学伦、高建智、王三虎、闫应标、田玉龙、晓岗、胡有全、葛立才、蔺鹏、段进泓、周葵、付胜强、董用威、陈凌、曾庆圭、郎秀杰、郭晓芸、文静等。修改过文稿和提出修改意见的有:安永香、刘丹庭、曾庆圭、曾晨英、董用威、董光炳、陈凌、董乃煌、董力、蔡军、曹玉华、杨学龙、段进泓、王三虎、许红英等。第三,书稿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出版管理司分配到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审读。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提供了出版经费。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谢意。 有几个需要说明的问题:一是临泽到高台的距离。各种资料上说法不一,但实际上临泽县旧县城所在地蓼泉镇与高台县城的距离是22.5公里。二是高台东、西关财神楼离城门的距离。各种资料上说法不一样,现在原始建筑已荡然无存,但据相关资料提供的位置,编著作者实地勘察后认为大约如本书中所写350米和280米。三是许多资料上都载明宁都起义参加者中1955~1964年共有31位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军军衔,但实际上只有30位将军的名字,本书也只能照此来写。四是因缺少资料,有许多内容都是根据回忆录文章写的,尤其是一些事件发生的时间只能是根据多种材料相互佐证进行分析判断,做到更加准确,但不能保证一定正确。 由于编撰者水平有限,缺点错误在所难免,请同仁学者继续研究探讨,请熟悉这段历史、熟悉董振堂将军事迹的同志不吝赐教,使这部传记文稿若能再版时更加贴近历史的实际,使人物形象更加接近或达到传如其人。真如是,则编撰者幸甚,读者幸甚。 编委会 2013年5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