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孤独症儿童的早期融合教育
分类
作者 王国光
出版社 中国妇女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这本《孤独症儿童的早期融合教育》由王国光著。探寻了十八年,作者将自己最宝贵的十八年奉献给了融合教育,历经艰难,却一直走到今天,跟踪调查,研究实践,在这里,她把自己的所得献给所有需要它的人,她在这里播下希望的种子。

内容推荐

这本《孤独症儿童的早期融合教育》由王国光著。本书集作者近二十年的理论研究及对国内两千余名不同年龄阶段的孤独症儿童、青少年的康复训练、培训、家庭与幼儿园教育指导实践的所得所悟,从新的视角为广大患儿家长、教育工作者、研究者指明了对孤独症儿童的干预方向,提供了具体的操作方法,通俗易懂,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孤独症儿童的早期融合教育》作者充满爱的撰写,正如她播下了希望的种子。

目录

理念篇

 一、孤独症孩子的问题本质

 二、孤独症儿童与一般儿童的共性和差异

 三、着眼生命全程教育,把握早期教育的方向

 四、融合教育的发展历程

 五、正确理解早期融合教育

1.融合教育不是只提供普通环境的随班混读

2.融合教育不是在普通环境中求得同步

3.融合教育强调的是通过支持达到相互适应,达到孩子和环境的和谐统一

4.融合教育强调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的密切配合

 六、孤独症儿童早期融合教育的意义

实践篇

 一、融合教育需要的社会环境

1.什么样的幼儿园适合孤独症孩子

2.普通教师接纳的态度如何体现

3.普通儿童能接纳孤独症儿童吗

4.普通儿童的家长能接纳班里有孤独症孩子吗

 二、融合教育中的支持——从教师到同伴

1.普教与特教合作的支持模式

2.集体活动中的支持

3.教师引导下的同伴支持

 三、融合教育中的支持——家长

1.家长的职责是做回本分的自己

2.家长要学会利用与整合周边的社会资源

 四、早期融合教育的干预思路

1.获得安全感

2.培养适当行为

3.培养共同关注力

4.培养参照学习能力

5.培养意图理解的意识

6.自信心的培养

 五、融合教育中的游戏教学

1.充分体验亲子互动的乐趣,提高孤独症儿童的交往欲望

2.通过脱敏,提高孤独症儿童的感觉适应力

3.增加游戏体验,交往对象从父母扩展到他人

4.创设热闹的气氛,吸引孩子参与集体游戏的兴趣

6.增加生活体验,扩充游戏的内容,培养想象

7.和小朋友产生互动,学习交往的相互性,在交往中发展语言

8.在游戏中学习规则

9.合作游戏需要心理解读能力

现实问题与解决策略篇

 一、幼儿园遇到的问题

 二、孩子遇到的问题

1.安全感的问题

2.适应环境的问题

3.交往方面的问题

 三、训练中存在的误区

1.强调通过训练改变孩子而不考虑环境支持

2.单纯强调补短而不是以扬长入手

3.单纯强调行为矫正而非正向行为的建立

4.采用千人一面的教学模式,忽视孩子的年龄特点与个体差异

5.训练流于形式,不强调学习的功能性

6.单纯强调灌输知识而不考虑孩子的学习状态

 四、由于幼儿园阶段处理不当可能造成小学阶段的延续问题

1.影响在学校安全感的获得

2.影响对课堂学习的理解

3.影响学习的主动性

4.影响自信

5.影响与同伴的交往

6.如何面对自己是个孤独症患者

附录 对童童家庭的个案跟踪指导

后记

主要参考书目和文目

试读章节

一、孤独症孩子的问题本质

目前,人们对孤独症有着各种各样的描述和解释,但是大多局限于描述孤独症者某个年龄阶段的行为表现或者某些人的行为表现。但是当你将孤独症儿童放入普通群体中去比较,或者将他们这一群体纵向加以比较,特别是看了很多大龄孤独症者的生活现状以后,你不禁会怀疑以前的认识,而重新审视与思考:孤独症者到底是怎样的一个群体?

——冬冬上小学二年级了。一天,他在公共汽车上看见一位阿姨身体很胖,于是就对阿姨说:“阿姨,你怎么长得这么胖呀!真难看!”由于冬冬说话的声音很大,惹得周围几个人窃窃发笑。阿姨被这突然的一幕搞得很尴尬,表情很不自然,一看是个孩子,什么也没说,离开了。

——丫丫是个小学四年级的小女孩。身体又高又壮,已经开始青春期发育了。一天,丫丫和家人一起出去吃饭,不小心被饮料弄湿背心了。丫丫觉得不舒服,当众就要脱衣服,被爸爸制止了。丫丫不理解:衣服湿了就要脱掉,为什么不行呢?

——壮壮是个20岁的小伙子,高大魁梧。壮壮没有上过学,从小学到初中,全靠妈妈在家里教他。妈妈说他加减乘除计算准确无误,《康熙字典》从第一页到最后一页他都能读出来。一次,妈妈让壮壮拿2元钱去买一瓶醋。他认识人民币的面值,很快就从妈妈的钱包中找出2元钱。又一次,妈妈的钱包里没有2元面值的钱了,妈妈拿出两张1元钱问他面值是多少,他说是1元。妈妈又问“1加1等于多少”,他马上回答“2”。“那1元钱加1元钱是多少?”他回答“1元钱。”妈妈惊讶:原来他根本不知道“1加1等于2”是什么意思,只是背下来了。

——47岁的Stefen是个孤独症患者,美国波士顿大学特殊教育学博士。一次,他在台湾演讲,讲得正起劲儿,突然,会议主办人走到他身边问道:“你看什么时候了(你的表说几点)?”他一脸困惑:“我的表不会说话。”全场大笑,他吓了一大跳,然后他才意识到:“他(主持人)是在暗示我快点儿讲完。”

冬冬评价别人的相貌,却不去考虑别人的感受;丫丫知道衣服湿了要脱,但不分场合;壮壮知道“1加1等于2”,却不能用于生活;Stefen可以获得博士学位,却难以解读主办人问话的含义。有言语能力但表达时不会考虑别人的感受,有学业能力但不会用于社会生活,有高等教育的学历但不能适时地解读别人的想法,这就是孤独症最本质的障碍——社会性的缺失。他们在行为上表现为不符合社会常规,在语言上表现为不能与人进行互动性交流,进而在交往上表现为很难与人相处,在同伴中表现为不合群。

二、孤独症儿童与一般儿童的共性和差异

孤独症儿童首先是儿童,然后才是有问题的儿童。既然是儿童,就必须遵循儿童发展的规律,不可能超越。

孤独症儿童首先是儿童,然后才是有问题的儿童。既然是儿童,就必须遵循儿童发展的规律,不可能超越。脱离儿童的特点去进行孤独症儿童的训练,那是违背客观规律的,其科学性可想而知!

既然是儿童,就要承认儿童的共性,在承认共性的前提下找出他们的不同。否则没有比较,怎么知道哪里不同呢?但是人们往往容易强调孤独症儿童的特殊性而忽视他们作为儿童的一般特征,将孤独症儿童与一般儿童完全分割开来,好像当一个孩子被诊断为孤独症后,他就再也不是“孩子”了。一个2岁的孩子,强迫他坐在椅子上进行一两个小时的所谓强化训练。家长们还抱怨,这都坐不住,将来还怎么上学!一个3岁孩子的妈妈抱怨:“玩起来,目光对视可好啦!一说学习,那眼睛到处看,就是不看老师,注意力可差啦!”人们觉得这样的孩子只是孤独症患者,从而忽视与剥夺了他们作为孩子应有的特点与权利,甚至是天性,由此可能误导了对他们的教育方向,人为地增加了他们受障碍的程度。  案例

妞妞今年1岁半了,圆圆的脸上一双大大的眼睛,很是可爱。妞妞上亲子班半年了,总是坐不住,把小朋友的玩具都扔得老远,惹得老师没法上课。妈妈在老师的建议下带妞妞来到医院检查。虽然年龄还小,但是妞妞已经有一些明显的孤独症症状。医生虽然没有下结论,但是提醒家长一定要充分重视。妈妈坚信有问题就要进行特殊训练。妈妈连夜在网上搜索,终于找到一家愿意接收这么小年龄的孤独症孩子训练机构。妈妈毅然让妞妞从幼儿园退园出来,进入训练机构。训练机构不让妈妈进教室,虽然妞妞哭闹得很厉害,但是妈妈一直坚持。妈妈坚信,狠狠心,孩子会好的。半年过去了,妞妞的脸上不再有笑容。

对于一个1岁半的孩子来说,什么重要,妈妈不清楚。但是妈妈义无反顾地认为妞妞是孤独症儿童,既然是特殊儿童,就不同于一般儿童,要用特殊方式对待,抓紧时间实施早期干预,不能耽误了孩子。妈妈压抑了孩子的情感还一无所知。这样的训练只能让孩子离主流越来越远。P2-4

序言

《孤独症儿童的早期融合教育》是给孤独症儿童的家长带来希望的一本书。早期融合教育就是为孤独症儿童播撒希望的种子,我们专业工作者的工作就是通过施肥、浇水,培育沃土,让稚嫩的种子发芽、长大,学会抵御严寒、酷暑,学会独立面对自然,逐渐强壮。这不就是我们的教育目的吗?

在教育方法云集、鱼龙混杂的当今市场,本书以一种全新的理念——以人为本、接纳差异,而非消除差异、适应一个标准化社会,倡导更多的差异性儿童早期进入主流教育,最大化地开发他们的社会潜质。

21世纪初,我和我的专业团队在借鉴国外方法的同时,开始探索本土化的、行之有效的教育思路,后称为“自主交往训练法”。从2005年开始,王国光老师作为我专业团队的一员开始在幼儿园探索自主交往训练法在融合教育中的运用。虽然当时幼儿康复理念落后,步履维艰,但她始终坚持研究,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几年中,已经有一批批孩子经过幼儿园的融合教育成功进入小学。王老师作为最早探索孤独症儿童早期融合教育的开拓者之一,将她宝贵的实践经验加以总结与大家分享,是家长和幼儿园教育工作者的福音。

本书是中国大陆第一本专门研究孤独症儿童幼儿园融合教育的书籍,是继《孤独症儿童情绪调整与人际交往训练指南》后对自主交往训练法的再次实践性总结,这其中凝聚了我国专业工作者对孤独症教育事业的使命感,凝聚了作者作为专业工作者18年的心血与对专业孜孜不倦的追求与探索。本书有很强的创新性,通俗易懂,实用性强。这本书完全是作者用心写成的,汇集了作者近20年的理论研究及对国内两千余名不同年龄阶段的孤独症儿童、青少年,康复训练、培训、家庭与幼儿园教育指导实践所得所悟,遂以成书。本书从新的视角,为广大患儿家长指明了干预方向,提供了操作方法;为特教及幼儿园老师明确了干预思路,提供了解决办法;也是大专院校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社工专业学生学习及训练与研究孤独症的必读之书。

作为作者多年的伙伴、朋友,我钦佩她的乐观和不屈不挠的专业精神。希望在我国的特殊教育领域里,能有更多像王国光老师这样的专家涌现,也期冀涌现出更多的能让孤独症儿童快乐成长的融合幼儿园。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孤独症康复事业会日益蓬勃。

王梅

2011年秋于北京联合大学

后记

本书终于问世了,感慨万千。从1994年进入孤独症教育领域至今,整整18年的时间。从风华正茂至人到中年。我问自己:这18年来,我做了什么?我拿什么对得起我人生最宝贵的18年,我要给自己一个交代。在我的朋友张静等人的鼓励下,我决定写这本书,作为我18年从业的总结。

1994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接触到了孤独症儿童。当我看到他们漂亮的外表下漠然的表情,看到身为家长的我的同龄人们那企盼的目光,泪流满面到欲哭无泪的无奈,我就萌发出一种强烈的冲动:我要帮助他们。就是这样的信念让我毅然从海淀教委辞职,放弃了从教8年的幼儿师范学校,走入了“星星雨”。我不知道放弃铁饭碗意味着什么,但是我知道他们需要我。

不知什么人曾说过:人工作往往是为了生存,而人一生能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并非是一件易事。我想我找到了。即便是在“星星雨”最艰难、几次面临夭折的时候,我也从没想到放弃。作为一名北师大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我将它视为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将它视为我毕生追求的事业。它带给我眼泪,带给我思索,带给我成就,带给我快乐。我爱这份事业,我爱这群孩子。我的任务就是给他们的家庭带来信心,带来希望。

由于当时没有可参照的方法,就连孤独症的专业资料都少得可怜,于是我想到了我的母校。北师大特教中心的哈平安老师给了我莫大的支持与帮助。哈老师是当时亚洲仅有的两位在国际上获得语言治疗师资质的专家之一。他经常来“星星雨”指导我们上课,风雨无阻。在哈老师的影响下,我开始接触孤独症教学的研究。哈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对我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为了让排队的孩子及时接受训练,同时也为尽快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我利用下班时间主动承担起了这些孩子的训练。每天晚上结束训练的时候,聋儿中心(“星星雨”旧址)的大楼静悄悄的,外面已繁星点点。就这样,我有机会接触了大量的个案。

1995年,王梅教授带领北京市孤独症课题研究组的老师到“星星雨”参观,我认识了她,从此,我们成为了专业伙伴,她成为我以后专业发展道路的重要影响人物。随着接触个案越来越多,对孤独症的认识越加深入,加之国外训练技术的融入,我感觉孤独症儿童的训练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科学,不仅要有教育学的理论背景,而且更要有心理学的学科思路,于是在哈老师和王梅老师的鼓励下,在“星星雨”工作四年后重新回到母校,就读于心理系姚梅林教授的研究生并获教育学硕士。几年中边工作边学习,使我拓展了思路,明白了要用发展性的眼光去进行阶段性的训练,使我的教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也开始对孤独症儿童的训练有了自己的见解和思路。

随着自己在专业上的进步,深入开展专业化的研究与探讨的欲望更加强烈,但是在当时想找一个专心搞专业的平台实则不易。于是,在家长的鼓励下,于2003年3月我创办了星外宝贝康复训练中心,目的是为自己打造一个可以专心做专业的平台。当然,做机构和做专业是两回事,这是我后来才明白的道理。做机构的艰难可想而知,机构初创就遇到了“非典”。外地人像躲避瘟疫一样纷纷离开北京。当时仅有的一名老师也被家人劝回去了。临行前,她给我留下一张字条,上面写着:“对不起,王老师,我不得不走了。我知道现在是你最需要我的时候,我实在不忍心离开。但是,我又不想让家里人担心。过一段时间,我一定会再回来。”这就是很多家长熟悉的宋晓颖老师,当时她才19岁。这张字条,我一直留着,舍不得扔。俗话说:患难见真情。后来宋老师一直帮助我,我们成为了朋友。  我的机构能够坚持下来离不开像宋晓颖这样的老师们,我由衷地感激他们,祝福他们。当然还要感激那些义无反顾地支持我的家长。“非典”时期,家长们大都是从外地来的,但是没有一个离开,家长们说:“反正回去也是要被隔离,为了孩子,死在北京我们也认了。”我还清楚地记得一位来自锦州的姥姥,训练结束了,恰逢机构搬家,她对我说:“姑娘,我现在不能走,看你安顿好了,我再回去。要不,我不放心啊!”在我最艰难的时候,正是由于家长和老师们的支持与鼓励,我坚持了下来。

由于坚持,我在专业上又萌生了新的思路,那就是开展幼儿园融合教育。这个想法起源于我对几个孩子在幼儿园状况的追踪。我看到我们的孩子在幼儿园里,被老师紧紧抱着,因为怕影响其他小朋友上课;有的孩子在教室里游荡,无人问津;有的孩子身体坐在课堂上,大脑已经完全游离。我顿时萌生了这样的想法:幼儿园融合教育仅靠幼儿园老师是不行的,必须有专业人员的介入。我希望通过专业人员的介入,我们的孩子在幼儿园里能有更大的提升空间。我坚信这一点。我不甘心:小小的年龄就这样一直到老。我的想法得到了王梅老师的大力支持。我的美国朋友Helen博士也告诉我:在美国,只要是孩子就应该去幼儿园,包括特殊孩子。我的朋友张小华从日本留学回来,对我说:日本的孤独症儿童程度比我们看到的要轻,原因是他们早期干预得好。与他们的交流,使我对早期融合教育产生了期待。

2005年,我将机构搬进了幼儿园,开始探讨幼儿园早期融合教育。这一年,我正式加入王梅老师的科研团队,开始探讨自主性干预的教学思路。这一年,我也开始专业思想的转型。那就是从以能力为本、以孩子被动学习形式为主,转为以孩子为本,以调动孩子主动性学习为主。在与幼儿园的合作过程中,我发现:幼儿园和机构间的合作,无论从行政管理方面还是教学管理方面,都是相对独立的两个个体。而融合教育要求的是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的密切配合,管理上的各自独立势必影响到教学无法交叉。与普通老师的交流只能更多依靠于某位老师的热情与责任感。这种配合带有很大的随机性和不可预见性。深入的融合无法开展。这样的合作形式只能解决孤独症儿童在幼儿园的安置问题,不能满足他们的特殊需要。

带着这样的思路,我找到了北医幼儿园。潘燕生园长是我见过的最有前瞻性的领导,她将特殊教育视为幼儿园的重要组成。主管特教的吕玲副园长将她丰富的亲子教学经验运用于特殊教育中,使我开始从以特教的视角去看待普教转为以普教的视角去看待特殊教育。在北医幼儿园,我开始思考环境支持的作用。2009年,我随北京市孤独症儿童康复协会赴日本参观学习,顿悟了“环境支持”的道理:要改变的不是孩子,而是环境。当然,不仅孩子需要环境的支持,像我这样的专业工作者也同样需要环境的支持。我沐浴在北医幼儿园接纳的阳光下,尽情播种融合的种子,享受融合的成就与果实。在北医幼儿园,完成了我专业思想的转型。

感谢田惠萍老师接纳我走进孤独症领域,使我有机会体验人生的多彩;感谢杨小玲教授,以她的身体力行,让我们更加懂得专业工作者肩上的重任;感谢王梅这位难得一贯坚持做基础研究的教授,把我领出专业的迷茫;感谢孙敦科老师多年的厚爱,戏称我是中国的“土专家”,让我在本土化的道路上探索得更加深入;感谢温洪老师对我的信任,让我站在更高的高度思考,在本土化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感谢贾美香教授把我引进北医幼儿园,使我有机会领悟孤独症儿童融合的真谛;感谢潘燕生园长苦心营造了幼儿园全纳的人文环境,让我的专业思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升华;感谢社科院李敬老师,从机构到幼儿园一直默默地支持着我。感谢财团法人台湾自闭症基金会执行长刘增荣老师,听说我要写书,给我提供了大量的台湾有关融合教育的论文,丰富了我的融合教育思想。

感谢我的儿子,从2岁半开始就随我东奔西跑,成为了很多孤独症孩子的玩伴。他说:我和好多孤独症小孩都成为朋友了。当然,他也从中收获了宽容与对差异的接纳。感谢我的老公,从“星星雨”到自己创办机构,他都一直默默地支持着我,从不求回报。每当我遇到专业的重大转折,他都说:“只要想好了,就去做吧!”正是因为他给了我足够的宽松和自由,我才收获了丰富的人生经历。感谢我的妈妈,在临终前还握着我的手说:“我没有什么遗憾,我有一个令我骄傲的女儿。”感谢我的老父亲,在病床上,还在关心我的书写好了没有,那眼神里掩饰不住的喜悦与期待;感谢我的婆婆,每次打电话都叮嘱我注意身体。

感谢我的同事们,北医幼儿园的彭瑾、张静、葛文、韩素辉、程红、翟英、王钦和赵蕾蕾等老师们,感谢石景山师范附属幼儿园的王晓蕾老师,她们在为孤独症儿童融入幼儿园的教育中付出了很多,在探索的过程中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感谢六院基地的我的搭档薛仲、小同事胡萍给了我很多专业上的建议。感谢我的忠实“追随者”小老师袁芳,从机构到幼儿园,一直默默地支持我共同探索融合教育,她不仅是我行动中的影子,也是我精神上的支柱。感谢众多支持我的家长朋友们,不仅他们需要我的帮助,我也需要他们。

18年来,从特殊教育到融合教育;从“星星雨”到幼儿园;见证了我专业思想的成长里程。虽历经波折,但成果颇丰。其中有迷茫也有顿悟,有失败也有收获。我是一个幸运者,在从事孤独症事业的18年中,我获得了清晰的专业思路;我是一个富有者,在这18年中,我承载了太多人的期望,收获了太多人的真情。

我将我这十几年的积累回馈给大家,以报答各位前辈、师长、同事和广大家长朋友们的厚爱。希望家长从中得到启发,少走弯路;希望专业者从中得以借鉴,扩充思路。望同人们不懈探索,家长们充满信心。为了我们共同的孩子,我们加倍努力吧!

******

在这本书里,我记录了几个孩子的成长历程,也是我追踪的个案中的一部分。元元上幼儿园小班,朋朋、成成、样样、廷廷、嘟嘟在幼儿园上中班了。宣宣和凯凯上大班了。朵朵、熠熠、浩浩、小强、小红、童童都已经从幼儿园毕业进入了普通小学,熠熠、小红和浩浩今年上一年级,朵朵已经进入二年级了。童童上三年级了。他们都已经顺利适应了学校的生活。小小今年该上中学了。小明今年已经高中三年级了。他们的成长历程,也见证了我专业思想的不断成熟。我感谢这些孩子们,更感谢这些家长们多年来的支持与配合。我会继续关注他们的成长与未来。

在完成本书的过程中,我得到了彭谨、张静、袁方、葛文、王晓蕾、王钦、韩素辉、程红、赵蕾蕾、翟英、赵元、宋晓颖等人的帮助,特此感谢!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18: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