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涛、烟雨编著的《浴血井冈山》故事发生在1927年以来波澜壮阔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井冈山边界地区。中国几千年封建统治,加上国民党反动派为剿灭共产党而穷兵黩武,发动一次又一次对井冈山疯狂围剿、血洗,给井冈山地区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为了挣脱枷锁获得自由解放,井冈山边区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奋起反抗,进行武装暴动。在无数次的战斗中,英雄的井冈儿女前仆后继,浴血奋战。
故事围绕井冈山边界地区的中心事件,在广阔的领域里描绘了二十世纪初,井冈山边界地区惊心动魄的革命斗争与赣西南的风土人情,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通过对不同阶段人物心态和景物的描写渲染,展现出战争中普通老百姓的苦难深重,以及共和国今天的来自不易。寄托对血洒井冈儿女们和牺牲者深切怀念,是纪念秋收起义85周年和献给党的十八大礼物。
松涛、烟雨编著的《浴血井冈山》是一部电视文学剧本。故事发生在1927年后波澜壮阔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井冈山,通过对不同阶层人物心态和景物的描写渲染,展现出战争中普通老百姓的深重苦难,以及共和国今天的来之不易,寄托对血洒井冈山儿女们和牺牲者的深切怀念。
剧本意义深刻,读后令人潸然泪下,感慨万千。
21.公馆内
杨明勇带着尹恒达、胡永书进得客厅,两个卫兵把竹篾箱放在厅中央,杨明勇挥手示意卫兵出去,卫兵向杨明勇敬军礼出门。杨明勇抬头朝楼上亲切地喊道:
“嫂子,来客人啦!”
杨文鼎的小姨太二十多岁,珠光宝气地出现在楼梯口,手中檀香丝绸扇悠闲地朝脖子上扇动着,边下楼边说:
“哟,本家大兄弟来啦。钟妈,上茶。”
见师座小姨太下得楼来,杨明勇笑乐呵呵地指着尹恒达、胡永书说:
“这是我龙泉来的两个兄弟,从家乡带了点土仪来看望嫂子,望嫂子笑纳。”
尹恒达、胡永书笑容可掬地说:
“不成敬意、不成敬意!”
杨文鼎的小姨太见是两个不起眼的竹篾箱,皱了下眉头,心里老大不高兴,说:
“小杨,参谋长太太邀我搓麻将。师长不在,有事去司令部找他。”
杨明勇讨好地说:
“嫂子今日红光满面,笃定要赢钱的。赢了别忘请客哟!告辞了!”
师座的小姨太便笑着拿扇子敲了杨明勇的头一下,说:
“除了吃你还会什么?长了张馋嘴,就知道吃。”
杨明勇、尹恒达、胡永书退了出去。
师座小姨太瞟了一眼地上的竹篾箱,边上楼边对钟妈说:
“准不是什么好东西。钟妈,把这两个破竹箱丢出去。”
钟妈“哎”了声,弯腰提竹篾箱,换了几种方式,可无论如何都提不起来,累得气喘吁吁。于是,无可奈何地说:
“夫人,这箱子沉得厉害,我怎提都提不动,怎么办呀?”
师座的小姨太回头快速走到钟妈身边,指着竹篾箱说:
“这个杨团长搞什么鬼?打开看看。”
钟妈打开竹篾箱,里面一筒筒红纸包好的现大洋显现在眼前。师座小姨太蹲下身来,用手掰开其中两筒,白花花的银元顺着手指往下掉,发出一阵悦耳动听的声响。她高兴得手舞足蹈,跑到电话前给杨文鼎打电话:
“喂,铸九吗,赶快回来一趟,家里有急事!电话里不好说,回来就知道了。”
师座小姨太听到门外传来脚步声,急忙开门拉着杨文鼎的手急匆匆往里拽,杨文鼎问: “夫人,十万火急地叫我回来,到底什么事这样慌张?”
小姨太指着地上竹篾箱说:
“一点土仪。”
杨文鼎不高兴地说:
“土仪就土仪嘛,火上房似的,大惊小怪,真是妇人之见。”
小姨太急着说:
“打开看看,你打开看看嘛!”
杨文鼎弯腰打开竹篾箱,白花花的银元晃入眼帘,呵呵一笑,说:
“哟嗬,金玉其内,败絮其外。还不少嘛,谁这么大的手笔?”
小姨太神秘地说:
“你猜猜看?”
杨文鼎不耐烦答道:
“我刚来不久,此地没什么熟人,叫我怎么猜。”
小姨太用手指轻轻点了一下杨文鼎的脑门,说:
“将军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这回也有不知道的时候?好吧,我来告诉你,是杨明勇带俩龙泉乡下汉子送我的。怎么样,都归我吧!”
杨文鼎拍了拍小姨太的肩,笑着说:
“哦,好!我人都归了你,还有什么不能归你?都归了你吧。”
师长小姨太两手紧攥,眼望吊灯,转而又看着杨文鼎,高兴地说:
“这小杨真懂事,你以后可要看好他哟。哎,叫他三人来家吃个饭吧,我亲自下厨。”
杨文鼎说:
“行啊,不过今天有安排。明天,就定明天中午吧。”
P14-15
结束军旅生涯三十多年后,作者和浙江省永康市战友在江西井冈山相聚,与浙江籍战友在井冈山期间,一起回忆三十多年前在上海部队的军旅生涯和驻上海老部队的军史。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战斗序列中,我们这支驻上海市的部队有着光荣辉煌的历史。从巍峨的井冈山到雄伟的大上海,从手执大刀长矛到现代坦克装甲,这支光荣的部队血气方刚,雄赳赳、气昂昂一路走来。在毛泽东同志亲自领导下,这支英雄的部队参加过举世闻名的秋收起义和创建井冈山根据地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央红军长征后,这支部队又孤军浴血奋战在罗霄山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这支部队剑锋所指,所向披靡,为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尽管当年入伍的战友们现在都已年过半百,青春已逝。离开部队多年后的今天,战友们对军旅生涯之情依然如故。作者生长于罗霄山脉井冈山边界地区,生于斯,长于斯,儿时起的耳濡目染,家乡这片先烈鲜血染红的土地上发生过无数催人泪下、感人肺腑、可歌可泣的关于红军生活、战斗的故事。基于此,沈显东、王祖亮等浙江籍战友嘱作者写一篇有关老部队当年在井冈山斗争时期的文学作品,并表示大力支持。盛情难却之下,作者怀着对老部队的思念,缅怀老部队历史上所有为人民共和国自由解放抛头颅、洒热血牺牲前辈,一挥而就,写下了老部队当年《浴血井冈山》电视文学剧本。
革命导师列宁说过:“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不让共和国红色历史从人们视线中淡出仅仅是近代史学家们的专利,这正是我们的人民共和国历经无数劫难而朝气蓬勃、蒸蒸日上的奥秘所在。虽然,从浴血奋战封建王朝到和平建设人民共和国的道路非常艰难曲折。但是,无数井冈儿女们用鲜血谱写的光辉篇章,正是成就“中国梦”的宏伟蓝图。
但愿,通过苦难深重和惊心动魄的刀光剑影,能唤起读者对战争中牺牲者的景仰和怀念。同时,帮助读者对井冈山地区20世纪初的风土人情有更深的了解,我们深信这部文学剧本能帮助了解中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浴血奋战的井冈山人民,甚至能深深地打动读者的心扉,真正喜欢这部作品,这就是我们的初衷所在。
是为序。
作者:松涛 烟雨
2013年7月1日于玉峡
2010年5月,我在搜集整理一些历史文献,发现几件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值得写的素材,且某些片段的人物方面的题材还没有人涉及,逐有意沿着历史轨迹去展开故事情节,在许多故事发生的背后,有着一些鲜为人知的可歌可泣人物,值得我们去讴歌宣扬,去发扬井冈山革命精神,这是我们井冈山地区一笔巨大的财富。
经反复酝酿和构思,决定写一本有关井冈山的故事。初起名为《井冈剿匪》,但实际上关于井冈山剿匪故事,没有太多的笔墨来写,很难达到当初20万字的设想。在写到5万字的时候,浙江永康战友来井冈山参观学习,我特意从深圳市赶回,其他的几位战友则从峡江出发赶到井冈山市和他们相逢。当他们得知我在写一部长篇小说时,就建议写电视文学剧,这样拍成电视剧就容易得多,而且要30集以上才好,到时我们帮忙找制片人等鼓励的建议,这样一来我们就掉转笔锋,重新构思后取名为《浴血井冈山》,直奔文学电视剧本而去。
文学创作是一件非常艰辛的脑力劳动工作,为了这部文学剧本我都白发平添,一下子苍老了许多,但整个身心却是十分愉快的。虽然有许多创作上的难题,以及故事情节上的铺垫,我们总是绞尽脑汁使故事在跌宕起伏中有个高潮,尽量使故事有趣味性和吸引力。
整个创作期间得到沈显东、王祖亮、胡万里、施福生、周龙超等战友精神上和物质上倾心支持,以及峡江县仁和中校的刘军生校长和峡江县企业家胡卫东先生的物力和经济上大力支持。他们从各方面给了我们鼓励、支持和帮助,为我们提供了诸多创作上的便利,使我们在创作的道路上一帆风顺。我们百感交集,感动于一生的真情所在。
当然,此书得以出版,离不开清华大学出版社的总编老师们,以及刘美玉、傅瑞学编辑对我们的悉心指导和全力支持!也离不开常年对我们鼓励和帮助的老师和战友们。正是由于各位的关心、鼓励、帮助、支持,使这部电视文学剧本能够顺利地在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与广大读者得以见面。
在此,向关心帮助我们的学长、战友和社会各界人士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我们的水平有限,作品难免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2013年7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