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晓声是一个和读者面对面蹲着说话的人。他兼有牛的执著和羊的善良,他感念苍生,始终默默关注着普通人的命运,一心一意地要为平民作点贡献。他的作品字里行间弥漫着一种悲天悯人的气质。这是梁晓声的本色,也是他的作品之所以能长久打动人心的缘由。
在这本《父亲》里,有青少年成长最需要的营养。他教人懂得善良和感恩,教人在贫困中依然保持一种乐观和向上的尊严。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父亲/与大师面对面精品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梁晓声 |
出版社 |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梁晓声是一个和读者面对面蹲着说话的人。他兼有牛的执著和羊的善良,他感念苍生,始终默默关注着普通人的命运,一心一意地要为平民作点贡献。他的作品字里行间弥漫着一种悲天悯人的气质。这是梁晓声的本色,也是他的作品之所以能长久打动人心的缘由。 在这本《父亲》里,有青少年成长最需要的营养。他教人懂得善良和感恩,教人在贫困中依然保持一种乐观和向上的尊严。 内容推荐 许多年纪稍大的读者,熟悉梁晓声的名字是从《这里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雪城》、《年轮》等短篇、中篇、长篇小说开始的。这些轰动一时的力作,曾被改编成电视连续剧,甚至其插曲也是万口传唱,雅俗共赏。梁晓声因而成为公认的“知青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本书包括了梁晓声《父亲》、《情人节杂感》、《我与儿子》、《狍子的眼睛》等部分获奖作品。其中,《父亲》获全国优秀小说奖,被美国选作华盛顿大学出版社选作中文高级课本教材。 目录 父亲 父亲 老水车旁的风景 玻璃匠和他的儿子 父亲的遗物 情人节杂感 情人节杂感 “巴顿将军”的荣耀 当爸的感觉 我和水泥 我的梦想 爱读的人们 我与儿子 老妪 我与儿子 体恤儿子 给儿子的留言 心灵的花园 大象小象和人 狍子的眼睛 狍子的眼睛 回首忆年 不愿说当年 中年感怀 本命年杂感 怀念赵大爷 种子的力量 感谢的话 人生因阅读而精彩——梁晓声作品编后语 媒体及教育系统推荐名单 试读章节 玻璃匠和他的儿子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城市里每能见到一类游走匠人——他们背着一个简陋的木架走街串巷;架子上分格装着些尺寸不等,厚薄不同的玻璃。他们一边走一边招徕生意:“镶一一窗户!……镶一一镜框!……镶——相框!……” 他们被叫作“玻璃匠”。有时,人们甚至直接这么叫他们:“哎,镶玻璃的!” 他们一旦被叫住,就有点儿钱可挣了。或一角,或几角。总之,除了成本,也就是一块玻璃的原价,他们一次所挣的钱,绝不会超过几角去。一次能挣五角钱的活儿,那就是“大活儿”了。他们一个月遇不上几次大活儿的。一年四季,他们风里来雨里去,冒酷暑,顶严寒,为的是一家人的生活。他们大抵是些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而被拒在“国营”体制以外的人。按今天的说法,是些当年“自谋生路”的人。有“玻璃匠”的年代,城市百姓的日子都过得很拮据,也特别仔细。不论窗玻璃裂碎了,还是相框玻璃或镜子裂碎了,那大块儿的,是舍不得扔的,专等玻璃匠来了,给切割一番,拼对一番。要知道,那是连破了一只瓷盆都舍不得扔,专等锔匠来了给锔上的穷困年代啊!…… 玻璃匠开始切割玻璃时,每每吸引不少好奇的孩子围观。孩子们的好奇心,主要是由“玻璃匠”那一把玻璃刀引起的。玻璃刀本身当然不是玻璃的。玻璃刀看上去都是样子差不了哪儿去的刃具,像临帖的毛笔。刀头一般长方而扁,其上固定着极小极小的一粒钻石。玻璃刀之所以能切割玻璃,完全靠那一粒钻石。没有了那一粒小之又小的钻石,一把玻璃刀便一钱不值了,玻璃匠也就只得改行,除非他再买一把玻璃刀。而从前一把玻璃刀一百几十元,相当于一辆新自行车的价格,对于靠镶玻璃养家糊口的人,谈何容易!并且,也极难买到。因为在从前,在中国,钻石本身太稀缺了。所以,从前中国的玻璃匠们,用的几乎全是从前的,从前也即解放前的玻璃刀,大抵是外国货。解放前的中国还造不出玻璃刀来。将一粒小之又小的钻石固定在铜或钢的刀头上,是一种特殊的工艺。可想而知,玻璃匠们是多么爱惜他们的玻璃刀!与侠客对自己的兵器的爱惜程度相比,也是不算夸张的。每一位玻璃匠都一定为他们的玻璃刀做了套子。像从前的中学女生每为自己心爱的钢笔织一个笔套。有的玻璃匠,甚至为他们的玻璃刀做了双层的套子。一层保护刀头,另一层连刀身都套进去,再用一条链子系在内衣兜里,像系着一块宝贵的怀表似的。当他们从套中抽出玻璃刀,好奇的孩子们就将一双双眼睛瞪大了。玻璃刀贴着尺在玻璃上轻轻一划,随之出现一道纹,再经玻璃匠的双手有把握地一掰,玻璃就沿纹齐整地分开了,在孩子们看来那是不可思议的…… 我的一位中年朋友的父亲,便是从前年代的一名玻璃匠。他的父亲有一把德国造的玻璃刀。那把玻璃刀上的钻石,比许多玻璃刀上的钻石都大,约半个芝麻粒儿那么大。它对于他的父亲和他一家,意味着什么不必细说。 有次,我这一位朋友在我家里望着我父亲的遗像,聊起了自己的曾是玻璃匠的父亲,聊起了他父亲那一把视如宝物的玻璃刀。我听他娓娓道来,心中感慨万千: 他说他父亲一向身体不好,脾气也不好。他十岁那一年,他母亲去世了,从此他父亲的脾气就更不好了。而他是长子,下边有一个弟弟一个妹妹。父亲一发脾气,他就首先成了出气筒。年纪小小的他,和父亲的关系越来越紧张,也越来越冷漠。他认为他的父亲一点儿也不关爱他和弟弟妹妹。他暗想,自己因而也有理由不爱父亲。他承认,少年时的他,心里竞有点儿恨自己的父亲…… 有一年夏季,父亲回老家去办理祖父的丧事。父亲临走,指着一个小木匣严厉地说:“谁也不许动那里边的东西!”——他知道父亲的话主要是说给他听的,同时猜到,父亲的玻璃刀放在那个小木匣里了。但他毕竟是个孩子啊!别的孩子感兴趣的东西,他也免不了会对之发生好奇心的呀!何况那东西是自己家里的,就放在一个没有锁的、普普通通的小木匣里!于是父亲走后的第二天他打开了那小木匣,父亲的玻璃刀果然在内。但他只不过将玻璃刀从双层的绒布的套子里抽出来欣赏一番,比划几下而已。他以为他的好奇心会就此满足,却没有。第三天他又将玻璃刀拿在手中,好奇心更大了,找到块碎玻璃试着在上边划了一下,一掰,碎玻璃分为两半,他就觉得更好玩了。以后的几天里,他也成了一名小玻璃匠,用东捡西拾的碎玻璃,为同学们切割出了一些玻璃的直尺和三角尺,大受欢迎。然而最后一次,那把玻璃刀没能从玻璃上划出纹来,仔细一看,刀头上的钻石不见了!他这一惊非同小可,心里毛了,手也被玻璃割破了。他怎么也没想到,使用不得法,刀头上那粒小之又小的钻石,是会被弄掉的。他完全搞不清楚是什么时候掉的,可能掉在哪儿了,就算清楚,又哪里会找得到呢?就算找到了,凭他,又如何安到刀头上去呢?他对我说,那是他人生中所面临的第一次重大事件。甚至,是唯一的一次重大事件。以后他所面临过的某些烦恼之事的性质,都不及当年那一件事严峻。他当时可以说是吓傻了……由于恐惧,那一天夜里,他想出了一个卑劣的方法——第二天他向同学借了一把小镊子,将一小块碎玻璃在石块上仔仔细细捣得粉碎,夹起半个芝麻粒儿那么小的一个玻璃碴儿,用胶水粘在玻璃刀的刀头上了。那一年是一九七二年,他十四岁…… 三十余年后,在我家里,想到他的父亲时,他一边回忆一边对我说:“当年,我并不觉得我的办法卑劣,甚至,还觉得挺高明。我希望父亲发现玻璃刀上的钻石粒儿掉了时,以为是他自己使用不慎弄掉的。那么小的东西,一旦掉了,满地哪儿去找呢?即使找不到,哪怕怀疑是我搞坏的,也没有什么根据,只能是怀疑啊!……” 他的父亲回到家里后,吃饭时见他手上缠着布条,问他手指怎么了?他搪塞地回答,升火时不小心被烫了一下。父亲没再多问他什么。 翌日,父亲一早背着玻璃箱出门挣钱去。才一个多小时后就回来了,脸上阴云密布。他和他的弟弟妹妹吓得大气儿都不敢出一口。然而父亲并没问玻璃刀的事,只不过仰躺在床上,闷声不响地接连吸烟…… 下午,父亲将他和弟弟妹妹叫到跟前,依然阴沉着脸但却语调平静地说:“镶玻璃这种营生是越来越不好干了。哪儿哪儿都停产,连玻璃厂都不生产玻璃了。玻璃匠买不到玻璃,给别人家镶什么呢?我要把那玻璃箱连同剩下的几块玻璃都卖了。我以后不做玻璃匠了,我得另找一种活儿挣钱养活你们……” 他的父亲说完,真的背起玻璃箱出门卖去了…… 以后,他的父亲就不再是一个靠手艺挣钱的男人了,而是一个靠力气挣钱养活自己儿女的男人了。他说,以后他的父亲做过临时搬运工,做过临时仓库看管员,还做过公共浴堂的临时搓澡人;居然还放弃一个中年男人的自尊,正正式式地拜师为徒,在公共浴堂里学过修脚…… 而且,他父亲的暴脾气,不知为什么竟一天天变好了,不管在外边受了多大委屈和欺辱,再也没回到家里冲他和弟弟妹妹宣泄过。那当父亲的,对于自己的儿女们,也很懂得问饥问寒地关爱着了。这一点一直是他和弟弟妹妹们心中的一个谜,虽然都不免奇怪,却并没有哪一个当面问过他们的父亲。 到了我的朋友三十四岁那一年也就是九十年代初,他的父亲因积劳成疾,才六十多岁就患了绝症。在医院里,在曾做过玻璃匠的父亲的生命之烛快燃尽的日子里,我的朋友对他的父亲孝敬倍增。那时,他们父子的关系已变得非常深厚了。一天,趁父亲精神还可以,儿子终于向父亲承认,二十几年前,父亲那一把宝贵的玻璃刀是自己弄坏的,也坦白了自己当时那一种卑劣的想法…… 不料他父亲说:“当年我就断定是你小子弄坏的!” 儿子惊讶了:“为什么父亲?难道你从地上找到了……那么小那么小的东西啊,怎么可能呢?” 他的老父亲微微一笑,语调幽默地说:“你以为你那种法子高明啊?你以为你爸就那么容易受骗呀?你又哪里会知道,我每次给人家割玻璃时,总是习惯用大拇指抹抹刀头。那天,我一抹,你粘在刀头上的玻璃碴子,扎进我大拇指肚里去了。我只得把揣进自己兜里的五角钱又掏出来退给人家了。我当时那种难堪的样子就别提了,那么些个大人孩子围着我看呢!儿子你就不想想,你那么做,不是等于要成心当众出你爸爸的洋相么?……” 儿子愣了愣,低声又问:“那你,当年怎么没暴打我一顿?” 他那老父亲注视着他,目光一时变得极为温柔,语调缓慢地说:“当年,我是那么想来着。恨不得几步就走回家里,见着你,掀翻就打。可走着走着,似乎有谁在我耳边对我说,你这个当爸的男人啊,你怪谁呢?你的儿子弄坏了你的东西不敢对你说,还不是因为你平日对他太凶么?你如果平日使他感到你对于他是最可亲爱的一个人,他至于那么做吗?一个十四岁的孩子,那么做是容易的吗?换成大人也不容易啊!不信你回家试试,看你自己把玻璃捣得那么碎,再把那么小那么小的玻璃碴儿粘在金属上容易不容易?你儿子的做法,是怕你怕的呀!……我走着走着,我就流泪了。那一天,是我当父亲以来,第一次知道心疼孩子。以前呢,我的心都被穷日子累糙了,顾不上关怀自己的孩子们了……” “那,爸你也不是因为镶玻璃的活儿不好干了才……” “唉,儿子你这话问的!这还用问么?……” 我的朋友,一个三十五六岁的儿子,伏在他老父亲身上,无声地哭了。 几天后,那父亲在他的两个儿子一个女儿的守护之下,安详而逝…… 我的朋友对我讲述完了,我和他不约而同地吸起烟来,长久无话。 那时,夕照洒进屋里,洒了一地,洒了一墙。我老父亲的遗像,沐浴着夕照,他在对我微笑。他也曾是一位脾气很大的父亲,也曾使我们当儿女的都很惧怕。可是从某一年开始,他忽然判若两人,变成了一位性情温良的父亲。 我望着父亲的遗像,陷入默默的回忆——在我们几个儿女和我们的老父亲之间,想必也曾发生过类似的事吧?那究竟是一件什么事呢?——可我却没有我的朋友那么幸运,至今也不知道。而且,也不可能知道了,将永远是一个谜了…… P43-49 序言 全世界的母亲多么相像——梁晓声作品读后感 好书对读者产生的效果,不是说服而是感动。读梁晓声先生的《母亲》(《慈母情深》),曾经让我泪流满面。这不仅折射出文字本身所具有的那种温暖的忧伤,于我也是一种灵魂质地的检测,它表明我依然具有柔软纯净的心灵。惠特曼说过:“全世界的母亲多么相像!她们的心始终一样。每一个母亲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梁先生笔下的母亲,是普天之下所有母亲的一个缩影、一扇窗户,打开她,必将打开一切母爱的情感闸门。因此,由“我的母亲”到“天下母亲”,由“一位母亲”到“万千母亲”,是我们选择此书的一个自然生发的情感逻辑。读书,不过是一个“推己及人”又“推人及己”的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任何人对你说教,而你却能在不知不觉中深受其教。读梁晓声先生的书,便是如此。 王崧舟 2012年6月29日 后记 人生园阅读而精彩 《帝企鹅与大师面对面精品丛书》终于和读者见面了。这个系列包括了中国当代最受读者喜爱的一系列作家,如梁晓声、肖复兴、叶圣陶、周国平、史铁生、-毕淑敏、朱子清、丰子恺等。他们的作品内容包罗万象,极其生动有趣,他们以自己的善良坦诚和真知灼见为千千万万读者点燃了心灵的明灯。 我们先期推出的是著名作家梁晓声的作品精选集《父亲》《我和橘皮的往事》《慈母情深》《父亲的演员生涯》这几本书和著名作家肖复兴的作品精选集《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早恋》等,以后还有一些内容更为精彩的书将陆续推出。这套丛书的主要读者对象是大中学生和爱好文学的青少年读者以及各位作家的众多“粉丝”。 先谈梁晓声老师的作品。许多年纪稍大的读者,熟悉梁晓声的名字是从《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雪城》《年轮》等短篇、中篇、长篇小说开始的。这些轰动一时的力作,曾被改编成电视连续剧,甚至其插曲也是万口传唱,雅俗共赏。梁晓声因而成为公认的“知青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从那时开始,梁晓声成为当代文坛一个十分活跃、惊人高产的著名作家——二十多年的时间他竟写出了七十余部中篇小说,多部中篇获得了中篇小说选刊奖;他的长篇、短篇及杂体文也是内容丰富、包罗万象,如《欲说》《政协委员》《郁闷的中国人》《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分析》等。而《知青》这部45集的电视连续剧,在央视黄金档播出后,更是掀起了又一轮收视热潮,并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他的作品还被美国、日本等国家选为教育青少年和学习中文的高级范本,如《喷壶》《父亲》《从复旦到北影》《京华见闻录》等,《鹿心血》曾被拍成电影作为国礼送给了访华时的前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 在中国,他的作品还被选为教育部指定的中学课外读物,如《书和人的亲情》《我和橘皮的往事》《双琴祭》《父亲的演员生涯》《玻璃匠和他的儿子》《普通人》等(见本社出版的《父亲》《慈母情深》等书),《读者》等优秀杂志也多次转载他的多篇散文。 《慈母情深》原名《母亲》,获得新闻出版总署第六次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的优秀图书奖,在网上和书店广受读者喜爱。2010年1月,北京电视台以《母亲》一书为话题,对梁晓声先生进行了半个多小时的专访。热心读者现场购书500多册。 梁晓声作品最鲜明的特色就是对真、善、美的讴歌及对平民小人物的关注。 在他笔下,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虽然终日为生计奔波,但他们却有令人尊敬的精神世界,如《不速之客》《玻璃匠和他的儿子》《看自行车的女人》等;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的一些短篇小说或散文成为中苏边界趣闻轶事少有的见证,如《鹿心血》《非礼节性访问》《边境村纪实》等;他的反映校园生活的《我的大学》《毕业生》《学子》《表弟》《老师》等深受大中学生们的喜爱;还有许多反映亲情爱情的小说如《白发卡》《黑纽扣》《父亲》《母亲》《红腰带》等曾是那么深地打动过一代又一代读者,成为他们回味父母之恩、寄托情感的一种特殊方式。 本系列图书2005年初版时,引起了较大的反响。我收到了大量读者来信、来电,因为梁晓声作品引起了他们的强烈共鸣,深深地感动了他们。 大学生王芳来信说:“读梁晓声的《父亲》,我哭了几次,都是感动的泪……他的文章是那么朴实生动又耐人寻味,让人觉得真实而又感人。借这本书我跑了三次图书馆才最终如愿以偿,它实在是太好了……很感谢你们能够出版如此有意义的读物,但愿以后还能读到类似的好书……” 天津大学的女研究生凌力力和河北、山东、湖南等地的读者来信也深情地赞扬了这本书给他们心灵上的洗礼和震撼。 毫无疑问,梁晓声是有社会责任感的作家,在中国当代文坛,梁晓声成为现实主义文学和平民代言人。因而,他被称为“平民作家”、“中国的巴尔扎克”;某报公开评选“感动中国的十位作家”,梁晓声榜上有名。 用平易生动的文字写出最打动人心的故事,这是梁晓声的另一特色。 读着他笔下的凡人小事,你可能会不知不觉间已泪流满面。在他看来,文学是国家、民族的史外史,是政治史、经济史的副本。因为,正史对细节是忽略不计的,而文学则为我们提供了了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细节的方法。字里行间,我们能够感受到他的善良、坦荡和矢志不渝的追求,正因为如此,他的作品才感动了千千万万人,而梁晓声也成为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亲自聘任的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成为极少见的作家馆员,2010年,梁晓声被广大中小学师生评为“最受中小学生喜爱的当代作家”。 我国正处于社会迅速发展的转型期,青少年的升学、就业等生存压力越来越大,梁晓声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积极向上、知恩图报、先人后己的价值取向和平民情结,对于渴望成功、价值观正在形成的青少年和文学爱好者来说,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最需要人生的导师和心灵的滋润。鉴于此,我们决定从作家大量作品中遴选最有故事性、最感人、最有益心灵成长的内容,呈献给学生和广大青少年文学爱好者和广大的“梁迷”朋友,但愿能有益于你们,使你们能因此受到启发和鼓舞,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早日叩开成功与幸福之门。 于胭梅 2012年5月30日于北京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