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行过洛津(台湾三部曲)(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施叔青
出版社 三联书店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行过洛津》是施叔青“台湾三部曲”的第一部,小说的场域定在台湾的洛津,即今天的鹿港。小说写作的对象是洛津的移民社会。小说用“搭积木的方式”,齐头并进地讲述了发生在清朝嘉庆、道光、咸丰年间的多个故事。“台湾三部曲”被称为台湾的“大河小说”。

内容推荐

《行过洛津》是施叔青的“台湾三部曲”第一部。《行过洛津》讲述了发生在清朝嘉庆、道光、咸丰年间的多个故事。其中,以泉州七子戏班旦角月小桂——后来称为鼓师的许情——的生平遭际为故事主线,描写许情三次搭船到台湾洛津,见证了以海港起家的洛津五十年兴衰,生动地触及到台湾传统与现代、归属和转化等问题。

目录

序一:走出“迁移文学”的第一步 南方朔

序二:情欲优伶与历史幽灵 陈芳明

卷一 行过洛津

劝君切莫过台湾

转眼繁华等水泡

一开始,他看上的是玉芙蓉

妈祖宫前锣鼓闹

卷二 小步花砖面

洛津无城门可守

杨柳活着抽陀螺,杨柳青着放风筝

总铺师的那套家伙

卷三 改编《荔镜记》

浊水溪的神话

有人竖旗造反

洁本《荔镜记》

珍珠点脚一小块,嘴唇乌沉沉

卷四 招魂

那的唤做甚傀儡?

弦仔师蔡寻

十五抛球,十六踏火

施辉为自己招魂

卷五 声色一场

益春留伞

桐油笼装桐油

搁浅的戎克船

卷六 鸟踏

心肝跋碎魂飘渺

妙音阿嬉

有关万合行败落的传说

夜宴

卷七 此情谁得知

月斜三更相毛走

谁知一径深如许

追容

歌哭的老歌伎

后记

试读章节

1 劝君切莫过台湾

大清咸丰初年,泉州锦上珠七子戏班的鼓师许情横渡海峡到洛津来,这是他第三度前来,此行是应本地戏班班主之邀,前来组织洛津第一个七子戏班,让七个童伶围着鼓边,由他教唱表演《荔镜记》,陈三五娘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

许情在泉州獭窟港口足足等了半个月,终于盼到吹北风,才能发舟航行。帆船一离开码头,海上水天相连,茫茫无涯方向难辨,既看不到飞鸟,远山逐渐隐逝,耳边只听风声泠泠,水声淙淙。船夫焚香计程,舵工捧着指南针等候风信定下趋向,生怕弄错子午,帆船漂流到吕宋或暹罗。

航行了两三个时辰,突然一股巨浪袭来,船身起伏如荡秋千,乘客中午下肚的米粉,一条条尽吐了出来,接着海上起了暴风,风声有如鬼哭神号,令人听了毛骨悚然。日落黑天后,船身摇晃更是激烈,像是凌空而起,躺在船舱里难以入眠的许情,恍如御风而行,一时之间以为已葬身海底,灵魂出壳遨游太空,人一惊吓,晕死了过去,醒来已是天明,甲板上传来兴奋的叫声:

“到了,到了,看到陆地了!”

獭窟与洛津相距八百海里,正常风速下,一昼夜可抵达。

许情爬出阴暗的船舱,被海上更为炽烈的阳光刺得睁不开眼,赶忙抬手遮盖眼睑,张目四望,海之尽处隐约横躺着灰色的陆块,延伸无限,帆船乘风破浪,往那片灰色急驶过去。本来炽热难当的日光,一瞬之间突然隐没,几百只黑色的鸟群集向帆船扑飞过来,黑压压一片遮天蔽日,状极惊怖,任凭乘客挥赶也驱之不去。

紧接着,又不知从哪里飞来千百只鬼蝶异物,绕船飞舞,船夫舵工个个抱头哀叫不祥,说是碰到凶兆,果然舟船开始摇晃不定,顷刻就要沉人海底似的。船夫令乘客一致跪下,祈求妈祖保佑平安渡海,许情跪在角落也叩头如捣蒜。

两岸横渡的乘客无不深信海中女神妈祖一见帆船有难,便会立即腰悬桅灯、凌波踏浪前来解危,使船只化险为夷。许情搭乘的这艘帆船受到黑鸟鬼蝶的侵袭,昏天地暗中,不止一个乘客看到天空闪过一丝白光,鼻子闻到一股奇香,氤氲缭绕中,一个白衣飘然的影子翻飞水上,款款升天而去,目睹这奇景的乘客一口咬定是妈祖显身,才使骚扰的异物失去踪影,整船人有惊无险。

隔着一层浓浓的灰雾,岛屿在望,船客欢声雷动,以为危机已过,舵工在距离港口甚远的外港抛锚下碇,不知是经验不足,还是故意,结果丢失了抛下海的铁锚,船只一无所系又漂出外海,海浪摧折船舵,鹚首又裂了开来,一船人命在旦夕。

许情以为碰到奸恶的船户,串通识水性的海匪,在船底凿洞使之进水,让整船人沉到海底葬身海腹,以便抢走乘客的财物,乘小船逃逸。闽南漳州、泉州传诵的《渡海悲歌》,前四句就是这么唱的.

劝君切莫过台湾,台湾恰似鬼门关,个个青春无人转,知生知死都是难。

即使船底不凿洞,惊涛骇浪渡过海峡,船夫故意不靠岸,看到沙洲陆地,把乘客伪骗下船,他们叫做“放生”;沙洲距离海岸极远,必须涉水才能上岸,乘客走到深处,陷人泥淖,惨遭灭顶,恶船户形容为“种芋”;求生的乘客在涉水中途碰到涨潮随波而去,葬身鱼腹,他们称之为“饵鱼”。

许情闭上双眼,等候死神召唤。他早先曾经两次横渡海峡随戏班到洛津来演戏,不料第三次只身前来教戏,会命丧邪恶船夫毒手,成为未竟之旅。正在感叹遗憾,没想到错怪了船夫,耳边听他惊恐万状地吼叫:

“唯有划水仙求水仙尊王保佑,方能免于一死!”

船夫教乘客解开脑后长辫,蹲在船边,用筷子做拨划状,口中模仿战士出征打仗的鼓声,咚咚咚,假装做掉船回航的样子。这样装神弄鬼折腾了半天,总算捡回一条命。

后来许情跟一个经常驾船往来于两岸、经验丰富的船老大提及这次惊险的遭遇,船老大说幸亏他们这船人命大,得到水仙尊王的庇佑。据他说水仙尊王就是夏禹,因治水有功,受出海人崇拜,尊祀当水神,成为航海守护神,府城三郊商人在五条港边建了一座水仙宫,供奉水仙尊王,保佑郊商海上往来贸易的船只平安抵岸,香火极盛。P3-5

序言

“迁移”(Migration),无论它指的是跨国的移动,或一个国家的内部流动,也无论它的原因是经济性的或政治性的,它所涉及的都是最严酷的人间条件。

由于大规模的迁移多半都和时代与社会的重大改变有关;而当迁移发生时,它普遍都伴随着离枝弃叶的沧桑、生命的剥离,甚至野蛮的复归,以及意义的失落与寻找,这也使得迁移尽管是人类亘古以来最重大的历史现象之一,但它除了散见于支离破碎的官方档案、笔记、乡野传奇之外,一直少受到文学创作者的青睐,因而变成了一个个多少有些漫漶的记忆。它只有到了后多元、后殖民的近代,始成为一个文字上的新兴课题。萨尔曼·拉什迪(Salman Rushdie)有鉴于“迁移”的这种特性,说道:“作家已成了许多不同国度的公民,包括可观察的实际生活的有限而又具有边界意义的国度、无限想象力的国度,以及记忆已经半失落的国度。”

此外,曾协调推动了一场重要的“迁移及文学国际研讨会”的英国谢菲尔德大学(The University of Sheffield)教授怀特(PaulWhite)也指出,人们过去对于迁移知道得太少,社会科学以往着重在事件以及集合体式的理解上,对迁移的个人经验,以及它所造成的纷乱、多重、移变的生命及社会历史意义每多无法掌握,因而它遂特别期待文学对这个议题的介入。迁移是个重要的“边界问题”,人们在迁移里透露出历史交会的边界、道德及人性冲突的边界、认同的失落及再觅的自我裂解边界,甚至也包括家庭及性别课题会被推到临界状态的边界。人在世界里迁移,迁移是个几乎所有的意义都在那里飘起而飞扬沉浮的场域,而从跨时间的角度而言,它则是个历史的回声在经过千折万回后,仍然兀自在那里徘徊萦绕的一种空旷,有待被人们重新捡起。

因此,“迁移文学”这个新兴的课题,乃是随着全球化造成“迁移时代”的到来,而被重新凸显的新文学领域。近代“后殖民论述”里所谓的“流离书写”,其实只不过是其中的一部分,而且还是很小的一部分,“迁移文学”乃是个更大的范畴。例如斯坦贝克(John Steinbeck)的《愤怒的葡萄》,即是叙述大萧条时期惨厉的美国人民内陆迁移,并在作品里将“渴望”、“家”以及“母性”重新定义;近代主要女作家普罗克斯(Anne Proulx)几乎都在写迁移,包括自我放逐的迁移、借着面对海盗祖先的过去而重获救赎的迁移,以及破碎的异国迁移等。迁移除了经常有助于反省自己的社会外,它也经常是针对异文化而做出对照的起点,例如从一八七。至一九--~年代,欧洲超过千万迁移到美国的人口里,大约有三分之一后来都选择返回,这些从来就未被重视的人里,就有许多动人的异文化反省之作。

而作为移民社会的台湾,除了比例极少的原住民外,迁移乃是我们的共同基因,但非常不可思议的,乃是我们的文学作品几乎很少去碰触这个课题。艾略特(TS.Eliot)在《四首四重奏》的第四首《小吉丁》里有诗句日:

那些你以为是你来此的意义

不过是个壳,一个意义之英

只有当它实现后其目的始告进裂。

因此,我们这个移民社会对迁移这个课题的冷漠,难道真的是因为我们还找不到迁移的意义,因而这个“意义之荚”无法进裂吗?

而到了现在,终于有了施叔青踏出这重要的第一步。她继“香港三部曲”之后,终于着手一个新的宏大图谋,而写作“台湾三部曲”,第一部《行过洛津》也告完成。她试着要打开这个社会有关迁移的“意义之荚”。

《行过洛津》写的是嘉庆年间,洛津(即鹿港)这个汉移民社会的形成及其兴衰沉浮。除了借着残存的街巷建筑物、商号和笔记史料等来重新拼回业已漫漶的记忆外,它也意图重新爬梳乡野传奇,使过去那个迁移的时代更加明晰,它有如用古灯残月的微光来重觅过去的痕迹。那一块块夹杂着沧桑风华的色块,难道真的只是声色一场吗?

正如同“香港三部曲”以一个流离雏妓黄得云的际遇为轴,打开了香港殖民史这幅巨帙图画,施叔青的“台湾三部曲”,也由一个泉州七子戏班旦角月小桂(即后来成为鼓师的许情)的生平遭际为主线,切进了洛津的移民史页。一干下层社会的戏子演员如玉芙蓉、月小桂、阿婠,搭配着豪门郊商石氏家族以及官僚朱仕光,屈辱与繁华、粗粝和造作的对比里,那个迁移的时代就像走马灯般地一幕幕闪过。这些男女众生就像戏班舞台一样,在声色一场里走进了历史昏黄的暗影中,成了低低的回声,注解着那个时代的苍凉。

而我们也都知道,对于台湾这个移民社会,庞大的历史堆叠出厚重而难以言宣的迁移经验和记忆,尤其是它的历史仍然在不稳定的跳跃中,因而它的“意义之荚”要如何打开实在是个巨大的难题。复以笔记、稗史和传奇杂错,很容易就让人湮没在过多的琐碎和重复里。或许也正因此,迁移这个重大的课题尽管一直在人们的悬念中,却无人敢于踩出那先发的第一步。而我们不怀疑,施叔青几乎是全台湾作家里唯一有条件和能力去碰触这个问题的作者。正如同“香港三部曲”的起头第一部最难,而后即逐渐天空海阔,这也是在《行过洛津》之后,第二部和第三部更值得期待的理由。

其实,以施叔青来写“台湾三部曲”,几乎是当代作家的唯一人选。她自己出身鹿港望族,对昔日“一府、二鹿、三艋胛’’的繁华传奇自有沁人心灵深处的体会,加上长期在世界各地不断地迁移旅行,也增长了胸中的丘壑,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她前一阶段的“香港三部曲”未尝不可以说是在替现在的“台湾三部曲’’做准备。毕竟,一八四O年代香港在多次不平等条约下沦为殖民地,被迫改变身份,走向历史,其进程仍不过百余年的沧桑;而台湾这个边陲岛屿从明末清初开始,在长达四百年的历史浪涛席卷下,已历尽不同的山河岁月。纵使只从最狭义的汉移民社会而言,其复杂性及内蕴的时代精神,就已庞大得极难清理。这时候,作者的跨历史视野、深沉的同情与理解、长期的写作历练与文字掌握的精准,也就成了掌握这历史巨帙的根本.

而毫无疑问的,在“香港三部曲”写作里,施叔青对历史的叙述已有了充分掌握的能力。这次她以鹿港作为场景,意图寻回早期移民社会的记忆,也的确有浓缩的代表性。鹿港自清初海晏河清后即快速成为繁华港埠,以广大的中部平原为后盾及腹地,在乾嘉年间达于极致,并在道光中后期由于过度垦殖,造成泥沙淤积,加上地震灾害等自然环境的变易,繁华渐褪,而颟顸的官吏并没有能力来加以改变。对于这样的场景,我们只能用“前现代”的观念来加以统摄。“前现代”指的是一切都“自然地”发生,环境的自然演变、自然的人性、自然的繁华与沧桑。而洛津(鹿港)因而进入了这样的一场轮回。

而这场轮回式的繁华,即透过戏旦及豪门富室这种古代社会的组合而被展开。优伶这种角色,就如同中古欧洲的“阉人歌手”及艺色双全的“青楼女子”(courtesan)。他们有着跨越社会阶层的功能,因而他(她)们的眼睛与身体也就成了时代最好的见证。豪门世家如石氏家族、地方士子陈盛元,以及同知朱仕光,在优伶如玉芙蓉、月小桂、珍珠点、妙音阿婠、弦师蔡寻等一干人的主轴下,就让历史、迁移的沧桑,以及整个社会,在他(她)们中间穿过。

也正因要处理的经验是如此的庞杂,因而在这部作品里,我们遂看到了许多情节不断地反复出现,对此,或许文论家或读者自会有其评断,而我则宁愿称之为“走马灯文件”,它让复杂的背景像走马灯般一直重现,盖只有如此,细部的线索才得以相连。

而除了试着处理那些移民社会的总体经验和记忆外,这部作品里最细腻而可圈点的,仍在于借着性别与角色问题,而将优伶作为一个反映总体记忆的镜子的表现方式。优伶是繁华的边缘人物,他(她)们以自身的残缺装点着时代的繁华与萧瑟,也同时反映出整个社会的万象纷纷。尤其是其中的这个场景:反串的旦角月小桂被他的恩主乌秋包养和改造,甚至意图要将他去势,俾让他成为永远的阉人旦角;而就在同时,月小桂却又邂逅了妙音阿嬉,滋生出原始而本能的爱恋欲情,并要像《荔镜记》这出戏名里的陈三五娘一样,偕同私奔。私奔当然未曾发生,但施叔青处理这个情节时,让去势的想象与私奔的欲望不断剪拼般地出现,如同两个画面的不断跳接,而就在这样的对比和凌厉的氛围里,移民时代那种苍凉如幻景般的命运图像,也就凝固了起来。这样的选材和笔法,大概也只有像施叔青这样的作家才有这样的境界。

《行过洛津》借着戏班与豪门的对比,剪影出汉移民社会早期的粗糙、好勇斗狠,以及夸张的声色之娱,还有那种自在的生命张力与许许多多的哀歌。也正因此,对施叔青会如何继续她的第二部,我就更好奇与盼望了。但可以相信的是,面对“迁移”这个问题,我们至少已不再是一张白纸了。

后记

原本以为离开一住十七年的香港,搬回台湾定居后,就会停下流放的脚步,终老于我最爱的原乡。再怎样也想象不到我竟然又一次出走,从大岛移居到曼哈顿小岛。想来我真是天生的岛民,这辈子注定在三个岛之间流转度过。

移居纽约之前,我三番两次坐火车回老家,细细踩遍故乡每一寸土地,每一条袖子一样狭窄的幽径小巷,眼睛不放过任何一堵铭刻记忆的墙,一扇窗,一棵树……

以小说为清代的台湾作传,我生怕自己不能免俗,患了大鹿港沙文主义的毛病,特地南下走访府城,虚心地去认识接续荷兰人的经营之后,这座明郑三代政治文化中心的台湾第一城,再加上我对隔海的泉州古城的印象,然后我在异国关起门来,终日与泛黄的旧照片、历史文籍为伴,在古雅的南管音乐与蔡振南《母亲的名叫台湾》的激情呼喊交错声中,重塑了我心目中的清代鹿港。

在我不算短的写作生涯中,从来没有一本书,写得像《行过洛津》这样费劲痛苦,过程中经历过多次的改动,却也碰遇到以前未曾有过的神奇经验。

整整有半年多的时间,我被掩埋在庞杂的历史文献堆中,为不知如何下手把阅读过笔录的材料融入创作而焦虑到寝食难安。为了串连整部小说的结构,我差点没把头想破,无计可施之余,索性把笔一丢,到纽约上州闭关禅修,听从圣严师父的指示,试着放下一切,先把心中的烦恼、创作所碰到的障碍打包,摆在禅堂外,然后才进去认真坐禅。在一次甚深的禅定中,突然一个细小的声音浮上来,极简短的一句话,却解决了纠缠多时无以理清的结构上的困扰。

那一句话有如一根丝线,把散落四处的珍珠瞬间连成一串。我找到了小说的主干。

出关后,我足不出户,回到书桌前,任由那股力量拉着我,人物一个个现身,令我惊喜的事件不断涌出,我不知道也不去理会笔下书写的会变成什么式样,夜晚入睡,等不及天亮好赶陕起来继续往下写。

我找到了每天必须起床的理由。

这本书从移居异国,二十一世纪的第一年春天,写到“九一一”纽约世贸大楼倒塌化为灰烬,一直到今年八月完成独生女儿的终身大事,然后是在花莲东华大学对着温柔起伏的青山,黄昏时白鹭鸶群集的东湖边完成最后的修改。

感谢主编叶美瑶一路陪着我走过这几年,鹿港乡亲左羊出版社黄志农先生的慷慨赠书,“国家文艺基金会”赞助的调查与研究经费。很怀念那一夜福建梨园剧团到鹿港演戏,我扶着病弱的二姊淑兰,姊妹相依到龙山寺看演出,我在阒暗的廊下找到一张藤椅,让虚弱的二姊仰头靠着看戏。我会永远记住她坐在戏亭前的侧脸。

二○○三年十月三十一日于台湾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4:52:25