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多远》是作者胡昌国的一部经历史,它浸染着作者的感情,表达着作者的思想。书中记录他的关于童年的城南旧事、关于青春的启蒙阶段、关于亲情的忆念及故乡人物的素描,是一种心灵的复归与反探;他的关于山水的描画、旅痕的记录,是一种心灵的放牧与历练;而最初在学校教小学、教初中时的那种坚守与孤独,同乡亲的交往、师生的友情以及父母之爱的滋养,成为他人生之路的桥梁。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心有多远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胡昌国 |
出版社 | 大象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心有多远》是作者胡昌国的一部经历史,它浸染着作者的感情,表达着作者的思想。书中记录他的关于童年的城南旧事、关于青春的启蒙阶段、关于亲情的忆念及故乡人物的素描,是一种心灵的复归与反探;他的关于山水的描画、旅痕的记录,是一种心灵的放牧与历练;而最初在学校教小学、教初中时的那种坚守与孤独,同乡亲的交往、师生的友情以及父母之爱的滋养,成为他人生之路的桥梁。 内容推荐 《心有多远》所收四十篇散文随笔,共分七辑,即《家乡的枫香树》、《清明雨》、《思念,寄向远方》、《心动与心痛》、《学写毛笔字》、《师恩难忘》、《井冈翠竹》,从各辑的命名即可知道,多在写情,故乡之情,思念之情,师生之情,革命之情等等。诉诸于情,这正是散文之要义。 《心有多远》文字也是真挚的。感情的倾诉,文字的凝练,技法的运用,比之《心归何处》,应当说也略有进步。胡昌国自己之所以感到失望和不满,只不过反映了他急切的心情罢了。 目录 序 心有多远,就能走多远(南丁) 自序 心有多远 一 家乡的枫香树 家乡的枫香树/003 家乡的米酒/010 家乡的腊肉/015 家乡的八月楂/021 家乡的葛根粉/024 飘香的绿豆丸子汤/027 二 清明雨 清明雨/035 秋雨秋意/040 十五望月/044 冬夜汤泉浴/049 放歌金刚台/052 神奇的香严寺大树/057 三 思念,寄向远方 风/065 夜/068 思念,寄向远方/070 飘动的思念/072 岁末畅想曲/076 我们的世界杯/078 四 心动与心痛 婚礼的遐想/083 关于死的传说/087 天灾与人祸/092 心态百变/095 心动与心痛/099 没做军人的遗憾/104 过年断想/108 五 学写毛笔字 学写毛笔字/113 写作的乐趣/116 华侨血泪/119 天国森林的美丽遐想/123 各有千秋与天外有天/126 六 师恩难忘 师恩难忘/135 老超哥/141 同学振军/146 胡子哥/150 远走了,姜南/153 痴情王玲/157 七 井冈翠竹 扁担、小推车及其他/165 井冈翠竹/169 信仰的力量/173 红旗渠水长悠悠/179 后记 试读章节 飘动的思念 又过年了,也下雪了。紧张繁忙的节前工作也顺利安置妥当。放假了,休息了,身心放松下来。吃过了年夜饭,看完了春节联欢晚会,当忙碌告一段落的时候,思绪又忙活起来。上了年纪的人,对未来的幻想没有了,更多的是对往事的回忆,对亲人的思念…… 首先想到的,是远在天国的父母,多么怀念父母都在的日子呀!父母在的时候,心灵在节假日就有了最温暖、最希望的去处。自己也早为人父,总要去呵护自己的儿女,但要回到父母那里,自己就成了被呵护的对象。虽然父母后来年纪大了,但父母会拉着自己的手说:“孩子,身体没事吧!”有时候,没有为自己再做什么家务活,只要有一个温暖关怀的眼神,自己从心灵到身体便充满灵光。这个世界,永远都是父母牵挂儿女的多,儿女们也孝敬父母,但相比之下,父母对子女的关心、体贴,尤其是牵挂要多得多。每个曾是儿女后来成为父母的人,这方面的体会会比较深刻。可怜天下父母心。爸爸妈妈,你们在天国还好吗?如果能铺一条路,能架一座桥,我会调动我所有的智力和财力,去完成它。多想能再看看亲爱的父母,多想能与父母唠唠心里话呀! 其次能想到的,是儿时的伙伴们,是小学、初中、高中的那些同学们。斗转星移,沧海桑田,过去穿着破裆裤的儿时学友们,那些在“文化大革命”时学针灸、学唱样板戏、经常上山挖药的初中同学们,一半时间修建校舍,一半时间上课学习的高中校友们,现在已经大多发染银霜了。去年高中同学三十年聚会的时候,竟然有近十余位亲爱的同学英年早逝,去天国享福去了。这个社会,每个人除了父母和兄弟姐妹们,最早的社会关系、最多最亲的朋友,恐怕就是同学了。不管现在的关系如何,人呀,其实很怀念过去那充满青涩味的同学生活,或追逐嬉闹,或吵个面红耳赤,或打个鼻青脸肿,或者互相耍个小心眼,捉弄、收拾或“整”对方一下,那是人生最阳光的岁月,那是人生最滋润的日子,那是人生最美好的年华。同学很多,到现在真正能来往的不多,但我很珍惜几十年来凝结的情谊。我想那些已经过了很长时间没见过面、那些见了面甚至记不起姓名甚至不记得是同学的同学们。 还有一份特别的思念,就是我的老师们。从小学到大学,教过我的老师很多,留下最亲切记忆的还有好几位:上小学的宋老师,上初中的吴老师,上高中的涂老师,上大学的王老师……上小学的宋老师一直很关心我,就是我上了大学后来参加了工作,宋老师还十分关心我,托人问我的情况。上初中的吴老师,是一位德高望重、为人师表的好老师,他教我们的时候,正值“文化大革命”,吴老师想方设法让我们多学点文化知识。记得有一次我贪玩,吴老师狠狠地把我批评了一顿,但在学期结束的时候,吴老师给我下的评语最好。吴老师还跟其他老师说:“昌国这孩子,在这班学生中,最有希望!”高中的涂老师是我的恩师,我因为父亲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迫害而不满,给朋友写了一封发泄情绪的信,造反派抄我家的时候,抄着了我的这封信,我被当作反革命关了三个星期,后来的确找不到我搞反革命的证据,不明不白地把我放了出来,但参军、招工,甚至上学都被推出门外。涂老师为了我上学,六次去求当时的公社党委书记,因为当时的书记被找烦了,才说了句:“不就是上学吗,让他去吧。”我感谢这位公社书记,更要铭记涂老师对我的恩情,没有他可能就没有我的今天。上了大学以后,我们已经是成人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平等、更理性了,我忘不了学识渊博、温文尔雅的张静教授,忘不了循循善诱、娓娓道来、讲课效果很好的愈绍初老师,忘不了慷慨陈词但有点虎头蛇尾的彭仁普老师,忘不了唠唠叨叨、心地善良的王振亚老师,忘不了情同手足、志气高远的董广安老师,还有人校以后一直当我们辅导员的王烟海老师以及系总支书记王万里老师。大学时期是日子放松、最自由、最宝贵的学习岁月,老师与同学的关系亲切和谐,没有市侩气,没有金钱味,我非常怀念我那时候的大学岁月,怀念那些可亲可敬的师尊们。 思念飘动不断,心府中那些最隐秘、最难言、最难忘的思绪按捺不住,时不时冲出我的记忆的笼子。少时我喜欢的女孩,一开始成为我的未婚女友,后来又成为别人的妻子,在我非常困难、前途难料的时候关心我、支持我几乎成了我恋人的女同行老师,大学期间,我们一见钟情,但后来劳燕分飞的异校女性,还有几十年来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亲人、朋友、领导们,我忘不了你们。 思念过去的事、思念过去的人,总让我心潮难平,总让我激动不已。我知道,人不能总回忆过去,人总不能在回忆中跋涉今天的人生。我的思念也寄往未来的岁月,放飞给未来的朋友,放飞给未来的梦想。人需要梦想,人需要对未来寄予希望。我希望,我的思念是一座大桥,是一道彩虹,用思念把过去和未来联结起来。人不能忘记过去,人更不能不考虑未来。我想,难忘的过去能给我智慧和经验,美好的未来能给我力量和希望。 我放飞思念,从过去走向未来。我放飞希望,从充实的过去飞向美好的未来。 P72-75 序言 心有多远,就能走多远 胡昌国的第一本散文集《心归何处》,于2010年出版。王剑冰为之作序:《循着心灵的阅读》,王钢著文评论,曰:《有一种善良叫真挚》。 昌国拟出的第二本散文集《心有多远》,放在我的案头已有多日。他嘱我在书前写些文字。我颇费思量。我猜想,昌国已经等待得有点着急了。为此推迟出版日期,我是有歉意的。 《心有多远》的书稿,我当然仔细地阅读过了。《心归何处》,我也浏览一过。以为那文字都是真挚的,剑冰的序言王钢的评论,也都是真挚的。他们为昌国的真挚的文字送去真挚的祝福。 我原也可以学着剑冰王钢为昌国的真挚的文字送去真挚的祝福,作为一种补充,我又想说些另外的话。这就是我犹豫多时思量多日的原因。现在,我试着如此做。 昌国这个大别山村的孩子,在少年读书时,即有文学情结,小小年纪就博览了《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等古典名著,又曾创作过剧本《爱国粮》,抒情长诗《放歌金刚台》。他第一篇公开发表的文字是载于《河南日报》的《语不惊人死不休》,他第一篇公开发表的散文是载于《百花园》的《簪子河边》。均发表于三十多年前的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那第一篇文字宣示了他对文学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追求,那第一篇散文显示了他的文学才情。 此后,大学毕业,分配到省城机关工作,时光荏苒,一去三十年。那早年的文学情结呢?那早年的文学才情呢?依然埋藏在他的心底。在一个早晨,或许是许多个夜晚和早晨,逐渐将那埋在心底的文学情结唤醒,于是,这才有了那本《心归何处》。 昌国在《心归何处》自序中说:“心归何处,心归山水文章。……但愿,从此情有了依托,心有了归属。”这种心愿归属,是颇为感人的。照我的解读,这种心愿归属,就是归真归善归美。因为,文学的本质即是向真向善向美。“心有了依托,事业也许会做的扎实,人生也许会走的坚定。”第一本散文集出版,昌国的喜悦心情溢于言表。 在这本《心有多远》的自序中,昌国说:“原来的设想很好,原来的预期也很好,总想第二本书应该比第一本有很大进步,有很多提高。但是既让读者失望,也让朋友失望,恐怕更失望的是我自己……第二本书,无论是感情的倾诉,还是文字的凝练,抑或是技法的运用,都让我很不满意,除了文章涉及的范围可能扩大以外,基本上没有突破……”似乎是有点沮丧吗?我听到的却是“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声音,那是昌国于三十多年前从心底发出的声音。这是一种积极的自觉的追寻的声音。 《心有多远》所收四十篇散文随笔,共分七辑,即《家乡的枫香树》、《清明雨》、《思念,寄向远方》、《心动与心痛》、《学写毛笔字》、《师恩难忘》、《井冈翠竹》,从各辑的命名即可知道,多在写情,故乡之情,思念之情,师生之情,革命之情等等。诉诸于情,这正是散文之要义。其文字也是真挚的。感情的倾诉,文字的凝练,技法的运用,比之《心归何处》,应当说也略有进步。昌国自己之所以感到失望和不满,只不过反映了他急切的心情罢了。期望在短短的两年间就有很大的进步很多的提高,是不切实际的。 但这里,的确有个问题可以与昌国讨论一番。 在机关生活了数十年,那种话语环境中,其思维方式表达方式是偏重于理性的逻辑的。并不是说这种思维方式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好,但它与文学的思维方式表达方式确是不同的两种方式,文学的思维方式表达方式是要偏重于感性的形象的。昌国在这种话语环境中几乎浸泡了半生,不可能不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会成为自己的一种习惯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这会影响到文学写作,会影响到文学的思维和文学的表达。这种影响是潜在的,仔细寻找,仍能看到它的踪迹。总体上说,它会影响到昌国的文学文字的润泽、丰沛,色彩的缤纷,个性化,感染人打动人的力量。昌国需要逐渐调整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在这种逐渐调整中,充分将自己唤醒,或者说充分将自己打开。是的,打开,将自己打开,充分地打开。如此,就会看到自己的文学篇章会有另一番景象。 昌国是个明白人。看那眼神,是个聪颖的人。看那精气神,是个有着生命活力的人。昌国又是个有着多年生活历练之人。我说的这些话,昌国自己大约已经考虑思索过许多次了。那么,就算我说了蠢话,说了多余的话,说了废话,供昌国一笑罢了。 昌国对生活有信念,对理想有信仰,对文学有追求,凭着这些支撑,梦有多远,心就有多远;心有多远,就可以走向多远。为此,我向昌国送去祝福。 南 丁 2012年10月20日 后记 人生无常。当我整理自已创作的这本散文集的时候,我的工作因故遭到了调整。人生际遇的变化,使我看到社会的多种颜色,看到人类存在的丑恶和卑劣。对于有些人有些事我不想多说,还是让时间、让历史、让良心去评判吧。我自己能做到的,就是问心无愧,同时,我要把人生际遇的苦难挫折看作人生的财富,看作人生的色彩,看作人生攀登的激励,看作我跋涉文学道路的新起点。从这个层面上讲,我要真心谢谢许多人。 我们在生活中会碰到许许多多的事情,也有很多大大小小的事情考验着人的品行风格,甚至在无人监督无人控制的情况下,更考验着一个人的人性和德行。就如我们搞创作写文章,没人催你,没人逼你,在衣食无忧的情况下,更体现出作者个人的毅力和耐性。所以,那句要求人们自我约束的“自警、自省、自尊、自立、自强”,其实还是非常重要的,做人如此,做事如此,做文章也是如此。 回到我这本小书上来,在自序上我已经提到,对本书不甚满意,但好歹都是自己的作品,还是要认真对待,因此,必须认真总结,我真是还想把小说拾起来,比如能否以“官德”为主题写一部长篇或中篇小说,因为我对身边的生活太熟悉太了解了。有一位过去是散文家现在是写小说的朋友告诉我,写小说多好哇,写散文是直抒胸臆,直接表达看法,而小说完全可以通过小说中的人物把作者的思想、感情、立场、观点表达出来,换言之,写小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隐藏一下自己,这话不无道理。当然能不能写,能不能写好,那是后话了。 说起散文,我喜欢清新淡雅、细腻入微的散文,喜欢自然优美、娓娓道来的文字,喜欢如诗如画、耐人玩味的意境。但我自己做不好,写起来甚为苦恼,甚至有时会丢掉写好的信心,这才有了停笔休整或改写小说的想法。其实,写散文仍然是从事文学写作一个不错的选择,不可能全部丢掉,但就如做任何事情一样,要反思,要用心。 第二本集子能得到出版,自己是付出了辛苦的。每当看见自己的文字形成文章的时候,特别是偶尔文章中出现让自己愉悦的文字段落时,自己还是很欣慰的。散文集能够出版,首先还要感谢大象出版社,感谢王刘纯社长给予非常大的支持。我与刘纯社长并不熟,但接触之后,有相见恨晚之情,甚为刘纯社长的多才多艺和善解人意敬佩。这里尤其提及的是要感谢《河南日报》的王钢老师,王钢老师是位才女,小说散文都写得十分精彩老到,当我第一本集子出来的时候,她非常认真地阅读全文,并在作品研讨会上以“有一种善良叫真挚”为题,对我的作品进行评点,说了很多让我温暖、让我振奋的语言,至今不能忘怀。 回头看看,我是非常幸运的。当第一本集子出来的时候,王剑冰先生为我作序,我铭记的、幸运的不光是剑冰先生的支持、激励和肯定,更重要的是剑冰先生严谨、细腻、认真的创作态度和治学作风。他一篇一篇地阅读琢磨我的文章,为我写了很长的、真挚的、让我振奋的文字。第二本集子的出版更是幸运。省文学院院长何弘先生是我的朋友,他建议让我请省文联老主席南丁先生作序。讲实话,开始有点犹豫,犹豫是因为与南丁主席尽管认识,但互相并不了解,我担心南丁主席会不会为我作序,但何弘说南丁主席为人很好,这话壮了我的胆子。当与南丁主席真正接触了,才感到南丁主席不仅是一位名人、作家、领导,更像一位导师、朋友、忠厚长者,他十分爽快地接受了我的请求。让我十分敬佩的是,南丁主席也是用了近一个多月的时间,既看了这部书稿,也看了第一本集子《心归何处》。更让我感动的是,南丁主席不仅完成了一个老师的职责,而且履行了一个医生的职责,他帮我找到了我作文不能有较大长进的病根,他的“要逐渐调整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充分将自己唤醒”,“充分将自己打开,是的,打开,将自己打开,充分地打开”,可以说是一语中的。我一直在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中打架,一直没有跳起来跳出去,一直需要换一种境界。我真诚地感谢南丁主席,感谢他的良药,感谢他的肯定,感谢他的“给力”。其实我写散文,情感是真实的,认识也是真实的,但不讲技巧,不讲文法,不讲表达方式,要写好文章,真实尽管重要,有时空灵可能更有感染力。感谢南丁主席,他让我似乎找到了努力方向。 生活像一条河,不知疲倦,永远向前,而我们像人生长河上的一叶飞舟,既担心会跑偏方向,触礁碰石,又期望激流飞舸,扬帆高歌。但有很多时候,会希望能有很长一段的碧波清流、微风细浪,让我们能够平缓地划过碧水,安静地欣赏美景,自由地徜徉山水。人生就是这样,既期望荡气回肠的英雄壮举,也希冀和风细雨的良辰美景。总之,希望活得精彩,活得洒脱,活得平和,活得美好。很多人都为希望活着,我也不例外。 我期待下一部作品,是精彩的,是自己满意的。 胡昌国 2012年10月于郑州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