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白纸黑字(NO.1)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鄢烈山
出版社 敦煌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1937年八九月间,司令部的全部汽车开始往前线运送部队,父亲随司令部军医处乘马车从大同出发,走土路经过左云、右尉,大约七八天后,到了光武。部队稍作休整,又经代县、阳明堡、大于镇,再到祁县某镇。不久,忻口会战开始,接连十余日为拉锯战,敌我双方伤亡惨重,大量伤员需运到后方救治。父亲当时的主要任务是协同伤患输送队队长陈大操、中尉军医邢某乘二战区司令部派来的救护车到前方接运伤员。为避免飞机扫射轰炸,他们只能在夜间行动。当时有救护车八九辆,归兵站总指挥领导。那段日子父亲十分辛苦和劳累,但令父亲最不能忍受的却是内心的痛苦和愤怒。面对一批批从战场I-i~T来的伤员,那些血淋淋的伤口,那些断肢残躯,对父亲的震撼是巨大的,这也是父亲生平第一次真正面对战争的残酷。

1937年10月初日军突破娘子关防线,向太原推进,中国军队放弃忻口阵地,傅作义将军率领三十五军退守太原。父亲所在的军医处也随司令部撤退到太原,驻扎在太原大北街平民中学。

据说当时蒋介石致电阎锡山说,太原系华北名城,决不能轻易放弃。于是阎锡山集中他的高级将领开会研究由谁来担任守城重任。其他晋绥军将领们都说,傅宜生(傅作义)北伐时曾据守涿州近三个月,闻名遐迩,人所共知,还是由他来担任吧。阎锡山也频频用肯定和赞许的眼光示意傅作义,而其他高级将领均长时间缄默不语。傅作义深知,这次敌我兵力悬殊,绝非当年涿州战役可比。面对战斗力强、装备精良的十万日军的三面围攻,太原失守只是个时间问题。但傅作义将军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依然挺身而出临危请命。阎锡山遂即决定傅作义的基本部队三十五军共六个步兵团,和阎锡山的一个炮兵团在城内据守,临时拨归他指挥的十多个团依城野战,就这样布置好了。那时,日军的攻势正锐,东北两路日军以放射形攻势直逼太原城,上有飞机,下有大炮成立体型攻势。但国民党在太原城外的野战部队并没有按照事先部署的作战计划到达他们应处的位置,却如商量好了一般纷纷向南撤退,很快就跑得无影无踪。傅作义彻底失去了对城外野战部队的掌控,仅守着一座被日军团团包围的孤城。“内外配合,依城野战”的作战计划彻底流产。

11月4日,面对严峻的形势,傅作义将军召集全体高级将领讲话,内容大意是:今日就要封城,你们大家应当认清当前形势,我们守城犹如进了棺材,只是未加盖而已,形势极其险恶,大家都应提高警惕,各尽其责,随时准备与敌人决一死战。  11月5日,日军贴近太原城,空军对城内开始有计划的轰炸;11月6日,日军从城东北攻打太原城;11月7日,日军分别从城北、城南开始围攻太原城,城内守军拼死抵抗,敌我交战异常激烈,双方死伤惨重。敌人从城东北角蜂拥入城。然而正当守城士兵同仇敌忾与日军拼死抵抗的关头,三十五军副军长曾延毅却临阵脱逃,顿时谣言四起,军心大乱,城内守军开始奔城突围,四散溃逃,三十五军顿成无组织状态。

那时的父亲参军刚刚两个多月,已随部队参加过大同外围战役,广武平型关战役和忻口会战,却并没有意识到这次的危险来得这样快。父亲总以为那时的紧张气氛有些危言耸听,所以每天仍然不分昼夜地在医院处理伤病员。

10月末的时候,总司令傅作义曾正式下达命令:在太原医专附属医院正式组建城防医院。院长由高景杨处长兼任,院务由章怀诚少校负责,医务由父亲负责,另有军医六七人,看护和卫生兵二十多人。原则是,尽可能少收容伤病员,治疗后重伤员立即由后勤负责送走,轻伤员则立即自行出城。10月29日,城防医院正式开始收容伤员。摘取弹片和出血不止者尚需手术,伤口感染化脓坏死和骨折等重伤则需较大手术和截肢。父亲在唐山铁路医院曾数次参与过这类手术,在日本京都帝国大学也在教授的指导下做过一些手术,现在要独自担任手术医生还是有些许忐忑,但当时的紧张气氛已令父亲顾不得犹豫,也就毅然大胆地实施手术了。

父亲已经在城防医院夜以继日地工作了近一周。直到11月8日中午,医院北侧的炮兵阵地突然停止打炮,而枪声开始密集。下午时分,有一住院的炮兵中校林参谋找到父亲说,敌人已经破城而入,正与我军展开巷战。虽然现在还未接到撤退命令,其实,司令部早已撤离了,应赶快做准备,现在看,冒险出城还不如暂时躲避。父亲不相信日军会这样快攻破太原城,没接到撤退命令,更不相信司令部已经撤离,仍坚持继续工作。不一会儿,林参谋又找到父亲,说父亲太年轻,没有战争经验,情况目前已经很紧急了,这次突围,不会像从晋北撤回太原那样有秩序,出城太危险,牺牲了毫无价值。父亲会说日语,与日本人交流不成问题,换了便装就在医院原地不动,应该较为安全。父亲说,虽然西服便装都有,但他不愿换装。原地不动更不可取,安全也许较有保障,但被俘后势必非当顺民不可,尤其父亲是医生,为日本人效劳坚决不会干。父亲谢绝了林参谋的好意,于是去找行政负责人章怀诚商议,却发现章早已不知去向。医院也有一些工作人员开始陆续离开。父亲赶快安排现有医护人员协助为数不多的几名伤员立即撤离。待安排好医院的一切,除了一直跟在身边的护兵张宝山,周围已空无一人。父亲回到办公室,穿好呢大衣,装了四个馒头,两本医书,把两套便装包好,交由护兵张宝山背上。

此时,隔墙机枪大作,显然巷战已接近医院。父亲和护兵边躲炮弹边走,好不容易来到战区司令部,见门口已无卫兵,始知司令部确实已经撤离。失望之余,父亲随着拥挤的人流走到太原城南大门,只见城门被沙袋堵塞,门洞内人满为患,城门久久不能打开。总部叶启杰参谋长持手枪正指挥士兵搬运沙袋。因门洞内的人太拥挤影响了沙袋搬离,情急之下叶启杰参谋长冲天连开几枪,人们才稍许后退。两小时后沙袋才搬开,总算是打开了一扇城门,此时日军机枪已封锁了出城的路口。叶启杰又指挥着手持轻机枪和步枪的士兵约七八十人,在前边冲锋开路,徒手的军民们随后跟上,大家一涌而出。父亲与护兵张宝山就在此混乱时失散。后来听说,这是太原城突围时打开的唯一一扇城门。父亲说,正是这位叶参谋长的擅自行动救了从南大门突围的大批军民,这是真正的义举。然而父亲面临的更大危险却还在后边。

父亲拥挤在出城的人流中,冲过了敌人的第一道封锁线。过了桥,到了一个三岔路口,继续向南走又遇到敌人的机枪封锁,人群依然强行冲过。大家又转向城西公路,公路口也有机枪扫射。此时的人们早已乱成一团,虽然已无人指挥和掩护,但大家为了逃生,仗着人多,仍然拼死冲了过去。子弹在耳旁“嗖嗖”飞过,身旁不断有人中弹倒下,死伤无数。父亲曾在书报杂志上见到过“枪林弹雨”、“死伤遍野”这些词句,此时才真正感到身临其境。多少年后,父亲说,那天枪炮下血肉横飞,死者遍地,伤者哭爹喊娘的惨状依然如在眼前,终生难以忘却。庆幸的是三次冲过日寇封锁线的父亲竟然毫发未损。尤其是在冲过第一次封锁线时,毫无经验的父亲凭着年轻力壮竟然冲在了人群的最前面,能活下来真可谓奇迹。P015-017

目录

(开卷)

鄢烈山/“温故”昨天书写“在场”

(特稿)

杜玫/父亲的抗战

(在场)

躬云山/我的“老左”朋友

笑蜀/爱荷华,那忧郁的夕阳——聂华苓访问记

周筱赞/中国有个高耀洁

阙道华/广州从此没了歌坛

邓飞/从女厕攻防战到免费午餐

(光影)

张晓/他们

颜长江/纸人·山海经

(温故)

易中天/那时我们唱红歌

王康/来路与去向——八十年代西南师范学院“普通人文学社”记略

陈祖芬/1984年的中国

金雁/我的1960

高致贤/文革日记

赵亮/毛片里的“她”

(年轮)

鄢烈山/我的四个老妈妈

杨渡/祖母的年代

雪蓓/父母的那一夜

(发现)

刘皓/归去来兮王治郅

2 可器/启蒙二三事

曾园/末茶笔记

(求真)

陈章/且给李敖上堂文史课

序言

“温故”昨天 书写“在场”

鄢烈山

《白纸黑字》第一期终于面世了!时间不会因为它而开始,时代却因为有了它而多了一份可以相信而有价值的印记——我们的奋斗目标是出版“留得下来的文字”。

有人说,“历史”是中华民族特别是汉民族的“准宗教”。“留取丹心照汗青”曾是激励志士仁人的精神动力之一;而“人相食,是要上书的”,也曾是谏阻苛政猛于虎的有力说辞。“非虚构”是《白纸黑字》的文本要求之一,纪录时代、书写历史是它的旨趣。

从前的历史,主要是官修正史,的确是“胜利者书写的”,成王败寇,为帝王将相作家谱。而我们的《白纸黑字》,文本特征之二是“个人写作”,也就是民间叙述。虽然视角偏见与情感好恶势所难免,却因其平台的开放性和作者的多元化,可以全面呈现时代的复杂性和社会的丰富性;先贤的史学理想,“不隐恶”也许还做不到,“不虚美”却是可能实现的。

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电子传播技术令人眼花缭乱。由此我们更加坚信,人们需要有精神文化内涵而非碎片化的浮光掠影的阅读;我们期望《白纸黑字》比喧嚣的现实“慢一拍”,比抢麦的表达“深一度”,不论是“温故”昨天,还是书写“在场”,都既有独立人格,又有清明理性,留下自己不可替代的观察与思考。

政治家说对当代史的叙述“宜粗不宜细”,这当然是一种政治智慧。本期《我的“老左”朋友》一文,作者就讲到既然各派朋友对民主自由有共同的追求,“为什么不能延迟算历史账呢?”但是,为文却“宜细不宜粗”,正是鲜活的细节再现和情感回味,使我们的“自纸黑字”立体化,具象化,生动,可感,让他人与后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试读周筱赟笔下的高耀洁教授——“中国防艾(滋病)第一人”:人只知她是敢说真话的“斗士”,可这位老太太年届八旬时却断然谢绝小周上门做她的助手,理由竟是老伴不在了,男女之大防不可马虎,可见儒学传统对这位大家闺秀的影响是多么深远!人只知她是为防艾无私奉献的“道德完人”,却鲜有人知她对“抗艾骗子”深恶痛绝,竟写贺年片诅咒那些人渣。这样的一个新旧同体、爱恨交织的老人,不是更血肉丰满,可敬可亲吗?

《文革日记》看似一个县级普通干部平淡无奇的流水账,文字营造的那个疯狂年代的社会氛围却是有质感的,仿佛可以触摸。你看,“本来,自有《毛主席语录》以来,我已先后购买了12本,加之同志们送给我的,共有15本。但今天买到的又是烫金字和毛主席头像塑料皮的。所以,我感到心满意足……”领袖崇拜的社会热病可以发烧到这种程度!你听.“陡坡大队贫下中农妇女们批判时说:林彪这个砍脑壳的是个大流氓,上飞机逃跑还要带起妻子一群(叶群)……”多么搞笑、荒唐又真实。

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远没有走出现代化的“历史三峡”。我们的“温故”里免不了有悲伤和苦痛,但它既不应是出于“斗争哲学”的仇恨教育,也不是要人感恩颂圣的“亿苦思甜”,而自有一种基于人性的真情乃至对生命的感恩,就像金雁记她的1960,忘不了乡下那个同龄人、善良能干的小姑娘改改。我们的“在场”讲述里免不了有不平和愤慨,但它不应囿于一己得失,也不恣意于快意恩仇。篮球名将王郅治归来记,写出了他回国的二波三折,但是“从胡娜到王治郅,同样是滞美不归,一个是叛国者,一个只被界定为‘不遵守契约’,如此完全不同的结局,与其说是人物命运不同的反射,不如说是时代的改变与进步”,难道不是持平之论,不是中国这些年取得社会进步的真实缩影吗?

我喜欢《从女厕攻防战到免费午餐》这种现场感很强的当下“网事”,更希望读到《归去来兮王治郅》这种“揭秘”性的故事;我喜欢马雪蓓《父母的那一夜》很私人化的工笔的记叙,更偏好《广州从此没了歌坛》、《启蒙二三事》这种既有个人经历与思考,也有思想文化时间流梳理的历史断片。杜玫的《父亲的抗战》与易中天先生的《那时我们唱红歌》,个人记忆与宏观叙事水乳交融,是本书我最推重的篇章;尤其是后者文采斐然,如果能有配乐视频,想必效果更佳。

本期有篇挑战不可一世的“大师”李敖,指出其文史知识的硬伤和逞辩的逻辑荒谬,作者只是一个业余的文史爱好者。孔夫子为我们做出了榜样:“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即不要太自以为是。这适用于李敖,也适用于我们每个人。《白纸黑字》衷心期待有更多的作者读者支持我们,为我们供稿,为我们出谋划策,也给我们指谬纠偏。

心灵的自由开放属于我们大家,精神文化的精品才能留传于世。这就是我们和作者、读者的共同追求吧!

2011/08/24于广州

内容推荐

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电子传播技术令人眼花缭乱。由此我们更加坚信,人们需要有精神文化内涵而非碎片化的浮光掠影的阅读;这本《白纸黑字(NO.1)》由鄢烈山主编,期望《白纸黑字(NO.1)》比喧嚣的现实“慢一拍”,比抢麦的表达“深一度”,不论是“温故”昨天,还是书写“在场”,都既有独立人格,又有清明理性,留下自己不可替代的观察与思考。

编辑推荐

这本《白纸黑字(NO.1)》由鄢烈山主编。时间不会因为它而开始,时代却因为有了它而多了一份可以相信而有价值的印记。本书的奋斗目标是出版“留得下来的文字”。

本书收入了《父亲的抗战》《我的“老左”朋友》《纸人·山海经》《那时我们唱红歌》等文。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0 19:3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