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夜惊醒,窗外的雨,滴滴答答,那么清晰,一声声,钻入耳膜,直落心底。也不知过了多久,才又慢慢睡去。昏昏沉沉中,不记得梦的来途归路。
这雨,下了一天,时断时续,就像是痴情羞涩的女子,愁肠百结,心有万语千言,却不知从何说起。欲说还休,欲说还休……
两节课后,稍作休息,便一个人走在回家的路上。心如眼前的世界,雾蒙蒙,意迷迷,提不起半点情绪。王菲的《传奇》在耳边唱着,那幽幽的声音与此时的天气相当和谐。 “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再也没能忘掉你的容颜,梦想着偶然能有一天再相见,从此我开始孤单思念……”人海茫茫,众生芸芸,有多少擦肩而过的“传奇”?
想起学生强力推荐的那本小说《全世爱》,发现自己真的老了。这样一本被80后、90后热捧的大作,我却读不进去,看完序就想放弃。然而,想到学生的苦心和热心,硬着头皮继续看,看了十来页,告诉自己停下吧,我不想虐待自己。不是苏小懒编的故事不精彩,而是我没有能力欣赏她的精彩。她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她和她的木木之间的感情纠葛,和我没有交集。
没有共鸣的文学作品,只能放弃。早已过了做梦的年龄,我的生活只有现实,没有虚幻。
脚下的路真实可信,这条我每天要往返四趟的人行道,无意中记下了我生活的足迹。春夏秋冬,花开花落,四季周而复始。时光荏苒,岁月无情,青春的容颜渐渐老去。
走进小区,很安静。这个时候,正常下班的人还未踏上回家的路;这样的天气,不上班的人会躲在家里。小雨细细绵绵,拿着伞,没有撑开,任雨丝扑面,夹带着青草的气息。
信步来到蓝色的戏水池前。此地此时无人,静静地站着,拥抱我的是四周浓浓的绿意。这些平日没精打采、灰头土脸的树木,现在都已容光焕发,绿得清透,绿得稠密。脚下的鹅卵石被雨水洗得很干净,露出了纯白抑或灰黑的底色,煞是好看。小雨滴像顽皮的孩子,不停地和池水嬉闹着,掀起一层一层的涟漪,荡开去,再荡开去。
多少个黄昏,站在自家的阳台上,把这一池清水深情地眺望。和那日日走过的马路一样,这一弯清池,也记下了我无尽的思绪与遐想。
生活里,需要刻意忘记的,有时恰恰难忘记;有些人或事不刻意就会忘记,那正是无所谓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不要刻意做什么,更不要难为自己。风过林香,雁过留痕,如果生命中还有值得我们驻足回望的过往,应该说那是一种幸福。
绿柳依依,法桐婆娑;桃花落寞,紫藤清幽。记得的,才是真正活过。
P3-4
2010年2月,第一本散文集《圣洁的心绳》正式出版,爱人当时问我什么时候再出第二本,我说十年以后吧。
没想到,第二本书这么快就与读者见面了。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爱人的挚友、齐鲁晚报、生活日报的梁洪文社长!因为他的鼓励并亲自联系出版事宜,《风过林香》才有幸提前问世。
感谢所有读者对《圣洁的心绳》的厚爱,这是我坚持写作和再次出版的强大动力!感谢我的大学辅导员、曲阜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刘新生的书名题写,以及好友张晓梅女士对本书出版和编校所付出的心血,感谢所有参与本书出版的工作人员!
从2008年8月开博至今,80万字的文稿是生活与网络对我的馈赠,《风过林香》依旧是对这些博文的结集。
写作的目的大致有三:市场、流派、心灵。我不追求市场也不关心流派,但我重视心灵,重视心灵的救赎与塑造。在我看来,写作始终是一件辛苦而又快乐的事情,我庆幸自己的坚持与收获。
祈愿这本书能实现书名的寓意:
风过,林香……
母亲要出第二本书了,作为女儿,自然最高兴。之前曾和她开玩笑——这本书的序让我来写吧,没想到一句无心的话竟被她当真,这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真的落到我身上。
我可能不是看母亲文章最仔细、最用心的人,但我相信我一定是最能理解她喜怒哀乐的人。我写的是一个女儿眼中的母亲,一个最有机会贴近她的读者眼中的作者。因而,这篇序也许能给您提供一个了解作者的别样途径。同时,它也是我献给母亲四十二岁生日的礼物!
翻开十几万字的书稿,扑面而来的依旧是母亲一贯的风格和独有的气息:脱俗、清雅。关于书名,母亲踌躇了很久,她从家人、朋友处广泛征集意见,最后定下“风过林香”。细想来,这个名字最合她的文风,她的文字就如清新的竹林,偶有风动,就会摇曳出淡淡的幽香,醉人心脾。当你用心品读她笔下的每一个小小世界,总会触动你最柔软的心弦,带给你感动的同时也带给你对生活的思考。
很喜欢书中的几个分类:浮生漫谈、山水有情、教学随感、素心含香。文字简练,立意鲜明。每一类都体现了母亲的某种人生状态与态度,而这些在我看来也是喧闹的现实中极为难得的。
生活中,母亲是个极其乐观向上的人,她积极处世的态度常让我惊讶。她对任何事情不是一般的包容与理解,她有一颗悲天悯人的心。我曾问她,为什么你笔下的人、物都那么美好,生活是有很多阴暗面的,难道你没发现?她总笑着告诉我,世间万物都有两面性,.人活着不容易,为什么不多花些时间去感受生活的快乐与美好呢?
无论在家人还是朋友眼中,母亲都是典型的小资女人,她很会享受生活。但她始终保持着一些在我们年轻人看来很传统的习惯,那也正是许多人渐渐抛弃了的可以宁静致远的生活:她喜欢一个人静静地写文章,喜欢废寝忘食地读书;她喜欢用不同的紫砂壶泡不同的茶,津津有味地品,怡然自得;她喜欢摆弄满屋子的花花草草,或凝神贯注,或会心一笑,偷偷地与花儿进行心灵的对话;她会和父亲一起不厌其烦地把玩那些从各地买来的富有民族特色的工艺品;瑜伽是她常年坚持的健身方式,兴致来了,爬山的间隙她也敢在空地上做几个标准体式;她爱美的一切,自称是“摄影爱好者”,可父亲总笑她“顶多是个照相爱好者”……在如今什么都要追求速度的社会中,已经很少有人能够慢下来体味生活,尘世的浮躁在这些人身上无法摆脱,但母亲做到了。我想这和她善于并且也乐于倾听自己心灵的诉求有关,她懂得让自己去主宰自己的生活,因此,她才能像自己希望的那样:从容入世,清淡出尘。
她的生活总带着一股幽香,也仿佛是一种幽冥的音乐在回荡,和她在一起,让人静心也净心。这是一种境界,是我一直努力效仿和攀登的境界。或许,有朝一日我也能拥有,像母亲一样看淡一切,悠游潇洒地行走在天地间。
透过李美瑛编著的《风过林香》这部书稿,一位热爱生活、情趣高雅、富有教育情怀的理想教师的形象,顿时浮现在了我的眼前。透过李老师教育生活的点点滴滴,让读者体会到:教育是生活,需要激情。没有情感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风过林香》中浮生漫谈、山水有情、教学随感、素心含香。文字简练,立意鲜明。每一类都体现了作者的某种人生状态与态度。作者的生活总带着一股幽香,也仿佛是一种幽冥的音乐在回荡,和她在一起,让人静心也净心。
翻开李美瑛编著的《风过林香》十几万字的书稿,扑面而来的依旧是作者一贯的风格和独有的气息:脱俗、清雅。关于书名,她的文字就如清新的竹林,偶有风动,就会摇曳出淡淡的幽香,醉人心脾。当你用心品读她笔下的每一个小小世界,总会触动你最柔软的心弦,带给你感动的同时也带给你对生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