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人物,《读者文摘》亚洲英雄奖、台湾金鼎奖得主,知名记者张平宜十年上凉山最真诚的纪录与告白。2014年1月,大陆首度出版!
作家阿来、野夫感动推荐!
《触(台湾娘子上凉山)》是张平宜在麻风村孤军奋战的生命故事。书中50余幅图片,由台湾金鼎奖最佳摄影林国彰摄影。
在蜀地凉山,张平宜用十年坚守,触动世界,更触摸到真正的自己!在她勇敢的坚持下,有一颗台湾女人最悲天悯人的心。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触(台湾娘子上凉山)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张平宜 |
出版社 | 上海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感动中国”人物,《读者文摘》亚洲英雄奖、台湾金鼎奖得主,知名记者张平宜十年上凉山最真诚的纪录与告白。2014年1月,大陆首度出版! 作家阿来、野夫感动推荐! 《触(台湾娘子上凉山)》是张平宜在麻风村孤军奋战的生命故事。书中50余幅图片,由台湾金鼎奖最佳摄影林国彰摄影。 在蜀地凉山,张平宜用十年坚守,触动世界,更触摸到真正的自己!在她勇敢的坚持下,有一颗台湾女人最悲天悯人的心。 内容推荐 播种一个梦想,看着它生根发芽,点亮一盏灯,看着它摇曳发光。 跨越海峡,攀登凉山,拥抱一群被麻风烙印的小孩,我们并非特别勇敢,而是相信有爱。 《触(台湾娘子上凉山)》是张平宜在麻风村孤军奋战的生命故事。十年前,她带着记者的好奇,与身为母亲的心情,勇闯凉山彝族自治区越西县大营盘高桥村,自此人生发生天旋地转的改变。她如何在文化落差、环境迥异的夹缝中关注社会底层的麻风病人子女?如何筹建第一所公办民助的乡村小学?又如何带领一群被麻风烙印的小孩走上回归社会的希望道路?这十余年来,她从台湾到凉山,万里迢遥,来回穿梭不下百次,用生命谱写的故事,坎坷艰辛,令人动容。在她勇敢的坚持下,有一颗台湾女人最悲天悯人的心。 《触(台湾娘子上凉山)》中50余幅图片,由台湾金鼎奖最佳摄影林国彰摄影。 目录 台湾娘子上凉山 “麻风特务一号” 初探麻风村 到毛书记家作客 神父与麻风岛——大襟岛情缘 麻风斗士——孔豪彬 我和乐生——麻风三愿 麻风鲜师 一个卖蜡烛的女人 整地悍妇 十八年来的第一班 奇异恩典——两个毕业典礼 吃饭大革命 大营盘小厨房 两份奠仪 生日快乐 木基条款 抢亲记 超生游击队 美国狗——Kerry Hi!Mr.& Mrs.Wa Pu 跳蚤妈妈咪呀 马桶的怒吼 大营盘的婆婆妈妈 “干妈”的代价 解放“小台湾” 与“麻风鬼”对话 落跑的机皮先生 抢水大作战 大营盘传奇 一路顺风 大营盘的秘密 十年手记 2003 Candle Light 一根蜡烛的坚持 2004 Fearless Love 咫尺之爱 2005 Dream Farm 心灵农场 2006 Passion 台湾心 凉山情 2007 Stigma 烙印 2008 Power of Love 欢喜做 甘愿受 2009 My Way 心的方向 2010 Mission 爱的苦行僧 2011 Courage 十年一觉凉山梦 2012 Force of Life 看见信、望、爱 2013 Touch 触动 历史附录 台湾麻风之父戴仁寿 牧师娘孙理莲和芥菜种会 寒森岁月 试读章节 做梦都没想到,我会成为一个整地悍妇。 这必须从我的第二个梦说起了,把大营盘小学变成一所正规的乡村小学是我的第一个梦,进一步将大营盘小学规划成一所自给自足的州立示范学园则是我的第二个梦。 为了这个梦,我去参加了Keep walking的梦想资助计划,幸运地在八百多件申请中脱颖而出,获得了一百七十万台币的奖助金,这笔钱我先用来兴建一栋拥有十二间教室的教学楼,顺利踏出希望学园的第一步。 梦想中的希望学园将坐拥一片绿色山林,拥有彝族建筑特色的教学楼、住宿楼和一个屯垦式的农场,除了越西的孩子,我们也希望接纳其他十六县麻风村的孩子,同时在学校教育之外,也将结合劳动教育并发展职训教育,把大营盘建设成凉山全人教育的示范学园。 我最高理想是: 在希望学园,只要耕耘就有收获。 在希望学园,没有自私,只有爱与分享。 在希望学园,只要努力,一定可以扭转宿命。 总之,要实践梦想,学校必须再征地二十亩。 起初,我跟越西政府谈“希望学园”的扩建计划,表面上他们不置可否,但始终没有进一步合作的诚意,甚至有一次还说,根据相关政策,恐怕征一亩地不得低于人民币五万,天啊!二十亩等于一百万,这意味着我必须要花百万人民币征地才能扩建学校,我搞不懂的是,大营盘小学不是公办小学吗?据悉,对于民间慈善援建的希望工程,当地政府不是应该无偿提供土地,并有“三通”——水、电、路的配套设施吗? 断断续续谈了半年,越西政府始终没有具体回应。后来,我在凉山州台办协助下,拿到了四川省台办批准扩建的文件,迫使越西县相关部门开会讨论,尽管他们不再提一亩地五万元补偿金一事,但表明不插手,教育局也不愿承担任何重任,直接表态要大营盘自行征地,征得来就办,征不来便作罢。 我想在双方无共识的基础上,只有自己硬着头皮出面征地。由于大营盘盖在麻风村内,民宅环绕四周,是否征得了地,村民扮演关键性的角色。 从来没有征过地,不知道这件事的难度究竟有多少,但我知道,村民多半认同学校的扩建计划,也寄望家乡早日能脱胎换骨,改变贫穷的面貌,更何况他们的孩子几乎全数就读于大营盘小学,所以,我内心有一定乐观地期待。先赶回台湾,努力筹募经费,至于补偿金的谈判和与村民沟通签约的重责大任,就交给了罗校长和王老师。 经过多方沟通协调,学校与十四户搬迁户大致就房屋补偿、土地补偿及树木赔偿三方面取得共识,等到拿到村民按手印签下的同意书,我以为最困难的都过了,剩下的就只有拆房子整地了。 没想到,等到二○○五年三月来到学校时,才发现后续还有几个棘手的难题,其中问题最大的便是五保户的搬迁及安置。 所谓五保户指的是无生产力又无亲无故的一级贫户,由政府保吃住穿等生活救济。像我们麻风村内五保户的住家,便是由中央拨款,民政局兴建的房子(两栋六间),为此,五保户拆迁补偿必须跟越西民政局谈,问题是民政局那个办事员机皮木机身段高得很,不仅不来沟通,而且老是在背后放话,并拿出政府的福利发放,威胁五保户和其他村民不准跟我们合作,使得整地作业根本无法进行。 僵持了两个星期,我也苦等了两个礼拜,一再三催四请,机皮木机就是不来,村民也没人敢搬。眼看张春增建筑师回台湾的时间逼近了,这下我的牛脾气又上来了,决定硬干到底,先请王老师去雇请一部推土机,并向村民宣布,三天后(三月二十八日),进行强制拆除。 拆迁令都下了,二十五日没动静,二十六日静悄悄,一直到二十七日,村民还在观望,由于挖土机以小时计费,百元起跳,为讲求拆除效率,前一天我还是请挖土机师傅先前来观察一下环境,四处逛逛后,他要我们先移走曲木约哈家的蜜蜂窝,以免明天作业时,惊动蜜蜂出面攻击。 大营盘有些人喜欢养蜂,一年采个两三次蜜,自己吃或搞点小买卖,我都吃过村民送我的蜜蜡块呢!但听说这个曲木约哈是村里有名的养蜂大户,他在家门口用一些奇怪的小木桶,挖个洞涂上牛屎,就养起了蜜蜂,由于他家共有七个蜜蜂桶,到底住了几百或几千只蜜蜂没人知道,也没人敢去挑战他的蜜蜂。在众人束手无策中,推土机师傅说话了,他说家里以前养过蜜蜂,所以他知道怎么帮蜜蜂搬家,最后好像是用烟熏的手段把蜜蜂暂时赶走吧。 会螫人的蜜蜂搬家了,最后期限到了,等到天黑,村民还是无人收拾细软。P90-93 序言 我从台湾来,从来没有想过要“感动中国”。 也因为我从台湾来,在大陆偏乡从事麻风村希望工程,不管在台湾或是大陆,我都是“夹缝人”,所以,远离名利,低调行事,是我过去十年来的心情写照。 二〇一一年底,我在台湾出了一本书《台湾娘子上凉山》,出书的目的是记录自己十年来奔走大凉山,为一群麻风村孩子争权益求教育的过往,总想着有一天告别这段在麻风村艰苦的奋斗,将是生命中不可磨灭的一段印记。 没想到书出了以后,在台湾没起什么波澜,倒是在大陆引起热烈回响,我记得第一个打电话来的是《中国青年报》的记者赵涵默,她说好奇我的工作和心路历程,我二话没说劈头就问:“我是台湾人,你辛苦的采访可以登吗?” 我不再拒绝纯因为记者的名字太琼瑶,声音又好听,两个小时北京——台北采访过后,我并没有太记挂在心上,没想到中青报果真登了,而且威力不小,不仅我在大陆的朋友,连在法国的朋友都看到了转载的报导,一时间似乎刮起了一阵旋风,尤其我《台湾娘子上凉山》一书的黑白封面,竟然成了网络盛传的照片,照片里的我,一头干练的短发,手拄一根长的树棍,背后是一片白、紫相间的荞麦花田,真的颇有台湾娘子上凉山的气势。 媒体热浪后,生活步调依旧,有一天我接到一通电话,是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推荐我参加中华女性十大公益奖的活动,起初我采取保留的态度,再度来电时,我听出了对方的诚恳,也有大陆媒体朋友鼓励说试试无妨,于是我点头答应了。 没想到我真的得奖了,有点意外,也有点兴奋,由于这是我在大陆从事公益以来第一次获得正面的肯定与鼓励,我很认真地对待,前往江苏淮阴参加颁奖晚会时,还特别穿戴在台北惯有的个性与时髦,在大家普遍对公益人物存在简单素朴的刻板印象中,我这个上台领奖的台湾人很是另类。 由于颁奖晚会是在我生日的前一天晚上举行,我和友人Vivian回到饭店已十点多,饥肠辘辘的我们,在饭店咖啡厅要了一碗面吃,正巧碰到一位打扮时髦也刚从晚会归来找东西吃的Rita,由于偌大的咖啡厅只有我们三人,我们就凑合在一起吃面聊天,东聊西扯,从国内外从事公益的不同心情聊到我的生日,就在十二点整时,Rita说她想唱首歌送给我,她站在打烊的coffeeshop,空旷的空间,微亮的灯光,悠悠唱出youraisemeup,天籁般的嗓音让我浑身发抖,眼眶湿润,一时间我觉得所有时间都冻结,那种打从心底的感动至今难忘。 说真的,youraisemeup在全世界被超过一百位艺人翻唱过,是经典中的经典,以前在盛极一时的神秘园听过,纪念美国九一一事件或是四川汶川地震需要激励人心时,总能让人打从内心撼动,而涌现重新站起的力量。 我不知道得奖也会像传染病一样流行的。有一天我进办公室时,有mail通知说,我获得了中华慈善奖个人的最具爱心行动楷模,我根本不知道那是什么奖,秘书上去google了一下说“张姊你得去,这个奖很大”,后来我才知道这是大陆民政部给的奖,颁奖的典礼选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声势确实浩大,企业加个人百余人,起初说是温家宝总理要颁奖,后来是回良玉副总理颁的奖,来了很多官员,获奖者最后在人民大会堂合影,像大拜拜般,大家领完奖后各自散去。 那一次,我遇到了大陆备受争议,坚持高调行善的“慈善家”陈游标,据说他已连续六年都获奖,上次来台湾访问时,刮起一阵旋风,有人在花莲机场送了他一本我的《台湾娘子上凉山》,心想他对我这位台湾娘子或许有点印象,所以比邻而坐时自我介绍了一番,没想到他只礼貌性寒暄一下,要他的秘书送了一张他个人行善的光盘片给我,完全没有后续的涟漪。 中华慈善奖后,我又得了两个平面媒体的奖项,一个是博客天下的公益奖,一个是小康杂志的社会最佳贡献奖,由于大家同是媒体人吧,我私下以为总有点厚爱与倾斜吧,总之,短短时间大大小小奖项拿得我都不好意思了。 有一天在青岛时接到四川省台办邹青来电,她说国务院台办新闻局周强有机会想跟我聊聊,后来周强丢了一个震撼弹给我,他说有没有兴趣参加“感动中国”人物的评选,那可是大陆最权威的一个大奖,周强的提议让我受宠若惊。 后来听说我得奖了,成为第一个拿到“感动中国”的台湾人,我惊喜连连,深感欣慰,似乎十年的努力、辛苦与坚持,都在这个肯定中得到抚慰。 颁奖典礼于一月十五日在北京举行,国台办体贴地邀请了四川省台办、凉山州台办、越西县副县长、大营盘小学校长浩浩荡荡的“亲友团”一起来观礼,替我壮声势和撑场面。 由于前一天是台湾地区领导人大选,我坚持从台湾投完票才搭机前往北京领奖,所以是最后一个报到的得奖人,几乎在没有彩排的情况下,直接进行现场录像。 颁奖典礼很慎重,整个典礼让人最感动的部分是我被形容为一只希望的青鸟飞过海峡,落在大山中被遗忘的角落。而给予我的颁奖辞:“蜀道难,蜀道难,台湾娘子上凉山。跨越海峡,跨越偏见,她抱起麻风村孤单的孩子,把无助的眼神柔化成对世界的希望。她看起来无比坚强,其实她的内心比谁都柔软。”短短六十六个字,字字钻进我的心坎里,站在现场的我顿时激动莫名,泪水在眼眶拼命打转。 领奖后,我成了国务院台办的座上宾,见了国务院台办主任王毅,副主任叶克冬,也和两位发言人杨毅及范丽青见面寒暄。我提出了我的心愿,希望在大陆成立一个基金会,让募款合法化,管理正当化,王毅主任也希望我能提出一套长远的计划,他会寻求可能的管道予以协助。一趟北京行,算是风光落幕。 还记得离开北京时,正好遇上春运开始,整个机场挤爆了人,我手提着“感动中国”的奖杯,小心翼翼闪躲人群,但因奖杯重又大,我自己反倒被包装盒撞得腿部青一块紫一块,算是为“感动中国”付出了皮肉的代价。 “感动中国”过后,台湾只有一两天的新闻,但在大陆却是意外的回响连连。首先是我见了四川省副省长,也首次见了凉山州书记、州长。在地的越西县的长官们也都现身了,相较过往的低调,“感动中国”的殊荣,让我所到之处有了光彩,也因此,大营盘小学跟着受益,要了几年没下文的网络开通了,大门处新建了一座彝族特色的牌坊,紧接着教育局和希望之翼合资共建一个环保生态的校园。 另外,媒体连环报的结果,我成了一个半调的公众人物,竟然被人认出来。 第一次被人认出来是在北京北海湖边,我和朋友想去放松喝个小酒,由于天冷得很,看到路边有冒着热烟的小摊,我驻留了脚步,看着标榜着台湾烤香肠的香肠,我不禁脱口说出“这才不是真的台湾烤香肠,真的台湾烤香肠好好吃”,结果卖着小吃的小姑娘突然冒了一句,“你好面熟喔,我好像在电视上看过你,你好像是做那个偏区支教工作的台湾人”。我当下的反应是“你认错人了”……,后来,朋友替我承认了,结果赚了一杯热腾腾的梨子茶,真是寒夜的一股暖流。 捧着“感动中国”的光,我应邀到河南新郑去祭拜黄帝故里,意外地当上郑州市七十二万名志愿者联合会的荣誉会长,还成了祭祖行列中优秀海外华人的台湾代表,那一次也挺鲜的,早起晚睡两整天,好不容易祭祖大典结束后,想找个好地方做足疗放松放松,不料帮我做脚的姑娘听到我的台湾腔,竟然认出我来,还说白天在央视现场直播时看过我,太神了,那个镜头应该不到一秒,她也认得出来,我真的有点不寒而栗,还是得注意一点形象,一直到后来,我都不敢放肆地休息,连和朋友对话也小心翼翼。 有一阵子,我最常在人潮流量最多的机场被认出来,有些人会微笑致意,有些人会要求拍照,不管用何种形式,大家都会善意地为我加油打气。有一次我从成都回青岛时,工作疲累再加上三个小时的飞行,下机时已全无神采,领行李时,总觉得有双好奇的眼光追着我转,我后来眼光跟他照会了一会儿,他终于忍不住劈头一问:你是“感动中国”的那位张小姐吗?我迟疑了一下才点头,然后说“是”,他热情地跟我握手,说,你上飞机我就认出你了,简单地聊了几句,接下来他要求看我的证件,我吓了一跳,说实话,这举动有点唐突,但我不知如何拒绝,只好呆呆地把台胞证递给他,他看完后,确定我就是张平宜无误,竟然从口袋里掏出厚厚一叠钞票给我,尽管募款多年,但这种“赤裸裸”的方式我还是第一次碰见。事后我留下他的电话,至今对这位作风直爽叫王爱臣的山东朋友印象深刻呢! 还有一次,就在成都机场的水果摊,因为是芒果盛产季节,大大小小芒果在摊位美丽又诱惑人,从小爱吃芒果的我忍不住趋向前,当时身边跟着大营盘的学生钟静,我热心地向她介绍着各种不同品种的芒果,也忙着试吃每个品种前切成小块状的芒果丁,结果那个店员竟然认出我来,害我不好意思,只好买了两个芒果,过磅秤,要价六十二元人民币,真的超贵。问题是,回到青岛一吃,尽管不错,但比起台湾的土芒果,还是少了我朝思夜想的家乡味。 就像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一样,感动中国过后如同神助般,我又陆续得了很多奖,台北师范大学第十二届杰出校友,港澳基金会爱心奖,并摘下读者文摘亚洲英雄奖,最近又被公和基金会推选为公和人物等,奖太多自己都愧不敢当。 拜盛名之累,二〇一二我疯狂忙了一整年,到处抛头露面,除了走进校园演讲外,最戏剧性的就是插手电影业了耶,因为竟然有人想用我的故事作为原型来拍电影。 起初大陆投资方找我谈拍电影时,我直言不讳我不认为有人愿意花钱来看麻风病人的故事,这不会是一部赚钱的电影,不过,他们还是抱着勇气找了电影频道有名的编剧开启了剧本的写作,但等了几个月,剧本修来改去,大家都不满意,一直看不到剧本的我一度以为停拍了,直到有一天我在台北办公室接到一通电话,才知道原来也有台湾投资方的,大家见面,我才第一次看到了传说中的剧本,坦白说,第一次看到剧本,我自己吓了一跳,因为剧本里的张平宜完全是个陌生人。 是拍?还是不拍?想来想去,我觉得在商业挂帅的今天,有人愿意拍一部人道关怀的电影,终究是好事,考虑到社会大众对麻风病的不了解,我遂主动介入剧本的创作,希望淡化我个人的角色,将对麻风病走下历史舞台前的终极关怀纳入电影的主轴。 在电影史上,有关麻风病的电影并不多,比较著名的像《宾汉》、《逃出恶魔岛》、《莫洛凯情缘》及《砂之器》、《摩托车日记》等等,但所有的电影对麻风病的描述几乎都是阴暗又沉重,让人有说不出的窒息感。 我个人偏爱的是日本推理大师松本清张在一九七四年的电影《砂之器》,也是一大悲剧。剧中主角杀了救他一命的恩人,为的是隐瞒他的身世,电影最感人的一幕是,就在男主角的钢琴演奏会上,他步上音乐舞台的巅峰,也正是他走向毁灭的结束,落幕等待他的不是掌声,而是警部签发的逮捕令,他创作的“宿命”协奏曲,贯穿整部电影,从指尖滑出的铿锵音符中,时而高亢时而泣诉,流泻出他内中最不堪回首的过去,正是他杀人的动机。那是他罹患麻风病的父亲带着五岁的他,无处容身到处乞讨的悲凉过去。那对流浪父子的画面,至今深烙心中,变成我无法拔除的记忆,那也是我看过唯一描写麻风病人及其子女的电影,一个出色的作曲家,却是麻风病人的儿子,他尝试换掉身份,却无法切割骨肉至亲的宿命,生命悲歌如此弄人,命运之网撒下的无奈心酸,触动人性最深沉的不堪,我内心为此淌过太多眼泪。 我不希望麻风村的孩子的命运,在社会歧视下长大,也像沙子堆成的城堡一样,虚幻而脆弱,无从抵抗命运的摆布,不堪现实一击,随时崩塌倒落。 时代不同了,今日麻风病已快被完全扑灭,麻风村的孩子有了社会的关爱,踏上希望的道路,待他们逐渐融入社会后,麻风村很快地变成历史的回忆,或许他们那一代的父母及孩子终其一生也必须跟宿命奋战,但我想用另外一种诠释命运的方式,来拍一部有关爱、勇气与希望的电影,作为告别麻风恐怖年代最后一丝温暖的慰藉。 我与电影公司的人沟通又沟通,半年下来,一共换了四个编剧,每换一个新的编剧他们总要在最短时间被逼上凉山,并且要立刻消化我的故事,但不知为何,每一个编剧都进不了我的内心,也很难掌握我要表达的意志。 除了剧本难产外,中文剧名也难产,因为台湾娘子上凉山“太台了”,麻风情缘“太吓人”,索马花开“太普通”,爱在大营盘“太直白”,木西山上的呼唤“太文艺”,最后的兰巴伦“看不懂”,最后只有英文片名叫touchable,大家按赞。 touchable英文意义甚好,直译“触摸”,却不免让人想入非非。但千辛万苦总算推出一部文学创作,两岸投资双方以最快的速度筹组了一个拍摄团队,两度进出凉山勘景选角,连片中唯一的女主角都拍板定案了,然而人算不如天算,结果却无厘头地不拍了。一则突如其来的短讯,让大家目瞪口呆。 Why?取消的原因无解。也许是untouchable,我不想问,因为问也是白问。 只是,电影暂停了,内心竟然怅然若失,为的是我的心又被触动了,一心乐观想为麻风病留下爱与希望的温暖想法益发强烈,或许拍电影我是门外汉,使不上力,但透由文字我一定可以实现这个善良的心愿,所以我决定在大陆出书,藉由阅读,揭开麻风病的神秘面纱,touch这群长期在疾病污名下挣扎求生的人,并一窥存在的另一个世界。 书评(媒体评论) 她真美。 ——影星 姚晨 一位有如特蕾莎修女般爱心的女士,十几年如一日把无私的爱撒播在蜀地的一个角落。读《触》,与她一起触摸你不曾触摸的世界,或许还可以找到触动你心灵深处的那一丝丝酸与痛。 ——作家 阿来 她所传递的价值观,早已超越了世俗之爱,她教会我们如何消除歧视,消除胆怯,消除隔膜,她用她美丽的奉献,在海鲜之间搭建了一座真正通向人性的桥梁。 ——作家 野夫 张平宜是平凡人而有不平凡表现的典范,是一位能够以积极态度创造亚洲未来的代表。 ——《读者文摘》亚洲区总编辑 卡尼 蜀道难,蜀道难,台湾娘子上凉山。跨越海峡,跨越偏见,她抱起麻风村孤单的孩子,把无助的眼神柔化成对世界的希望。她看起来无比坚强,其实她的内心比谁都柔软。 ——2011年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辞 她曾是台湾地区新闻界最出色的记者之一,年薪百万;她自己说,她的家是一栋4层的依山别墅,有一个佣人。这个有着很好艺术修养的女人,把家里的每一处都布置得很优雅,过着优越的生活。随着小儿子的降生,原本打算辞职当专职太太,可是当她最后一次采访——跟国际救援组织到凉山一带的麻风村考察后,一切改变。"如今回头看,一转身的工夫,自己的命运与麻风村已经紧密相连了。" 原来那些逛街、喝下午茶的日子,如今只能放在记忆里了。这个不曾下过厨的太太,已经能在大营盘给一百多个孩子做午餐,她甚至将咖喱、麻油鸡这些孩子们从来没有尝过的食物,带到了大山里的食堂。 ——成都日报 她辞掉了给她带来荣耀的工作。不做职业女性,却不能安享家庭主妇的悠闲。丈夫每个月给她1万元新台币零用钱,她要用这些钱坐出租车,去拜访大营盘的资助人,去演讲,卖她写的关于麻风病的书。 ——新民周刊 每个人的人生,都会直面厚重艰难的课题。是逃避,还是用力在生命的轨迹里添上厚重的一笔?台湾女记者张平宜选择了后者。 ——南都周刊 从第一次踏足麻风村,台湾女记者张平宜就关注如何让在麻风村长大的孩子回归社会的问题。她不是简单写文章呼吁,而是干脆辞职、放弃原本优越的生活投入到麻风村孩子的教育上来,用一个母亲的心情去关怀抚育这些弱小的生命。10年来,几届毕业生已经开始走上各自的人生轨道,封闭的麻风村也因为有了外来的关注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三联生活周刊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